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新社區”建設
【編者按】社區是黨在城市工作的基礎。強化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持續推進賦能減負,完善治理服務體系,努力建設組織有力、治理有效、服務有質、鄰里有愛、平安有序的“幸福新社區”,是今年全省城市基層黨建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本欄目推介一些地方的典型做法,供各地區參考借鑒。本期刊發鞍山市和營口市的做法。
43棟居民樓,3631戶人家,在鞍山市最北端的城鄉接合部,立山區靈山街道靈西社區曾以“七多”聞名:下崗失業人員多、殘疾人多、外來人口多、孤寡老人多、貧困低保戶多、單親家庭多、勞改勞教釋放人員多。
如今,這里早已煥然一新,通過持續的改造提升,便民巧思隨處可見。居民在長廊里下棋聊天,或在座椅上看報曬太陽,怡然自得。社區榮譽墻上,“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文明單位”等榮譽獎牌靜靜訴說著這個社區的蛻變故事。
養老變享老,筑造幸福圈
在這里,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系列以“家”命名的服務設施。2019年11月,社區在愛心企業和愛心人士的幫助下,利用閑置房屋建成靈西社區養老服務中心。中心下設兩個服務站:“依托家”服務站側重于服務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頤和家”服務站側重于服務生活能夠自理的老人,床位常是滿員狀態。
2024年5月落成的“頤健家”養老服務中心更是將社區養老服務提升到新高度。這里配備了先進輔具和智能化設備,經過專業適老化改造,為獨居老人提供全方位康護服務。
“住這兒比家里還舒坦,吃飯有食堂,看病有醫護,老姐妹們天天一起活動。”82歲的張永芳老人穿著素色的旗袍,打扮得精精神神的,看到工作人員,笑著講個不停。
2022年12月,社區打造了‘溢香家”社區食堂。600平方米的空間里擺放著34張圓桌,可容納350余人同時就餐。食堂提供18個菜品不限量的自助餐,留守兒童免費,特扶人員和殘疾人只需8元,60歲以上老人10元。
社區里處處可見親情、友情和真情。志愿服務隊成員關文彥每月月末免費給老人理發。劉金蘭是“開心快樂群”的群主,她主動制作面食,每周三和周六組織姐妹給大伙兒包餃子,陪老人洗澡聊天……
織密關愛網,織密守護圈
走進靈西社區養老服務中心,72歲的趙立清正在陪91歲的母親陳玉蘭聊天,兩人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這道題我們不妨換個思路解答…”在社區“育英家”培育中心,教師志愿者正通過線上平臺為三年級學生輔導功課
社區緊扣轄區兒童實際,聚焦各類兒童全面發展需求,打造“育幼家—育加家—育英家”三位一體成長守護鏈。
在“育幼家”托幼中心設置益智積木區、繪本閱讀角等寓教于樂的興趣空間,定期舉辦親子互動活動,讓兒童活動空間更充足、娛樂設施更安全。
在此基礎上,創建“育加家”課后學堂,開設書法臨摹室等特色學習空間,實現課后服務從看護管理向素質培育轉變。
拓展教學資源,聯合區教育局在“育英家”云課堂建立空中學習站,定期邀請教學名師開展語數外等學科重點難點突破課程,提供線上課后答疑。
社區貧困戶救助站建立精準幫扶平臺,錄入困難群眾信息,不僅解決了150名困難群眾的就業問題,更為弱勢群體筑起“全方位保障網絡”。同時,針對困境未成年人開展扶貧幫困、走訪慰問活動,長期幫扶14名孤殘兒童,從微末之處守護好下一代。
多元共參與,畫好同心圓
靈西社區的轉變,源于其創新的社區治理體系。社區黨委構建緊密聯動的基層治理體系,以群眾訴求為“哨聲”,黨務、政務、服務三管齊下,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治理新格局。發揮群團組織和社會組織的優勢,將群團組織負責人納入“大黨委”

工作人員在為老人準備可口的飯菜。
兼職委員,帶動社會各方力量參與基層治理。統籌黨群組織資源配置和使用,以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為平臺,推進黨建陣地與群團組織共建共享。
社區黨委樹立“在發展中服務,在服務中發展”理念,建設黨群服務中心體系,發展社區經濟的同時探索服務群眾新模式。在建立線下黨建服務、訴求辦理、便民服務、貧困戶救助等服務驛站10個工作載體的基礎上,全力構建全功能社區,形成“15分鐘服務圈”,讓黨員群眾不出社區就能享受到全方位的服務。
文化是社區的靈魂。靈西社區打造“文明潤心工程”文化矩陣,擁有合唱隊、秧歌隊、模特隊等7支文體團隊,形成“周周有活動、月月有主題”的文化供給體系。社區創作了《社區文明三字經》 《科普快板書》等43個文藝作品,開展\"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280場,覆蓋居民780余人次。“鄰里文化節\"\"最美婆媳\"等特色品牌活動,培育了“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社區文化。
社區智慧化管理讓服務更高效—監督指揮系統與市級平臺聯網,社區干部手機實時響應居民需求;“助福卡”激勵居民參與志愿服務,持卡消費可享優惠。從曾經的“七多”社區變為如今的“新七多”社區:就業創業的多了、參加文化活動的多了、來社區購房的多了、參加治安聯防的多了、愛護環境的多了、勤勞致富的多了、參與社區建設的多了。
20年的歲月證明:幸福不在遠方,就在家門口。當老人們聚在社區長廊聊天,當孩子們圍著大人嬉戲,當下崗工人在“再就業一條街”重拾尊嚴,這個位于鞍山城鄉接合部的社區,已然點亮了城市基層治理的溫暖燈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