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崗作為深圳傳統的工業大區,近年來產業升級一路高歌猛進,產業地圖早已舊貌換新顏,現代化、高端化、國際化成為其產業特色。在此基礎上,如今龍崗正在扎實推進一場AI革命,加快創建“AI龍崗”、奮力打造“有意思、有商機、有得住、有品質”的現代化城區典范。
今年上半年,龍崗區宣布實施“All in AI”戰略,并揭牌成立全國首個人工智能和機器人領域的政府直屬機構——龍崗區人工智能(機器人)署,發布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發展、科技創新生態、人才發展環境等一系列政策舉措,引發外界諸多關注與期待。
尋找產業新賽道,搶占產業制高點,是培養新動能、走出內卷式競爭的不二法門。應該說,這已經成為很多地方和企業的共識,更重要的是如何跨越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距離,進而創造新的、理想的現實。
龍崗All in AI的底氣何在?
多年來龍崗堅持產業立區、制造業當家,全區共有規上工業企業2555家,上市企業48家,連續七年居全國工業百強區榜首;集聚了電子信息、新能源、生物醫藥等多個產業集群,擁有電子信息、人工智能、低空經濟等完整產業鏈,擁有華為、兆馳等知名企業。
去年,龍崗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地區生產總值)比重、PCT國際專利申請量持續保持全市第一??梢哉f,這種“制造+研發”的傳統,讓龍崗天然擁有開辟新賽道的優勢。
具體到人工智能產業,龍崗的“重度押注”并非異想天開、無根之萍。官方數據顯示,目前龍崗區已集聚人工智能全產業鏈企業超600家,形成了“從芯片到場景”的全產業鏈競爭優勢,支撐起鍛造千億級產業集群的產業基底。華為昇騰A1系列芯片和昇騰A1計算集群、云天勵飛“云天天書”系列大模型、優艾智合晶圓盒搬運機器人……這些各具優勢的人工智能企業,正在各自的細分賽道里脫穎而出,并形成集聚和聯動效應。
從當年“三通一平”打造各類工業園區開始,政府主動提供產業空間,打造生態讓相關產業更快更好地實現規模效應,一直是深圳發展產業的制勝法寶。為了推進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龍崗區政府主動營造相關產業空間,已取得令人矚目效果。當然,能夠在產業空間上慷慨出手,大手筆規劃,與龍崗產業空間潛力較大有關。據悉,全區土地整備入庫總量連續多年居全市第一。
今年2月,位于龍崗大運深港國際科教城核心功能區的創投·模力谷AI生態社區正式揭牌開園,占地面積達7000平方米,致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首個國家級人工智能卓越級孵化器,構建集創意、人才、技術、產業與資本“五位一體”的人工智能生態圈。
龍崗區人工智能發展已擁有坂田和大運兩張名片,攜手入選深圳十大人工智能集聚區。其中,坂田人工智能集聚區以坂田片區為基礎,以星河WORLD等為載體,以深圳市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研究院等為支撐,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全棧國產化大模型創新集聚區;大運人工智能集聚區以大運片區為基礎,以大運軟件小鎮等為載體,以深圳市大數據研究院等為支撐,打造集研發、生產、生活于一體的全產業鏈國家級人工智能集聚區。
此外,龍崗以有為政府之手,主動規劃,提前布局,為人工智能的發展提供以場景為依托、以應用為抓手的全方位政策支持,與企業共同謀劃“第二增長曲線”。
2024年7月,龍崗區發布《創建人工智能全域全時應用示范區的行動方案(2024—2025年)》。今年再次發布《加快創建“AI龍崗”三年行動計劃(2025—2027年)》《具身智能機器人友好示范城區三年行動方案(2025—2027年)》,在供給側推動AI產業化,構建全鏈條生態;規劃建設機器人劇場、示范街區等標志性項目,推動機器人在城市治理、公共服務等場景落地應用,構建“人—機—城”共生的未來城市范式。在與人工智能息息相關的具身智能機器人領域,通過“人才+技術+場景+訂單+資金”組合拳,聚焦機器人關節、靈巧手等關鍵零部件供應鏈,大力支持開發應用,讓具身智能機器人更加可感可視可及。

