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 年,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在面對文物展品相對稀缺的挑戰下,巧妙地利用多樣化的輔助展品,推出“李白與杜甫——中國詩歌史上的雙子星座主題展”,力求全方位、多角度地講述李杜的傳奇故事,讓觀眾在沉浸式體驗中深化對這兩位偉大詩人的認識與理解。文章通過回顧本次展覽的策展思路,淺析輔助展品在博物館基本陳列中的運用。
關鍵詞:博物館;展覽陳列;輔助展品
一、展覽內容
在盛唐輝煌的背景下,李白與杜甫猶如兩顆璀璨的星辰,并稱為“李杜”,照耀著中國詩歌的夜空,成為不朽的雙子星座。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舉辦的“李白與杜甫”主題展,以“中國詩歌史上的雙子星座”為靈魂,深度挖掘并頌揚這兩位文學巨匠之間跨越時空的友誼及他們不朽的詩歌成就,其不僅是中國文學的瑰寶,更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本次展覽分為四大篇章——“開元盛世”“雙子星座”“海內知己”“萬丈光芒”,每一篇章都如同一幅細膩的歷史畫卷,緩緩展開在李杜波瀾壯闊的一生之中。
二、展覽的挑戰與特點
1.展品有限
李白與杜甫的文物展品稀缺問題(展品僅42件),無疑給本次展覽帶來巨大挑戰。面對展品不足以支撐展覽的困境,策展團隊巧妙地以李杜文化為核心設計主題,通過引入輔助展品、多媒體技術和實物展示相結合的方式,有效彌補文物不足的問題。這種多元化的展示手法,不僅豐富展覽內容,而且在構建李白與杜甫深厚友誼的同時,也生動展現了他們卓越的詩歌成就及其所生活的大唐盛世風貌。
2.展陳空間有限
本次展覽的舉辦地點位于杜甫草堂南門的中軸線上,其古建筑的身份使得展覽空間受限,總面積僅255平方米。面對這一挑戰,需要在保護古建筑的前提下,精心規劃展線布局。通過巧妙的空間利用和設計創新,在有限的空間內創造出既符合展覽要求又不損害古建筑風貌的展覽環境,確保參觀者能夠擁有流暢而舒適的觀展體驗。
3.展陳亮點獨具特色
盡管關于李白和杜甫的紀念地眾多,但將這兩位偉大詩人合二為一的紀念館卻屈指可數。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作為紀念杜甫的文化圣地,歷來備受矚目。杜甫一生視李白為摯友,因此在杜甫最知名的紀念地——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內修建“李杜堂”,打造“李白與杜甫——中國詩歌史上的雙子星座主題展”,以紀念兩位詩人的千古友誼,不僅在全國范圍內具有開創性意義,而且對于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深遠而積極的影響,進一步提升杜甫草堂的文化內涵,吸引更多國內外游客前往參觀學習。
三、輔助展品在展現李杜風采中的具體運用
在博物館領域,輔助展品特指那些除文物展品外,專為協助觀眾深入理解實物展品、揭示展品背后故事、強化陳列主題思想而精心設計的材料。這些輔助元素能有效彌補實物展品自身難以完全傳達的信息空白,有時也被學術界稱為“非實物展品”。
1.序廳
在序廳中,繪畫藝術成為連接觀眾與展覽主題的橋梁。鑒于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內已有多處杜甫與李白的雕塑,且“李杜堂”地理位置特殊,不宜再增加雕塑,為此策展團隊特邀著名畫家袁武,以其深厚的藝術造詣,根據杜甫詩句“月涌大江流”的意境,創作一幅中國畫白描作品。畫面中,李白與杜甫并肩立于江水之畔,仰望明月,吟詩作賦,可謂情景交融、意境深遠。為了滿足展廳需求,策展團隊以高仿藝術品的形式將其放大至200×336厘米,更顯其磅礴氣勢。
此外,策展團隊創新性地將透光水泥與國畫相結合,以唐代的雄偉建筑為背景,營造出星光熠熠的視覺盛宴。透光水泥的朦朧質感與國畫的寫意風格相互映襯,虛實相生、亦真亦幻,既凸顯唐代的恢宏大氣,又展現詩歌藝術的浪漫與自由。
為提升觀眾的觀展體驗,策展團隊對展廳門進行改良設計,以推拉式木門代替傳統的三開式中式木結構門。這一改動不僅消除原有梁體的視線阻礙,還讓游客在外部空間就能遠眺展覽效果,感受到強烈的視覺沖擊。
