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日照市朝陽小學前身是一所位于城鄉結合部的村級小學,教學質量差,社情滿意度常年處于城區學校末位。為解決進城隨遷子女入學,當地政府于2015年對學校進行擴建,學校升格為區直屬小學,經梳理發現學校存在三大矛盾:1)教師教學觀念陳舊,仍采用“滿堂灌”“填鴨式”教學;學生課業負擔重,“雙減”精神難以得到有效貫徹。2)新手教師無人引領,專業發展遭遇瓶頸。3)家庭教育短板凸顯,家長多為進城務工者,對孩子教育重視不夠、教育方法簡單,家校間難以形成教育合力。
學校亟須找到一條路徑解決以上矛盾,縮小與其他學校的辦學差距,讓公平教育的陽光普照每一名學生。2016年,朝陽小學率先全面應用日照教育云平臺(以下簡稱云平臺),經過六年的研究實踐總結出網絡學習空間建設應用“432”模式:實施四項建設、發起三大行動、構建兩個課堂,學校的教育數字化水平和教育教學質量顯著提升。學校被教育部表彰為全國網絡學習空間應用普及活動優秀學校,《基于教育云平臺的網絡學習空間建設與應用模式》獲2022年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
1實施四項建設,夯實網絡學習空間應用基礎
1.1支撐環境建設
全面提升學校數字化支撐能力。對校園網升級改造,在全市學校中率先實現萬兆進校園、千兆到桌面。升級教師個人終端,建成微課制作室5間、校園網絡電視臺1個、專用互動直播教室1間,對班級多媒體設備升級改造,36間教室均配備高清錄播系統,數據與平臺打通,實現課堂隨錄、隨傳、隨看、隨評,成為全國較早實現普及型高清專業錄播系統“班班通”的學校。
1.2 四個空間建設
依托云平臺開通學校、班級、教師、學生四類空間,實現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傳統網絡學習空間既指網絡虛擬學習環境,也指個體能夠存放知識、分享知識的物理空間,朝陽小學在此基礎上對網絡學習空間的應用場景進行拓展,增加支持生成空間學習資源的錄播系統和其他工具,使網絡學習空間的功能得到很大拓展,支持在線學習、課堂實錄、專遞課堂、隨堂診斷、數據分析、即時通信、網絡教研等。類似“市場 + 農場”的關系解決了傳統網絡學習空間普遍存在的資源匱乏、交互性不強的問題。
1.3 應用能力建設
全面提升教師和學生的數字素養,建立數字化應用能力項目清單,逐項培訓,逐人達標考核。在學生中開展“數字小達人”爭創活動,讓學生具備基本的數字意識和數字化應用能力。同時,組織教師參加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專項培訓。利用家訪和家長會對家長進行云平臺使用培訓,指導家長科學管理孩子使用手機和電腦。
1.4保障機制建設
建立數字化領導小組、工作小組,由校長任首席信息官,全面推進云平臺應用,制定《經費保障制度》《平臺管理應用制度》《學習空間評比制度》《網絡教研制度》等多項制度規定,為網絡學習空間的持續深度應用提供長效保障。
2發起三大行動,為教育教學植入數字基因
教育數字化的作用在于化物、化事和化人,而最終帶來的是人的改變。學生的發展是學生自身和教師、家長等外界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學校教育不能“唯學生”,而要對教師、家長因素協同考慮。基于此,朝陽小學依托云平臺發起改變學生、教師和家長三類人群的“三大行動”。
2.1 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2.1.1實施翻轉課堂教學改革
朝陽小學處于城郊結合部,長期以來其教學質量一直在城區學校末位徘徊。為尋找原因,學校進行了深入調研,發現主要問題在于教師教育理念陳舊,“填鴨式”“滿堂灌”的傳統教學方式效率低下,既難以彰顯學生主體性,又難以支撐核心素養落地。基于此,學校結合云平臺完備的微課制作、推送和數據統計功能,推行翻轉課堂教學改革。基于前期實驗,為避免教師無章可循、閉門造車,在實施翻轉課堂初始必須先遵循一個基本模式,在教師熟稔駕馭后再進行個性化創新。因此,學校提煉出“312”模式,即三段十二步翻轉課堂教學模式。
“312”模式指將學生的學與教師的導融合分解成三個階段十二個步驟。課前,讓學生通過微課在家預習,然后在班級群討論交流,最后通過個人空間提交電子作業;教師在云平臺批閱作業掌握學情后,有的放矢地制定教學策略。課堂上,教師先讓學生展示自學成果,然后引導全體學生一起研討交流,合作探究。提出“三教一不教”原則:先學后教、以學定教、讓學生教、學會不教,最終實現課前自主學、課中研討學、課后拓展學。課堂教學生態明顯轉變,教師由灌輸者轉變為引導者,學生的學習興趣顯著增強,以探究精神、自主發展、實踐創新等維度為主的核心素養得到有效提升。
