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喜歡教學生畫向日葵
她說,向日葵始終朝向太陽的方向
她還喜歡畫北方挺拔的樹
她說,那像無聲的抗爭
透過泛黃的紙頁
播撒出愛國的火種
圖中的《水彩畫》和《學生蠟筆畫范本》,是抗聯第五軍婦女團政治指導員冷云以小學教師身份為掩護從事秘密抗日工作時使用過的圖畫教材。教材封面蓋有冷云原名“鄭致民”的紅色名章。
冷云乳名鄭香芝,1915年生于黑龍江省樺川縣悅來鎮。1931年春,她考入設在佳木斯市的樺川縣立女子師范學校,在董仙橋等人的影響下接受了新文化思想。懷揣著效仿秋瑾等巾幗英雄,為民族的獨立富強獻身的決心,她鄭重地把名字改為“鄭致民”,有時也寫成“志民”。
1933年,偽樺川縣公署為鞏固殖民統治,加緊推行奴化教育,按日本侵略者的旨意,宣布樺川縣各中小學復課,并將樺川縣立女子師范學校與樺川中學合為一校,改為樺川中學師范班。合并后的樺川中學師范班聚集了偽三江省大部分高級知識分子和來自各縣的知識青年。敵人妄圖把這里變成馴服中國青年的“學堂”,而我方則要在此播撒抗日的火種。于是,這所佳木斯唯一的中等學校成為敵我雙方爭奪的重要陣地。這時,樺川中學教師、佳木斯地區第一位中共黨員張耕野開始領導校內的地下工作,他采取各種方法團結青年學生,引導他們走抗日的革命道路。冷云在黨組織的培養教育下,積極地參加黨領導的各種抗日活動,并快速成長,逐漸成長為一名無產階級的先鋒戰士。冷云和高明世、范淑杰三位女學生積極參加抗日救國活動,被師范班同學稱為“女師三杰”。
1934年夏,冷云經老師、中共佳木斯地下黨組織負責人董仙橋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935年底,冷云畢業,被分配回樺川縣悅來鎮南門里國民初級小學任教。由于知識面寬、教學能力強,她一個人包攬了算數、語文、圖畫和體育等多門課程,并以教師身份為掩護,積極傳播抗日救國思想。
1936年初,冷云被幼時父母包辦的結婚對象孫漢奇催逼結婚。她及時向支部匯報,請求黨組織送她去參加東北抗聯,以擺脫這門不幸的婚姻。黨組織開會后決定:考慮到當時斗爭形勢,逃婚出走很可能暴露組織,要求冷云先和孫漢奇結婚,并爭取做孫漢奇的轉化工作。1936年1月中旬,冷云犧牲個人利益,與孫漢奇結婚。
在此后一年半的時間里,冷云多次尋找時機對孫漢奇開展思想工作,無奈對方思想頑固,爭取和規勸沒有收到效果,孫漢奇反認為冷云被共產黨“赤化”,開始處處提防、注意她,甚至調查其他進步教師。
1937年8月,按照黨組織的決定和安排,冷云和吉乃臣一起離開,并對外制造了“私奔”的假象,兩人瞞過孫漢奇和敵人的追查,安全到達東北抗聯第五軍軍部密營。這時鄭致民改名冷云,吉乃臣改名周維仁,經組織批準兩人結為革命伴侶,共同進行抗日斗爭。冷云在部隊積極組織戰士們學習文化知識,空閑的時候就給戰士們縫制軍服軍被。后來,冷云被調到第五軍婦女團擔任小隊長和政治指導員。
1938年春,冷云在密營里生下一個女孩,不久便收到丈夫周維仁犧牲的不幸消息。1938年夏,為跳出日軍包圍圈,婦女團隨五軍部隊向五常地區遠征。冷云忍痛將出生兩個月的女兒托付給朝鮮族夫婦撫養,從此母女再沒有見面。1938年10月下旬,在牡丹江支流烏斯渾河畔,冷云所在的部隊與日軍激戰,為掩護大部隊撤退,冷云等8名女戰士主動吸引敵人火力,被敵人包圍,戰斗到彈盡援絕。為了不被敵人俘虜,冷云等8名女戰士義無反顧地投入烏斯渾河,壯烈犧牲,史稱“八女投江”。
這些圖畫教材是冷云參加東北抗聯時留在家里的,是烈士的主要遺物。1962年,在佳木斯工作的冷云的哥哥鄭殿臣將其捐獻給東北烈士紀念館收藏。冷云當年任教的樺川縣悅來鎮南門里小學現改名為冷云小學,以志對烈士的永久紀念。
(本文內容由作者根據《不朽的豐碑——黑龍江省革命烈士事跡選》《東北烈士紀念館文物的述說》《黑龍江省東北抗聯遺址踏查報告》等書籍整理而成)
(作者單位:東北烈士紀念館)
(編輯·李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