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專業入門標準,知識產權專業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在知識產權專業教育和人才培養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文章對知識產權專業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在培養目標、培養規格、課程體系、教學規范、教師隊伍、教學條件、教學效果和質量保障體系8個方面的具體規定進行了解讀,總結了國內7所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高校的知識產權專業人才培養實踐經驗:精準定位人才培養目標、科學整合優質課程資源。文章同時指出了知識產權專業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對知識產權專業教育帶來的思考:要設計一流培養方案,踐行一流育人理念;要推進一流課程建設,構建一流學科格局。
[關鍵詞]知識產權;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一流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437(2025)15-0027-06
質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線,提高本科教學質量是實現我國由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轉變的重要抓手,也是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應有之義。“質量為王,標準先行”。教學標準是教育質量提升的基本參照與基礎保障,如果沒有相對權威、公認的標準,教學質量的提升就無從談起。為此,教育部經過多年研究論證,于2018年發布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以下簡稱“國標”)。這是我國自建立現代教育制度以來在世界范圍內發布、面向全國的第一個高等教育教學質量國家標準,是因應《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一條規定“高等學校應當以培養人才為中心,開展教學、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保證教育教學質量達到國家規定標準”而制定的。自此,普通高等教育一直強調的“提高教學質量”,第一次有了明確合理的定量參照。在“雙一流”建設背景下,“國標”是我國各本科專業建設的總綱,對提升高等教育質量、培養一流人才意義重大。
知識產權專業是我國推動知識產權高質量發展、實現知識產權強國建設宏偉藍圖的重要支撐。教育部高等學校法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研制的《普通高等學校法學類本科專業教學質量國家標準》適用專業含知識產權,同時也被認為是我國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知識產權專業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以下簡稱“知識產權國標”),旨在規范知識產權專業教育。“知識產權國標”是國家在頂層設計層面指引知識產權本科教育教學的綱領性文件,是知識產權專業建設的指導方針,更是知識產權專業教學質量評估的基本參照依據。全面認識“知識產權國標”的內涵,對于促進知識產權專業人才培養更好地服務于知識產權強國建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也是建設知識產權一流本科專業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題。
一、“知識產權國標”的理性認識
“知識產權國標”于2021年進行了修訂,總共包括11個方面的內容,同“國標”中大部分本科專業類別都采用的內容劃分基本一致,分別是概述、適用專業范圍、培養目標、培養規格、課程體系、教學規范、教師隊伍、教學條件、教學效果、質量保障體系和附錄。從整體上來看,“知識產權國標”在有限制的同時又有自由空間,有底線的同時又有發展目標,即兼顧原則性和靈活性,“保底不封頂”[1],既要求專業基本教學“保合格”,又提出了前瞻性發展方向“求卓越”“凝特色”,在內容具體表述上包含定性要求和定量指標,科學合理。概述部分簡明指出了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的制定背景和文件依據,采用定性表述精準地明確了“國標”是什么、不是什么,即“國標”是基本標準,“知識產權國標”是全國知識產權本科專業教學質量的基本要求、基本標準,絕非關于知識產權教學質量優劣或教學水平高低的全國性統一標準。適用專業范圍部分寫明了法學類專業代碼,并列舉了該標準適用的專業有法學、知識產權、監獄學、國際經貿規則和司法警察學等7個。
