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引用格式:.高質量發展視角下紅色音樂資源的應用研究:[J]:藝術科技,2025,38(9):186-188.
中圖分類號:J60-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9436(2025)09-0186-03
1紅色音樂資源的內涵界定與案例解析
1.1紅色音樂資源的內涵與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紅色資源是我們黨艱辛而輝煌奮斗歷程的見證,是最寶貴的精神財富。”[1]紅色音樂資源作為革命歷史記憶的獨特載體,承載著厚重的時代意義與文化價值。它以音樂藝術為表現形式,將革命時期的歷史場景、情感體驗與價值追求融入其中,涵蓋革命歌曲、音樂舞蹈史詩等豐富藝術形式。革命歌曲如《義勇軍進行曲》《黃河大合唱》,以簡潔有力的歌詞和激昂的旋律喚起大眾的情感共鳴,在革命年代發揮了鼓舞士氣、凝聚人心的作用;音樂舞蹈史詩則通過音樂、舞蹈、戲劇等多藝術門類的融合,如《東方紅》等,以宏大敘事全面展現革命歷史進程,帶來沉浸式的歷史體驗。
從文化傳承的視角審視,紅色音樂資源是賡續革命文化血脈的關鍵載體,其本身承載著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基因。這些歷經歲月洗禮仍被傳唱的作品,不僅是珍貴的藝術遺產,更是生生不息的文化火種,讓后人得以通過旋律觸摸歷史脈搏,感悟先輩的理想信念,從而確保革命文化的精髓在中華民族的文化長河中源遠流長。與此同時,紅色音樂資源在精神凝聚與教育賦能層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深刻詮釋并大力弘揚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等寶貴的革命精神財富。以《毛委員和我們在一起》為例,其質樸的歌詞與充滿生活氣息的旋律,生動再現了井岡山時期黨與群眾同甘共苦、依靠群眾奪取勝利的光輝歷程,激發人們對革命精神的崇敬與傳承,凝聚起面對挑戰的強大精神力量。同樣,《歌唱祖國》等作品以其真摯情感和藝術感染力,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的優質素材,在潛移默化中塑造著受教育者的情感與價值觀,點燃愛國熱情,有力助力培養有理想、有擔當的時代新人。
1.2音樂舞蹈史詩《井岡山》的創作背景與藝術特色
2004年,井岡山大學以“用井岡山精神辦學育人”為核心使命,聯合井岡山干部學院、同濟大學編創。這一行動既響應中央“加強革命傳統教育”的號召,亦逢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建80周年的歷史契機。創作團隊由黨史專家、作曲家劉烽、舞蹈家趙小津等跨領域骨干組成,歷時兩年深耕史料與藝術表達。劇中“紅米飯南瓜湯”等場景直接采用校史館革命文物原型,超過七成的學生通過參與劇目演出,將藝術創作、知識學習和精神傳承融為一體,形成了完整的育人鏈條。2005年同濟大學加盟后,引入交響化編曲與LED顯示屏技術,使劇目榮獲全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獎。
藝術呈現上,劇目扎根井岡山紅色歌謠基因,以“舊曲新編”實現傳統與現代的對話。例如《十送紅軍》改編自贛南采茶調羽調式旋律,纏綿的重復樂句刻畫群眾“一步一回頭”的離別淚光;《黃洋界保衛戰》以交響樂隊的不協和和弦模擬炮火轟鳴,銅管樂奏響《國際歌》動機沖破硝煙。舞蹈語言高度符號化:《挑糧上山》中“扁擔舞”通過躬身負重動作再現朱德率隊運糧的艱辛;《小井之難》以慢動作倒伏與血紅燈光具象化烈士就義的悲壯。多媒體技術構建時空穿越一一紗幕投映毛澤東八角樓手稿原跡,巨型革命雕塑在尾聲合攏,將精神凝固為永恒豐碑[2]。
全劇通過“歌一舞一詩一景”立體敘事,讓歷史可觸可感。戰斗場景以聲光爆破與肢體張力再現慘烈;軍民情深則以“特寫鏡頭式”調度聚焦細節,如老奶奶燈下納鞋底的獨舞,針線穿梭間傳遞骨肉情深。二十載累計演出276場,觀眾超過30萬人次[3],印證了紅色藝術“精神鑄魂、藝術塑形”的永恒生命力—它不僅是井岡山精神的“行走教科書”,更是一座連接歷史烽火與當代青年的精神橋梁。
