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引用格式:,.鄉村振興視角下鄉村公共空間景觀更新設計策略探究:[J]。藝術科技,2025,38(9):73-75.
中圖分類號:TU982.2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5)09-0073-03
0引言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踏步推進,鄉村公共空間景觀更新設計成為鄉村人居環境改善和鄉村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鄉村公共空間是村民日常生活的主要場所之一,也是傳承鄉村記憶、營造鄉土氛圍、豐富村民日常生活的重要載體[1],良好的鄉村公共空間可以增強村民的向心力和歸屬感,促進當地經濟社會文化的全面發展。基于此,本文選擇犀牛村為樣本,運用田野調查法探究鄉村振興中鄉村公共空間景觀更新設計的方式方法,并提出美麗鄉村公共空間景觀更新的途徑。
1村落概況
犀牛村示范點規劃范圍約3.12平方公里,位于貴陽市清鎮市衛城鎮,其景觀基底呈現出典型的喀斯特丘陵區鄉村生態格局。在自然景觀維度上,甘河作為區域生態廊道貫穿村落,冷水寨水庫形成區域性生態節點,與周邊山體、農田構成“山水田林”的復合生態基質;地貌以溝壑、臺地為主,海拔落差形成多層次的視覺景觀界面。在人文景觀維度,水東文化與農耕文化作為村落的文化內核,尚未通過景觀載體形成系統性表達,僅存的歷史景觀要素老房子、古驛道遺跡呈碎片化分布,缺乏文化敘事的空間組織。
2村落景觀問題
2.1風貌特色消解
建筑景觀的同質化問題已構成文化認同危機。村內建筑布局散亂,現代化“火柴盒”式的建筑很多,風格千篇一律,呈現出明顯的“去地域化”特征。公共空間標識系統缺失,入口、廣場等節點未形成可識別的文化地標,村落缺乏“節點一路徑一邊界”的認知地圖,導致外來者與村民的場所認同感薄弱。村落內大多數農民庭院用地全部為水泥硬質化地面,缺少綠化和當地的鄉土景觀。
2.2功能結構單一
公共空間的使用效能存在顯著短板,公共空間主要是為了交通使用而存在的,在休閑游憩、文化展示、產業融合方面的空間嚴重不足;村里沒有規范化打造的文化廣場、休憩綠地,群眾缺乏休閑娛樂場所;生產空間和生活空間混搭,旅游服務設施不足。
3犀牛村公共空間景觀更新設計策略
3.1景觀功能布局優化策略
根據犀牛村的自然條件與村莊現狀,規劃形成“兩心、一廊、三區”的功能布局結構(見圖1)。文旅服務中心依托新中組交通區位優勢,集中布局社區公共服務設施、文創工坊、藝術家工作室、休閑文化廣場、旅游服務設施、特色農產品加工及展銷中心等,打造公共藝術空間與鄉村自然環境互利共存的模式[2]。休閑康養中心依托冷水寨水庫水域風光及良好的森林植被資源,規劃布局健康養生館、精品民宿、野奢度假酒店等。
“一廊”即甘河休閑文化走廊,以甘河為載體,積極融入水東文化內涵,以水東文化發展歷史為時間軸線,賦予甘河分段不同的文化主題,再現歷史。
休閑農業及田園康養區以現有村寨為載體,在體現鄉土文化景觀特色的基礎上,積極融入水東文化及鄉土文化藝術元素,通過文化石、盆景、農耕文化雕塑及相關農業藝術景觀小品,改善村容村貌,營造良好的人居環境和鄉土文化氛圍。精品農業觀光及采摘體驗區充分利用現有地勢優勢,通過種植桃子、李子等,建成“果 + 其他季節性花卉植物”與文創藝術相融合的水果花海觀光及采摘體驗園。休閑康養體驗區則依托冷水寨水庫水資源及自然生態景觀優勢,打造集休閑娛樂及美食文化體驗等于一體的休閑康養體驗區。
通過這三個區的規劃布局,犀牛村的公共空間景觀將得到全面提升,為鄉村振興注入新的活力。
圖1功能分區圖

