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促進其身心健康和諧發展的教育,是高校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內容。高校需要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推動高校心理教育工作發展,切實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建設,進一步提升心理育人質量[]。積極探索全新的心理育人模式,通過系統的心理健康教育、個性化的心理輔導和多元化的心理服務,著力培養學生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健康心態。盡管相關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不斷深化,但傳統傳播手段仍難以有效回應學生群體的差異化需求。既有研究多聚焦于教育內容的單向輸出或技術工具的迭代更新,卻較少關注教育需求層次與傳播策略的系統性適配問題[2]。這種割裂性研究范式導致心理健康教育的傳播效能存在明顯瓶頸,具體表現為生存保障與成長引導的結構性失衡、主體協同的碎片化傾向以及評估反饋的機械性缺陷[3。而ERG理論對需求動態性的闡釋為擺脫上述困境提供了新的理論工具。該理論將人類需求劃分為生存、關系以及成長3個交互作用的層次,這與心理健康教育中個體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具有內在契合性[4。基于此,本研究是基于ERG理論的分層傳播模型,旨在揭示需求動態演化與傳播策略優化的內在關聯。研究重點探討心理教育傳播內容的重構邏輯、渠道整合的協同機制以及評估體系的創新路徑,力求突破傳統顯性傳播模式的固有局限。
(一)ERG理論的核心觀點
作為行為科學領域的重要理論工具,ERG理論的核心在于揭示人類需求的動態交互機制[5。該理論將個體需求解構為生存(Existence)、關系(Relatedness)以及成長(Growth)三大維度,并強調三者的非等級性與并存性[。相較于傳統需求模型的線性遞進假設,ERG理論更關注需求滿足受阻時的替代補償效應,當高層次需求難以實現時,個體可能轉而強化低層次需求的獲取,這種彈性適應機制為解釋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行為異化現象提供了理論支點[7]。
一、ERG理論視域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公共關系概述
在心理健康教育領域,ERG理論的價值在于其需求識別的立體化框架。傳統教育模式往往將心理問題歸咎于單一需求缺失,卻忽視了不同層次訴求的疊加效應與替代機制。教育傳播效能的提升,本質上需要建立需求動態演化與傳播內容供給的精準匹配模型。該理論框架的遷移應用,為破解心理健康教育中資源錯配與響應滯后問題提供了新的分析視角。
(二)公共關系傳播在高校心理教育方面的適配性
現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構建,迫切需要公共關系傳播實現從信息傳遞向關系建構的功能轉型。傳統心理教育模式具有側重知識灌輸的單向性特征,難以滿足學生群體對情感聯結與價值認同的深層訴求[。公共關系傳播的雙向互動本質與系統協調優勢,為擺脫這一困境提供了方法論支撐。其通過生存保障政策的透明化傳播降低防御性心理,借助關系網絡的培育增強群體歸屬感,依托成長敘事構建激發個體發展潛能,這種分層內容設計恰好對應ERG理論的需求動態補償機制。
二、ERG理論視域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公共關系傳播的現狀
(一)傳播內容與需求層次的匹配現狀
當前多數高校通過獎助學金公示、防詐騙講座等渠道傳遞相關信息,但覆蓋范圍存在顯著缺口。盡管政策執行力度逐年增強,但資源分配的精準度與預警機制的靈敏度仍制約著生存需求的全面滿足[10]。關系需求傳播側重人際矛盾調解與群體融入引導,通常借助心理沙龍、團輔活動等形式展開。現有傳播內容雖能緩解表層沖突,卻鮮少觸及情感共鳴與社群歸屬的深層建構。部分高校線上咨詢平臺的高效性與線下活動的儀式感尚未形成有效互補,導致學生參與停留于事務性層面。成長需求傳播集中于職業規劃指導與學業發展咨詢,內容設計呈現高度同質化傾向。職業生涯測評工具的大規模應用雖提升了服務效率,但個性化成長方案定制仍受限于師資專業化水平。部分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領導力培養等高階內容多依托標準化課程體系推進,難以匹配學生差異化的發展節奏。
(二)心理健康教育傳播渠道與受眾覆蓋現狀