繪畫作品在序廳中的巧妙運用,不僅彌補館內缺乏李白與杜甫共同場景性雕塑的遺憾,更以寫意的形式描繪二人相聚的美好瞬間,為游客留下無限的遐想空間。這一設計不僅彰顯繪畫藝術的獨特魅力,更為整個展覽增添濃厚的文化底蘊和藝術氣息。
2.“開元盛世”展區
展覽的第一單元聚焦“開元盛世”,旨在全面展現李白與杜甫生活的大唐盛世及其詩壇的群星璀璨。鑒于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館藏文物展品相對匱乏,此部分展出的文物僅有館藏的陶俑、陶罐、錢幣等。策展團隊從政治穩固、文化繁盛、經濟發達三大維度入手,力求彌補文物展品的不足,全方位還原開元盛世的輝煌景象。
在展板設計上,策展團隊精選章懷太子墓的《馬球圖》、閻立本的《職貢圖》,生動展現大唐盛世的開放與豪邁,并輔以唐代疆域圖,讓觀眾直觀地感受到帝國的遼闊版圖。為凸顯文化繁榮,我們從音樂、書畫、詩歌三大領域著手,精心挑選《調嬰圖》作為燈箱展示,以敦煌壁畫的《樂舞圖》為背景,彰顯唐代音樂繁榮;書畫部分則將唐代繪畫大師吳道子的《送子天王圖》與書法大家顏真卿的《祭侄文稿》作為代表,通過噴繪形式,采用立體的PVC板呈現,彰顯大唐書畫藝術的輝煌成就。
面對詩歌與唐代詩壇狀況的展示難題,策展團隊深入換位思考,力求以游客喜聞樂見的形式呈現。為此,策展團隊創新性地設計“唐代詩人時間軸”,突破傳統時間軸的線性表達,其靈感源自《千里江山圖》的江水,將時間、詩歌與繪畫巧妙融合。時間軸上,詩人的姓名與生卒年及其代表作以不同色彩的柱狀圖展現,江水隨著唐代詩歌發展脈絡由平緩至激蕩再歸平淡,直觀傳達了唐代詩歌的繁榮發展。這一設計不僅展現了唐代詩人的時間分布,更傳達出唐代詩歌創作“不廢江河萬古流”的意境,深受游客喜愛,成為展覽的一大亮點。
通過觀察游客反饋,策展團隊發現該部分設計極為成功,吸引了大量游客駐足欣賞。簡潔的展板內容使游客能在短時間內接收到所需知識,提升了展覽的教育效果。此外,該部分內容還被開發成文創產品,銷量喜人,進一步擴大了展覽的影響力與文化傳播力。
3.“雙子星座”展區
“雙子星座”展區專注于講述李白與杜甫的生平故事,鑒于展廳空間的局限性,策展團隊未展示文物展品,而是巧妙地運用館藏書法作品杜甫《飲中八仙歌》的高仿件及其詩意畫作為設計元素。在這首詩中,杜甫以白描手法生動刻畫了李白桀驁不馴的形象,選擇此作品進行展出,尤為貼切。
策展團隊在該展區致力于展現李白與杜甫截然不同的詩人形象:李白是浪漫主義詩人的典范,而杜甫則是現實主義詩人的代表。為了直觀地傳達這一對比,策展團隊精心設計了兩處場景。在展廳中,利用展墻的雙面特性,分別呈現“舉杯邀明月”與“茅屋為秋風所破”兩個經典場景,以寫意手法營造詩意氛圍。
“舉杯邀明月”場景以浪漫的藍色調為基底,燈光映襯下,李白的瀟灑豪邁形象躍然眼前,仿佛他正邀月共飲,展現其超脫塵世的浪漫主義情懷。而“茅屋為秋風所破”場景則采用土黃色調,通過光影效果突出杜甫破敗的茅屋與滄桑的身影,深刻反映其關注現實、心系蒼生的現實主義精神。兩處場景形成鮮明對比,不僅豐富了展覽的視覺層次,更深刻詮釋了李白與杜甫在詩歌創作上的不同追求與風格。
4.“海內知己”展區
“海內知己”展區作為本次展覽的高潮部分,深情講述李白與杜甫之間跨越時空的千古友誼,特別是他們三次珍貴的相逢。聞一多先生曾將李杜的相遇比作太陽與月亮的相見,這一比喻恰如其分地體現出兩位文學巨匠相遇時的情境。然而,該展區同樣面臨文物展品匱乏的挑戰,主要依賴文獻資料來支撐展覽內容。為了提升觀眾的體驗感和參與度,策展團隊精心策劃了一系列輔助展品,以講故事的形式生動展現李杜友誼。
展區內的輔助展品包括長卷動畫、微景觀、多媒體互動和國畫等多種形式,其中,長卷動畫與微景觀的結合部分尤為引人注目。策展團隊巧妙地將微景觀與長卷動畫相結合,運用傳統非遺手工藝與現代3D打印技術,精心創作了展現李杜三次相遇情形的微景觀。前景以唐代建筑為背景,生動再現李杜二人相遇同游的藝術場景;背景則采用山水題材的藝術動畫,以小青綠的形式制作長卷動畫,講述這段值得稱頌的友誼故事。同時,以深情的配音講述這段故事,使觀眾仿佛穿越時空,親歷那段歷史。
在微景觀的前景制作中,策展團隊查閱大量文獻圖片資料,采用3D打印技術精確還原唐代的屋舍及樓宇,并配以精致的園林植物景觀,營造出唐代梁宋等地的自然風光。人物形象則由非遺手工藝人精心制作,杜甫、李白、高適的形象栩栩如生,仿佛穿越時空而來。