(圖片來源:項目組繪制)
3.2文化基因解碼與景觀轉譯策略
基于文化景觀基因理論[3],構建“符號提取一敘事構建一空間具象”的設計路徑,實現水東文化與農耕文化的當代轉譯。
3.2.1 新橋公社入口大門
在村莊入口處規劃建設新橋公社入口大門,采用仿生樹木的形式,以本地石材雕刻“新橋公社”字樣,彰顯村莊特色。大門兩側種植藤蔓植物和喬木、灌木、花卉植物,豐富空間景觀層次,體現自然、生態、綠色宜居的村莊形象,與后方的景墻共同構成具有文化特色的入口序列。景墻采用鏤空設計,雕刻犀牛傳說圖案,地面鋪裝“犀牛足跡”紋樣,展現村莊的文化內涵,提高村莊的辨識度。
3.2.2 “犀牛望月”文化廣場
規劃在新中組三岔路口間荒地建設“犀牛望月”文化廣場(見圖2),以橢圓形廣場為基底,中心雕塑采用“犀牛一明月”的抽象幾何造型,形成公共空間文化標識。雕塑基座刻寫犀牛傳說故事,展現出古樸、簡潔、大方、自然的風格,滿足村民休閑交流、欣賞景色的戶外空間需求。植物配置以鄉土植物為主,宜將喬木、灌木、地被、觀花觀葉植物有機組合,綴以桃樹、櫻花樹、紫葉季、月季等,搭配花架休閑座椅、戶外健身設施,形成舒適怡人的公共開敞空間及精神家園。
圖2“犀牛望月”文化廣場(圖片來源:項目組繪制)

3.2.3庭院景觀微更新策略
針對庭院與田園的碎片化問題,采用“最小干預一最大效益”原則,構建“生產、生活、生態”融合的空間系統[4]。
推行“三園一戶”庭院改造模式,將庭院分為菜園、果園、花園(見圖3)。庭院四周用竹籬笆圍住,種植辣椒、茄子等家常蔬菜,營造生活雅趣;果園栽培當地歷史悠久的石榴樹、棗樹,到了秋天,碩果累累,喜獲豐收;花園可選擇當地廣泛種植的月季、油葵等,為庭院增添一絲美感。鼓勵村民利用石磨、陶罐、竹制工具架等傳統鄉土器物裝扮庭院,將原有的閑置農具巧妙加工成為景觀的一部分,使庭院鄉土味十足。選出改造效果良好的庭院,給予“最美鄉居”標牌,并獎勵苗木補助,提高村民參與的積極性,共同打造獨具“鄉”味的美麗庭院。示范點內建筑外立面進行統一樣式化設計改造,主要使用白色真石漆,在窗戶間的墻身夾持本地產土建片磚做間隔、屋面做成假坡屋面,突出公社文化特點,形成統一協調的風格面貌。
圖3庭院景觀(圖片來源:項目組繪制)

3.2.4田園景觀優化策略
依托鄉村田園的生態功能、生活功能、生產功能、社會功能[5],將碎片化農田整合為“三帶”,即沿甘河的油菜花帶、丘陵區的桃李采摘帶和山腳的蔬菜認養帶。在田間設置竹制農具雕塑、稻草人藝術裝置,增添趣味性;在田埂鋪設碎石小徑,方便游客行走觀賞;每隔100米設置農事知識解說牌,向游客普及農業知識,打造“生產 + 觀賞 + 教育”復合型田園景觀(見圖4),讓田園不僅是農業生產的場所,也成為鄉村旅游的重要資源。
圖4田園景觀(圖片來源:項目組繪制)

4結語
調研發現,犀牛村存在建筑風貌同質化、公共空間功能單一等問題。基于此,構建“兩心、一廊、三區”的功能布局,以文旅服務中心和休閑康養中心為核心,依托甘河打造文化休閑走廊,劃分三大產業融合區,優化空間結構。在具體設計中,通過新橋公社入口、“犀牛望月”文化廣場等節點強化文化識別,推行“三園一戶”庭院改造模式,整合農田形成油菜花帶、桃李采摘帶等復合型田園景觀。該策略能有效提高村落景觀品質,改善鄉村人居環境,增強鄉村公共空間活力,助力鄉村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胡文潔,黃煉.基于地域文化視角下的鄉村公共空間景觀設計:以小河鄉田心村為例[J].現代園藝,2025,48(4):100-101,104,107.
[2]楊坤偉,張雯婷.當代公共藝術在鄉村公共空間景觀中的設計表達[J].中國建筑裝飾裝修,2022(19):145-147.
[3」劉沛林,曾燦,鄭文武.文化景觀基因理論緣起、發展與多學科擴散[J].人文地理,2024,39(6):15-22.
[4」王一,門坤玲.基于“三生融合”理念的鄉村景觀空間更新設計研究:以無錫市前寺舍村忘機潭為例[J」.工業設計,2025(5):121-124.
[5]范文宇,張建國,朱國榮.鄉村田園多功能景觀評價模型構建及實證評價[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24(6):6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