2.1.2 實施作業電子化改革
長期以來,小學作業設計普遍存在機械性、重復性、知識性內容過多,學生課業負擔重的問題。朝陽小學進行作業電子化改革,打破傳統作業單一的紙質呈現方式,以作業形式的轉變帶動作業內容的轉變,使作業變得豐富和有趣,為“雙減”下出一步先手棋。
1)豐富作業內容。倡導布置勞動、表演、游戲、體育鍛煉等實踐性作業,學生將作業過程以音視頻、圖片的形式上傳到個人空間,解決了以往類似作業無法通過書面形式呈現的問題,豐富了作業內容,增強了趣味性,提升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2)改變作業目的。傳統作業以鞏固練習為目的,習慣以題海戰術對學生進行毫無差別的“大水漫灌”,給學生造成沉重的作業負擔。學生應用網絡學習空間的自助學習功能讓作業目的由練習向診斷轉變,使作業變“輕”,變“智慧”。云平臺內置大量題庫,學生完成在線答題后,云平臺自動批閱,為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精準畫像,然后根據知識漏洞自動推送相關題型,讓學生強化練習,改變了以往作業內容缺乏目的、重復練習的弊端。同時,教師可以通過后臺數據了解學生薄弱知識點和有學習困難的學生個體,精準把握學情,開展有針對性的補償教學。
3)健全評價策略。以往作業直接以書面形式交給教師,評價維度片面,評價方式單一。應用云平臺,學生將作業以音視頻、圖片的形式上傳班級群、班級空間等模塊,實現了作業的兩大轉變:由交作業變為“曬作業”,既為學生提供了展示交流、相互學習的舞臺,又提高了學生認真完成作業的自覺性;由平面作業變為立體作業,既能看到作業的最終結果,也能看到作業的完成過程。評價方式也由傳統教師的唯一評價變為全體師生的“大眾點評”,實現了作業評價由單一向多元、由重結果向重過程、由重甄別向重激勵轉變。
2.2 改變教師的成長方式
學校針對新教師較多的現狀,對他們提出“一年成熟、兩年骨干、三年獨當一面”的專業成長目標,激勵廣大教師積極借助云平臺加快專業成長。
2.2.1 自我反思促成長
課堂教學水平是教師最重要的業務能力,錄播系統班班通為教師的課堂反思創造了便捷條件,教師通過觀看自己的課堂實錄及時發現教態、語言、教學設計等存在的問題并予以改進提升。現在學校人均周錄課兩節以上,錄課“照鏡子”已成為朝陽小學教師的自覺習慣。教師空間包含教師的微課、課堂實錄、教學設計、教學隨筆、工作日志等,清晰記錄了教師的成長印記,每一個空間都是一位教師的專業成長史,讓教師的成長歷程有跡可循。學校倡導教師在個人空間撰寫教學反思,總結教學經驗,形成“人人寫反思,人人會反思”的良好風氣。
2.2.2 他山之石助成長
應用云平臺前,朝陽小學教師采用紙質形式備課,效率低、負擔重、保存難、查評繁。使用該平臺后,學校全面實施業務材料無紙化,備課材料直接上傳個人空間,由“交備課”變為“曬備課”,既節約了資源又減輕了教師的工作負擔,還為教師
的相互學習創造了條件。
云平臺如同電子圖書館,每位教師的微課、課堂實錄、教案、課件等教學資源陳列有序,教師可以任意查看借鑒,實現了教學資源共享。除了本校資源,教師還可以一鍵訪問市區教育云,瀏覽更多名校名師資源。在朝陽小學空間,每天生成近五個小時的視頻資源和幾十個文本資源,這種人人創造、人人分享的模式保證了海量資源的不斷生成。
2. 2. 3 網絡教研助成長
通過云平臺實現教研活動網絡化、便捷化、實效化和教研成果共享。利用課堂實錄和在線直播實行網上聽評課,解決了教師沒有時間聽評課的問題,全校范圍聽評課活動由以往增加到每學期五輪以上;利用交流群和協作組實行網上教學研討,使教研活動可以隨時隨地開展,不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開展常態化的“三個一”教研活動:一周一教師、一師一優課、一輪一精品。創立“一二三四五,備講評改錄”的磨課流程,授課和評課過程全部實錄上傳,整個過程可留痕、重實效,所有教師每學期打磨精品課例五節以上,促進了教師課堂教學水平的提升。學校在云平臺建立年級、學科、專題等多個教研協作組,改變了以往單純以學科為主的教研組織模式,增強了教研活動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為解決骨干教師不足,難以引領年輕教師的問題,學校依托云平臺突破校際壁壘,向校外“借名師\"“借專家”,聯系名校開展網絡教研,邀請市區教研員線上指導,提升了學校的教科研力量和水平。