為強化產業創新要素保障,龍崗區人工智能(機器人)署負責統籌推進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發展規劃、生態建設、場景推廣、安全管理等工作。在龍崗區看來,傳統產業管理模式已難以適應AI產業的快速迭代需求。區人工智能(機器人)署將突破傳統部門職能邊界,以“核心引領者+創新資源整合者+全周期服務者+合作促進者”的定位,統籌規劃產業發展、搭建生態體系、推動場景落地。7月底,全球首家機器人6S店在龍崗區的機器人劇場開業,為機器人從實驗室走向市場、從技術概念走向生活場景搭建了橋梁。
龍崗區認為,“任何技術和產業發展都不會一蹴而就,需要有專門的機構、穩定的政策,陪伴企業走過產業發展周期,以機構、政策的確定性對沖技術、企業發展的不確定性。”
在基金方面,龍崗區不斷培育壯大耐心資本、大膽資本,撬動社會資本加大人工智能產業投入。2024年12月,由龍崗區引導基金與國內首家省級科技金融集團——粵科金融集團共同出資,規模達10億元的龍崗區粵科人工智能產業基金簽約落地。
高精尖產業,人才先行。龍崗區依托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等高校資源,持續培養人工智能高端人才。同時,借助市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研究院、大數據研究院等科研平臺,吸引全球頂尖人才集聚。
場景就是市場,應用就是訂單。為了促進AI產業化,龍崗區圍繞人工智能主動打造各種應用場景和產業落地空間,并掏出“真金白銀”率先提供需求清單。
龍崗區聚焦深入實施“All in AI”戰略,加快創建人工智能全域全時應用示范區,深入推進深圳綜合改革試點落地,推進技術、數據、場景賦能產業協同發力。比如,以技術創新推動產業升級,從供給端推動AI產業化,從需求端推動產業AI化,強化硬件、算力、算法、生態等各項支撐,促進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等先進技術重塑千行百業底層邏輯,培育更多的“+人工智能”“+機器人”產業新賽道。
龍崗區先行先試,破解應用場景創新之局。自2024年7月,龍崗區應用場景創新工作全面啟動:成立粵港澳大灣區首個新質生產力促進中心,統籌全區應用場景創新資源,建立場景信息報送與定期調度機制;近期,龍崗區推出《關于支持新技術新產品新服務推廣應用的實施方案(試行)》,將以AI為導向,以“降本增效提質示范”為目標,三年拿出百億元政府訂單面向科技創新型中小企業開放,以市場化方式為企業的AI新技術、新產品、新服務提供真金白銀的訂單支持。
AI賦能公共服務和新型工業化等領域已遍地開花。在“公共安全+AI”領域,大運中心開展的機器人警務應用試點數據顯示,機器人日均巡邏時長是警員的1.5倍,日均數據采集量是警員的18倍;“物流配送+AI”領域,已開通135條無人運輸線路、上路無人物流車45輛,累計運營里程超1.5萬公里,使用無人物流車降低運營成本接近50%。在AI+政務方面,今年2月初,龍崗區率先在區政務外網部署上線DeepSeek—R1全尺寸模型,推動AI成為政府工作的高效助手,使得政務工作模式向智能化、協同化、數據驅動化轉變。
喜新不能厭舊。龍崗通過主動以AI為傳統產業賦能的方式,為AI落地找到新場景,為傳統產業煥新找到新工具。
起步于上世紀80年代的龍崗眼鏡產業,是見證龍崗這個產業大區奮進歷程的“老字號”,也是年產量超過1.25億副、年產值近百億元的“大生意”。
今年初,《深圳市加快推進人工智能終端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25—2026年)》中提出,到2026年深圳全市人工智能終端產業規模達8000億元以上、力爭1萬億元,在智能眼鏡、智能手表、智能耳機、AR/VR設備等細分賽道推出一系列人工智能標桿產品。
深圳智能穿戴產業鏈與眼鏡制造業天然互補。這里是全球少有的能在一周內完成“設計—打樣—量產”全流程的城市。一批對科技變革趨勢敏銳的龍崗眼鏡企業,迅速抓住人工智能提供的新機遇,正將AI技術深度融入眼鏡設計等環節,不僅“卷”出了智能穿戴設備的新高度,還可以不斷向“品牌高地”邁進。
