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是“盛產”故事的行業。教師的職業特征決定了其具備書寫故事的能力;教師的成長需求又決定了其必須走書寫故事的道路;教師的職業狀態又決定了其務必完善書寫故事的水平……
一個被講述、被記錄、被傳播的故事,才是一個具有影響力的故事;一個會講述、會撰寫、會傳播故事的教師,才是一個具有生命力的教師。朱永新教授倡導書寫生命敘事,他認為生命應保持一種“思與詩的狀態”,教師應“書寫自己生命的傳奇”,實現對教育生活的把握與超越,從而彰顯教師的人格與魅力。
教育故事涉及方方面面,給教師提供了廣闊的展示平臺。書寫教育故事有訣竅,那么,我就以“教師生涯故事”“學生轉化故事”“教育活動故事”的書寫為例,做簡要陳述吧。
以“曲折歷程”為主線,寫好教師生涯故事
有人說,教師不讀書、不寫作,就如同戰士不拿槍一樣。而校園里最悲哀的事就是一群不喜歡讀書、不喜歡寫作的老師亂指揮學生去讀書、寫作。這些話語值得老師們認真思考。教師多讀書、多寫作,既是一種職業訴求,又是自身發展的需要。萬事開頭難,讀寫伊始總是為難發愁。這不要緊,那就從基礎性的教育故事發端吧!
這種故事很有代入感,總有一股磁力在里面,讓你樂此不疲。先感動自己,再感動別人,這樣的故事是人人喜歡的“小可愛”—事實上,我們的教師早已靜悄悄地開始“故事”書寫了:每個學期的教學總結、師德報告,每個議題的結題札記,評優樹先時的事跡描述,加入某個團體時的成績報告無不彰顯

生涯故事最好寫,但是想寫好卻不容易。有一位“特名師”(某省特級教師和名教師的簡稱)寫了一篇自己的生涯故事投給某教育雜志的一個欄目,編輯不因其身份的“顯赫”而掩蓋對他文章的批評,說他事跡羅列太多,具體案例卻著墨太少,只是干巴巴地平鋪直敘,而不是在講自己的成長故事。對于大多數教師來說,他們期盼看到對教育教學有深刻反思、獨到見解和開創性實踐的名師,分享自己的成長經歷、人生感悟與教育教學思考,特別是名師成長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的節點和瞬間,從而讓他們有所思、有所悟,找到適合自身專業成長的方法和路徑。一句話,他們不僅希望名師分享他們的成長故事,還希望在感動之余,能從名師的經歷中獲得一些具體的收獲。
著自身的“故事力”,無不體現著自我生命的價值。當教師甘愿把敬而遠之或望而生畏的書寫,潛移默化成工作的日常和生命的成長之后,就不會覺得這是一種負擔了。從這一點來說,書寫故事就是稀松平常的事了。每個人的生活都是由故事塑造的,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書寫故事的高手。高手在民間,我們就是其中的一員。
我們可以發現,許多勵志演講者都是先從講述自己的故事開始的。自己的故事經過了內心長時間的發酵,早已經爛熟于心了,早已經呼之欲出了。有的人講起別人的故事沒話可說,講起自己的故事滔滔不絕,道理就在這里。自己的故事是真實的故事,真實的故事最感人,也最具有感染力。有的人講起別人的故事總是波瀾不驚,講起自己的故事總會心潮起伏、熱血澎湃。所以,善于利用自身資源書寫故事的人,才是明智的高手。
那么,教師也該做這樣的高手一向內轉,先講自己、寫自己,把自己的生涯故事講出來、寫出來,先感動自己,再感動別人。有的人說,我自己的故事屬于個人隱私,何必向外張揚呢?那就講不屬于隱私的那部分。講好自己的故事不僅對自己有利,還對別人有好處。它不僅讓別人看到了你的光環和亮點,還讓別人看到了你的成長歷程,尤其是一起品嘗了你的酸甜苦辣咸,這是讓雙方都受益的好事情。