2.3改變家長的教育方式
2.3.1 家校線上深度互聯
2016年,在上級教育部門組織的社情民意調查中,朝陽小學居全區末位,除學校辦學水平有待提升外,家校之間缺乏溝通和交流也是一項重要原因。因此,學校把增進家校溝通作為一項重點工作。學校倡導開放辦學,利用云平臺建設透明學校、透明班級,增進家長對學校的了解。引導家長關注學校、班級和師生空間,了解學校和班級動態,截至2024年12月,朝陽小學班級空間瀏覽量達8132059次,平均每次班級活動瀏覽501次,班級空間成為家校共建的主營地。學校鼓勵教師網上曬課、家長網上觀課,讓家長了解教師的授課風格和孩子的課堂表現。將周三設立為課堂開放日,所有班級采用直播方式向家長課堂開放。此外,學校和教師利用學校空間和班級群發布信息,營造健康向上的氛圍。云平臺提升了家校聯系的寬度和頻度,關注學校的目光多了,理解信任學校的聲音也多了,在2022—2024年的社情民意調查中,學校連續保持全區第一的優異成績。
2.3.2 開設空中家長學校
針對很多家長教育理念落后和教育方法不當的現狀,學校把提升家長素質和教育能力作為重要突破口,開設空中家長學校。通過校園電視臺以直播形式舉行家長會和家長培訓;向家長推送智慧父母課程,讓家長在不耽誤正常工作的情況下學習家庭教育的科學方法。空中家長學校開設以來,家長平均每月學習三小時以上,有效提升了教育能力。
2.3.3 實施線上家校共育
利用學習空間的交互性、開放性特點開展多種形式的線上活動,使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貫通,形成合力。如開展曬曬我的房間、曬曬我的才藝活動,讓家長以視頻形式將學生的居家表現上傳空間;開展線上親子共讀、親子運動會,讓學生在家長的陪伴下幸福成長;開展親子悄悄話郵箱、給爸爸媽媽做電子賀卡等心理健康、感恩教育活動,發揮了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
3構建兩個課堂,推進優質教學資源普惠共享
深入推進“專遞課堂”“名師課堂”“名校網絡課堂”建設,不斷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朝陽小學立足學校實際和云平臺的功能特點,重點打造了基于靜態的“朝陽E課”與基于實時動態的“朝陽專遞”課堂。
3.1 朝陽E課
“朝陽E課”包括微課與課堂實錄兩個大類,為學生在個人空間進行線上自學提供資源支持。“E”不僅指基于互聯網的線上課程,還追求三大特點:1)易懂,教師講解簡明生動,深入淺出,讓學生輕松愉悅地學習;2)藝術,追求教學藝術和制作藝術,讓每一條資源都給學生以美的享受;3)公益,秉承立足朝陽、惠澤遠方的理念,所有課程免費向全體學生開放。“朝陽E課”目前有微課資源1.6萬節,課堂實錄3200余節,涵蓋小學主要學科、主要知識點。疫情防疫期間,“朝陽E課”向全市小學生開放,有效紓解了線上教學資源不足的矛盾。
3.2 朝陽專遞
基于云平臺錄播系統的直播與互動直播功能開設“朝陽專遞”,分為1對N直播授課和1對2交互式授課,后者像傳統課堂一樣,授課教師同時與兩個班的學生交流互動,學校根據不同的目的總結出五種應用場景:1)名師精品課。讓骨干教師采用直播方式為其他班級上優質課,既發揮了名師的引領作用,又讓名師資源和優質課程惠及更多學生。2)專業公共課。針對某學科專業教師不足的問題,由一名專業教師同時為多個班級上課,解決小學普遍存在的如藝術、心理健康等課程由非專業教師兼任的問題,既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又減輕了其他教師的工作負擔。3)同步互助課。在出現教師臨時性缺員情況時,由同學科平行班教師采用互動直播模式1對2授課,最大程度保證教學進度和教學效果。4)家校共建課。采用直播方式召開線上家長會、舉行家庭教育講座等,讓家長省卻家校間的奔波,提高家校交流的頻度。5)遠程幫扶課。為邊遠薄弱學校實施遠程送課。自2017年,朝陽小學與新疆喀什地區對口學校結對,定期開展遠程送課,為教育援疆工作作出了重要貢獻。
4結束語
朝陽小學的實踐成果是基礎教育“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的有效探索,是推進“三通兩平臺”建設和“三全兩高一大”的有效實踐,有效證明了教育數字化對擴大優質資源覆蓋面、促進家校深度融合、提升教育教學質量、落實“雙減”工作任務、促進教育公平的重大作用,為廣大中小學提供了一個簡明、實用、系統、鮮活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