2紅色音樂資源在高質量發展中的應用實踐
2.1教育教學領域的深度融合
井岡山大學將音樂舞蹈史詩《井岡山》深度融入課程體系,形成了必修課程與實踐環節相結合的教學特色。藝術學院以劇目片段為教學素材:舞蹈學專業解析《挑糧上山》的“扁擔舞”肢體符號,聲樂課剖析《十送紅軍》采茶調轉譯技法。全校開設“井岡山精神與當代大學生”必修課,學生通過觀演、參演、研討三階實踐,在飾演紅軍戰士、編寫分鏡頭腳本中深化歷史共情。數據顯示,參演學生思政認同度達
91.2%,實現專業能力與理想信念雙提升[4]
這種浸潤式教學更向基礎教育延伸:井岡山實驗學校在音樂課堂還原《紅米飯南瓜湯》勞動場景,學生邊唱民謠邊模擬春米動作。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的“一日紅軍”體驗課則實現升級——學員挑30斤重擔行3.1千米挑糧道,配合集體紅歌教學,實現歷史認知與情感記憶融合。文旅部2024年調研證實,此類多維滲透模式使青少年對井岡山精神的認知留存率提升至 41% 。
2.2社會文化傳播的多元路徑
音樂舞蹈史詩《井岡山》依托主流媒體建立公信力,并通過數字平臺擴大影響力,形成了多層次的文化傳播格局。2007年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建80周年之際,中國教育電視臺一套黃金時段完整播出全劇,通過電視媒體的全國覆蓋特性,將井岡山革命歷史以藝術形式送達千萬家庭;2012年劇目入選央視“五月的鮮花”全國大學生文藝會演,同濟大學與井岡山大學學生聯合演繹《長征》選段,在央視一套、三套并機直播中向全國觀眾展示紅色藝術教育成果[5]。數字傳播層面,井岡山大學通過官方抖音發布“豎屏版”《十送紅軍》送別場景等精選片段,單條視頻播放量突破百萬,用戶自發發起了“一步一回頭”手勢舞挑戰,帶動“音樂舞蹈史詩井岡山”話題播放量超百萬次,實現紅色文化在年輕群體中的“破圈”傳播。
在公益教育與國際文化交流中,劇目深度融入教育體系與跨文化傳播場景。作為井岡山大學新生必修課及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特色教學模塊,該劇年均開展教學演出超20場,通過“演中學、學中演”的實踐模式,讓師生在《成長》《毛委員和我們在一起》等節目中接受沉浸式紅色教育;同時,劇目多次走進貧困地區學校開展公益演出,如2011年赴京參加“五月的鮮花”會演期間,參演學生通過《十送紅軍》情景表演,向全國觀眾傳遞井岡山軍民魚水情。在國際傳播領域,劇目曾接待俄羅斯人民友誼大學副校長等國際嘉賓觀看,通過舞蹈、音樂等無國界藝術語言,向世界展示中國革命歷史的精神內涵,推動紅色文化的跨文化對話。
3應用挑戰與優化策略
3.1現實應用中的核心挑戰
年輕群體對傳統紅色音樂形式的接受度仍顯不足。井岡山大學2023年針對音樂舞蹈史詩《井岡山》的受眾調研顯示, 18~25 歲青年群體中僅 38.5% 主動觀劇,普遍反映“歷史敘事形式與傳統審美存在代際隔閡”[6]。盡管短視頻平臺“井岡山手勢舞”話題播放量達620萬次,但二次創作多聚焦《十送紅軍》的離別場景,對“堅定信念”等精神內核的挖掘不足。此外,縣域學校因數字設備短缺難以接入“紅色藝術云平臺”,導致基層傳播呈現“高校熱、社會冷”的分化現象。
藝術創新需平衡代際審美沖突。以《黃洋界保衛戰》的改編為例,加入電子合成音效后,許多經歷過革命年代的老戰士反映“炮火聲失真了,少了當年戰場上的震撼感”,調研顯示40歲以上觀眾滿意度下降 22% ;而年輕觀眾更渴望身臨其境的體驗, 85% 的受訪大學生希望用AR技術還原黃洋界陡峭地形,通過虛擬操作感受當年守衛戰場景。在音樂處理上,《十送紅軍》融入爵士和聲的嘗試引發專家爭議一—江西民間藝術研究者指出“采茶調特有的羽調式三音列被流行和弦弱化”,可能消解非遺音樂的獨特韻味。
跨部門協作缺位制約資源整合效能。“五月的鮮花”央視展演后未形成紀錄片制作與景區客源導流的閉環,短視頻熱點未能銜接茨坪景區消費場景。產業鏈延伸存在明顯斷點:原聲音樂專輯未上線流媒體平臺,“我的井岡行”研學項目與“扁擔舞”非遺剪紙等衍生品缺乏IP聯動,削弱了價值轉化效率。
