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目前,高職院校學生群體的文化背景呈現出顯著的多元化特征,來自不同地區、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匯聚于同一教育場域,使高校思政教育面臨的挑戰日益加大。思政教育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核心環節,如何在跨文化背景下實現價值引領與文化認同的雙重自標,正成為當下高職院校亟待解決的現實課題。
一、跨文化視角下的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現狀
(一)師生跨文化溝通困難
在跨文化思政教育中,師生之間的溝通障礙是關鍵問題。盡管部分學校逐步推廣雙語教學,但學生在理解復雜政治理論和歷史事件時仍會感到困難;其次,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文化差異也導致了思維方式和表達習慣的不同,一些學生受當地文化背景的影響,傾向于較為內向和保守的表達方式,難以積極參與課堂討論,導致課堂互動性大大降低。此外,跨文化教育涉及人類學、社會學、民族學、語言學、心理學和教育學等多個學科領域,這對教師的專業素養提出了極高的要求[1]。當下部分教師的跨文化教育能力有限,無法充分了解學生的文化需求,教學內容難以有效適應學生的情感認知,導致思政教育實效大打折扣。
(二)思政教育模式固化單一
高職院校的思政教育模式多基于傳統的課程體系,教學內容集中在單一的政治理論和社會理念上,缺乏足夠的跨文化理解和教學靈活性,以及對不同文化背景學生的深度關懷。導致來自不同地區、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難以在課堂中找到與自身本土文化相關的內容,缺乏對課程內容的認同感,進而影響思政教育的吸引力與實際效果。
同樣,當前思政教育評價仍存在內容缺乏整體設計、教師思政素養不高、信息化支撐力度不足等現實障礙[2],現有的評價體系也相對固化,主要依賴考試成績和課堂表現,缺乏多維度的評價標準。這類評估方式既不能充分考慮到不同文化背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個性化需求,也無法準確反映學生的思想轉變。因此,如何在課程設置中融入文化元素,建立更加全面的多元評價體系,是提升思政教育實效性的重要議題。
二、跨文化視角下的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實踐
(一)文化適應課程的設置
在高職院校的思政教育過程中,雙語教育已成為一項重要的教學實踐,通過實施“漢語為主,雙語并進”的教育模式,學校能夠有效幫助學生克服語言障礙,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思政教育的內容。此外,部分學校在思政課程中引入跨文化適應課程,如通過介紹不同地域和民族的社會習俗、節慶活動等內容,增強學生對本土文化和社會價值觀的認同感。這類文化適應課程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緩解語言溝通和思政內容理解的困難,但由于文化適應課程周期較短,內容較為淺顯,無法為學生提供持續性的多元文化交融的教育體驗。
(二)個性化支持體系的建立
為了更好地應對學生在跨文化環境中的學習與生活挑戰,高職院校積極開展個性化支持服務和心理輔導。學校通過定期開展心理輔導、談心談話、團隊建設等活動,促進學生在思政教育過程中的情感認同和文化理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并不局限于思政課教師,而是所有負責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學生管理工作的專兼職輔導員和專業任課教師[3]。思政教育工作者常依據不同文化背景學生的生活習性和文化特性,組織各類社團活動、文化交流項目和社會實踐活動,在為其提供心理支持的基礎上,幫助他們更好地克服文化適應期的困難,引導他們更快地適應校園生活和社會環境。例如,根據部分學生熱愛足球運動的特征,定期開展校園足球競賽,通過比賽期間的互動合作,增進師生之間的了解和信任,幫助其在多元文化的環境中增強心理適應能力。
(三)跨文化交流活動的開展
為了增強學生的跨文化理解以及對學校文化的認同感,高職院校紛紛開展各種形式的跨文化交流活動,如文化展示、節慶活動、跨文化講座等。這些活動不僅為學生提供了展示和表達自己文化特色的平臺,也加深了不同文化背景學生之間的相互理解與尊重。例如,通過民族文化節、傳統文化講座等形式,引導學生在交流與互動中感受多元文化的價值,進一步加深其對社會主流思想的理解和認同。這些活動不僅有助于提升思政教育的實踐效果,還能促進校園文化的和諧發展,推動各類學生群體的融合與共生。然而,在當下高職院校中,跨文化交流活動的開展頻率相對較低,如不能常態化、系統性地組織開展各類文化交流活動,那將會大大降低跨文化思政教育的實際效果。