(一)“知識產權國標”之培養目標
“知識產權國標”指出,本專業旨在“培養德才兼備,具有扎實的專業理論基礎和熟練的職業技能、合理的知識結構,具備依法執政、科學立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高效高質量法律服務能力與創新創業能力,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和熟悉國際規則的復合型、應用型、創新型法治人才及后備力量”。這一闡述有三方面含義:第一,揭示人才培養的多面性。從知識素養維度看,它明確了知識產權專業人才不僅要懂專業理論、要掌握從業技能,還要有從業所需的一定范圍內的知識儲備,在本質上表明知識產權專業強調人才要理論水平與實踐能力兼具,且要有一定的知識廣度與深度。第二,強化人才培養的前瞻性。從業務素養和就業維度來看,知識產權專業人才既可勝任“依法執政、科學立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高效高質量法律服務”等一般傳統法律從業者崗位,也可適應時代發展,勝任創業領域的創新工作。第三,強調人才培養的交叉性。從人才培養種類和社會發展的角度看,知識產權專業致力于培養政治方向正確且業務能力過硬的“復合型、應用型、創新型法治人才及后備力量”,即既“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又“熟悉國際規則”;既是專才又是實踐能力強、有創新思維的復合型高素質通才。這與當下高等教育通專融合理念也具有內在一致性。因此,只有明確知識產權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才能更好地制定和優化培養方案。
(二)“知識產權國標”之培養規格
“知識產權國標”跟大多數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一樣,從4個方面來規范培養規格。一是學制與學位,明確基本學制為4年,實行彈性學制但修業年限不得低于3年,考核合格后授予法學學士學位。二是知識要求,提出要“了解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基礎知識,牢固掌握本專業的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并形成合理的整體性知識結構”,跟培養目標要求的既有知識儲備又有一定深度和廣度的知識視野相呼應。三是能力要求,除要求具備適應社會發展變化、應對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的學習能力外,還要求具備理論知識靈活運用能力、科研能力、創新能力、計算機操作能力和外語能力等通用業務能力,回應了培養復合型人才及后備力量的目標要求。四是素質要求,明確要求知識產權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相融合,強化思政育人,真正解決教育“為誰培養人”的大問題。以上要求對各普通高等學校對標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指標體系、提升專業建設水平大有裨益。
(三)“知識產權國標”之課程體系
“知識產權國標”從課程體系總體框架和課程設置兩個方面來規范知識產權專業課程體系建設。
課程體系總體框架部分明確規定專業課程總體上由理論教學課程和實踐教學課程組成,前者包括思想政治理論課、通識課、專業課,后者包括實驗和實訓課、專業實習、社會實踐和畢業論文設計。同時明確規定“專業培養方案總學分一般不超過160學分,其中實踐教學累計學分不少于總學分的15%”,即實踐教學學分至少需累計24學分。
課程設置部分明確規定理論教學課程中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和通識課須滿足基本內容要求與學分要求,還明確規定知識產權專業核心課程有習近平法治思想概論、法理學、憲法學、刑法、民法、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知識產權總論、著作權法、專利法、商標法、競爭法、知識產權管理、知識產權文獻檢索與應用,共15門;專業選修課則由各高校自主設置,對跨學科、跨專業的新興交叉課程與創新創業類課程持肯定的鼓勵態度。同時規定,應注重實踐教學,應在理論教學課程中設置實踐教學環節,并注重案例運用;實驗、實訓和專業實習課程要獨立設置,專業實習時長不少于10周;社會實踐時長不少于4周;畢業論文(設計)應注重原則性、定性規范,如突出問題導向、結合社會熱點、遵守學術道德和規范、為本科生配備指導教師等,論文(設計)體裁形式不限,學術論文、案例分析、調研報告等均可。