3.2優化策略
創新表達形式,吸引年輕群體。井岡山大學藝術學院可基于現有分鏡手稿,創作《十送紅軍》主題手繪動畫短視頻,聚焦軍民送別的感人場景,融入Q版紅軍戰士形象,在B站、抖音等平臺投放。借鑒貴州“21天樂隊”模式,支持高校組建紅色音樂社團,編排《映山紅》電子音樂改編版,降低參與門檻。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可升級沉浸式數字場域構建,開發“扁擔舞”AR互動體驗——觀眾掃碼剪紙道具即可化身虛擬運糧隊員,重走朱德挑糧小道。
平衡傳統基因與現代審美需求。聯合中央音樂學院專業團隊改編經典曲目:保留《十送紅軍》采茶調核心旋律,融入電子音效打造青春版本;《黃洋界保衛戰》采用全景聲技術增強戰場沉浸感,同步推出“歷史原聲”與“現代改編”雙版本供觀眾選擇。借鑒上海“演藝大世界”經驗,打造輕量化巡演車深入社區高校,以LED紗幕投影還原毛澤東八角樓手稿真跡,配合真人表演《八角樓的燈光》,破解大型劇目巡演難題。
打通跨領域協作產業鏈條。由文旅、教育、宣傳部門成立聯合工作組,依據吉安市紅色文旅融合發展條例建立協調機制:固定每月第二周為“高校一景區聯動日”,科學避開旅游旺季沖突;順勢承接央視“五月的鮮花”演出熱度,制作《幕后·井岡山》專題紀錄片,并在抖音熱點頁面設置直鏈景區購票通道,實現精準引流。線上內容生態同步發力,在網易云音樂平臺獨家上線原聲音樂專輯;線下體驗深度融合,將象征革命精神的“扁擔書簽”創新性嵌入“我的井岡行”研學手冊,增強文化記憶點。
4結語
音樂舞蹈史詩《井岡山》的20年實踐歷程深刻表明,紅色音樂資源的高質量發展必須構建歷史基因守護與當代語匯創新的動態調適機制。劇目通過三重辯證統一實現價值升華:在藝術表達層面,將贛南采茶調羽式骨干音等非遺基因融入電子編曲技術,使《十送紅軍》等經典作品在青年群體中的主動傳播率提升至 65.3% ;在教育滲透層面,依托“挑糧小道實景體驗”等沉浸式教學,讓九成參演學生在身體力行中實現精神認同與行動自覺的深度轉化;在產業延伸層面,借力“AR虛擬挑糧”等數字交互裝置與研學衍生品開發,推動革命精神符號向日常消費場景的自然滲透。這種“傳統肌理一現代敘事一生活嫁接”的有機統一,驗證了紅色藝術從舞臺展演走向大眾生活的必由路徑。
紅色音樂資源的當代活化本質是歷史精神與時代需求的創造性對話。當銅管樂奏響的《國際歌》動機在黃洋界戰場重現,當毛澤東八角樓手稿通過紗幕投影融入青年學子的創作腳本,紅色基因便超越了時空隔閡,升華為貫通代際的精神紐帶。實踐證明,唯有堅守革命文物原型的歷史本真性根基,如“紅米飯南瓜湯”場景的文物參照,借助5G與AR技術打造沉浸式體驗,通過跨部門協作打通產業鏈條,紅色文化才能真正成為鮮活的教育載體,為民族復興注入精神力量。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J].求是,2024(8):4-19.
[2]張泰城,彭一敏,蔡海紅.音樂舞蹈史詩井岡山[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154-182.
[3」井岡山大學.藝術教育發展年度報告(2023-2024學年)[EB/OL].井岡山大學信息公開網,(2024-10-16)[2025-02-16] . https://jgsu.edu.cn/info/1231/6894.htm.
[4]井岡山大學教務處.關于繼續開展音樂舞蹈史詩《井岡山》系列實踐教學活動的通知[EB/OL」.井岡山大學教務處,(2015-11-12)[2025-02-21].https://jwc.jgsu.edu.cn/info/1470/10856.htm.
[5」井岡山大學黨委宣傳部.音樂舞蹈史詩《井岡山》媒體傳播實錄(2007-2012)[G].井岡山:井岡山大學檔案館,2015:15-18.
[6]肖洪海,胡正佩,甘甜.井岡山大學連續19年探索將紅色資源融入思政教育:“挑糧小道”上追憶革命烽火[N」:中國教育報,2023-1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