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老師李海林教授曾提出一個觀點:“教師成長有三個階段,即第一次成長期高原期和第二次成長期。位優(yōu)秀教師至少需要經歷兩次成長。一位教師要走向成功,僅有第一次成長是不夠的,起決定性作用的是第二次成長。”他的這個觀點在我的專業(yè)成長之路上得到了很好的驗證。
我的第一次成長期大致是從1999年參加工作至2008年評上高級職稱,高原期大致為2009年至2014年,第二次成長期為2015年至今。對照我個人的成長歷程,我切實感受到,教科研寫作能為教師的專業(yè)成長賦能,更是教師二次成長的關鍵所在。
那么,教師的教科研寫作應該寫什么呢?下面,我以自身的專業(yè)成長史為例,談一談教科研寫作的據點、原點、支點和增長點。

陳智峰,溫州大學甌江特聘教授、碩士生導師,浙江省二級正高教師,教育部“國培計劃\"專家資源庫專家。曾在《中國教育報》《中學語文教學》《語文建設》等報刊發(fā)表文章160余篇,其中被人大書報資料中心全文轉載、觀點摘錄、索引30余篇。
依靠自己的興趣,確立教科研寫作的據點
我生在農村,長在鄉(xiāng)間,從小就喜歡舞槍弄棒,經常和小伙伴們模仿《少林寺》的情節(jié)“大開戰(zhàn)”。小學五年級時,于機緣巧合之中,我讀了梁羽生的《龍虎斗京華》,從此便打開了通往武俠世界的一扇大門,一發(fā)而不可收。中學階段,我遍讀金庸、古龍、梁羽生等名家的武俠小說,俠義精神在心里生根發(fā)芽,同時我也喜歡上了詩詞歌賦等古典文學。而在古典詩詞作品中,我更喜歡讀富有陽剛之氣的“蘇辛”的豪放詞,而不大欣賞柳永、秦觀、李清照等人的婉約詞。
在大學時代,我大量誦讀了東坡先生的詩文,還曾對比研讀過林語堂先生《蘇東坡傳》的兩個不同譯本(張振玉譯本和宋碧云譯本)。參加工作之后,我又參讀了王水照、崔銘的《蘇軾傳》,莫礪鋒的《漫話東坡》和李一冰的《蘇東坡新傳》等書,并嘗試在教學中滲透蘇東坡的詩文,開發(fā)了一門校本選修課程《東坡拾瓦礫》,受到了學生的歡迎。
2008年秋天,我以教學《赤壁賦》為契機,撰寫了一篇教育敘事《享受蘇東坡一一個山區(qū)語文教師一天的生活》。此文以時間為序,記錄了那一天師生圍繞東坡先生的作品而開展的系列讀寫活動。后來,這篇文章發(fā)表于《中國教師》2009年第6期“教育生活\"欄目。當時,“教育生活”是一個新欄目,我的這篇文章很榮幸地成了此欄目的開欄之作,并登上了封面推薦的要目。不久之后,這篇文章又被人大書報資料中心全文轉載于《中學語文教與學》。這是我生平第一篇被人大書報資料中心全文轉載之文,對我今后堅定地走上教育寫作之路是一種莫大的鼓舞。
2017年底,我與妻女一起到海南游學,特意去儋州的東坡書院和桄榔庵(蘇東坡海南舊居)尋訪東坡先生的足跡。游學回來之后,我接連寫了《小女阿熹的儋州研學之旅》《我與東坡先生的\"1314\"》發(fā)表于《師道》和《中國教師報》。
2021年東坡先生農歷生日(十二月十九日)那天,我率10多位名師工作室學員在宋式庭院\"研語茶山居\"為蘇東坡慶生,共讀東坡詩文作品與朱剛的《蘇軾十講》。后來,我撰寫了《但令文字還照世——我與東坡先生的緣分》一文發(fā)表于《師道》。
2024年3月,我接到約稿,撰寫一篇關于閱讀與專業(yè)成長的文章。于是,我以懷特海《教育的目的》中的三個階段(浪漫、精確與綜合)對應我的蘇東坡閱讀史,并將其與我的專業(yè)成長史結合在一起,寫了一篇題為《自發(fā)·自覺·自由:從“悅讀\"走向“越讀\"》的文章。
以上是我關于蘇東坡專題教育寫作的大致情況。而關于辛棄疾,我以教材上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為突破口,接連撰寫了文本細讀文章《稱呼不同,情感各異—lt;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gt;的一個獨特切入口》教學論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gt;教學的“支架”與“探究點\"》教育敘事《我與辛棄疾的緣分》《一堂備了20年的語文課》等多篇文章發(fā)表于《語文月刊》《中學語文教學參考》《中國教師報》《浙江教育報》等報刊。其中《稱呼不同,情感各課堂的弊端,產生了新的困惑,即學生往往答而無憑、答而無序。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探索,我嘗試引入“關鍵詞\"這一閱讀載體,使學生答而有據、答而有序。最終,我確定以“主問題·關鍵詞”閱讀課型來構建閱讀課堂,并開始運用到散文、小說、詩歌、戲劇等文本的教學之中。“主問題·關鍵詞\"閱讀教學課型基本成型后,我著手成立研究團隊,并申報縣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進行深入研究。


