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數字化轉型背景下區域一體化發展的邏輯變遷與制度重構

2025-08-13 00:00:00吳永輝
黨政研究 2025年4期
關鍵詞:協同數字化數字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8048-(2025)04-0046-1

廣義上,數字化轉型是指順應新一輪產業革命與產業變革趨勢,建立在數字化轉換、數字化升級基礎上,應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激發數據要素創新驅動潛能,推動經濟增長模式、數字政府建設等領域的系統性變革,以構建更具競爭力的可持續發展模式的過程。在過去的十余年間,以數字技術發展為支撐,數字化轉型不僅改變了傳統經濟模式,而且引發了一場意義深遠的數字治理革命,深刻塑造了我國的經濟政治景觀。在多年的發展實踐中,我國數字化轉型展現出廣泛的覆蓋性、卓越的創新力與強大的滲透力[1],在推動短期經濟穩健增長的同時,也為長期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統計顯示,在數字化政府建設穩步推進的同時,我國數字經濟規模也由2012年的11.2萬億元增長至2023年的53.9萬億元,11年間規模擴張了3.8倍。當前,我國數字化轉型已然呈現出以數字政府建設統籌和引領,數字經濟、數字社會、數字生態等領域并行推進的良好局面。2022年,《國務院關于加強數字政府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充分發揮數字政府建設對數字經濟、數字社會、數字生態的引領作用,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2],為新形勢下的數字化轉型奠定了總基調。

數字化轉型代表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演化的未來方向。而在數字化轉型引領推動的全方位、多層次變革中,區域一體化最為引人注目。從要素流動、資源配置、產業空間布局以及超越工業文明線性增長邏輯的角度看,區域一體化是我國經濟高質量轉型的應有之義和根本體現。從這個意義上說,數字化轉型賦能和驅動區域一體化不僅是數字化轉型巨大變革潛力的彰顯,而且是我國經濟高質量轉型實踐邏輯與主線的直觀映射。2022 年,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將建設統一市場作為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支撐和內在要求[3],標志著數字化轉型與區域一體化的戰略協同已進入深化實施階段。

依托獨特的要素配置方式、產業空間結構以及數字治理支撐,數字化轉型進程孕育著重構傳統區域經濟格局的巨大潛力。作為數字化轉型的核心架構,數字政府建設以高效化、科學化、智能化、精細化為導向[4,推動政府組織形態與運作機制的根本性變革,不僅是催生技術、標準、服務的分層模塊化架構,而且催生出政府職責體系的分層模塊化架構。5在這一場景中,不同層級與不同地域的政務部門實現橫向整體協同與縱向一體聯動,整合成為一體化的“社會一技術”系統,為區域一體化發展提供底層架構支持。同時,數字經濟作為數字政府建設的一環,也為區域一體化注人了新動能。作為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后的主導經濟形態,數字經濟以數據為關鍵生產要素,依托現代信息網絡與通信技術,突破地理邊界與行業壁壘,推動資源配置效率的質變性提升。伴隨數據要素應用廣度和深度在現實中的大幅拓展,數據流動以“供端”與“需端”為兩大基本節點,持續發揮乘數效應。其中,供給端以“東數西算”工程優化算力資源空間布局,需求端借產業互聯網平臺促進跨域數據流通,二者協同實現了數據價值創造與區域發展動能的雙向增強,共同確保了數據資源的有效配置和價值最大化,賦能經濟社會發展。近年來,我國以“夯實數字基礎設施和數據資源體系”為戰略支點[10],加快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在縮小區域數字鴻溝的同時,構建起支撐全域協同的制度環境,為區域一體化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進一步明確提出“制定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政策”1],將數字經濟發展納入國家戰略布局。同年,國務院常務會議與國家數據局工作推進會相繼釋放政策信號,從全局高度統籌數字技術應用場景拓展、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跨區域協同機制創新三大方向,致力于通過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12],完善區域一體化發展機制,構建跨行政區合作發展新機制[13],發展產業互聯網平臺,破除跨地區經營行政壁壘,加快數字化轉型與區域一體化協同發展。

當前,數字化轉型賦能區域一體化協同發展面臨三重現實約束:數字基礎設施的區域非均衡布局加劇“馬太效應”;數據要素跨域流通的制度壁壘抬升交易成本;技術擴散速率差異導致協同網絡脆弱性凸顯?;趯底只D型賦能區域一體化協同發展的總體定位及其現實困境的把握,本文提出“制度—技術一空間”的系統性重構框架,據此剖析區域一體化發展的演進邏輯與制度重構路徑,為構建高質量區域協同發展體系提供參考。

一、數字化轉型賦能區域一體化實踐:制度、技術與空間的協同重構

傳統區域一體化主要依賴于制度供給、基礎設施建設和市場配置機制,但在數字化轉型時代,數字經濟憑借獨特優勢成為區域一體化新動力。與傳統路徑相比,數字經濟突破了物理空間的限制,使跨區域資源整合和產業協同成為可能。但這種變化也帶來了新的挑戰,即各區域之間的制度協調問題。不同地區在數字化水平、監管體系和市場規則方面存在差異,使實現政策協同、數據共享以及市場一體化成為推動區域一體化的新課題。區域間需要統一的數字監管規則、數據共享機制以及稅收、金融等政策協調,以避免“數據孤島”或“制度割裂”。在空間上,傳統區域一體化依賴于核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而在數字化轉型時代,平臺經濟與數字基礎設施布局使邊緣地區也能直接參與全球經濟網絡。但類似地也應看到,數字基礎設施、人才、資本分布的不均衡也可能加劇區域數字鴻溝。

上升到范式的高度,制度、技術與空間三者構成了區域一體化進程中的協同整體。在數字化轉型驅動區域一體化進程中,制度是數字化轉型在政治治理模式與權力運行機制領域的載體和體現,涵蓋技術應用、價值變革和治理體系創新三大基本內核,在區域一體化進程中發揮引導、促進和保障作用;技術是核心驅動力,技術創新推動產業升級、要素流動和區域協同,但技術的應用必須得到制度支持,同時也要考慮空間結構的適應性,以避免數字鴻溝的進一步擴大;空間是現實載體,區域一體化的最終目標是促進空間均衡發展,只關注技術和制度而忽視空間因素,將導致資源過度集中于少數核心區域,加劇區域發展不均衡。因此,數字化轉型驅動區域一體化的基本路徑就在于推動制度一技術一空間的協同重構,打破傳統區域一體化的制約因素,構建更加包容、高效、可持續的區域協同發展模式。