三、跨文化視角下的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優化路徑
(一)多元文化交融,構建“文化對話式”課程體系
在跨文化思政教育中,多元文化交融是構建教育體系的重要理念。為實現這一目標,高職院校應著力構建“文化對話式”課程體系,通過本土化案例庫建設、課堂互動設計等措施,使思政教育內容更加靈活、豐富,并貼近學生的實際需求。
1.本土化案例庫建設
本土化案例庫是“文化對話式”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收集和整理具有本土特色的案例,幫助學生理解思政教育的核心理念和社會應用。案例收集整理過程中,要在學生本地的社會現象、歷史背景和文化習俗等方面加大力度,選擇能反映本地區經濟發展與文化傳承的案例,分析其中的思想政治因素,或結合當地的傳統節日、風俗習慣等文化特色,討論其中的社會價值和思想理念。此外,學校要重視案例庫的質量建設,可以邀請地方專家、學者以及社會實踐中的工作者參與案例的收集與整理,通過與地方社區、企業和社會組織的合作,收集更多反映本土文化特色的案例,使思政教育內容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本土化案例庫的建設既能幫助學生將理解理論知識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又能增強課程內容的親和力和認同感,還能促進學生在尊重本土文化的基礎上學習和接納主流價值觀。
2.“文化對話式”課堂互動設計
“文化對話式”課程體系的成功實施,離不開課堂內外的互動設計。課堂應從傳統的單向灌輸式教學轉向雙向互動式教學,通過討論、辯論、角色扮演等形式,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和文化理解。在課程中融入文化對話的元素,學生不僅可以分享自己的文化背景和思想觀念,還能聆聽來自不同文化環境同學的想法,促使他們在多元視角的碰撞中拓寬思維,增進對不同文化和社會現象的理解。例如,在講解某一思政理論時,可以組織學生分組討論,讓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闡述自己對該理論的理解,并分析其在不同文化環境下的適用性與影響。通過這種互動式的課堂設計,提升學生對思政教育內容的興趣,促進他們的跨文化溝通與思維碰撞,使其在課堂上實現思想的多元融合。
(二)實踐驅動創新,打造“沉浸式”文化實踐平臺
實踐驅動是跨文化思政教育優化的重要途徑。為了提升思政教育的實效性和吸引力,學校應當著力打造“沉浸式”文化實踐平臺。通過實踐教育使學生在多元文化環境中獲得真實的體驗和深刻的認知,從而深化對思政教育核心價值的理解。
1.民族文化交流項目
民族文化交流項目是打造“沉浸式”文化實踐平臺的主要載體。通過設計和實施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深度的融合項目,學生能夠在實踐中體驗民族文化的多樣性,促進不同文化背景學生之間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在此過程中,學校可以結合不同地區學生的民族文化,開展“文化交流周”“傳統節日慶典”“民族藝術展覽”等活動。如組織民族文化節,邀請不同地區的學生展示本地傳統藝術、音樂、舞蹈和手工藝等,讓學生們在欣賞和參與中了解各自的文化背景。同時,開展文化沙龍、專題講座等形式,使其有機會深入討論民族文化與現代社會的關系,促進思想碰撞與文化交融。民族文化交流項目的開展,能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本土文化的認知與自豪感,還能夠在與其他文化的互動中增強跨文化理解和包容。
2.沉浸式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
“沉浸式”社會實踐是文化實踐平臺的重要形式。學校將學生直接投入實際的社會服務與志愿項目中,使他們在真實的社會環境中體驗文化交融,進而激發學生們的社會責任感和文化認同感。學校可以組織學生參與本地社區服務、農村支教、環境保護、扶貧助困等社會實踐活動,鼓勵學生將學到的思政理論應用到實踐中,解決現實問題。在社會實踐中,學生不僅能夠通過親身體驗了解社會運作和文化差異,還能夠與不同文化背景的社會群體互動,提升跨文化溝通與協作能力;在志愿服務中,學生能學以致用,將課堂上學到的理論知識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工具,在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中更加深刻地理解思政教育的核心內容,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創新意識和實際操作能力,增強其社會適應能力。
(三)師生協同互助,實施“雙向賦能”綜合培養
