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我在一所初中當副校長,教初三思想政治。安是初三下學期從縣城的“名校”轉到我們鄉(xiāng)下薄弱學校來的。安瘦高的個兒,長發(fā)遮住了眉毛和耳朵,眼神飄忽不定。站在我們面前,他雙腿撇開,兩手插兜。一看這造型,典型的吊兒郎當、玩世不恭。

送安來的是他爺爺,安的爺爺和我熟識,所以他堅持要把安放到我任教的班上。安從小學一年級起就在縣城上學,父母在外打工,由爺爺陪讀。小學時成績優(yōu)秀。可進入初中后,安就迷上了游戲。
安的爺爺說,因為隔代教育,對孩子不敢重責,怕兒子兒媳不高興。有時操起掃帚要打下去,可總是高高舉起,又輕輕放下。安變成現在的樣子,爺爺覺得自己責任大。安摸準了爺爺的軟肋,于是在上網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有時夜不歸宿。
爺爺是徹底沒轍了,安的父母決定把安轉到鄉(xiāng)下來。鄉(xiāng)下沒有網吧,看他怎么上網,興
許成績也能上來。可這只是爺爺、父母的一廂情愿。安可不這么想。“我沒網上了,就會好好上學嗎?天真!”
果不其然,在課堂上,安心不在焉,左顧右盼,他壓根就不聽老師講什么。叫他回答問題時,他老半天站不起來。就算他肯站起來,也是歪著頭扭著腰,一言不發(fā)。不完成作業(yè)更是家常便飯,每次我問他原因,他總是把頭歪向一邊,任我千言萬語,他自不言不語。問到他煩了時,擇下一句“我的事不要你管”。
把我嗆得像喝了一壺辣椒水,完全沒有辦法。看來,安是那種能把我的教師顏面按在地上摩擦殆盡的學生。
“對付”安的辦法在哪兒呢?
我一次次提醒自己,別急。得換個招兒來對付這個難搞的刺頭學生。經過思考,我制定了兩條“戰(zhàn)略”,一是不去和他硬碰硬,上課也不再提他問,把他晾一晾;二是暗中“調查”他,從他爺爺那摸“底細”,從其他科任老師處找“破綻”。
安爺爺說,安沉迷游戲,他還寫小說;語文老師說,安雖不聽講,作文卻寫得很不錯。小樣兒,你的“命門”終于被我找到了。我決定
從文字和寫作入手,把他頑固的堡壘炸開一個缺口來。
我開始“沒事找事”,到語文老師那里去借他的作文來閱讀,然后把安找來,問他這么好的作文是怎么寫出來的,對他的構思、想象大加贊賞。末了轉個彎,也指出一點點不足。和他談作文的時候,安收起了他的桀驁。
我也把自己寫的文章打印出來給他看,叫他評論評論,并告訴他這叫“來而不往非禮也”。
有一天晚飯后,我叫上安,一起到操場上去走走。
“安,你到這里也有一個月了,還會想上網打游戲嗎?”我問。
“有時還會在腦中想起游戲的畫面,多數時候不想了。”安答。
我繼續(xù)說:“這說明把你從縣城學校轉到我們學校是有意義的,再有三個月就要中考了,既然你不太想上網了,那就用點勁,把學習當成一場更大的游戲,把自己打上高中去。你是游戲中的王者,不能成為學習上的青銅吧。”
“老師,學習上我也當過王者,只是到了初三才成青銅的。”說這話時,安臉上的驕傲一閃而過。
“這都是因你積累不夠,需要學習。安,你在寫作上有天賦,很有想象力。但你的文字中,還少了些思想深度,敘事線索也單一。你還要多看書。聽說你還在寫小說,這很了不起。你要堅持寫,我愿成為你的第一讀者。”我鼓勵他。
安不好意思地把頭低下了。
初中的最后幾個月里,我常找安談文字,但安找我的次數更多些,把他更新的小說給我看。我發(fā)現安變了,他的眼神溫和了,站姿端正了,頭發(fā)剪短了,令人意外的是,他的各科成績也在進步了。
看到安的進步,我很高興,我肯定他,有時是下課時給他豎個大拇指,肯定他這節(jié)課聽得認真;有時是作業(yè)上的幾行字,鼓勵他指點他;有時在課堂上朗讀他寫的作文、小說。
中考后,安順利地考上了縣里的高中,這是他爺爺和父母沒有想到的。在他上高中前的暑假,他把小說寫完了,18萬字,用手機發(fā)給了我。小說中的主人公李明,何曾不是安自己呢?他曾想在游戲中找到自我和快意,可他無法控制自己,沉入其中,無力自拔,以至荒廢學業(yè),成了“逃學威龍”。是寫作,特別是寫小說,把他從游戲中置換出來,給了他思想馳騁的天地。他的喜怒哀樂在小說中釋放得暢快淋漓,瀟灑自如,他終于找到了一只平衡愛好和學習的砝碼。
高考后,安在大學學了美術,這又是一個發(fā)揮他想象力的賽道。
后來,我們漸斷了聯系。
一晃多年,我也在四年前離開了老家的學校,離開那一間間發(fā)生過多少美好故事的鄉(xiāng)村教室。后輾轉在多個學校謀生度日,又遇到了和安有些相似,或又完全不同的孩子。我和這些孩子間的故事,深淺不一,漸漸模糊。唯有安,我和他的這段故事仍舊清晰如昨。
安在上大學的時候,有一年教師節(jié),給我發(fā)了一條短信:“老師,是您的不棄,才讓我的青春沒再走岔路。”
誰的青春不走點岔路呢?
岔路,人生航向的拐點,或至此沉淪,或從此精彩。在青春的年紀,孩子們的目標往往不夠明確,步伐也缺少堅定,走上岔路是很正常的。如果在岔路口,遇到一個對的人,有一段相互陪伴一起走過的日子,順利地走過岔路口,人生或許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
(作者單位:江西省永豐縣城西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