(一)制度轉型:數字政府建設賦能區域一體化治理效能

數字化轉型時代,我國的區域經濟政策正在經歷由“均衡發展”14]到“動態適配”的深度轉型[15]。這一轉型的直接內涵在于調整政策的目標及價值取向,注重效率與公平的動態平衡,其背后映射出的則是數字政府治理技術、治理生態與治理架構的結構性變遷。在計劃經濟階段,針對區域差距過大的問題,我國主要奉行“均衡發展”戰略,強調資源再分配,力求實現地區經濟平衡。這一戰略的實踐邏輯在于在不同行政區域間分配資源,尤其是以農業、工業和基礎設施等領域的投資為重點,推動內陸地區的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具體表現為向中西部地區傾斜資源,比如“三線建設”計劃,通過國家集中資源建設工業基地,促進中西部地區的工業化發展。17]在傳統的發展范式,特別是過度的政府干預下,這一策略有助于縮小地區發展差異,但其局限性也是明顯的。一方面,再分配政策使市場機制受到抑制,資源向內陸省份的傾斜也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沿海發達地區的發展積極性,結果是資源配置效率下降,削弱了經濟增長潛力;另一方面,就治理模式本身而言,區域均衡發展理念本身仍處在線性治理的思維域與邏輯域內,它首先要求將治理的不同地區、不同主體進行身份明確的定義和分割,從效益最大化視角尋找建立平衡與協作的可能。從根本上說,這是在工業文明思維與治理范式主導下的客觀結果。然而在實踐中,不僅是發達省份與落后省份在區域協同發展問題上存在不同的目的與考量,政府與企業之間也存在著長期的利益博弈。這在更深層次上制約了“均衡發展”效能的發揮。

現階段,數字技術賦能數字政府建設,為推進治理范式與治理架構轉型,提升區域一體化治理效能提供了可行路徑。一方面,數字技術強調系統的整體性、動態性和自組織特征,通過賦能數字政治建設,推動構建起動態多元的治理理論與治理范式。這是一種技術應用、組織邏輯、權力體系、公共服務的結構集合體。在實踐中,數字治理體系將數字企業平臺、中央與地方不同層級政府以及利益攸關個體納入決策環節,拓展治理空間并整合不同治理維度的交互機制,有序推動區域一體化治理范式從“均衡發展”向“動態調適”的結構性轉變。另一方面,數字治理打破了傳統治理模式的物理空間限制,使得各地區在信息、改革和政策的協調上更為自由和靈活。在數字治理新形態的支撐下,數字技術特別是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的應用,極大地提升了信息流、資金流和技術流的效率,并使偏遠地區借助數字化手段融入全國甚至全球經濟體系。因此,數字治理不僅能夠賦能沿海地區的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還能夠帶動中西部地區通過信息化手段實現跨越式發展。在此背景下,“十四五”規劃提出“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布局,重點推動東部地區的數據計算任務遷移到西部,通過“東數西算”工程的實施,既解決了東部地區的算力資源瓶頸,又促進了西部地區數字基礎設施的建設。18]實踐證明,這一舉措不僅提升了全國整體算力的利用效率,也加速了西部地區的產業升級,實現了東西部地區的產業協同發展。

(二)技術賦能:數字基建政策的雙重邏輯

在數字化轉型驅動區域經濟一體化實踐中,數字化轉型政策以數字基建為核心抓手,力圖打破地域壁壘、促進協同發展。然而,技術資源的天然集聚性可能引發“馬太效應”——發達地區憑借數字基礎設施和人才優勢加速虹吸資源,而欠發達地區因數字化能力薄弱面臨邊緣化風險。因此“十四五”規劃將“全民共享”設定為剛性目標,推動數字基建從單一效率導向轉向“效率-公平”雙軌并行。

在現代經濟體系中,效率是衡量資源優化配置的重要標準?!靶蔬壿嫛币约夹g驅動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為核心。數字技術發展使數字基礎設施成為增進效率的核心動力,通過提升生產要素配置效率,優化資源配置,推動生產、流通和消費模式的重構,不僅為傳統行業提供了智能化轉型的動力來源,也極大地推動了跨區域、跨行業資源的高效流動,為各地區提供了龐大的數字紅利。例如,“雙千兆網絡協同發展行動計劃”推動了5G與千兆光纖網絡的互聯互通,使得更多地區能夠享受高速、穩定的網絡服務,極大提升了通信基礎設施的全國覆蓋面。大數據中心的布局也是數字基建政策中的重要內容。依托“東數西算”工程,大數據中心允許將東部的數據處理任務轉移至西部,不僅提高了數據計算的效率,也促進了西部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推動了區域經濟的平衡發展。

傳統的發展模式決定了公平與效率往往被視為一對矛盾體。但在數字技術賦能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從根源上重塑了公平與效率的交互邏輯,創新性地將效率與公平的協同提升變為現實,實現了從“基礎賦能”到“資源均等化”,再到“結構性公平”的深度變遷。作為技術賦能的核心與起點,在基礎賦能階段,數字基建的首要任務是為所有人提供平等的數字接人機會。“寬帶鄉村”工程讓農村學校和醫院實現網絡覆蓋,使城鄉居民獲得更均等的信息化條件。這一階段,數字基建的核心價值在于消除“數字鴻溝”,為所有社會成員提供公平的數字化起點。數字基建的下一步是公共資源的均等化配置。傳統公共服務如教育、醫療、金融等受制于地理位置,優質資源往往集中在經濟發達地區,而數字技術突破了這種物理限制。在這一階段,數字基建的公平價值體現在推動資源流動,縮小區域和群體間的發展落差。而當數字基建全面覆蓋到社會治理和經濟運行之中時,它就不再只是提供公平接人和均等化資源配置的工具,而是成為塑造社會公平結構的重要力量。基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精準扶貧模式能夠更科學地識別低收入群體的需求,并提供針對性的政策支持;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政府治理模式可以提高透明度,減少權力尋租,增強社會公平性。此外,數字經濟還催生了更加開放、去中心化的就業和創業機會,讓更多群體能夠突破傳統階層限制,實現公平競爭。電商平臺、短視頻經濟降低了創業門檻,使農村青年、婦女等群體能夠通過數字平臺參與市場競爭。這一階段,數字基建不僅是公平的載體,更是社會公平體系的重塑者,推動公平發展從政策層面走向結構性變革。因此在數字基建的雙重邏輯下,效率和公平并非對立,而是相輔相成的。數字基建從“效率優先”

到“公平深化”的轉向,本質是技術革命與治理目標的動態適配。效率邏輯解決“如何發展”,公平邏輯回答“為誰發展”,二者協同構成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技術賦能”與“制度糾偏”的雙軌機制。隨著數字經濟的深人發展,我國的區域經濟格局正經歷深刻變革,效率與公平目標的協同推進,在加快區域一體化進程的同時也確保了數字紅利的全民共享。

