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師,九年級的幾個男生這幾天總在咱們八年級門口轉悠,還罵罵咧咧的,讓小李幾個同學出去\"聽到班長的話,我瞬間一激靈,難道校園欺凌發生在我班了?我忽然想起這幾天確實有幾個九年級的男生在我班門口“路過”,他們一看見我,馬上就跑走了。我還以為他們只是單純地去衛生間經過這里。
緣起—一失去分寸,校園沖突步步升級
只是學生之間一般的小摩擦,還是已經持續一段時間的校園欺凌?發生矛盾的學生只有這幾個,還是還有更多人?為此,我進行了大量走訪調查,聯系九年級班主任,和相關的幾個學生促膝長談,詢問其他旁觀的學生,還去家訪,等等。
小李人高馬大,是體育健將,性格活潑開朗,講義氣,又特別愛玩、愛鬧,在整個年級的人緣特別好。他從小學到初中,后面總跟著一群\"小兄弟”。這次事件是因為幾個學生上衛生間,與高年級學生發生了小矛盾,我們年級的一個男生吃了虧,受了欺負。小李就“挺身而出”保護同級同學,高年級的學生自然不肯低頭…于是,兩個年級的學生的“戰爭”就開始了。
隨著矛盾的不斷升級,小季的\"正義之舉”也慢慢失去分寸,從剛開始的維護弱小同學,發展成了“學生小團體”之間的爭強斗狠。周末,小李竟帶領著八年級八九個男生跑到九年級一個學生家門口去挑畔對方。九年級的學生也不甘示弱,課間就跑到八年級教室門口反擊。
通過對這場糾紛的深入了解,我發現,身心還遠未成熟的初中生,很多時候搞不清“正義之舉”和“故意挑畔”的區別。把握不好分寸,一般的校園沖突會一步步升級成校園欺凌。
我們兩個班主任把這兩群少年叫到一起,希望他們能當面鑼、對面鼓,把事情說清楚,做錯的一方道兼,一次性把矛盾解決掉。然而,我們兩個“弱不禁風”的小女子想得太簡單了。互不服氣、互不相讓的兩群“大男生”,怎么會這么輕易就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呢?兩群少年見了面都覺得自己是被欺凌的一方,錯誤都在對方,誰都不肯低頭。最后在我們兩個班主任的“重壓”下,兩方勉強同意事情到此結束,不再互相挑畔。
但我知道事情并沒有結束,這種重壓下的強迫低頭,并不能真正解決問題。
反思- 刨根究底,發現隱藏的\"冰山”
事后,我進行了反思。老師發現的問題可能只是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真正隱藏在水下的“冰山\"才是最可怕的。
兩個年級學生的糾紛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可是我們兩個班主任一點消息都沒收到。參與這起糾紛的學生和那些旁觀的學生都遮掩了口風,不想讓老師知道。我覺得,這與這個年齡階段的學生特殊的心理有關。
十幾歲的學生,心理成長得很快,自我意識增強,渴望獨立,情感容易波動。青春期的孩子希望可以獨立決策,掌控自己的生活,追求自主性和自由度,想要在家庭和人際交往中獲得更多自主權。他們遇到事情不再喜歡向家長和老師報告,更喜歡自己處理或者通過小團體處理。
在農村,家長大多數外出務工,無法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注和成長指導。孩子身體長高了,但心理還沒有成熟。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得農村孩子容易陷入自我放任和冷漠的狀態。日常學習生活中,很多事情他們都需要自己面對,而從小缺乏引導導致他們不知道如何正確處理這些事情。
面對這種情況,作為農村學校德育工作最前沿的老師一—班主任,又該如何做好“防校園欺凌\"工作呢?
