【編者按】社區是黨在城市工作的基礎。強化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持續推進賦能減負,完善治理服務體系,努力建設組織有力、治理有效、服務有質、鄰里有愛、平安有序的“幸福新社區”,是今年全省城市基層黨建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本欄目推介一些地方的典型做法,供各地區參考借鑒。本期刊發沈陽市和丹東市的做法。
清晨6點半,沈陽市和平區長白街道沙崗社區的商城地下通道準時開啟,社區300余名上班族快步穿過直通地鐵站的閘門。“以前繞路得20分鐘,現在抬腳就到!”居民李女士的笑臉,映照出沈陽市和平區基層治理創新的溫暖底色。近年來,沈陽市和平區以黨建為引領,聚焦組織建設、骨干培育、多元共治,在1213個社區網格間繪就幸福長卷,讓老城區煥發治理新生機。
五級架構織密網格“幸福脈絡”
“王書記!店里突然黑燈了,空調、冰箱全停擺,這可咋整?”南市場街道和平新村社區的網格群里,一條緊急求助信息打破了平靜。網格員王磊看到信息后,立刻聯系電業局、產權單位,迅速組織維修。不到30分鐘,電力恢復。效率的背后是“街道黨工委—社區黨組織—小區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中心戶”五級組織體系在發揮作用。
按照“老舊小區200—300戶、物業小區300—500戶”的標準,和平區科學劃分出1213個網格。1213名專職網格員人手一本“民情日記”,記錄著家長里短;560名公安、城管等專業力量帶著“服務清單”進駐社區,實現問題從發現、上報到解決的全流程閉環管理。
在馬路灣街道太平里社區的黨建聯席會議上,社區黨委書記陸建開門見山地說:“第三代身份證辦理流程怎么走?體檢時間能否靈活調整?今天咱們就研究這些實際問題!”話音剛落,街道干部、社區工作者、公安民警、銀行職員、醫院代表、商戶負責人等各抒己見。從優化身份證辦理流程到調整體檢排期再到探索跨行業服務聯動,一條條務實建議不斷涌現。黨建聯席會議與“12345熱線+網格化”管理有機結合,成為收集民意的“感應器”,今年全區已閉環解決2.2萬件民生訴求,智慧城管系統主動發現處置近2.5萬個城市管理問題。
基層培訓鍛造治理骨干隊伍
回想起第一次調解居民和物業糾紛的場景,云集社區的網格員夏韻淇依然記憶猶新:“手心全是汗,話都說不利索。”如今,面對各種矛盾,她已是游刃有余的“調解能手”。
夏韻淇的蛻變,正是和平區精心培育基層“生力軍”的縮影。這里有一套“源頭儲備—系統培訓—實戰淬煉”的“成長秘籍”。
新手們的“加油站”在哪里?答案就在胡靜琴工作室。這位全國優秀社區工作者將20年的“社區真經”凝練成冊,13期實訓班、670名學員從這里汲取養分。學員王大順活學活用,創新形成“三步調解法”,成功解決了八緯路6號院多年的地面坑洼問題,居民直豎大拇指。
實戰是最好的課堂。“治理擂臺賽”就是和平區的“練兵場”。南市場街道的賽場上,社區干部們紛紛亮出自己的絕活:云集社區副主任聶琦峰打造“銀發暖流服務隊”,一群白發志愿者熱情不減,成為社區溫暖的“守護者”;八卦街社區網格員王樂巧解難題,推出“車位共享‘微循環’、醫社惠民‘雙循環’”項目,盤活了停車場資源,更讓醫院和社區共享收益,實現了“小循環”帶動“大和諧”。在這里,“以賽代訓”讓智慧碰撞,讓能人脫穎而出。
多元共治匯聚基層治理“合力”
“真沒想到,商場能為我們提前開門!”長白街道沙崗社區的上班族驚喜不已。社區黨委當起“紅娘”,推動環宇城商業體和物業公司“破例”,將地下通道開放時間從7點提前到6點半。這短短的半小時,解決了300多人繞路的大煩惱。
這暖心一幕,是和平區黨建聯席會議共繪的共治圖景之一。街道“大工委”與社區“大黨委”通過“組織聯建、資源聯用”等五聯機制,讓駐區單位從“局外人”變為“合伙人”。
走進豐澤社區,處處涌動著志愿服務的暖流:黨建、便民、養老、青年、醫療、教育——6支志愿服務中隊活躍在方方面面。便民服務中隊的張寶東是出了名的“熱心腸”,他張羅的“關愛探訪”“免費理發”“小紅花課業輔導”,一年365天不停歇。100多名志愿者,用點滴行動編織成一張“不打烊”的溫情網。
“大家快樂做小事,共同守護社區的溫度。”社區黨委書記王孝軍的話語樸實而真摯。豐澤社區以志愿服務為紐帶的治理模式,正是和平區堅持黨建引領,完善組織體系、錘煉過硬隊伍、深化區域共建的生動寫照。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和平區各社區黨群服務中心依然燈火通明、熱鬧非凡。和平新村社區舉辦的楹聯文化展,一幅幅精美的楹聯作品,讓人賞心悅目;社區非公黨支部開展的“中華孝道”主題活動,將傳統文化的種子播撒在孩子們心間;“媽媽廚房”里飄出陣陣誘人的香氣,社區居民圍坐在一起,共享鄰里間的溫暖與歡樂。
在和平區,由千名骨干領跑、萬家力量參與的基層治理實踐,正一步一步地將“幸福新社區”的美好藍圖變為觸手可及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