(三)空間載體重構:制度賦能與技術創新的空間擴展

空間因素始終是區域一體化的核心維度。從歷史上看,中國的區域經濟發展經歷了從空間集中到空間均衡再到空間協調的三次轉型。20]數字時代的到來,使得空間因素在區域一體化中的角色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通過技術的推動,尤其是信息通信技術的普及,空間限制被大大削弱,傳統的以物理基礎設施為核心的區域發展模式正在被數字平臺和虛擬空間所取代。數字時代的區域一體化不僅是技術和政策的雙重驅動,更是在空間層面上進行的深刻重構??臻g載體作為實現區域協同與資源共享的重要平臺,承載著經濟、技術和制度的互動。近年來,隨著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與深度賦能,城市群、飛地等新型空間載體逐漸成為促進制度創新和政策紅利擴散的重要途徑。2]在這一過程中,空間載體的選擇、制度創新的推動以及政策的設計相互結合,推動了我國區域經濟格局的深刻變革。

城市群是現代經濟發展的核心驅動力,特別是在數字經濟的背景下,城市群不僅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空間載體,也是制度創新和政策效應擴散的關鍵平臺。城市群作為一種新的區域空間形態,以其緊密的產業鏈、物流鏈和創新鏈為基礎,形成了跨區域的合作網絡,推動了區域經濟的協同發展。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城市群如長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都表現出強大的經濟集聚效應和創新驅動能力。這些城市群憑借其雄厚的技術創新和產業基礎,成為了全國經濟增長的引擎。而數字技術的普及和數字基礎設施的建設,為城市群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長三角區域不僅在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上進行了大量投入,而且在數據共享、政策協同等方面也取得了顯著進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規劃提出,依托數字技術推動區域內各城市的資源共享和產業協同。這一政策推動了城市群內的信息流通、資本流動和勞動力的流動,使得各城市的互聯互通程度不斷提高。

與城市群不同,飛地經濟區作為一種新型空間載體,注重的是通過制度創新和政策優勢吸引資源,推動區域協同。22]飛地通常是指某一地區在行政區域外,通過簽署協議或合作協議設立的一個經濟特區或功能區。23]飛地經濟的核心理念是利用不同區域間的制度差異和政策優勢,通過跨區域協作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而在數字經濟高速發展的背景下,飛地經濟區當前正發揮著更重要的作用。依托數字企業人駐、數字平臺搭建以及數字基礎設施建設,飛地能夠在不依賴傳統空間資源的情況下大規模吸引投資、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深汕特別合作區、淮安-鐵嶺工業園等飛地經濟區不僅在政策創新、制度試驗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還在數字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數字技術應用上進行了大量投人。深汕合作區以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為抓手,用智慧化手段探索解決政務服務和社會治理的痛點與難點,成為數字經濟背景下我國空間載體重構的典范。

二、實踐運行:數字化轉型聯動區域一體化發展的現實基礎

數字化轉型時代的區域一體化在實踐中突破了對傳統路徑的依賴,通過系統性變革實現要素配置范式的升級。若將制度邏輯視為區域協同的“設計圖紙”,實踐運行則是檢驗這張圖紙能否轉化為“建筑實體”的關鍵環節。當然,這種轉化并非線性移植,而是在復雜現實中面臨各種考驗。

(一)數字政府引領區域一體化:從全球經驗到中國挑戰

數字經濟深刻改變了區域一體化的固有邏輯,重塑著區域一體化的基本內涵與實踐路徑。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不僅優化了傳統產業的效率,而且極大地降低了跨境交易的成本。這種連接性使得地域的界限被進一步模糊,從而推動了不同區域乃至不同國家間發展進程的深度融合。自數字技術誕生以來,以美國、歐盟、東南亞、中國等為代表的全球主要經濟體先后制定和采取相應政策,以提升跨區域數字經濟協同發展水平,塑造并提供了區域一體化實踐的全球景觀與現實經驗。首先,美國政府長期致力于推動數據跨境流通。APEC 跨境隱私規則(Cross-Border Privacy Rules,CBPR)體系是美國著力推動的區域性跨境數據流動的制度安排。美國和日本等國合作,推動更多的APEC經濟體加入跨境個人隱私保護制度(CBPR)體系,并試圖將其擴展到APEC區域外的更多貿易伙伴,以建立與歐盟的一般數據保護條例(GDPR)相對抗的跨境數據流動機制。24]奧巴馬政府時期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發布的《數字24條》和特朗普政府的《2017年國家安全戰略》都闡明了美國有關數據流動的政策主張。25]其次,歐盟的數字單一市場通過統一的數字規則和標準推動了成員國之間的數據要素自由流動。歐盟實施的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和跨境電子身份認證(eIDAS)等制度使成員國間可以自由流動數據和信息,減少了交易成本并加速了市場一體化的進程。2東南亞的數字支付聯盟展示了如何通過市場驅動突破區域內的制度差異。以GrabPay與DANA為代表的企業合作構建了跨境支付網絡,有效地克服了東盟國家之間在支付、貨幣和法規上的差異。27]北美數字貿易區(美墨加協定,USMCA)則在數字貿易領域提供了典范。通過引入算法非歧視條款,推動了數據流通和跨境電商的創新。28美國依托其互聯網技術與經濟市場絕對優勢,通過寬松的數據自由流入法規促進全球數據流入域內,陸續達成《韓美自由貿易協定》《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協議》等系列跨國合作協議,輔以貿易談判或管理共享等方式實現數據向美國的自由流動。29美國、歐盟等地區的跨區域數字治理經驗表明,制度與技術的適配性決定了區域整合的最終效能。換言之,數字賦能區域一體化實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統一的政策框架和標準化的技術規范。