師生協同互助是優化跨文化思政教育的關鍵路徑,該方法強調在學生與老師之間建立互助協作的關系。“雙向賦能”的核心在于通過提升教師和學生的綜合能力,使兩者相互促進,達到協同發展的效果。通過跨文化教育能力培訓、學生朋輩幫扶等方式,學校可以打造一個更加包容、多元和開放的教育環境。
1.教師跨文化教育能力培訓
教師是跨文化思政教育的核心推動者,提升教師的跨文化教育能力是實施“師生協同互助”的首要任務。跨文化師資培訓是幫助那些已經或將要在不同文化中學習和工作的個體,為他們有計劃地提供職業引導和培訓[4。高職院校應定期開展教師跨文化教育能力培訓,培訓內容包括跨文化教育理念、跨文化教學策略及其應用等方面,幫助教師建立適應多元文化學生的教學方法。例如,教師可以在培訓中學習如何設計適合不同文化背景學生的教學內容、如何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何在課堂中進行有效的文化交流和討論等。通過培訓,教師能夠自如地應對教學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文化差異問題,并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思政教育的核心理念。同時,高職院校還可以邀請跨文化教育專家、學者等來校進行專題講座或組織教師參與國內外跨文化教育實踐,幫助其更好地理解如何在課堂上實現文化的尊重與融合,增強教師的文化敏感度、教學適應性和跨文化溝通能力,提升他們的跨文化教育能力。
2.學生朋輩幫扶體系建立
學生朋輩幫扶是實現“師生協同互助”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在跨文化教育中,朋輩之間的支持與互助能夠顯著提升教育的效果。朋輩幫扶是指學生與學生之間通過各種行為,彼此有意識地施加心理影響,使參與者的心理素質、團隊合作能力向積極方向發展變化的學習活動;也是在互動活動中,促進個性成長與人的全面發展的一種學習方式與途徑[5]。通過建立學生朋輩幫扶體系,幫助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更快更好地適應校園生活、克服學習困難,并在多元文化的環境中實現互相包容。學校可以組織具有較強跨文化適應能力的學生擔任朋輩導師,為新入學的新生提供學業輔導、心理支持和文化適應指導。通過朋輩導師的幫助,新生可以更快地適應學校的教學和生活環境,了解學校的文化氛圍和學術要求。此外,朋輩導師還可以通過分享個人學習和生活經驗等方式,幫助學生在交流中加深對本土文化和其他文化的理解,提升他們的文化適應能力和社會認同感。最后,通過組織跨文化交流小組的形式,讓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在互動中相互支持,分享彼此的學習經驗和文化觀點。在參加這類學習型互動小組過程中,引導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下表達自己的觀點,傾聽他人的聲音,既能在學術上互相促進,又能夠加強跨文化溝通和理解,增進文化認同和群體歸屬感。
結語
跨文化思政教育正成為高職院校教育體系中的重要課題,本文圍繞“跨文化視角下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優化路徑”進行探討,提出“多元文化交融,實踐驅動創新,師生協同互助”的3條優化路徑,并詳細分析了其具體實施策略。旨在幫助高職院校更好地應對跨文化教育中存在的挑戰,提升思政教育的實效性,培養更多具備文化自信的新時代中國青年。
本文系2023年江蘇航運職業技術學院校級人文類課題思政專項《跨文化視角下的高職院校藏族學生思政教育實踐與反思》(課題編號:HYSK/2023C15)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王詩穎.貴州高校跨文化交際課程中思政元素滲透與融合路徑研究[J].興義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20,(04):79-82.
[2]范智軍.職業院校課程思政教育多元評價體系構建[J].科教文匯,2024,(22):148-151.
[3]祖麗胡瑪爾·哈力甫,董麗欣.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機制創新研究[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24,40(01):84-87.
[4]劉宗諦,李云梅,劉靖.“交替互動”跨文化師資培訓模式探索[J].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20,22(12):123-128.
[5]劉暢.“朋輩互助”方法在高職生思想引導工作中的運用[J]·職業技術教育,2018,39(26):72-75.
(作者單位:江蘇航運職業技術學院)
(責任編輯:袁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