異—lt;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gt;的一個獨特切入口》一文還被人大書報資料中心《高中語文教與學》2016年第4期全文轉載。2024年6月12日,我以《\"捅馬蜂窩式\"寫作帶來的成長驚喜》為題在《中國教師報》上介紹了我關于辛棄疾專題寫作的心得體會。此文經“中國教師報”微信公眾號推出后引發(fā)了閱讀熱潮,短短幾日閱讀量就超過了10萬,足見其推廣價值。
可以說,依靠“蘇辛”的教育寫作是我教科研寫作的重要據點,讓我對教科研寫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依照課堂的困惑,回歸教科研寫作的原點
參加工作伊始,我的課堂存在\"滿堂灌”的現(xiàn)象—我巴不得將我大學所學的知識一股腦兒地倒給學生。雖然這樣的課堂能彰顯我學識的淵博,也很快贏得了學生的欽佩,但我發(fā)現(xiàn)這樣的課堂效果并不盡如人意。
2001年,我國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開始啟動,倡導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學習方式。我仿佛找到了克服“滿堂灌”的解藥。但是,我的課堂又陷入了“滿堂問”的境地,“碎問”“連問”“追問\"層出不窮,課堂被分割得四分五裂。盡管這樣的課堂看似很熱鬧,但顯然也并非真正的有效課堂。
后來,受到馬赫穆托夫《問題教學》一書中“啟發(fā)性問題\"的啟示,我開始探索“主問題”課堂教學,嘗試在課堂中設置中心問題、重要問題、關鍵問題,以“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問題來統(tǒng)整課堂教學。于是,我的課堂呈現(xiàn)一些好的苗頭。
不久之后,我又發(fā)現(xiàn)“主問題”
起初,“主問題\"均由教師提出,因而學生的主體地位并沒有真正凸顯。在經歷了多次課堂實踐后,我又嘗試以“先由學生提出問題,再由教師在學生的問題基礎上整合\"模式進行\(zhòng)"主問題”的設置。2012年,我以這種閱讀課型申報了溫州大學面向基礎教育的課題進行研究。2013年,我以此課型執(zhí)教《逍遙游》而榮獲“四方杯”全國優(yōu)秀語文教師教學能手一等獎。
2015年,“主問題·關鍵詞\"課型成功申報了浙江省教研課題,并多次在省內外被推廣,吸引了眾多中學語文教師參與這種閱讀課型的實踐,也讓更多的學生享受到了課堂閱讀的樂趣。2016年,在浙江省教育廳“百人千場\"送教貴州三穗民族高級中學的活動中,我以此課型執(zhí)教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一課,被《浙江教育報》《中國教師報》等媒體譽為“一堂備了20多年的語文課”,并向全省、全國推廣。
同時,我也深入地整理和反思課堂教學內容,撰寫并發(fā)表了一系列關于“主問題·關鍵詞\"閱讀課型的文章,包括文本解讀、教學設計、教學課例、教學論文等。我努力將這種閱讀教學課型推廣到全國,讓更多的語文教師和學生獲益。其中,課型研究報告《高中語文\"主問題·關鍵詞\"閱讀教學課型的探索》在《新課程評論》2018年11期首發(fā)后,被人大書報資料中心《高中語文教與學》2019年第3期全文轉載。
2020年11月,《中國教師》雜志在“名師工作坊\"欄目為“主問題·關鍵詞”閱讀教學課型成果做了一次全面集中的推廣,刊發(fā)了我的《高中語文“主問題·關鍵詞”閱讀課型的廿載探索》《“主問題·關鍵詞”閱讀課型:“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課堂實錄》和名師孫元菁的點評文章《抓住詩詞教學的智趣、情趣和理趣一賞評陳智峰老師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一課》。2020年11月22日,“中國教師雜志”微信公眾號又推出了此組文章。這是對本課型研究的一個極佳總結。2023年1月,此課型成果榮獲浙江省人民政府教學成果獎并被推薦參評全國教育教學成果獎。
概言之,依照“主問題·關鍵詞\"課型探索歷程的教科研寫作讓我回歸到教科研寫作的原點,使我對教科研寫作產生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依托本土的文化,尋找教科研寫作的支點
我的家鄉(xiāng)浙江永嘉,被譽為“中國山水詩的搖籃”。因為“中國山水詩的鼻祖\"謝靈運曾任永嘉太守,他在任期間寫下了多首膾炙人口的山水詩篇。