相較之下,盡管我國數字化轉型進程持續推進,但我國區域一體化進程深受不同區域間制度差異,即規則碎片化的制約,與其他主要經濟體的數字治理實踐形成了鮮明對比。從全國尺度上看,長三角與我國其他地區經濟一體化融合發展進程受到嚴重制約。2023年,長三角數字經濟增加值突破12萬億元,占三省一市GDP總量的 40% 以上,約占全國數字經濟增加值的 30% 。數字經濟的聚集效應進一步加劇了區域間收人和產業差距,虹吸效應日趨顯著。結果是,數字企業過度向制度高地(如上海、杭州等地)集聚,中西部地區在吸引數字企業和產業投資方面面臨困難?!秴^塊鏈白皮書(2023年)》指出中國的29個省級行政區均自行建設了政務區塊鏈平臺,但跨鏈互通率不足 5% 。30]而從區域尺度上看,由于各地的政務區塊鏈平臺大多自建自用,缺乏有效的標準化和互聯互通機制,數字經濟的創新能力始終未能充分釋放,反而形成了技術封閉的局面,結果是區域一體化困境同樣顯著。就京津冀地區而言,該地區雖然具有產業一體化的現實經濟基礎,但三地的政策差異使得企業在跨區操作時面臨額外的法規障礙;就粵港澳大灣區而言,這一地區經濟融合度雖然較高,但由于香港與內地在數據保護法律上的不同,導致跨境數據流動面臨法律上的不確定性??缇畴娚?、跨域支付等數字化業務的運營因此受到限制,制約了區域內的數字經濟效能的實際發揮;就成渝雙城經濟圈而言,雖然圈內城市地理位置毗鄰,但由于在工業互聯網接人標準上沒有統一,導致域內數字平臺無法無縫對接和協作。

全球實踐經驗與我國的現實挑戰共同表明,區域一體化不僅是數字經濟引發區域性經濟發展范式變革的過程,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治理規則的問題。正如前文已經闡明的那樣,制度變革提供了數字化轉型賦能區域一體化的動力來源?,F階段中國推動和實現區域一體化目標,首先就應當重視制度、規則的作用,在數字政府引領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尋求區域一體化的深度革新路徑。

(二)區域產業鏈協同:“雙循環”架構上的非線性“梯度躍遷”

“雙循環”戰略將國內大循環作為經濟發展的主體,國際大循環作為補充,旨在加強內需的同時促進對外開放。31]數字經濟通過促進區域產業鏈重構,特別是在內向重構和外向協同兩方面的推動,成為實現“雙循環”戰略目標的重要工具。內向重構是指通過數字技術推動區域內部產業鏈的縱向整合,實現從原材料采購、生產到銷售的全鏈條信息互聯互通。這一過程不僅能夠提高產業鏈各環節的效率,也能夠顯著降低成本。在長三角地區,工業互聯網平臺(如卡奧斯COSMOPlat)通過整合三省一市的企業,打破了區域內企業之間的信息壁壘,實現了設計、生產、物流的全鏈數據貫通。外向協同則是指通過跨區域的產業鏈橫向互補,推動不同區域在產業鏈中的分工與協作,最大化發揮各區域的優勢。成渝雙城經濟圈是外向協同的典型代表。該地區以電子信息產業為主導,其中重慶側重智能終端制造,成都則專注于集成電路(IC)設計。通過數字供應鏈平臺共享產能數據,重慶和成都在產業鏈中形成了有效的協同合作。從國際經驗來看,德國“工業4.0”在推動區域產業鏈協同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優化了產業鏈的資源配置,還提高了生產過程的智能化和精準化。在中國的本土實踐中,通過建立產業鏈主導企業來推動區域內產業鏈的整合與協同,但實踐中依然存在許多問題。尤其是在數字技術的應用層面,由于各地對數據標準的認知差異,信息共享的效率和效果往往受到限制。因此,在推動區域產業鏈協同的過程中,不僅要注重技術的推進,還要加強制度設計和政策協同,避免各地之間的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

“梯度躍遷”是指在“雙循環”基礎上,中西部或欠發達低梯度地區通過數字技術賦能、政策協同和創新驅動,躍過傳統工業化階段或直接切人高附加值產業鏈環節,實現產業能級的跨越式升級。這是就基于“中心擴散—外圍承接”線性邏輯3的傳統梯度轉移理論而言的?!疤荻溶S遷”的本質是數據要素對地理要素的替代,當算力網絡取代交通網絡成為新基礎設施,區域競爭優勢不再取決于區位稟賦,而是數字能力積累的速度與深度。因而,梯度躍遷的核心邏輯不再是線性的產業轉移,而是打破“梯度轉移”的線性路徑依賴,通過技術、數據和制度創新實現非線性發展,并最終促進區域一體化。在梯度躍遷模式下,低梯度地區毋須復刻東部路徑,而是以數字能力為杠桿,在特定領域形成“非對稱優勢”。這一路徑的成功將依賴于“技術—制度一空間”的協同創新:數字基建提供躍遷跳板,數據要素重組創造新動能,而制度突破則確保動能持續釋放。實踐證明,低梯度地區的確可以通過“數字杠桿效應”實現非線性躍升:貴州大數據產業從零起步,十年間數字經濟增速連續七年超 20% ,印證了“數字技術壓縮時空”的躍遷可能。33]從長期看,中國區域經濟格局有望從“東部引領、中西部跟隨”的階梯形態,轉向“多極躍遷、全域協同”的網狀生態。

(三)數字基建與政策協同:實現“硬聯通”與“軟連接”雙輪驅動

在數字經濟時代,數字基礎設施已成為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支撐。然而,單純依賴技術和基礎設施的建設并不足以發揮數字經濟的整體效益,還需要相應的政策、法律、標準等制度環境的保障。因此,數字基建與政策協同需形成“硬聯通”和“軟連接”的共振效應,以確保數字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硬聯通”是指數字基礎設施的物理建設和互聯互通,是實現數字經濟運行的核心支撐?!坝猜撏ā睘閿底纸洕峁┝藞詫嵉奈锢砘A,奠定了數字化轉型的技術條件?!败涍B接”更關注政策、標準、法律和監管等制度層面的協調統一?!败涍B接”確保了“硬聯通”的基礎設施能夠高效運行,并與社會經濟環境相適應。

