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推進,中國國際物流行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然而,與之相伴的是對新型專業物流人才的迫切需求。廣西作為連接中國和東盟的重要橋頭堡和出海口,區位優勢明顯,國際物流人才需求急劇增加。本研究旨在探討在這背景下,如何改變傳統的高職院校物流人才培養模式,與時俱進地培養能夠快速適應國際發展的物流人才,提升廣西國際物流人才質量,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為提高我國國際物流人才的整體素質和國際競爭力提供理論支持與實踐指導。
[關鍵詞]“一帶一路”; 高職院校; 國際物流人才;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437(2025)15-0151-05
“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不僅加速了中國與共建國家的貿易往來,也為國內物流行業帶來了新的發展前景。在此背景下,高質量的國際物流服務成為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一環,這就急需具有扎實理論基礎、國際化視野,擁有語言與跨文化溝通交流能力、專業知識儲備能力、供應鏈管理能力、信息化與技術應用能力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物流人才。物流行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1],這對新型國際物流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然而,目前國內物流教育體系與實際產業需求之間還存在一定差距。因此,研究“一帶一路”背景下的國際物流人才培養具有重要意義。
一、國際物流人才培養現狀
目前,我國物流教育在課程設置、實踐教學、師資隊伍匹配、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與行業的實際需求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例如,課程設置偏向理論化學習、實踐教學可能與實際工作有差距、師資水平有待提升等,這使得培養的人才難以滿足國際物流的實際需求。
(一)從課程設置與市場需求匹配度來看
當前,我國許多本科和大專院校均開設了物流管理相關專業。據統計,我國普通本科院校一般開設有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等4個相關專業,職業本科院校一般開設有物流工程技術、現代物流管理等3個專業,高職專科院校一般開設有物流工程技術、航空物流管理、鐵路物流管理等10個相關專業(見表1)。
除了傳統的物流管理課程,有的學校也增設了國際貿易、跨境電商等與國際物流密切相關的課程,完善了物流管理人才培養方案和體系,但仍存在課程更新緩慢、理論課程占比較大等問題,課程體系靈活性還不夠。
廣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作為一所高職專科院校,目前開設了現代物流管理專業,課程設置了4個模塊,分別為公共基礎素質能力模塊(14門)、專業(群)基礎能力模塊(7門)、專業(群)核心能力模塊(8門)、素質與專業能力拓展課程模塊(9門),詳見圖1。在專業(群)核心能力模塊中,開設了智慧倉儲運營、數字化供應鏈運營等課程,課程設置上雖然融合了現代物流的特征,但是缺少物流信息技術應用、項目管理、物流信息系統等相關重要課程。素質與專業能力拓展課程模塊包含了商務禮儀、直播電商、經濟法等符合時代需求的課程,但沒有開設物流案例分析等實訓課程[2],綠色物流、風險管理等提升課程,市場營銷、人力資源管理等跨專業課程。理論與實踐課程設置還存在不合理的現象[3],跨學科交叉融合度不足、創新課程體系有待構建。
(二)從師資隊伍水平來看
國際物流人才培養需要高素質的師資隊伍作為支撐。近年來,高校對新聘教師的要求也不斷提高,不再局限于學歷、學位,會根據教師的科研項目或者實踐經驗進行評估。然而,目前我國高職專科院校中具備國際物流實踐經驗、熟悉國際物流規則的“雙師型”教師仍然較為匱乏。廣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目前有現代物流管理專業教師9人(含1名實訓指導教師),其中碩士研究生學歷5人、本科學歷4人。盡管目前該校“雙師型”教師占比達到65%,但由于教師自身學歷和實踐教學經驗等局限,在國際化教學方面仍存在不足,主要表現為目前尚未有與物流管理專業相關的具有博士研究生學歷的專任教師,缺少強有力的學科帶頭人,教師整體教學科研能力不足;大部分教師都是畢業后直接應聘上崗,缺乏物流行業實戰經驗,實踐教學的技能不足、方法不夠多,更偏向于理論知識方面的傳授;教師的國際化教學水平有限,對國際物流方面的專業知識講授不夠深入,且近三年內僅有1名教師前往國外訪學,訪學時間也較短;教學方法和手段存在滯后性,未能充分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模擬軟件、案例分析、在線課程等創新教學手段欠缺。
(三)從實踐教學環節來看