蛻變- -沉浸式微班會,情景故事,點化少年郎
“00后”是極具個性的一代。他們自信、開放、獨立,排斥傳統說教,注重自我表達和自我體驗。因此,傳統的說教對“00后”的孩子來說,教育效果甚微。為此,我決定以目前初中生成長過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為切入點,聚焦傳統說教教育方式的薄弱環節和突出矛盾,創新育人舉措,提出沉浸式微班會育人模式。
沉浸式微班會,是指教師有目的地選取生活中生動的、直觀的、微小的教育素材為班會內容,以體驗式活動為媒介,創設情景,把學生放置在矛盾與沖突中,引導他們自我教育,收獲成長。
針對小李遇到的糾紛,我引導學生們創編了一系列“我該怎么辦\"情景故事,開展了系列沉浸式微班會。我還原了小李遇到糾紛的真實情景,針對糾紛的起因、經過、高潮到結局,都創編了相應的情景劇,讓學生們沉浸其中,通過“自我選擇”“團隊辯論”,引導他們合理應對校園糾紛。
我們首先模擬再現了小李遇到的糾紛一“衛生間的無意碰撞”。短暫的課間十分鐘,衛生間里各年級的學生蜂擁而至,無意間的小碰撞就發生了。碰撞的主人公面臨多重選擇:一,雖說是無意碰撞,但畢竟碰撞了別人,率先說聲“對不起”,禮貌待人,小事化了;二,我碰了你,你還碰了我呢,互不相欠,冷漠處置;三,你碰撞了我,我不爽,我必須推你幾下或者罵你幾句。發生沖突后,旁觀者也面臨多重選擇:一,事不關己,默然走開;二,看熱鬧,不嫌事大,還起哄;三,講義氣,直接上手幫忙;四,勸架,拉架,請老師協助調解糾紛。
沉浸式校園情景劇是一種以故事形式引導學生在面臨行為困境時進行思考和反思的方法。我們通過講述具有選擇困境的故事,引導學生分析、討論和反思,從而幫助學生認識到行為問題的復雜性和多樣性。這種方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行為判斷力和同理心。
通過\"我該怎么辦\"系列情景劇的開展,小李及其同伴們在一步步蛻變。他們認識到自己處理校園糾紛時的沖動和不理智,意識到面對校園糾紛時,可以選擇更智慧、更理性的方式來處理。
嬗變- 法治專題講座,以案釋法,警醒少年郎
長期從事農村教育一線工作,我了解到我所在的鄉村初中學校,真正的欺凌并不常見,最常見的是爭強斗狠,還有很多“隱性欺凌”。十三四歲的學生,很多時候根本分不清“校園沖突”“玩笑”“惡作劇\"\"校園欺凌”。很多學生并不知道,“玩笑\"過了界,對別人心靈造成的看不見的“傷”會影響人家一輩子。
所以,有效預防校園欺凌的第二步,應該是讓學生們知道什么是校園欺凌,校園欺凌會給對方造成怎樣的傷害。
1.專題講座,識別\"校園欺凌
學校可以通過開展“防欺凌”專題講座,班級可以通過組織\"防欺凌\"主題班會,引導學生了解什么是“欺凌”。
中國教育新聞網指出:“學生欺凌,是指學生之間發生的,在年齡、身體或者人數等方面占優勢的一方,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對另一方實施欺壓、侮辱,造成人身傷害、財產損失或者精神損害的行為。\"兩個關鍵詞“蓄意\"和“惡意”,一針見血地指出“欺凌\"行為的主觀性,這是有別于“校園沖突”等突發事件的主要特征。這個觀點也能讓學生們明白,“欺凌\"造成的傷害不僅僅有看得見的“人身傷害”“財產損失”,也有肉眼看不見的“精神損害”\"心靈創傷”。
在熟悉什么是校園欺凌的基礎上,學生們通過群組討論,辨析日常校園生活中哪些是校園欺凌,并自我反思,反觀自己有沒有成為\"欺凌者\"或者\"被欺凌者”。
小李在聽完報告后,紅著臉對我說:“老師,我一直認為我是在幫助受欺負的同學,發展到最后,我竟然莫名其妙地成了欺凌者……”

學生們終于明白,不管什么行為,一旦過了界,就很容易走向極端。
2.以案釋法,樹敬法之心
單純的說教對個性十足的“00后\"來說,收效甚微。
我借助\"法治教育進課堂\"等活動,通過以案釋法,讓初中生樹立敬畏之心。初中生法治觀念淡薄,不知法,不懂法,總以為自己是未成年人,是“法外之人”,可以為所欲為。法治教育進課堂,就是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去解讀一個個生動鮮活、觸目驚心的青少年犯罪案例。以案釋法,以法論事,讓初中生明白,我們生活在法治社會,任何人都不可能游離在法律之外。
以案釋法,讓學生了解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特點及原因,從而認真學好法律知識,增強辨別是非的能力和自我保護意識。同時,讓欺凌者意識到在日常生活中要尊重他人、遵守法律,要珍惜自己的未來,也讓受欺凌者明白,法律是保護他們的堅強后盾,要學會拿起法律的武器保護自己,要勇敢地對欺凌者說“不”。
蝶變- 班級文化建設,涵養少年心靈
那么如何更有效地預防校園欺凌?通過班級文化涵養學生的心靈,讓學生成為一個珍愛生命、熱愛生活、人格健全的新時代少年,是有效預防校園欺凌的不二法門。
一個人的健康往往依賴于自身免疫系統,而學生的“心理健康”恰恰是預防一切欺凌問題的最強大的免疫系統。
大多數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更注重制度,卻忽略了文化,而班級文化才是滋養學生心靈的沃土。這片沃土會讓偏離\"正軌\"的心,回歸正統;會讓青春叛逆期的少年,分清美丑,辨清善惡。
小李遇到的糾紛也觸動了我,讓我沉下心來和學生們共同構建班級文化。經過幾輪研討,最終確定將“和雅”作為我班的文化主題,“和雅”就是溫和、文雅的意思。班級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都圍繞著“和雅\"主題展開。我用“和雅\"引領學生的一言一行,培養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育“文明樂群”“博聞樂識”“善思樂學”“健康樂觀”的“和雅少年”。
通過一學年的“和雅”育人,班上很少再聽見臟話粗話,學生們文雅而不失朝氣,蓬勃而又謙遜有禮。大家都向美而行,遠離了欺凌事件。小李也從原來的莽撞少年,一步步蝶變成知書達理、理智堅韌的體育委員。
(作者單位:山東省桓臺縣周家中學)
(插圖:羅家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