在數字經濟背景下,單純依靠物理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難以實現區域間的深度融合,政策、法律、標準的不統一往往成為數據流通、產業協同的制約因素。因此,實現“硬聯通”與“軟連接”的協同,能夠在夯實數字基建的同時,優化制度環境,提高區域一體化發展的整體效能。數字基礎設施的不均衡布局可能導致區域間發展差距進一步擴大,而政策、標準、法律的不協調則可能引發數據壁壘和市場分割問題。因此,區域一體化需要在加強數字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基礎上,通過制度創新和政策協同,確保數字經濟資源的高效流動和合理配置?!坝猜撏ā敝饕w現在數字基礎設施的建設和互聯互通,是推動區域一體化的技術支撐?!皷|數西算”工程的實施,推動東西部地區算力資源的合理布局,避免算力資源集中于經濟發達地區,提高全國范圍內的數字資源配置效率。“軟連接”主要通過政策、標準、法律、數據治理等制度性協調,優化區域一體化的運行環境。通過制定全國性的數據治理框架,推動區域間數據互認和共享,可以有效釋放數據要素的價值,提升數字經濟的整體效率。當前,我國在推進區域一體化過程中,應進一步強化“硬聯通”與“軟連接”的協同機制,以優化數字資源配置,提升區域協同創新能力,實現數字經濟驅動下的高質量發展。數字基建與政策協同需要形成“硬聯通”和“軟連接”的共振效應?!坝猜撏ā敝傅氖菙底只A設施的物理連接,如網絡、數據中心等硬件設施的互聯互通。而“軟連接”則是政策、標準和法律的協調與統一。兩者相輔相成,共同推動區域經濟的一體化,通過差異化布局和政策工具創新,可以有效解決區域數字鴻溝問題,推動各地在數字經濟中的協同與共贏。同時,從系統論的視角來看,硬聯通與軟連接的共振效應是實現數字經濟區域一體化的核心要素。34]一個典型的國際案例是深圳與新加坡的智慧城市合作,雙方通過互認電子簽名標準,使得跨境貿易效率提升。這一做法表明,數字基礎設施的建設與政策的協調密不可分,只有在硬件基礎設施完備的同時,政策層面的協同才能真正發揮其效益。因此,中國在推進區域一體化過程中,需要加強數字基礎設施的建設,同時加快政策協調和標準制定,推動區域內的“硬聯通”和“軟連接”的有機融合。

(四)數據驅動技術與制度適配:推動中國式區域一體化發展

數據驅動協同技術與制度適配雙螺旋,數字經濟的核心在于技術的創新與應用,而在區域一體化的過程中,技術與制度的適配性直接決定了協同的深度與效果。全球范圍內,數字經濟的成功案例通常伴隨著嚴格的制度設計,特別是在數據治理、隱私保護等方面,技術與制度的相互支持構成了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基礎。以歐盟的GDPR(通用數據保護條例)為例,歐盟通過嚴格的數據保護規定,確保了區域內跨國數據流動的安全性和透明性,為跨境貿易、跨國企業合作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35與此對比,中國的《數據基礎制度二十條》政策②,盡管對數字經濟的推動具有重要意義,但在一些執行方面細節與GDPR的成熟機制相比尚顯不足。3在數據隱私保護、跨境數據流動、數據主體權利等方面,中國尚未形成統一且全面的法律框架,這使得區域內數據共享與流通仍存在一定障礙。技術和制度之間的適配性,決定了區域一體化中數字經濟的協同深度。如果制度層面的適配性不夠,技術再先進也難以在區域內高效運作,進而影響區域經濟的融合與發展。

數據流動的經濟價值通過乘數效應釋放,數據作為一種關鍵的生產要素,其流動和共享在推動區域經濟增長方面展現了巨大的乘數效應。通過實證分析可以發現,數據流動的增加能夠直接推動區域經濟的增長,從而加速區域一體化的進程。天津港的數據流動每增加 1% ,該地區的GDP增長就能達到 0.17% 。37]這一乘數效應表明,數據不僅僅是信息的載體,更是推動經濟增長、提升產業競爭力的核心驅動力。數字技術通過提高數據流通效率和共享水平,進一步提升了產業鏈上下游的協同效應,實現了跨區域、跨行業的價值再造。在區域一體化的過程中,數據流動的速度和范圍決定了區域經濟的增長潛力。通過加強數據流動,能夠讓不同地區的產業鏈形成更加緊密的合作,從而實現經濟價值的最大化。尤其是在數字經濟下,數據成為了最重要的生產要素之一,其乘數效應對區域經濟的推動作用不可忽視。各地應通過加強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數據的自由流動與共享,以促進區域一體化的深度發展。

中國地域廣闊,各地區的數字化發展水平存在梯度差異,因此數據流動模式呈現出梯度流動與網絡協同并存的特征。梯度協同模式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有效路徑。梯度協同模式強調根據不同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數字基礎設施的建設程度,進行分層次、梯度化的協同發展。

三、規范保障:數字化轉型聯動區域一體化發展的系統建構

數字化轉型驅動的區域一體化既展現出技術賦能下跨域協同的廣闊前景,也暴露出制度滯后與空間失衡的深層矛盾。這些實踐中的“非意圖后果”,本質上源于數字生產力的躍升與傳統治理范式之間的代際落差,當技術迭代遠超制度更新周期,當數據流動突破行政邊界,碎片化的政策響應已難以支撐系統性變革的需求。因此,亟待從實踐經驗與現實挑戰中提煉可行路徑,構建適配數字時代的治理框架。這一框架的核心在于:規則重構以馴服技術風險、制度韌性以彌合發展鴻溝、空間正義以重塑協同格局,實現由“被動應對”向“主動設計”的治理范式轉型。數字經濟賦能區域協同的規范系統建構,本質是通過供給側能力奠基、需求側價值錨定、制度側規則賦能的三維互動,形成適配數字生產力的新型治理范式。

(一)供給基礎:數字化轉型重構區域要素配置的底層邏輯

在數字化轉型時代,區域要素配置的底層邏輯已從傳統的“資源稟賦主導”轉向“規則約束下的要素重構”。這一轉變以數據要素為核心驅動力,通過技術賦能與規則設計的深度融合,重塑要素流通秩序,構建起合規高效的區域要素配置體系。數據要素化、要素網絡化、網絡協同化層層遞進發展,每一層級均需嵌入規則約束以平衡效率與安全、創新與合規。當市場中不存在要素扭曲時,市場要素配置將達到帕累托最優,此時數字經濟聯動區域一體化發展達到最高水平。38]

數據要素化是指數據從原始資源轉變為可流通、可交易、可定價的獨立生產要素的過程。數據作為新型生產要素,其流通效率與安全邊界的平衡是區域一體化的首要命題。數據要素化的核心在于通過分級分類管理機制,構建跨域流動的合規框架。長三角地區試點的數據跨境“白名單”機制,將數據按敏感程度劃分為“禁止流動”“有條件流動”“自由流動”三級,并依托區塊鏈技術實現全流程可追溯。這一規則設計既保障了數據共享效率(如醫療、物流等非敏感數據實時互通),又通過負面清單管控關鍵領域數據主權(如金融、政務數據本地化存儲)。在此過程中,合規性約束并非阻礙流動,而是通過透明規則降低交易成本,推動數據從“無序流通”轉向“規范增值”。要素網絡化是指傳統生產要素(資本、勞動力、技術等)與數據要素深度融合,通過數字化技術形成互聯互通、動態協同的網絡化結構。要素網絡化的本質是通過統一規則打破區域間技術壁壘,實現產業鏈、創新鏈的跨域整合。以京津冀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統一編碼規則為例,三地通過協商制定通用標識體系,使設備、產品、訂單等要素在區域內獲得唯一數字身份,支撐產業鏈上下游的分布式協同。這一過程的關鍵在于技術標準互認與權責對等:一方面,統一編碼規則降低了跨域協作的摩擦成本(如設備數據接口標準化);另一方面,通過分布式賬本技術明確數據所有權歸屬,避免因要素權屬模糊導致的“協同失靈”。由此,區域要素網絡從“物理連接”升級為“規則互聯”,形成可擴展的規范化運行框架。