物流管理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為了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使其更好地適應市場需求,促進物流專業學生就業,許多學校近年來都加強了實踐教學環節,如建立物流實訓室、開展企業實習實踐等。廣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人才培養方案要求實踐性教學學時原則上不少于總學時的 52%,其中,崗位實習累計時間為 6 個月,集中或分階段安排實習時間。目前校內實訓基地有4個,分別是智慧物流倉儲實訓基地、智慧生產物流實訓基地、電商直播實訓基地、物流虛擬仿真實訓基地,學生在第一、第二學年的每個學期都會進行為期1~2周的校內實訓。校外實訓基地有3個,分別為廣西貴港北港國際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廣西綠源電動車有限公司、浙江順豐速運有限公司,學生從第三學年開始外出實習,崗位實習時間為當年的11月至第二年的6月。學生實踐實習覆蓋了每個學期,重點在大三學年。從實踐基地建設情況來看,校內的實踐基地為基本的實訓基地,能夠提升學生的實訓能力,但缺少冷鏈物流、危化品物流、信息化驗室、沙盤模擬室等實訓區域。校外實訓基地雖然能夠強化學生崗位技能,但是尚未聘請行業專家指導實訓課程教學,整個實訓培養過程缺乏綜合性的實踐教學體系,難以確保教學內容與職業標準一致。同時,學校與校外企業合作較少,產教融合實踐基地的數量相對不足[4],實踐指導教師資源缺乏,學生難以獲得充分的實踐鍛煉,沒有充分發揮項目驅動、聯合培養、訂單式培養等的作用。
(四)從人才培養模式來看
物流專業學生的通用培養模式都是“理論+實踐”,但每個學校的側重點不一樣。廣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的人才培養模式主要遵循“雙引擎 四驅動”的人才培養模式,“雙引擎”指與現代物流知名企業合作,實現產教融合,達到校企聯合協同育人的目的;“四驅動”指“思政育人”驅動、“創新創業”驅動、“工學結合”驅動、“職業證書”驅動。在培養過程中,學校雖側重學生的實踐教學,但是協同育人的力度還不夠。此外,雖然廣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是廣西壯族自治區首批現代學徒制試點單位、“1+X”證書制度試點校,學校每年有一定的證書考試名額,近幾年學生的考試通過率也較高,但學校尚未將獲取相關證書作為學生畢業的條件之一。
二、國際物流人才培養策略
當前,學校不僅要注重國際物流人才專業技能的培養,還要根據經濟社會的發展需求實時更新培養方案,以確保國際物流人才培養的目標性、前瞻性、技術性和互聯性。
(一)目標性:明確培養目標與定位
在“一帶一路”背景下,國際物流人才應為具備扎實專業知識、跨文化交流能力、國際視野和專業技能的復合型人才。因此,在設定培養目標時要特別注重學生的外語水平、相關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的提升等。總的來說,制定國際物流人才培養目標時要著重注意以下三點:一是注重專業知識的培養。在開設課程時,不僅要開設物流管理的基礎知識課程,還要開設技術應用、法規、外語等相關課程,例如開設物流法規、物流案例分析、商務英語、有關東南亞語言(這里統稱東南亞語言,可以為泰語或越南語等)等課程,盡量做到相關專業知識廣覆蓋,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升其專業素養。二是注重專業技能的培養。根據國際物流人才的定位,積極打造貼合實際運用的實訓課程,開展相關的技能培訓,讓學生熟練使用物流信息系統等。根據市場需求積極開展社會實踐,按需分類培養,寓教于實踐,使學生能夠在實際工作環境中有效應對各種復雜情況,促進學生成長成才。三是注重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專業知識和技能會對一個人能否干成和干好某一份工作產生影響,而綜合素質能力決定一個人能走多遠。針對國際物流行業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學校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通過課程設置、實踐教學、企業實習等多種方式,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力,同時要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素養、溝通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前瞻性:專業與課程的改革
當今社會技術和行業都在迭代更新,作為國際物流人才培養的搖籃,學校也要及時根據社會和市場的發展需要提前謀劃專業和課程設置。一是優化專業設置。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工智能技術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物流管理的方式,推動物流行業向更高效、更智能、更綠色的方向發展。人工智能技術在對物流管理帶來積極作用的同時,也對相關物流崗位產生了沖擊。比如傳統的物流管理專業在某些程度上已經不符合科技時代的發展要求,一些專業對應的崗位已被科技占領或者取代,學校要及時做好市場調研,根據行業需求進行專業設置,并做好相關專業的整合優化。二是優化課程體系。根據當前國際物流行業的最新動態和發展趨勢及時更新課程,建立與實際產業需求緊密結合的課程體系,課程內容應涵蓋國際物流管理、多語言交流、物流技術、供應鏈管理等方面,以適應不同層次的物流管理工作需求。三是優化課程設置。增加與國際物流相關的課程,如國際貨運代理等;更新課程,引入涉及新興領域知識的課程,如供應鏈數據分析與應用、物聯網技術、人工智能在物流中的應用等;加強國際陸港物流、宏觀經濟、國際貿易、數字經濟等領域相關理論課程的課程群建設,并通過教學改革,實現理論課程、模擬實訓課程與社會實踐課程融合。四是優化課程內容。在課堂教學中注重數字化與智能化培養,強化信息技術和智能化技術在物流教學中的應用,提高學生的數字化和智能化水平。
(三)技術性:實踐教學的加強
