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玥,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現為語文教師,清華大學出版社簽約圖書作者,北京師范大學繼續教育專家庫人才,廣東省家庭教育指導協會核心成員,高級心理咨詢師,兒童閱讀指導師,閱讀推廣人,佛山市初中語文中心教研組成員,佛山市作協會員。發表教育教學論文近百篇,參編書籍十余本。
在當今這個教育革新的浪潮中,各種理論學說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各展其能,各顯神通。教育思想如同萬花筒一般,五彩繽紛,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在這個瞬息萬變、日新月異的時代,我們不禁要深思:究竟什么樣的教師,才是新時代真正需要的明師呢?
一、“行”“知”合一:智慧引領,注重實踐
明師之所以被譽為明師,源于其卓越的智慧。明師,即“智慧之師”。智慧體現在知識與實踐的同步推進,能夠引導孩子們全方位成長。知行并進,不僅代表了對教育實踐深度的探索,也體現了對孩子們全面發展的深切關懷。
張華教授曾指出:“當今的教育可能不缺知識,缺的是將知識轉化為行動的勇氣和智慧。\"李希貴校長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他認為優秀的教師應如同明燈,照亮孩子們前行的道路。然而,審視當前教育現狀,不少教師過于注重知識的傳授,卻忽視了孩子們在實踐中的成長與感悟。
因此,作為明師,我們要努力做到“知行合一”,這既是對當前重知識輕實踐教育的糾偏,也是對傳統教育理念的回歸與升華。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我們更應該注重“行”,“行”能促使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超越書本,將知識融入生活,打破生活與學科課堂的界限,引導孩子們在實踐中探索、在探索中成長,讓孩子們擺脫紙上談兵的局限,學會在實踐中檢驗知識,在行動中領悟生活的真諦。
二、“德”“才”并重:品德為基,強調能力
想要成為明師,我們還要關注孩子們“德”與“才”的雙重培養,要深入關注孩子們品格的塑造。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曾指出:“情感智慧比智商更重要。”教師的情感智慧體現在對孩子們的深切理解、尊重與關懷上。我們要通過日常的言傳身教,將道德教育融入每一堂課、每一次互動中,讓孩子們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能夠感受到誠信、尊重、責任等美德的重要性。這種教育方式,讓孩子們不僅在學術上有所成就,更在人格上得到升華。
德才并重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師們具備更高的專業素養和道德情操。教師需要不斷提升自我,以身作則,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同時,這一理念也要求教育者們關注每一個孩子的個性發展,因材施教,讓每個孩子都能在德與才的培養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實現自我價值。
在傳統的教育觀念中,教師常常被視作“知識的傳遞者”,而忽視了他們作為\"品格的塑造者”的重要角色。葉瀾教授曾深刻指出:“教育的本質在于培養人。”
語文學科,作為一個特殊的學科,不僅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更肩負著育人的神圣使命。在語文課堂上,我們不僅傳授學科知識,更關注孩子們道德品質及人格的培養。尤其當下提出的大語文、大概念、大單元、跨學科等概念,超越了傳統語文教學的范疇,將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多學科元素融入其中,旨在進一步培養孩子們的綜合素養和人文情懷。
正如魯迅先生所說,教育植根于愛。語文教師應以自己內心的人文情懷,點亮孩子們的心靈之燈,讓他們在文學的海洋中遨游,汲取成長的養分。
三、“啟”“引”相融:重在激發
其實,明師的“明\"不僅在于智慧引領、品德培育,更在于激發孩子們主動探索的精神。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強調教師應“善于啟迪孩子們的心智,激發孩子們的潛能”。蘇格拉底也認為:“教育非灌輸,乃點燃心靈之火。”
但是當下教學生活中,不少老師還依舊沿用傳統的“講授一接受\"模式,忽略了孩子們主動探索精神的激發。融合啟引,不僅是教育藝術的提升,更是精神培養的關鍵。我們既需要“啟\"的勇氣,也需要\"引\"的技巧。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應具備“靜待花開”的耐心和“拋磚引玉\"的智慧,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自由表達。同時,教師不應僅停留在“一啟了之”的層面,而應進一步激發思考、引導質疑、引領討論,使孩子們在探索中成長,在挑戰中突破。在大語文教育的背景下,我們更應重視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鼓勵他們勇于質疑、敢于探索,讓語文課堂成為孩子們主動成長的樂土。
在教育變革之路上,教師的成長無疑是一場持久且深刻的修煉。我們呼喚明師,其實也是自我成長的需要。
在知識爆炸的今天,教師的終身學習不僅是個人成長的基石,也是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魏智淵老師在《高手教師》中也提到,教師的成長是一場自我革新的旅程,需要不斷更新教育理念、教學策略,深化自我認知,提升專業技能。
今天,我們需成為明師,不僅要引導孩子們在知識與行動上共同進步,促進其全面成長,還要在道德與才能上均衡發展,塑造其良好品格。同時,我們應通過啟發與引導相結合的方式,激發孩子們主動探索的激情。此外,我們還要保持對學習的持久熱情,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和情感智慧。讓我們以杰出教師為榜樣,以先進的教育理論為向導,以實際教學為平臺,持續磨煉我們的教育技藝,致力于培育未來社會的人才,為教育事業的輝煌明天貢獻力量。
(作者單位:廣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