大多數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信息的傳遞仍高度依賴線下課堂講授與專題講座,其權威性與集中性雖有助于基礎知識的系統輸出,卻難以適應碎片化傳播場景下的需求響應。新媒體平臺的應用多停留于通知公告的機械化發布,短視頻、虛擬社區等交互式傳播手段的開發程度較低,導致青年群體觸達率與信息轉化效率存在雙重衰減。在師生傳播層級與協同網絡方面,心理健康教育信息流通常遵循從教師到輔導員再到學生的垂直傳導路徑,層級過濾導致需求表達的失真與延遲。
(三)傳播主體與資源整合現狀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實施主要由輔導員與心理教師承擔。這類群體雖具備基礎咨詢能力,但臨床心理學、傳播學等跨學科知識儲備不足,導致危機干預與需求識別常停留于經驗層面。部分高校專業團隊的組建受限于編制約束與職業發展通道狹窄,心理咨詢師與社工、醫學專家的協同機制尚未制度化。在心理教育資源方面,資源分布呈現碎片化狀態,校內外協同整合效能亟待提升。學生工作處側重事務管理,心理咨詢中心聚焦個體干預,教學單位則偏重學業發展,多主體間缺乏常態化信息共享機制。校外資源引入多依托臨時性合作項目,醫療機構的技術支持與公益組織的社群資源未能嵌入常規教育體系。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公共關系傳播的核心問題
(一)傳播內容與ERG需求脫節
當前心理健康教育傳播內容忽視了疾病預防、睡眠管理、應急避險等健康議題的系統性引導。心理健康篩查多停留于新生入學階段,常態化心理健康監測機制尚未建立,導致慢性壓力識別與干預滯后。人際矛盾調解類活動雖頻繁開展,但過度依賴標準化流程削弱了個體情感表達的深度。線上咨詢平臺的即時性與線下團輔的儀式感尚未形成協同,導致共情體驗碎片化。家庭溝通技巧等關鍵領域長期被邊緣化,使原生家庭關系修復與校園社群培育缺乏系統性設計。
(二)傳播渠道單一化與受眾分層缺失
傳統課堂講授與專題講座仍構成信息傳播主渠道,其層級化傳導模式雖保障了知識輸出的系統性,卻割裂了信息反饋的閉環構建。新媒體平臺多被降維使用為通知公告的發布工具,短視頻、虛擬社區的沉浸式交互功能開發滯后,導致青年群體參與停留于被動接收層面。高校普遍采用標準化內容投放策略,未能依據ERG理論的需求層次構建多維傳播矩陣。生存需求群體所需的緊急援助信息與成長需求群體追求的發展性內容混雜于同一傳播鏈路,致使信息過載與資源錯配并存。特殊群體的定制化傳播方案長期缺位,心理健康篩查數據未被有效轉化為受眾細分依據。
(三)傳播主體協同性不足
教師、輔導員與家庭成員的職責邊界尚未形成清晰界定,導致教育干預存在交叉重復或真空地帶。專職心理教師多承擔咨詢與篩查任務,輔導員則陷入事務性工作與基礎心理疏導的雙重負荷,而學科教師鮮少參與心理健康知識滲透。醫療機構、社區組織與公益機構的專業資源引入多依托零散合作項目,缺乏制度化的資源對接框架。心理咨詢師、社工等外部專業群體受限于行政壁壘與考核標準差異,難以深度融入高校教育體系。
(四)效果評估體系不健全
現有評估體系過度依賴心理問題篩查率、咨詢人次等量化指標,對自我效能感提升、心理彈性培育等發展性目標缺乏有效觀測工具。標準化心理測評量表雖能識別顯性風險,卻難以捕捉社交適應性改善、價值認知重構等成長性維度。基于ERG理論的動態反饋機制缺位導致了評估與需求演進的脫節。現行評估框架普遍采用靜態評價模式,未構建需求層級的遞進式觀測模型。
四、基于ERG理論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公共關系傳播優化策略
(一)分層需求導向的內容策略
生存需求導向的內容策略需突破單一經濟幫扶的路徑依賴,通過系統性整合實現危機預防效能的躍升。心理健康管理維度應開發常態化監測工具,將睡眠質量追蹤、壓力預警指標等生理數據納入動態傳播體系,借助可視化技術提升學生的自我健康認知水平。關系需求的傳播內容創新需破解形式化互動困境,采用雙主體對話形式呈現家庭沖突化解、宿舍關系調適等真實場景,引導學生通過移情映射實現認知重構,將心理委員的個案處理經驗轉化為可復用的溝通模型,并通過學分認證激發參與動力。成長需求的內容供給需超越通用性職業指導,通過差異化案例激活個體發展潛能。運用大數據追蹤不同專業學生在實習、求職中的典型困境,生成動態更新的干預策略庫。積極心理學引導需植入成長型思維訓練模塊,例如,將歸因理論轉化為挫折事件復盤工作,通過認知重評技術改善學生的自我效能感知。
(二)多元化渠道心理教育與精準傳播策略
多元化渠道心理教育體系的構建需突破傳統單向傳播路徑,通過媒介融合實現需求的立體化覆蓋。線上平臺應整合虛擬社區、短視頻及智能推送技術,開發心理健康知識圖譜系統,依據ERG需求層級動態調整內容呈現形式。例如,針對生存需求群體推送危機干預技能模擬程序,而針對成長需求群體可獲取職業決策支持工具。線下渠道需強化體驗式教育場景建設,將互動式心理劇、壓力管理工坊等嵌入校園文化活動,借助具身認知原理提升行為轉化效能。基于ERG理論的三維需求框架,高校需通過心理測評、行為日志與社交網絡分析等方式構建學生心理特征數據庫。生存需求群體應接收高頻次的安全預警與健康管理提示,關系需求薄弱個體則需觸發朋輩互助機制推薦算法。傳播內容的個性化定制需突破簡單標簽匹配,采用自然語言處理技術解析學生咨詢記錄中的潛在訴求。