在要素全域互聯的基礎上,網絡協同化需解決跨域協作中的資源錯配與責任真空問題。平臺經濟在此過程中扮演規則載體的角色,通過權責分配協議實現資源調度的規范化。阿里云“城市大腦”在長三角交通治理中,通過多方簽署的《跨域交通數據共享與治理協議》,明確數據調用權限、算法決策責任歸屬及風險分擔比例。此類協議以“權責對等”為原則,既賦予平臺動態調度資源的合法性,又通過智能合約自動執行違約懲罰(如數據濫用方自動喪失調用權限)。這種“規則代碼化”的設計,使區域協同從“臨時協商”轉向“制度性合作”,為超大規模要素流通提供穩定性保障。數字經濟時代的區域要素配置已超越單純的技術賦能,轉向“規則設計先行”的系統重構。數據要素化通過分級分類規則奠定流通基礎,要素網絡化依托標準互認規則實現跨域整合,網絡協同化借助權責分配規則保障運行秩序。三者共同構成“規則約束下的要素重構”閉環,推動區域一體化從“效率優先”的粗放增長升級為“安全與創新并重”的高質量發展模式。這一底層邏輯的重塑,為區域間要素流通提供了兼具創新活力與制度韌性的新型基礎設施。

(二)價值需求:數字化轉型驅動區域價值共生的目標范式

在數字化轉型聯動區域一體化進程中,價值分配的邏輯已從單一經濟效率導向轉向“經濟效率與社會公平動態均衡”的目標范式。這一范式以“價值分配規范”為基準,通過治理機制設計將分散的利益主體整合為“規則約束下的利益共同體”,既遏制市場自發協同中的“搭便車”行為,又通過制度化手段實現價值創造與共享的閉環,其核心在于構建“激勵相容”的分配規則體系,使效率提升與公平保障從對立走向共生。

數字化轉型驅動區域價值共生要求通過系統性治理機制的優化設計實現經濟效率與社會公平的動態平衡。區域間的經濟效率不僅體現在傳統的物質資源配置上,更在于數據資源的有效利用。39]受技術、資本或平臺優勢的驅動,數據資源傾向于向頭部企業或機構集中,往往會形成“強者愈強”的資源集聚,產生“虹吸”效應,背離了實現經濟效率與社會公平的發展原則。在數字賦能制度體系與治理范式的背景下,以成渝雙城經濟圈試行的數字經濟稅收分成機制為典型范例,數字稅收協調規則成為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手段。該機制依據數據產生、加工、應用環節的價值貢獻度,建立跨區域稅收分配規則[40,將傳統區域間的零和博弈轉化為合作剩余,精細化核算與規則化分配能夠實現帕累托改進,使經濟效率提升毋須以犧牲區域公平為代價。川渝6大自貿片區、13個協同改革先行區、25 個聯動創新區全方位深化改革協同、開放協同、創新協同,形成一批在全國有影響力的制度創新成果。其中,“關銀一KEY通”川渝一體化模式在全國首次實現了“電子口岸卡”業務跨關區通辦,獲評全國自貿試驗區第五批“最佳實踐案例”,并被國家發改委確定為跨區域協作的典型經驗做法。除經濟效率外,社會公平也是數字治理賦能區域一體化的重要維度。伴隨數字化轉型過程出現的區域間的技術鴻溝和資源分配不均可能加劇社會福利的不平等,特別是在一些欠發達地區,數字基礎設施和技術支持的不足可能導致其在數字經濟中處于不利地位。在當前的技術背景下,解決這一問題需通過制度化手段推動價值再平衡。隨著數字賦能治理體系與治理范式變革的深化,一大批新型數字治理機制與方案被應用于區域一體化實踐中。其中,“東數西算”工程的西部算力補貼機制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創新路徑:通過設定“算力基礎設施覆蓋率”“數據服務響應延時”等量化指標,構建協同發展新體系。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深人實施“東數西算”工程加快構建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的實施意見》(發改數據[2023]1779號)明確“鼓勵面向中小企業發放算力券、運力券,補貼降低企業綜合算力使用成本”。41]實踐證明,這一舉措既緩解了東部地區的算力壓力,又確保西部地區企業提升算力使用率。由此,社會公平不再是單向補償,而是通過規則設計內化為區域協作的剛性約束,有效遏制“強者愈強”的馬太效應。

可見,數字賦能治理體系與治理機制變革,構建數字治理新范式的真正價值在于推動和實現經濟價值與社會價值的雙重回饋。以價值分配規范為核心的規則體系,本質上是通過“制度性利益捆綁”重塑區域關系。經濟效率與社會公平的動態均衡,不再依賴道德自覺或財政轉移,而是依托可計算、可交易的治理機制設計,使區域一體化從“脆弱聯盟”進化為“韌性共同體”。

(三)制度支撐:數字經濟激活區域治理創新的規則框架

數字化轉型時代的區域治理體系正經歷從“剛性制度供給”向“動態適應性規范”的范式漸進。這一過程的核心在于通過數字化工具驅動治理規則進化,構建一個彈性、智能、可持續的治理體系。在這一轉型過程中,區塊鏈智能合約的跨域規則互認機制、沙盒監管的風險動態響應機制、數字算法賦能的利益精準分配機制構成了三大關鍵支柱,共同推動區域治理規則從靜態約束向動態適配的方向演進,本質是通過技術嵌人重塑制度供給邏輯,使治理規則從“靜態條文”升級為“動態操作系統”,實現區域一體化發展中合規成本最小化、風險防控實時化、利益分配公平化的目標。在數字經濟的推動下,跨區域、跨領域的協作變得日益頻繁,但隨之而來的是不同地區、行業之間規則的不統一和法律執行的復雜性??缬蛞巹t互認機制成為促進區域貿易、數據流通和法律協同的重要手段。傳統制度依賴行政協議或法律條文協調區域規則差異,但文本解釋的模糊性與執行滯后性難以應對高頻跨域交互需求,區塊鏈驅動的智能合約技術為此提供解決方案。42通過區塊鏈技術,可以實現跨域協作的規則自動執行與智能化約束,避免了傳統規則執行中的人力干預與時間延誤,增強了治理體系的高效性和可信度。以杭州都市圈電子證照鏈上互認為例,該項目基于區塊鏈技術,將電子證照的生成與驗證過程去中心化,確保各個參與方之間的信息流動與規則遵守。通過智能合約的自動執行,跨區域、跨部門的證照認證得以實時完成,大大簡化了行政流程,提高了區域協作的效率。同時,這種規則互認不僅提高了法律與技術的融合度,還通過智能合約確保了各方的責任和權利清晰,避免了信息不對稱與規則執行偏差的風險。