(四)“知識產權國際”之教學規范
“知識產權國標”基于實體教學的視角闡述教學過程規范,采用列舉但不窮盡的方式明確教學過程的規范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教學大綱與教案的編寫、教學方法運用、教材選用、課程輔導、課程考核等”;基于教師個人主體視角指出教學行為規范,涵蓋貫穿于教學過程的“教學紀律、教學態度和精神風貌”等。教師和學生是教學過程中兩個最基本也最重要的主體,“知識產權國標”卻并未從學生個人主體視角進行論述,這是美中不足之處。針對這個問題,我國專業認證工作的先行者——中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協會在《工程教育認證標準 (2024版)》中對教學過程中學生個人的職業規范和終身學習能力作出要求,即“具有人文社會科學素養和社會責任感”,在現實工作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職業道德和規范,同時具備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意識[2]。《普通高等學校師范類專業認證實施辦法(暫行)》也同樣明確了學生主體應當具備教育情懷、具有終身學習和發展意識等[3]。這兩個標準都有值得參考借鑒之處。《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推薦指導標準》對教學規范指標的規定則更為明確,精準到強化學生學習過程管理,如具體教學環節對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等的培養。綜合看來,“知識產權國標”只從實體教學和教師個人主體的視角對教學過程規范和教學行為規范提出要求,忽視了教學過程中學生這一重要的關鍵主體,視角相對欠全面、欠完整,具體內容也僅是宏觀籠統的定性描述。
(五)“知識產權國標”之教師隊伍
“知識產權國標”主要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方式對教師隊伍建設進行規定。
針對教師隊伍規模與結構,以定量方式對學歷結構、教師數量和職稱結構進行了規定,即“一門專業必修課程應當配備1至2名專任教師任主講教師。專任教師中具有碩士學位、博士學位的比例應當高于90%。專任教師中具有高級職稱的比例不低于三分之一”。
針對年齡結構和教師隊伍配比構成,采用了定性規定,指明“專任教師隊伍應當具有合理的年齡結構。教師隊伍中應當包含一定比例的實務部門的專家”。針對衡量辦學水平的師生比要求,直接進行了量的規定,即“各專業師生比不得低于1∶17”。
針對教師專業背景,“知識產權國標”首先提出了“專任教師應具有5年以上本學科專業教育背景”,規定了知識產權專業教師基本的本學科教育背景時間,強調了教師隊伍的專業化。“實踐性強的課程的主講教師應具有實務工作背景或實務經驗”和“教師隊伍中應有一定數量的教師具有海外留學經歷或跨學科教育背景”,這兩項規定以定性要求指出了教師隊伍應當具備一定的實操能力,并強調了教師隊伍的國際化和多元化。
針對教師水平要求,均采用定性語句明確了教師的政治方向、知識儲備,指出教師應服務社會,具備創新精神和教學科研能力,即知識產權專業專任教師應“成為馬克思主義法學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范實踐者”“具備廣博的專業知識”“了解法治實際情況,促進理論和實際相結合”“實事求是、勇于創新”“具有較強的教學能力和科研能力”。根據“知識產權國標”和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評價指標,知識產權專業教師隊伍建設的總體趨勢是強調高學歷、高職稱和有海外留學經歷。
(六)“知識產權國標”之教學條件
“知識產權國標”從三個方面規范教學條件。一是信息資源,主要涉及圖書和電子資源的數量問題,用附表列明了具體要求。二是教學設施,除強調應當有足夠數量和功能齊全的模擬法庭、法律診所和專業實驗室外,還要求學校與相關實務部門聯合開展實習、建立實習基地等,明確“保障學生集體實習比例達到50%以上”。三是教學經費,明確應保障投入、專款專用,“保證生均年日常教學經費不少于1400元”并保持增長趨勢。“知識產權國標”在概述部分即開門見山地提出“鼓勵各高校高于本標準辦學”,遵循了整個“國標”通行的保基礎求卓越,即保底但不封頂的指導思想。