當這位名師將他的生涯故事與編輯老師對他的\"明鑒信”一起拿給我看的時候,我就佩服編輯老師那明察秋毫、一針見血的眼光了。我們從此學到了很多東西,也找到了書寫生涯故事的方向和要點。就像是報告文學要具備新聞性、文學性和議論性的三大要素一樣,教育故事,尤其是教師生涯故事,也需要具備一定的寫作要素,那就是故事性、文學性和教育性,即要有故事的場景、文學的表達、教育的內核。
說起故事的場景,很容易讓人想起小時候在鄉下聽書的情形。那敲著醒木的說書人個個都是講故事的高手,他們是多么會設包袱、造懸念呀,每到一個劇情緊要處就卡頓了。聽書的人興趣正濃,正想知道下文,那說書人卻說:“各位聽官,若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是的,文似看山不喜平,我們的教育故事,尤其是講述職業生涯的故事,如果沒有些起伏的情節,總是那么平鋪直敘,就很容易讓人產生倦怠感。別人不是來看你的輝煌成績的,是來了解你的奮斗經歷的,是來借鑒你獨特的教育思想的,是來學習你的心路歷程的。那些“師德方面如何”“教學方面如何”“教研方面如何”的千人一面的書寫模式,不但不能引起大家的興趣,反而還會讓人反感。
想要不可替代,必須與眾不同。所以,這類生涯故事要寫出跌宕起伏的情節,時不時地設置些懸念,讓扣人心弦的故事吸引人,給人無窮的想象空間;加之運用文學化的語言表達,以及適當的刻畫渲染,以錦上添花;再加上一些關于自己獨特的感受、獨到的教育觀點、新穎的教育方法的闡述,一定會讓人耳目一新。
以“矛盾沖突”為軸心,寫好學生轉化故事
寫到這兒,突然想起教師作家張麗鈞曾說,對她而言,最大的懲罰就是不讓她閱讀和寫作。可見她對讀書和寫作是多么癡情與迷戀。然而,很多老師卻不是這樣,他們覺得讀書和寫作是對自己最大的折磨。有的老師除了看教材教輔以外,基本不涉獵其他書籍,更談不上寫文章去發表了。這類教師,別看他們指導起學生來頭頭是道,自己親身實踐卻舉步維艱。他們常常拿起筆來就頭疼,要么無話可說,要么語無倫次,要么不成章法,真的有些光說不練假把式、看花容易繡花難了。
老師,我們的浪漫情懷呢?我們的詩與遠方呢?
不要怕,至少我們還有夢,還有那么多的時間可以練習。一個善于寫故事的教師從事教育,確實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教育中值得挖掘的內容是那么深厚,值得書寫的東西是那么豐富。就這一點,可以說是其他行業難以比擬的。如前文所說,我們先是“向內轉,寫自己”,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我們的寫作能力不斷提升,也就漸成氣候了。就比如前面提到的那位“特名師”(事實上,許多“特名師”也寫不出幾篇像樣的文章),在編輯老師的幫助下,終于修改出了一篇故事性強、文學性佳、教育性濃的好文章,有內容,有思想,文質兼備,這就很好。那么,以后呢?以后就該學著“向外轉,寫他人”了。
世界本身就是一個矛盾而統一的綜合體,于是有人說,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就是在對立、融合,再對立、再融合的循環往復中不斷完善和發展起來的。教師的教育教學過程其實就是不斷解決矛盾、化解沖突的過程。一帆風順的教育是不值得崇尚的教育。鮮花總比塑花難于侍弄,因為鮮花是有生命的。如果學生都生而知之、按部就班,學生也將不是學生,教師也將失去作用和價值。所以,教師應該感謝學生,甚至應該感謝那些善于“折騰”的學生,是他們磨礪了教師,成就了教師,讓我們成長起來。因此,這也就成了刻骨銘心的記憶,也就成了值得記錄的教育故事。