提升物流人才的實踐技能,主要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突破:一是提升教師的教學技能。實踐教學是提升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徑,而培養高素質應用型的國際物流人才需要有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因此,應定期做好教師的實踐培訓工作,積極開展實踐技能大賽,改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提升“雙師型”隊伍建設的質量,選派教師到專業物流公司掛職學習、鍛煉,增強教師技能,以改變高校物流專業教師缺乏一線物流管理知識儲備和實際經驗的現狀;同時要打破思維桎梏,在招聘專任教師時,要適度引進企業經驗豐富、實踐技能水平較高的行業專家,或者聘請客座教師。此外,針對國際物流教學,要及時提高教師的雙語教學能力和跨文化教學能力,定期開展與國際化相關的培訓,拓寬教師隊伍的國際視野,努力打造一支具有國際化視野的“雙師型”、高質量教師隊伍。二是提升學生的實踐技能。加強校企合作共建,探索產教融合新路徑,與企業開展深度合作育人,建立物流管理專業“產教聯盟”,通過校企協同育人、資源共建共享、優勢互補等,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實習機會,形成“產業+企業+專業”的“產學研用一體化”實踐育人模式,培養學生成為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的綜合應用型物流人才;積極建立符合國際物流專業發展需求的實訓基地,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學習和提高實踐技能;加大對學生實訓的考核力度,使學生從內心重視實訓,進而努力提高自身實訓技能;構建校企“雙元”育人模式,探索校企合作育人學徒制,學校與企業共同確定人才培養目標、共同參與教學過程、共同負責師資培訓和實訓基地建設,讓學生在學校有專業教師,在實踐上也有貼近專業發展的實訓導師,以此增強學生的實踐認知和對行業的了解,實現學校與企業“人才共育、成果共享”。
(四)互聯性:國際化視野的培養
國際化視野的培養,可以從語言能力、文化理解力、國際物流專業知識、全球視野、跨文化溝通能力等方面著手。一是加強與國外高校聯合培養。強化與周邊國家高校合作,開展師生互訪、合作辦學等項目,通過對學生進行國內外聯合培養,形成“1+1gt;2”的培養效果。聯合培養的模式主要有三種:專業聯合培養模式,即國內和國外合作院校學習時間各一半,學生先在國內學習,在學習完課程且獲得相應學分的情況下,再去國外合作院校繼續完成剩下的學業,只有完成國內外學習任務情況才能畢業;交換生模式,即選拔品學兼優的學生與國外合作院校進行為期一年或者半年的交換學習,以此拓寬學生的國際化視野,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強化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線上課程共享模式,即與合作院校共同開設課程,雙方學生都可以通參加線上學習,由對方院校的專家學者進行課堂授課,使學生在無須現場訪學的情況下也能學習對方學校的課程,從而拓寬學生的專業知識面。二是加強與國際企業聯合培養。學校要深入調研國際物流企業的需求、業務范圍和人才培養模式,與國際企業積極洽談合作,共建培養平臺,探討培養模式,建立實訓基地、產業學院等。通過參與國際交流項目、進行海外實習等方式,讓學生真正接觸到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物流文化與運作模式,在實踐中提高學生的國際競爭力和適應能力,培養學生的國際化視野和跨文化溝通能力。三是強化校內培養。不僅要設置國際物流方面的課程,還要做好學生的外語能力培養,尤其是國際通用語言的使用能力,比如英語,引導學生熟練使用一門外語進行專業溝通交流,也可以開設專業英語課程,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同時要鼓勵學生積極參加與專業相關的技能大賽,在比賽中不斷提升實戰能力,實現“以賽促學、以賽促練、以賽強技、以賽提能”。
三、結論
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不斷推進,社會對國際物流人才的需求也持續增加。因此,優化和改革物流人才培養體系、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技能、重視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國際適應力等是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也是國際物流人才發展和成長的必經途徑。通過優化人才培養方案、改革專業課程、加強實踐教學和培養國際化視野,不僅能有效完善國際物流人才培養體系,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也能進一步提升中國在全球貿易中的地位。
[ 參 考 文 獻 ]
[1] 邱海萍.“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物流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探析[J].物流工程與管理,2024,46(8):91-94.
[2] 申作光.跨境電商物流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對策研究[J].中國航務周刊,2024(26):84-86.
[3] 宋睿,金洪舟,施雯,等.服務于“一帶一路”政策的國際物流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物流工程與管理,2024,46(6):102-105.
[4] 朱莎莎.產教融合模式下高職院校國際物流人才培養路徑創新研究[J].中國儲運,2024(2):177-178.
[責任編輯:蘇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