(七)“知識產權國標”之教學效果
“知識產權國標”圍繞課堂教學效果、教學成果以及生源與就業三個方面來規定教學效果,均采用了定性描述,如尊重學生主體性地位、注重知識更新和創新思維培育、有一定量的教學成果等,明確規定了生源質量、招生規模、創新創業教育、畢業生就業率是教學效果考核的必要指標,教學效果評價結果應作為年終考核、教學獎勵評優、職稱評聘的依據。
(八)“知識產權國標”之質量保障體系
“知識產權國標”采用定性方式從質量保障目標和質量保障規范與監控來嚴格把控教學質量、完善質量保障體系。關于質量保障目標,“知識產權國標”要求在前述培養目標、培養規格、課程體系、教學規范、教師隊伍、教學條件、教學效果等的基礎上建立質量保障目標系統。關于質量保障規范與監控,“知識產權國標”強調以質量保障目標為指引,建立教學信息反饋機制和常態化評估機制,對教學質量實行全過程監控。
二、“知識產權國標”的生動實踐
本文選取知識產權專業已獲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的7所典型高校(華南理工大學、華東政法大學、西南政法大學、暨南大學、安徽大學、湘潭大學、上海政法學院)作為研究對象,結合“知識產權國標”,主要從人才培養目標和課程建設兩個方面對其實踐情況進行了剖析,并總結了其在知識產權專業人才培養方面的實踐經驗。
(一)精準定位人才培養目標
綜觀7所典型高校的人才培養方案,它們都緊扣“知識產權國標”的指導思想,在“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問題上均明確了要堅持立德樹人、德法兼修,培養復合型和應用型法治人才及后備力量。但各高校又結合自身辦學特色,在“培養什么人”這一目標上又各有側重。華南理工大學、華東政法大學和西南政法大學都強調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高層次知識產權專業人才;暨南大學立足于培養堅持“一國兩制”、傳承傳播中華法治文化的人才;安徽大學則偏重于培養法律和管理人才;湘潭大學重視培養具有法學思維和理工科素養的人才;上海政法學院基本和“知識產權國標”保持一致,直接將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為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只是明確了以涉外知識產權管理、運用與保護為培養特色,重點培養涉外知識產權專門人才。綜合來看,上海政法學院與華東政法大學類似,基于區位優勢在人才培養目標上都強調涉外性和國際性,注重培養知識產權專業人才的國際視野。
在未來就業領域,華南理工大學對就業單位的具體表述為“國家機關、大中型企業、事業單位和服務機構”,在此基礎上,華東政法大學和暨南大學增加了“律師事務所”,暨南大學增加了“國際組織”。西南政法大學則更為詳細地明確了面向法檢機關——“法院、司法行政、檢察、國家安全、海關、稅務、市場監管、知識產權等國家機關,以及律師事務所、銀行、保險、金融投資、知識產權代理等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安徽大學不完全列舉了就業單位“司法機關、行政機關、科技創新型企業、研究機構、律師事務所及知識產權中介機構等”。
在業務技能定性描述上,各高校基本將培養目標定位為“從事知識產權法律、管理、服務工作”,但各有偏重。譬如,暨南大學和華東政法大學側重“知識產權管理、運用和保護工作”,西南政法大學強調“從事行政、司法、法律服務及相關工作”,安徽大學、湘潭大學和華南理工大學重點強調知識產權管理、運用和保護,上海政法學院則著重強調“涉外”特色。
這7所典型高校的培養目標明確回答了關于知識產權專業人才培養期望和畢業生就業方向的問題,貫徹了“知識產權國標”的指導思想。7所典型高校在培養目標上的精準定位為自身具體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提供了方向指引,并自上而下貫穿知識產權專業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契合我國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的人才需求。
(二)科學整合優質課程資源