以眼鏡、家具、珠寶等為代表的龍崗傳統產業,正以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升級為抓手,不斷向價值鏈高端躍升。2025年,龍崗區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全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全力增強眼鏡、珠寶、家具、服裝等傳統產業國際競爭力,讓老產業煥發新活力。
AI產業化和產業AI化的雙輪驅動,這是龍崗區為“深入推進深圳綜合改革試點深化改革創新擴大開放”交出的一份破題報告,讓人們看到新興產業和傳統產業協同進化的諸多可能。
龍崗針對不同類型產業和企業,在AI領域提出各具針對性的精準政策,背后是龍崗區委書記余錫權對于政府如何更有效率“有為”的思考。他給出的答案是政府必須摒棄“大水漫灌”,而要實現資源的精準匹配,方法論是一套創新構建的“3+5”產業服務體系。
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千差萬別:有的缺資金,有的缺場地,有的需要技術對接,還有的想開拓海外市場卻找不到門路。過去政府的服務往往是“撒胡椒面”,效果有限。因此,政府首先要精準定位企業“是誰”,再進一步掌握其訴求。
“3+5”體系中的“3”,是指按照產業賽道、發展規模、生命周期三大關鍵特征,構建起企業三維立方模型。
在產業賽道上,根據傳統優勢、戰略新興、“小而美”三個龍崗區的產業特征,劃分出3D原生、視覺大模型、低空經濟、IP產業等十個賽道,隨著技術迭代,市場演進,賽道將不斷更迭擴展。規模上劃分了個體戶、小巨人、上市企業等八級梯度培育。生命周期則是按照企業開辦、研發中試、量產銷售、技改擴產、杠桿裂變、生態營造六個階段進行動態跟蹤。這樣一個三維模型就好比給每個企業畫了一幅立體畫像,讓政府能更清楚地知道該提供什么樣的幫助。
“3+5”中的“5”,則是將政府服務分為產業鏈配套、生產要素聚集、“產業+信息”空間、全球市場以及營商環境五大類別,根據政府參與程度/市場解決程度細分成近50項具體政策。
例如在產業鏈配套方面,龍崗區打造了支撐低空經濟活動運行的空中版高德地圖示范基地,圍繞鏈主企業高德公司集聚鏈上企業入駐豐隆深港科技園,在地面聚車平臺現有功能之外開辟空中版高德地圖新能力,實現全國首個智能融合低空系統試點應用。
兩個體系建立后,用三維立方模型給企業畫像,再用五大服務精準匹配,就像給政府裝了導航系統,為企業精準地提供適合的政策包。
全國政協提案委副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張軍擴表示,這一套方法論非常具有創新性,將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的關系做到非常具體而細致的程度,同時還可以進行動態調整。
龍崗區正在進行的探索,體現的是龍崗區政府對自身角色的清醒認識:“有為政府”并非大包大攬,也不是做“甩手掌柜”,而是找準市場需要但做不好的領域精準發力。比如建設公共技術平臺、優化產業空間供給、打通出海通道等,這些都是單個企業難以獨自解決,但對整體產業發展又至關重要的環節。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龍崗區的服務還強調差異性。例如“產業+信息”空間服務來源于轄區內豐富的產業用地用房資源,全球市場服務能力則與區內跨境電商的蓬勃發展基礎緊密相連。在政策導向方面,注重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生態整合能力、出海能力等核心競爭力,通過場景、技術、能力、訂單等多維服務為企業保駕護航,主動幫助企業提質增效、共同應對國內外市場挑戰,而不是對特定企業進行簡單直接的財政補貼。這一套既克制又力求精準有效的有為政府打法,對于當下全國產業反內卷、尋求建立一個良性競爭的產業環境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