(三)專業化團隊與心理教育資源整合策略
高校專職心理教師應聚焦生存需求的危機干預與成長需求的發展指導,形成核心專業力量。輔導員隊伍需強化心理健康教育職能轉型,實現從基礎疏導到精準干預的能力躍遷。跨部門協作網絡應建立聯席會議制度,整合校醫院、院系學工及后勤保障部門資源,構建閉環工作流程,并且專業督導體系的常態化運行需嵌入倫理審查與案例復盤機制,確保干預策略的科學性與合規性。
(四)心理教育效果動態化評估與反饋機制
動態評估模型基于ERG理論的三維需求框架,生存需求層應整合經濟援助覆蓋率、健康管理達標率等量化指標,同時嵌入壓力源追蹤模塊捕捉環境適應力的動態變化。關系需求層需開發社交網絡分析工具,通過互動頻次與情感支持強度雙維度評估社群聯結效能,輔以移情能力量表進行實質性補充。成長需求層的評估則側重職業決策力、心理彈性等發展性指標,運用自然語言處理技術解析咨詢記錄中的成長需求演變軌跡。并且構建心理教育的實時反饋機制,線上智能平臺應集成眼動追蹤、交互行為日志等隱式數據采集手段,結合周期性心理測評生成動態需求熱力圖。生存需求群體的異常波動觸發自動預警,推送定制化危機干預資源;關系需求薄弱個體激活朋輩互助算法推薦,智能匹配支持性社群活動。
結語
綜上所述,本研究基于ERG理論的需求分層視角,揭示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傳播系統的深層運行邏輯。研究提出的分層傳播策略,本質上是通過需求識別與資源匹配來重構心理教育干預的底層邏輯,其創新性體現在將心理發展規律與傳播學原理進行有機融合,傳播主體的專業化轉型與評估體系的動態化改造,可能成為突破現有困局的關鍵著力點。未來研究可進一步探討智能技術賦能需求識別的可行性路徑,同時需警惕因過度依賴量化指標導致的評估偏差。
本文系2023年延安大學延安精神研究中心重點項目《紅色家風融入大學生人格培育的路徑探索》(項目編號:YAJSYJZX2023-01)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李泳.基于系統理論的生涯輔導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運用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24,(51):173-176.
[2]姚文杰.ERG理論視角下高職教師賦能鄉村振興研究[J].濰坊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24,37(06):53-57+66.
[3]周發偉.高校心理健康安全教育實效性提升路徑一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實效性研究》[J].安全與環境學報,2024,24(10):4119-4120.
[4]李海春,鄭怡晴.微系統視角下貧困大學生心理資本干預機制研究[J].黑龍江工業學院學報(綜合版),2024,24(09):39-41.
[5]蟻瀟穎.基于ERG理論探析新時代音樂院校校友工作需求特點及應對策略[J].公關世界,2023,(21):90-92.
[6]林嬋.社會加速理論視域下大學生心理健康面臨的挑戰及應對策略[J].社會主義論壇,2024,(08):59-60.
[7]黃桂欽.人本主義理念下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的推進路徑[J].職業技術教育,2024,45(21):53-57.
[8]樓玉華.基于生態系統理論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協同模式及應用策略研究[J].寧波工程學院學報,2024,36(01):119-124.
[9]吳阿娟,朱園超,劉浩銘.學校社會工作介入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的實踐研究—基于增能理論的視角[J].河南教育(高教),2024,(03):60-61.
[10]姜光銘,蘭霞萍.基于人本主義視角的生命教育與職業教育的耦合—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整體框架[J].機械職業教育,2023,(12):49-54.
(作者單位:延安大學)
(責任編輯:袁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