綜合分析7所典型高校的知識產權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方案可知,它們的課程體系總體布局緊跟“知識產權國標”的規定,都含有理論性課程和實踐性課程。前者主要有兩類模塊課程,即英語、政治和計算機等通識教育課程和圍繞學科特點、學校特色設置的專業課程;后者包括實踐教學、實習見習和畢業論文(設計)等。7所典型高校基于“知識產權國標”,都設有15門知識產權專業核心課程,但具體的課程模塊設計、課程類型劃分和課程名稱等并不完全一致。華東政法大學在專業方向核心課程群設置了企業管理概論和計算機軟件法律保護課程,在專業方向類限制性選修課中設置了全英語的數字版權法課程。華南理工大學開設了美國刑法、歐盟法等全英文課程。暨南大學在課程設計上更加細化,除了遵循“知識產權國標”德法兼修的目標,還呼應“具備必要的經濟學及管理學知識”的人才培養要求,將整體課程模塊分為通識教育課程、基礎教育課程和專業教育課程,每一模塊下都有必修和選修課程。其中,通識教育課程模塊除必修課程外,還分別對藝術素養類選修課程和綜合類四史教育課程提出了學分要求;基礎教育課程模塊的必修課程為文科數學、管理學原理和經濟學導論,選修課程為法學基礎知識群;專業教育課程模塊的必修課程為公平競爭法和知識產權法哲學、畢業論文(設計)和畢業實習,選修課則細分為知識產權實務知識群、創新創業知識群、比較知識產權法知識群、新技術時代知識產權保護知識群和交叉學科知識群。安徽大學和湘潭大學在課程設置上基本與“知識產權國標”一致,同時都在專業核心課程群(專業主干課)設置了國際知識產權法(知識產權國際保護)和法律職業倫理課程,著重培養知識產權專業人才的法學思維。
各高校也注重建設特色課程,以突出時代性或地域文化。為回應數字社會發展要求,華南理工大學開設了網絡法課程,暨南大學開設了數字化時代的版權保護、軟件知識產權保護和網絡信息法課程,西南政法大學開設了互聯網知識產權法課程,上海政法學院開設了數據保護與數據合規以及電子商務法課程。暨南大學關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一國兩制”實踐,開設了港澳臺知識產權法、臺灣法概論、香港法概論和澳門法概論等選修課程。華南理工大學的法律實務講堂、知識產權代理實務課程則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開展教學,學校同時開設外國知識產權制度和WTO法等多門雙語或全英文課程。較多高校將畢業論文(設計)嵌入集中實踐教學環節,如上海政法學院就將畢業論文(設計)列為含學術拓展、認知實習和專業實習等眾多實踐教學環節中的一環。但也有例外,如華東政法大學和湘潭大學將畢業論文(設計)列為實踐模塊課程體系中的獨立課程,暨南大學將畢業論文(設計)設置在專業教育課程模塊的必修課程中。
以現有課程體系為基礎,各高校在一流課程建設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湘潭大學建成首批國家級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我們身邊的知識產權(肖冬梅)和第二批國家級線上一流課程——知識產權信息檢索與利用(肖冬梅),華東政法大學建成第二批國家級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知識產權法(王遷),西南政法大學建成第二批國家級線上一流課程——知識產權法(李雨峰)。
三、對“知識產權國標”的深刻思考
“知識產權國標”作為知識產權專業的入門標準,在引導知識產權專業“守底線、保合格、求卓越”的建設過程中有重要的意義。筆者結合當前知識產權強國建設背景和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高校的落地實踐,提出如下思考。
(一)要設計一流培養方案,踐行一流育人理念
多方主體參與制定人才培養方案。人才培養的終極目標是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必需的人才支撐。人才培養主體主要包括學校、教師、學生、用人單位和政府。“知識產權國標”明確了各方主體參與人才培養方案制定的必要性。學校作為具體實施者,應做好頂層設計,全面把握教師和學生教與學的情況、訴求,關注人才培養方案的科學性。用人單位作為市場的用人方,應從崗位業務需求出發,在參與學校人才培養方案制定時將崗位對人才的要求反饋至學校,明確提出對學生的知識素養要求、能力素養要求和職業品格素養要求,提升人才供給側和市場需求側的匹配度,促進精準對接。政府在人才培養中居于風向標的指引作用,應對各高校“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這一基本人才培養目標提出明確要求。