鑒于此,很多教師特別喜歡寫教育轉化故事。教育轉化故事總是有一個前后對比,前期的學生是那樣笨拙、頑劣,經過老師的幫扶,終于有了改變,要么大徹大悟、幡然醒悟,要么洗心革面、脫胎換骨—一反正是前后相比判若云泥。說實話,這里面其實暗含著老師的一個“小伎倆”,那就是通過寫學生的前后變化,來襯托老師的教育智慧。但將故事公之于眾,就成了經驗的總結,對其他老師的成長大有裨益。所以,這是很值得稱贊的。
編輯老師閱文無數,對于教育故事的書寫現狀了解得非常透徹。有一位教育雜志社的編輯,讓我說出現在的“學生轉化\"文稿存在什么通病。由于我認識不足,支支吾吾說不出個子丑寅卯來。這位編輯老師干脆揭曉答案,說:“兩個字,太快!\"當時我有些愕然,后來逐漸領悟透徹了,確實是“太快”—轉化得太快。縱觀那些寫矛盾沖突的轉化故事,幾乎多多少少地都存在這個問題,把老師寫成具有超能量的“轉化神器”,一句話、一件事、一個故事,甚至一個眼神、一個愛撫…就能改變學生的一切。很快,“問題學生”愛學習了,守紀律了,不再厭學逃學了,不再調皮搗蛋欺凌同學了…入戲太快是一件好事,轉化太快則會失去真實感。
這位編輯老師說,教育哪有那么容易,轉變和改造學生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程,需要反反復復、久久為功,哪是一朝一夕或彈指一揮間就效果顯著的?這位編輯老師曾經叮囑我,并讓我轉達各位\"教育敘事者”,在寫這方面文章的時候,務必注意這一點:要耐得住性子,把反復教育和轉化的過程寫出來。如果因篇幅所限不能處處可及,那就動一動腦子,運用一些敘事和說明技巧,比如詳細描寫與概括敘述相結合,發散思維與聚合思維相貫通,靈活運作,巧妙轉換。這樣既使文章顯得搖電多姿,又達到了預期的教育效果,讓讀者認識到教育轉化過程中的復雜性和艱巨性,同時也顯示出教育效果的強大、教育藝術的高超。
一言以蔽之,轉化故事既要寫出矛盾沖突,又要符合教育邏輯,絕不能違背了教育規律,粗制濫造,急功近利。當然,這里所說的矛盾沖突,不僅僅是指人物之間的語言行為沖突,還泛指因意見不合而產生的抵觸情緒,以及因其他外部因素的影響而產生的心理矛盾等。要學會用文學的表達方式把這些矛盾沖突表現出來,描寫刻畫得越是詳盡,越能襯托轉化的艱辛,也越能彰顯教育者的睿智,讓讀者得到收獲和借鑒的價值。
以“明確主旨”為根本,寫好教育活動故事
教師往往是\"多面手”,既能較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又能游刃有余地帶領學生在班隊課、綜合實踐課、課外活動課等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的主題教育活動。這些活動涉及面相當廣,有理想信念教育,有愛國主義教育,有傳統文化教育,有生命安全教育,有科技創新教育…在這些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既有成功的經驗,又有失敗的教訓;既有預料中的結果,又有意外的收獲;既閃爍著智慧的火花,又蘊含著溫暖的內核;既讓人感慨萬千,又讓人刻骨銘心……
這是一處很值得書寫的廣大領域,老師們應當好好珍惜,別把好的資源荒廢了。要做一個有心人,將這些有意義的主題活動詳細記述。可以描述活動的策劃、組織、實施和反思過程,展示教育活動的綜合性和實踐性,讓好經驗得以推廣,讓好做法得以傳承。這絕不是為了“留痕”的需要,也不是無病呻吟、炫耀自我政績的需要,而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呼喚,如鯁在喉,不吐不快。
