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問題日益復雜多樣,高素質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傳統的社會工作人才培養模式已難以適應新形勢的要求,因此探索創新思路以優化社會工作人才培養過程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亟需通過“協同創新”重構多維體系,推動人才培養從“知識傳授”向“能力建構”轉型,以提供更具適應性的人才支撐。
第一,理念協同。在專業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引導高校學生主動根據自身現有知識基礎來構建新的知識體系,幫助學生在真實的生活場景中將知識與實踐結合起來,促使其主動探究社會工作專業的真諦。需定制個性化的、有針對性的培養計劃。例如,對于計劃從事社區工作的學生,可在課程設置上增加社區發展等方面內容;對于有志于從事兒童社會工作的學生,則著重加強兒童心理學、兒童福利政策等方面的知識傳授與實踐鍛煉。
第二,模式協同。全面發展教育模式可以利用線下教學面對面的互動特點,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操作、模擬演練等,強化學生的實操能力;線上教學豐富的資源可以讓學生的學習更加靈活自由。多元化教育模式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讓學生在參與理論學習的過程中,也能獲得實踐經驗。鼓勵學生選修其他相關學科課程,如社會學中的社會分層理論、心理學中的人格心理學、管理學中的人力資源管理等,拓寬學生知識視野的同時培養其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來更好地適應復雜多變的社會服務需求。
第三,方法協同。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可以將社會工作項目分解成若干個學習任務。在實際項目中引入教學過程,讓學生以小組形式參與項目實施,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進行學習,培養團隊合作精神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實際應用中,讓學生分組承擔不同任務,讓學生自省自查并更有針對性地鍛煉其不足之處。
第四,資源協同。在實踐中提高實務能力和積累實務經驗,使學生對本專業感興趣、認為它有價值,有助于學生更深入地了解社會工作,提升專業認同感,建設校內社會工作實驗室等實踐場所,配備相關設施與軟件,如個案工作模擬系統、小組工作模擬場景等。可以與社區、社會福利機構等各類社會組織廣泛合作,建立校外實習基地。有條件的院校可以開展國際交流項目,輸送學生到國外相關機構進行實習或交流學習。這樣既能了解不同地區的社會工作模式,又能獲悉國際上社會工作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實踐動態。
(作者單位:長春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