多種形式踐行“三全育人”理念。“三全育人”理念中的全員育人強調人才培養的系統性,全程育人強調人才培養的長期性,全方位育人強調人才培養的綜合性。全員育人注重人才培養過程中多方主體作用的發揮,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塑造融為一體,專業課任課教師、行業實踐導師或公共課教師各司其職、各竭所長,分別在知識產權專業知識教學、知識產權業務能力以及身心健康、價值觀培養方面育人育才。全程育人注重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對高等教育發展規律和學生成長成才規律的把握與運用。具體而言,針對剛入校的大學生,通過開設專業導學課增強學生的專業認同感、專業自信;針對大二、大三學生重點開設專業基礎課,注重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培養;針對大四學生則開設職業規劃和職業道德倫理類課程,重點突出職業認知和執業能力培養。全方位育人注重運用多樣化育人模式和多類型教學場景,全面促進學生專業技能和綜合素養的提升。一要構建基于課堂教學的“第一育人場景”;二要構建集知識產權服務機構、知識產權代理機構、律師事務所、法院和市場監督管理局等于一體的,可開展專業實踐實習的“第二育人場景”;三要構建集暑期社會實踐和社會調查、參觀模擬、志愿服務、勞動教育為一體的“第三育人場景”。三大育人場景形成育人合力,切實實現全方位育人。
(二)要推進一流課程建設,構建一流學科格局
多層級主體協同打造優質專業課程。優質專業課程的打造服務于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知識產權國標”在專業課程資源建設過程中同樣強調發揮多層級主體的協同作用。具體來說,中央政府層面宜注重頂層設計,充分發揮法學類教學指導委員會作用,在專業課程大綱制定和課程建設方面給予入門級指導;地方政府宜主動作為,組建體現地方特點和優質資源的特色課程,促進本土資源挖掘和課程資源共享;高校層面應圍繞人才培養目標提供管理和制度保障,打造精品課程、優化課程評價體系、選樹一流課程典型、建設課程思政示范課程等;教師層面要積極落實,提升教學和育人效果;學生層面需好學善問,培養專業自信和學習熱情。
在新文科發展格局中推進交叉課程建設。新文科本質特征在于跨學科[4],新文科與跨學科具有高度內在關聯性[5]。新時代語境下,高校在培養知識產權專業人才時應以法學一級學科為基礎、以知識產權專業課程為核心設置主干課程,以推進跨學科交叉課程建設。高校按“知識產權國標”要求在專業核心課程群中設置的知識產權管理課程就是典型的學科交叉課程。具體來說,專業主干課程設計既要注重結合自身辦學特色,又要注重學科交叉。例如,華東政法大學與暨南大學緊密結合數字經濟發展,分別開設了數字版權法(全英語)課程和數字化時代的版權保護課程;華東政法大學開設了計算機軟件法律保護課程,暨南大學則開設了軟件知識產權保護課程,兩高校均開設了知識產權法哲學課程;西南政法大學開設了互聯網知識產權法、體育知識產權法和娛樂法等學科交叉課程。
四、結語
“知識產權國標”作為知識產權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的重要標尺,對實施知識產權強國建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未來的知識產權專業教學和改革過程中,需時刻對照“知識產權國標”,準確理解并踐行“知識產權國標”,找準新文科建設背景下知識產權專業綜合改革和建設的著力點。高校通過規范知識產權專業本科教育教學工作,推動復合型、應用型、創新型知識產權專業人才培養,提升知識產權專業人才國際競爭力,使知識產權專業人才更好地助力知識產權強國建設。
[ 參 考 文 獻 ]
[1] 教育部.教育部發布我國高等教育領域首個教學質量國家標準[J].中國高等教育,2018(3/4):44.
[2] 工程教育認證標準 (2024版) [EB/OL].(2024-09-24)[2025-03-08].https://sltm.hunau.edu.cn/jyjx/bksjy/gcjyzyrz/202409/t20240924_431731.html.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普通高等學校師范類專業認證實施辦法(暫行)》的通知" [EB/OL].(2017-10-26)[2025-03-08].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11/201711/t20171106_318535.html?ivk_sa=1024320u.
[4] 趙奎英.試談“新文科”的五大理念[J].南京社會科學,2021(9):147-155.
[5] 田賢鵬,姜淑杰.新文科背景下的跨學科協同育人:內涵特征、邏輯演變與路徑選擇[J].教育發展研究,2022,42(21):35-42.
" "[責任編輯:鐘 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