教師生涯故事和學生轉化故事,從整體來說都是單項推進的縱式結構,線索比較明晰,故事情節的推進有章可循,寫起來也比較得心應手;而以主題活動為主的教育故事絕對沒有那么簡單,它是一個縱、橫結合的結構模式,既有縱向的活動發展過程,又有橫向的場景變化、人物間的互動狀態。所以,相對來說,教育活動故事書寫起來就更困難些。
可是,不要怕。事實上,任何一類文體都有規律可循,一旦掌握了技法便可以書寫得順順當當。正如一位擅長寫教育敘事的老師對我說的那樣,書寫主題活動式的教育故事,需要兩個字:鳥瞰。他認為,只有鳥瞰才能看穿看透,才能看得徹底和全面。但是,我們往往是仰視。仰視自有好處,但很容易以偏概全,不能全角度、多方位地描述問題。
是的,只有鳥瞰,才能將宏大的場景盡收眼底,把這個或熱鬧或紛雜或靜寂的場面,描寫得細致入微、有模有樣,既給人以畫面感,又給人以真實感。掌控大場面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寫好大場景也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需要大思維、大手筆,還要有宏觀概述的筆法。
只有鳥瞰,才能透過現象看本質,追尋到問題的根源,從而提煉出鮮明的主題。明確的主旨,是書寫任何文體的共同要求,尤其是教育活動故事。很多時候,我們往往是為寫而寫,以記為要,甚至是以“留痕\"為目的,不甚考慮主題問題,這樣就失去了書寫的價值和意義。
事實上,文章不管長短,都要圍繞一個深刻而獨特的中心來寫。通過一個活動、一個場面的書寫,體現怎樣的觀點、怎樣的主旨,都要十分明確。特別是受當下一些快餐文化的影響,讀者大多不喜歡那些主題不鮮明、拐彎抹角的文字,讀起來讓人如墮云霧、不知所云。
許多文章的標題就是文章的觀點,鮮活奪目,呈現故事的核心和價值,彰顯教育的靈性和智慧,讓人耳目一新。“卒章顯志”是教育故事的常見手法,好的教育故事都會有揭示教育哲理、育人智慧的“金句”。水蘊珠而生輝,因金句的存在,故事有了分量,有了價值,如同畫龍點睛,那氣息就噴薄而出了。
只有鳥瞰,才能發現生動的細節,從而感受到教育的力量,體察到人間的溫暖。書寫如同拍攝,既要有大場景的畫面,給人以整體的印象,又要有小場景的特寫,給人以具體的認知。
影像中的特寫鏡頭,就是故事寫作中的細節刻畫。如果書寫者總是概括記錄大場面,交代事件的起因、經過、發展和結果,讀者勢必會產生倦怠感,讓文章讀起來如同嚼蠟,索然無味。細節決定故事的成敗,細節凸顯故事的魅力。所以,教育活動類型的故事,在書寫上一定要保證“大場面\"和“小細節”雙線運行,大場面是基礎,小細節是關鍵。
故事的細節往往是通過對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的描寫體現出來的。細節刻畫是傳神之筆,不一定要長篇大論,就像白描中的勾勒,寥寥幾筆足以顯神。比如《背影》中的父親、《故鄉》中的閏土都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說細節描寫的作用是不可小峴的。
教育無小事,事事皆育人;育人無小事,事事皆故事。書寫教育故事不僅不是多么艱辛之事,還有著一定的章法和技巧可循。當然了,方法和技巧其實不勝枚舉,除以上談到的這些外,應該掌握的還有許多。比如,要學會沙里淘金,選取典型的題材;要力戒千人一面,書寫人物的個性;要升華情感,寫出自己的獨特感受。左小詞說:“每個故事的結尾可以一樣,脈絡可以一樣,發展也可以一樣,其中的感受和領悟卻不會一樣。”是呀,讀完我這些文字,你的感受和領悟是否與別人的一樣呢?相信一定不會的。
(作者單位:山東省臨沂市河東區鄭旺鎮彎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