2005年,我開發(fā)了一門基于永嘉本土文化的校本選修課程《發(fā)現(xiàn)古詩之美》,帶領學生讀古典詩詞,寫古典詩詞。在課程實踐過程中,我多次率學生赴楠溪江的山水間采風,“得江山之靈氣,寫錦繡之詩篇\"(錢夢龍先生寄語),創(chuàng)作了大量富有鄉(xiāng)土風采和時代氣息的詩詞。同時,我也凝聚了一批學生詩詞愛好者,創(chuàng)建了當代溫州第一個寫古典詩詞的中學生詩社“蒼峰詩社”。詩社培養(yǎng)出了一批校園小詩人,他們以自己獨到的筆觸描繪著自然、刻畫著生活、抒寫著情感。短短幾年內,我指導學生在《溫州詩潮》《學生時代》《中華詩教》《三峽詩詞》等報刊發(fā)表了200多首抒寫家鄉(xiāng)風土人情的詩。2009年12月,學生的詩詞作品集《雛鳳清聲》正式出版。這是當代溫州第一本由中學生創(chuàng)作的古典詩詞作品集,受到了多位專家學者的高度贊譽,被傳為甌越大地上的詩教佳話。
2007年,我成功申報浙江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詩詞校本課程的開發(fā)與實踐研究”并深入研究。后來,我開發(fā)的校本課程《發(fā)現(xiàn)古詩之美》入選溫州市首批精品校本選修課程,隨后課題成果又榮獲溫州市第三屆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對于這門校本選修課程,當代語文教育家王尚文先生熱情洋溢地評價:“永嘉詩歌創(chuàng)作源遠流長,詩人輩出,成就輝煌。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古詩之美’,從而詩化心靈,寫出具有時代精神的新作,這是當代語文教育的創(chuàng)舉。”雖有過譽之嫌,但我愿意朝這個方向努力。
2011年,我調到了溫州市區(qū)學校任教。2014年底,基于溫州的市標—“中國詩之島\"江心嶼,我設計了一份受到如潮好評的江心嶼文化考察寒假作業(yè)。這份作業(yè)先是被\"人民教育\"微信公眾號推送,引發(fā)了閱讀熱潮。緊接著,《溫州日報》《溫州都市報》等本地報紙均予以報道。不久后,溫州電視臺也推出了我和學生的專訪《這樣的寒假作業(yè)棒棒噠》。2015年4月,我在《語文教學通訊》發(fā)表了《讓寒假作業(yè)變得有\(zhòng)"溫度\"》一文,闡述了我對假期作業(yè)的幾點看法。2016年2月,我又在《中國教育報》以《一份讓學生感到意外的寒假作業(yè)》為題做了深度介紹。
此后,針對高一寫作教學存在的無序、無趣、無效問題,我在上次寒假作業(yè)的基礎上開發(fā)了一門校本選修課程《江心嶼多文體寫作》,指導學生以江心嶼為載體,進行游記、攝影散文、詩歌、詩評、新聞評論、書信、導游詞等多種文體的寫作,踐行“寫作回歸生活\"的教學理念,著手解決了寫作教學的三大難題一寫什么、怎么寫、為什么寫,努力讓寫作變得有序、有趣、有效。2016年,我基于這門課程的實踐申報了溫州大學面向基礎教育的課題進行研究。2017年12月,《江心嶼多文體寫作》入選浙江省第六批精品選修課程。

幾年來,我在《中學語文教學》《語文教學通訊》《中學語文教學參考》等期刊上發(fā)表了多篇關于江心嶼假期作業(yè)和校本選修課程的論文。同時,我也指導學生在《學生時代》《作文新天地》《新作文》《閱讀與鑒賞》等刊物發(fā)表了100余篇關于江心嶼的詩文,并結集出版了學生佳作集《走筆江心嶼》。語文名師婁沂對此做了精當評價:“這個江心嶼,是地理的江心嶼,是歷史的江心嶼,是文化的江心嶼,是眼中心中的江心嶼,是現(xiàn)今的江心嶼,是未來的江心嶼。這一切,因‘行走'和‘筆會'而融合,成為學生成長課程中生動的一筆。”此言得之。
簡言之,依托本土文化,我找到了教科研寫作的支點,發(fā)現(xiàn)了教科研寫作的新大陸。
依據時鮮的素材,形成教科研寫作的增長點
教育家華特·B.科勒斯涅克說過,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這句話被我奉為圭桌。我常引入時鮮的社會生活素材,引導學生進行語文讀寫實踐。
從2015年起,我和學生們在日常語文實踐中創(chuàng)造了每周練筆活動\"寢室時評”—以寢室為單位組成學習共同體,以每個周末為學習契機,針對時鮮的社會新聞,每人都進行時評寫作,并在下一周的語文課上與全班同學進行分享交流。由于每個寢室每周選擇的新聞各不相同,因而學生寫作的情況自然也隨之變化。在不斷變化的真實寫作情境中,學生面對的學習任務是各異的。而在“寢室時評\"的選材、寫作、展示、分享和積累中,學生們的學習觸角伸向了政治、經濟、科技、教育、娛樂等各個領域。學生們不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書呆子。經過一年多的\"寢室時評\"實踐,李琪琪同學深有感觸地說:“對于一則新聞,以往的我往往會被標題或他人評論所影響,而且只會單方面地去否定或肯定。現(xiàn)在的我學會了辯證地看待一件事,我想這也是高中生應當掌握的一種思維方式。\"王晨燁同學則飽含深情地贊嘆:“我深信一個肯花時間讓學生上臺演講、評點時事的老師遠比一個‘機械'地兜售知識的老師更能對我們的人生產生影響!”