長卷動畫兩側,江油市李白紀念館和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的兩件館藏國畫復制品——傅抱石的《李白像》及《杜甫像》,靜靜訴說著兩位詩人的傳奇故事。對面則是互動多媒體裝置,以星空為背景,四季輪轉之間,李杜二人互贈的詩歌永流傳。游客步入其中,仿佛置身于光影交織的世界,化身為李杜形象,親手觸碰彼此互贈的詩歌,感受那份跨越時空的深厚友誼。
通過長卷動畫、微景觀、多媒體互動和國畫等多種輔助展品的綜合運用,該展區全方位、立體地向觀眾展現李杜二人的友誼,不僅豐富展覽內容,更增添趣味性和互動性,使觀眾在欣賞中深刻體會到李杜友誼的永恒價值。
5.“萬丈光芒”展區
“萬丈光芒”展區核心聚焦李白與杜甫這兩位文學巨匠的璀璨成就與深遠影響,通過一系列精心策劃的展示手段,將李杜的文學遺產與后世評價完美融合,為參觀者呈現一場視覺與心靈的雙重盛宴。
文物展品方面,李白的瓷塑雕像以其精湛的工藝與傳神的神態,生動再現了這位“詩仙”的風采。同時,外文版關于李杜二人的研究成果書籍則以獨特的視角與深入的剖析,為參觀者提供了理解李杜文學成就與歷史地位的寶貴資料。
在展示形式上,該展區巧妙地將文物展示、紀念地地圖與后世評論的摩崖造像景觀相結合。紀念地地圖不僅詳細標注李杜二人的紀念地及其生平行走的路線,更通過互動設計讓參觀者得以在地圖上尋找自己的家鄉及行走路線,與李杜的足跡產生共鳴與交集。這一設計不僅增強參觀者的參與感和歸屬感,更深刻體現李杜文學遺產的深遠影響。
而摩崖造像景觀的營造則是對泰山石刻藝術的致敬與傳承,展區以摩崖石刻為背景,將李杜的詩歌作為核心內容噴繪其上,字體遒勁有力,仿佛穿越時空的呼喚。前景則以立體字的形式呈現后世對李杜的崇高評價,字體錯落有致,與背景相映成趣,共同構成一幅大氣磅礴的摩崖造像景觀。這一設計不僅讓參觀者在視覺上得到極大的滿足,更在心靈上產生強烈的共鳴與震撼。
作為展廳的收尾部分,“萬丈光芒”展區以其獨特的創意與深刻的內涵,通過一種大氣磅礴、收放自如的姿態,為整個展覽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讓參觀者在回味與思索中,深刻感受到李杜文學遺產的永恒魅力與深遠影響。
四、結語
在此次展陳設計中,輔助展品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們不僅是對珍貴文物標本的有效補充,更是提升展覽整體質量的關鍵要素。具體而言,這些輔助展品在以下幾個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補充文物標本之不足,繪畫、雕塑等輔助展品的使用為參觀者提供更多直觀感受李杜時代風貌與歷史情境的機會,它們如同一扇扇窗,讓歷史的塵埃變得鮮活可觸。其次,增強展覽的敘事與闡釋能力,創意圖表、多媒體互動裝置等以生動直觀的形式,講述文物背后的故事,揭示李杜生活的時代背景,使展覽內容更加豐富立體,易于理解。同時,還能提升展覽的通俗性和觀賞性,增加趣味性和體驗感。通過巧妙運用藝術裝置、光影互動、詩詞接龍游戲等輔助展品,展覽得以擺脫單一枯燥的展示模式,變得更具吸引力和觀賞性。展覽不僅吸引更多不同年齡層和文化背景的觀眾,也讓李杜的文學魅力以更加通俗易懂的方式深入人心。
綜上所述,輔助展品在本次展陳設計中不僅是彌補展品局限性的工具,更是提升展覽教育價值、藝術魅力和觀眾參與度的核心策略。它們共同構建一個既尊重歷史真實又充滿創意與活力的展覽空間,讓每一位踏入“李白與杜甫——中國詩歌史上的雙子星座主題展”的觀眾都能深刻感受到兩位文學巨匠的不朽精神與深遠影響。
參考文獻:
[1]陸建松.博物館展覽輔助展品創作和應用的原則[J].博物院,2018(03):114-119.
[2]魏義甫.輔助展品的發展及其在展覽闡釋中的意義研究[D].浙江大學,2023.
作者簡介:
路瑤(1989—),女,漢族,河南焦作人。碩士研究生,文博館員,三級美術師,研究方向:展覽策劃。
郭翔(1987—),男,漢族,河南焦作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繪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