沙盒監管是一種“試點—評估—推廣”的閉環治理模式,允許企業在可控環境下測試創新技術,同時讓監管機構實時跟蹤其潛在風險,并根據測試結果調整政策。在數字經濟時代,技術發展速度遠超傳統監管的反應能力,帶來了數據泄露、算法歧視、跨境數據流通風險等問題。數字要素流通的負外部性(如數據泄露、算法歧視)要求風險防控規則具備實時響應能力。傳統的監管模式多為靜態且具有一定滯后性,難以適應技術的快速變化。因此,建立一個動態調整的監管機制至關重要,而“沙盒監管”機制便成為了應對這一挑戰的重要工具。海南自貿港試點的數據跨境流動負面清單年度更新機制,正是依托沙盒監管構建動態防御體系。以海南自貿港的數據跨境流動負面清單年度更新為例,海南通過沙盒監管機制,根據最新的技術發展和市場動態,定期更新跨境數據流動的負面清單,實時調整相關風險閾值。這種靈活、動態的監管模式可以根據技術的發展趨勢、市場需求以及數據安全風險等因素進行快速調整,確保區域治理能夠實時應對新的風險,避免技術創新與風險管控之間的沖突。通過沙盒監管,技術的發展與監管政策可以同步推進,為數字經濟創新提供更加穩定與靈活的環境。

在數字經濟時代,治理規則正經歷從“人工設計”向“技術共生”的深刻變革。傳統治理框架以立法和行政手段為主,依賴人工制定和調整規則,存在滯后性和適應性不足的問題。而隨著數字技術的深度嵌入,治理體系正在向智能化、自適應的方向演進,從依賴人工修訂的“機械結構”邁向可實時優化的“數字生命體”。智能合約、沙盒監管和動態分配算法共同推動了規則體系的進化,構建了一個能夠自我優化、自主協同、自適應調整的數字治理框架。這種模式突破了傳統治理體系的僵化限制,使規則體系從依賴人工修訂的“機械結構”進化為可自我調適的“數字生命體”。

四、結語

本文基于“制度一技術一空間”協同重構框架,系統探討了數字化轉型背景下區域一體化發展的邏輯變遷與制度重構路徑。數字化轉型深刻重塑了區域一體化的內在邏輯與實踐范式,推動其從依賴地理連接的物理整合轉向以規則互聯為核心的新型協同模式,這一轉型的核心在于制度、技術與空間三者的動態協同。制度層面,政策范式由均衡導向轉向動態適配,數字基建通過技術賦能和制度賦權重構要素流通秩序,空間載體的制度創新則推動跨域治理層級重構;技術層面,數字基礎設施(“硬聯通”)與政策協同(“軟連接”)的“雙輪驅動”和數據驅動技術與制度適配的“雙螺旋”,共同構建了技術、制度、數據的三元協同機制,為突破產業鏈梯度鎖定以及實現“梯度躍遷”提供了核心動力;空間層面,城市群、飛地經濟區等新型空間載體在制度賦能與技術創新的雙重作用下,成為區域協同與資源共享的重要平臺,其重構過程反映了數字技術對傳統空間限制的突破與空間價值的再創造。實踐路徑上,數字化轉型賦能區域一體化集中體現為數據要素化構建流通秩序、價值分配規范化重塑利益格局、治理規則代碼化實現動態適應性治理,這一進程本質上是數字生產力躍升驅動生產關系(制度規則)系統性重構的過程,反映了技術基礎變革與上層建筑適應性調整的辯證關系,是馬克思關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基本原理在數字時代區域發展中的具體呈現。就其本質而言,數字經濟驅動的區域一體化不僅是技術迭代的自然結果,更是制度系統性創新的必然產物。數字經濟通過信息技術的進步,推動了制度創新的步伐,尤其是在跨區域、跨行業的協作過程中,制度的創新顯得尤為重要。信息流動和數據共享的突破要求現有的制度框架不斷進行自我調整和優化,從而應對技術和市場變化帶來的挑戰。面對“技術狂奔”與“制度跛行”的結構性矛盾,未來研究應當進一步探索技術迭代與制度適應的協同機制,以構建更具韌性與包容性的區域一體化發展新格局。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大力推動我國數字經濟健康發展[J].求是,2022,(2).

[2]國務院關于加強數字政府建設的指導意見[J].國務院公報,2022,(19).

[3][1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J].國務院公報,2022,(12)

[4]詹國輝,魏海濤.數字賦能政府治理現代化:價值行動、治理限度與策略選擇[J].黨政研究,2024,(2).

[5]翟云,程主.論數字政府的“大問題”:理論辨析、邏輯建構和踐行路向[J].黨政研究,2022,(1).

[6]Bram Klievink,Nitesh Bharosa and Yao-Hua Tan.The collaborative realization of public values andbusiness goals: governance and infrastructure of public - private information platforms [J]. Governmentinformation,2016(33).

[7]國家發展改革委.“數據要素x”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EB/0L].(2023-12-01).[2025 -04 -01]. htps://www.ndrc.gov. cn/hdjl/yjzq/202312/P020231215685140119139.pdf.

[8]國務院.“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J].國務院公報,2022,(3).

[9]田鵬.國家數據局局長劉烈宏:將研究實施“數據要素x”行動[EB/OL].(2023-11-27).[2025-04 -01]. h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3/1127/c1004 -40126490.html.

[10]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EB/OL].(2023-02-27).[2025-04-01]. https: //www. gov. cn/xinwen/2023 -02/27/content_ 5743484. htm.

[11]李強.政府工作報告——2024年3月5日在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J].國務院公報,2024.(9).

[13]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22.

[14]石碧華.區域經濟發展70年的回顧與展望[N].經濟日報,2019-10-17.

[15]年猛,張海鵬,王垚.中國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增長貢獻—兼論區域政策路徑之爭〔J].中國社會科學,2024,(4).

[16]唐瑜,胡安?。袊鴧^域經濟不平衡:特征事實、演變動力與長期影響[J].產業經濟評論,2022,(6).