基于此項語文實踐活動,我撰寫了《以“寢室時評\"法推進高中作文教學》一文發(fā)表于《中學語文教學參考》,并被人大書報資料中心《高中語文教與學》2017年第4期全文轉載。
2016年10月13日,美國歌手鮑勃·迪倫因其創(chuàng)造了新的詩歌形式而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這是當年文藝界的一件大事,足夠吸引人眼球,也是絕佳的語文寫作素材。作為鮑勃·迪倫的粉絲,我抓住了這個絕佳的時鮮素材,將這個事件引入了語文課堂,指導學生進行一系列微寫作:寫微博,寫文學簡評,寫微時評,做譯本比較,替鮑勃·迪倫擬寫答謝詞等。對此,黃可怡同學點贊:“有創(chuàng)意,很新穎,很用心,非常喜歡!\"吳澤成同學也贊譽:“題目運用時新熱議素材,讓我們在不脫離社會的背景下,鍛煉語文水平,提升辯證能力。”
基于這次令學生興趣盎然的語文實踐活動,我接連撰寫了《敲開“微寫作”之門》《兩堂“鮑勃·迪倫\"課的比較研究——基于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視角》《鮑勃·迪倫與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兼及語文試題的創(chuàng)新編制》等多篇文章,發(fā)表于《中學語文教學參考》《中小學課堂教學研究》《教育研究與評論:中學教育教學》等刊物,其中《鮑勃·迪倫與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兼及語文試題的創(chuàng)新編制》一文被人大書報資料中心《高中語文教與學》2017年第9期全文轉載。
2019年10月1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國慶節(jié)前夕,由陳凱歌擔任總導演的70周年國慶獻禮片《我和我的祖國》上映。而在上映之前,由王菲演唱的獻禮片同名主題曲《我和我的祖國》率先發(fā)布,并迅速引發(fā)了收聽熱潮,單日點擊量逾億。在我看來,這一則鮮活的文藝素材,又是一次開展語文實踐活動的大好契機。于是,我立即設計了一份《我和我的祖國》項目學習單,其中包括觀看電影、聽不同版本的同名主題曲、寫電影觀后感、擬寫微博、寫微樂評等,讓學生在聽音樂、看電影的同時開展跨學科的語文實踐活動,使學生們在玩中學、學中玩,還進行了一次無痕的愛國主義教育。
毫不意外,這次項目學習受到了學生們的追捧。活動結束后,我撰寫了《核心素養(yǎng)時代,如何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一以一次“我和我的祖國”項目學習為例》一文,發(fā)表于《未來教育家》2019年第12期。
綜上,依據時鮮素材的教科研寫作讓我找到了教科研寫作的增長點,使我的教科研寫作擁有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
袁隆平先生將他的“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而我將教科研論文寫在語文學科實踐中。就這樣,教科研寫作成了我專業(yè)成長的重要關鍵詞,更是我二次成長的關鍵助推器。我很幸運地于2008年被破格評為高級教師,又于2018年被評為浙江省正高級教師,并于2021年被破格聘為正高二級教師。對此,我的省名師工作室導師、特級教師郭吉成曾在《永嘉蘊玉,甌江生輝一一弟子陳智峰印象》《師道》2023年第4期)一文中寫道:“人生中有一次破格已經是難得了,但智峰獲得了兩次破格,這實在是難覓其二。我時常在想為什么智峰能做到?\"對于這個問題,我唯一的答案就是:教科研寫作賦能我的專業(yè)成長,且對我的二次成長尤為關鍵。我曾于2015年為自己定下一個小目標一今后每年寫作并發(fā)表10篇文章。這個小目標迄今為止每年都能超額達成。也許正如巴金先生所言:“只有寫,你才會寫。\"或如特級教師高萬祥所說:“寫作,是平庸教師與卓越教師的分水嶺。”
(作者單位:溫州大學蘇步青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