[17]陸婷.三線建設研究三十年變遷:現狀、熱點與趨勢——基于文獻計量與定性分析方法[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6).

[18]汪玉凱.“數據要素 × ”與“東數西算”:全國一體化算力網建設的關鍵[J].人民論壇,2024,(8).

[19]白雪潔,李琳,宋培.兼顧效率與公平: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對經濟增長與收入不平等的影響研究[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1).

[20]葉振宇.新中國成立75年來區域發展戰略演進:歷史回顧、現實邏輯與未來展望〔J].區域經濟評論,2024,(5).

[21]李明,王衛.基于飛地經濟視角的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機理與路徑[J].經濟縱橫,2023,(6).

[22]湯玉剛,張鶴鶴.中國特色對口幫扶及其效應研究:來自珠三角“飛地經濟”的證據[J].財貿經濟,2024,(4).

[23]劉志彪,查婷俊.飛地經濟:發展運行的機制、困境與對策[N].光明日報,2021-07-27.

[24]李墨絲.歐美日跨境數據流動規則的博弈與合作[J].國際貿易,2021,(2).

[25]陳詠梅,張姣.跨境數據流動國際規制新發展:困境與前路[J].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學報,2017,(6).

[26]陳紅娜.國際數字貿易規則談判前景與中國面臨的挑戰[J].新經濟導刊,2021,(1).

[27]王方宏,巢真.東盟各國金融發展差異及深化中國一東盟金融合作的建議〔J].海南金融,2024,(5).

[28]周國榮.技術性貿易壁壘協議設計機理:基于CPTPP、USMCA和RCEP的比較分析[J].國際經濟評論,2024,(1).

[29]王融.數據跨境流動政策認知與建議——從美歐政策比較及反思視角[J].信息安全與通信保密,2018,(3).

[30]區塊鏈白皮書(2023年)[M].北京: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2023.

[31]江小涓,孟麗君.內循環為主、外循環賦能與更高水平雙循環—國際經驗與中國實踐[J].管理世界,2021,(1).

[32] Myrdal G. Economic Theory and Underdeveloped Regions [M]. New York: Harper amp; Row,1957.

[33] Castells M.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volution,in: 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M].BlackwellPublishers,1996.29-65.

[34]耿赫.數字經濟賦能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邏輯及優化路徑研究[J].全國流通經濟,2025,(1).

[35]俞勝杰,林燕萍.通用數據保護條例域外效力的規制邏輯、實踐反思與立法啟示[J].重慶社會科學,2020,(6).

[36]續繼,王于鶴.數據治理體系的框架構建與全球市場展望——基于“數據二十條”的數據治理路徑探索[J].經濟學家,2024,(1).

[37]董影,孫中原,莊媛媛.數據要素流動環境適宜度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研究〔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4).

[38]羅芳勇,楊詩琦,李石強.數字經濟對要素市場一體化的影響研究[J].產業經濟評論,2023,(3).

[39]李治國,李兆哲,孔維嘉.數字經濟賦能高質量發展過程中的“虹吸集聚”一—來自黃河中下游城市層面的經驗證據[J].經濟地理,2024,(1).

[40]黃樹民.稅收一體化服務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探析[J].稅務研究,2024,(9).

[41]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關于深入實施“東數西算”工程加快構建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的實施意見[EB/OL]. (2023 - 12 - 25). [2025 -04 -01]. htps://www. gov. cn/zhengce/zhengceku/202401/content_ 6924596.htm

[42]陳愛飛.區塊鏈智能合約糾紛解決的可能性邊界[J].比較法研究,2024,(5).

【責任編輯:劉彥武】

猜你喜歡
(function(){function c(){var b=a.contentDocument||a.contentWindow.document;if(b){var d=b.createElement('script');d.innerHTML="window.__CF$cv$params={r:'98048c1cbed4a295',t:'MTc1ODA2OTU3NQ=='};var a=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a.src='/cdn-cgi/challenge-platform/scripts/jsd/main.js';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head')[0].appendChild(a);";b.getElementsByTagName('head')[0].appendChild(d)}}if(document.body){var a=document.createElement('iframe');a.height=1;a.width=1;a.style.position='absolute';a.style.top=0;a.style.left=0;a.style.border='none';a.style.visibility='hidden';document.body.appendChild(a);if('loading'!==document.readyState)c();else if(window.addEventListener)document.addEventListener('DOMContentLoaded',c);else{var e=document.onreadystatechange||function(){};document.onreadystatechange=function(b){e(b);'loading'!==document.readyState&&(document.onreadystatechange=e,c())}}}})();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毛片基地| 精品人妻AV区| a级毛片视频免费观看| 黄色网在线|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蜜芽| 国产一区三区二区中文在线| 尤物成AV人片在线观看| 深爱婷婷激情网| 美女免费黄网站| 亚洲精品人成网线在线 | 亚洲综合二区| 国产成人啪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九色91在线视频| 久久久波多野结衣av一区二区| 日本欧美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98| 青青草原国产av福利网站| 国产精品综合色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女熟高潮视频| 丁香六月激情婷婷| 亚洲精品黄| 婷婷五月在线|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美在| 久久精品亚洲热综合一区二区| 亚洲欧美国产五月天综合|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77美色| 欧美一区二区丝袜高跟鞋| 国产成人高精品免费视频| 97久久人人超碰国产精品| 最新国产麻豆aⅴ精品无| 亚洲一区波多野结衣二区三区| 人妻熟妇日韩AV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在线91| 国产青榴视频|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色奶水| 欧美在线网| 青草国产在线视频| 亚洲一级色| 美女内射视频WWW网站午夜| 色婷婷国产精品视频| 99热这里只有精品5| 欧美日一级片| 亚洲日本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色综合久久综合网| 一级毛片免费不卡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h在线观看网站站| 欧美日韩高清在线| 91po国产在线精品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久久综合777777麻豆| 免费观看亚洲人成网站| 亚洲天堂福利视频| 热思思久久免费视频| 欧美精品啪啪| 在线国产毛片| 国产高清在线观看91精品| 亚洲天堂啪啪| 国产一级二级三级毛片| 国产一区成人| AV在线天堂进入| 国产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性视频网站| 久久综合AV免费观看| 日本日韩欧美|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a∨婷婷| 亚洲国产高清精品线久久| 国产精品美乳| av无码久久精品| 日韩一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免费高清无需播放器| 成人一区在线| 国产网站免费|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2| 成人综合久久综合| 无码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视频久| 日韩成人免费网站| 亚洲国产成人超福利久久精品| 色AV色 综合网站| 国产一在线| 99视频在线免费| 中文无码伦av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