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引用格式:.活態傳承視域下朱仙鎮木版年畫保護與發展路徑探析[J].藝術科技,2025,38(9):40-42.
中圖分類號:J218.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5)09-0040-03
0引言
朱仙鎮木版年畫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獨特的中原藝術風格與深厚的民俗內涵,承載著重要的文化記憶與審美價值。然而,其當前面臨著嚴峻挑戰。本文基于活態傳承理念,強調在動態實踐中延續朱仙鎮木版年畫的生命力,深入剖析其核心價值,系統審視傳承困境,并探索激活其內生動力、促進其有機融入當代生活的科學保護路徑,旨在為同類非遺保護與發展提供借鑒。
“三教合一”題材體現文化融合,晚清時年畫更是社會變革的直觀映射,堪稱中原社會史的圖像教科書。在工藝技術與文化傳播層面,朱仙鎮木版年畫保留了我國古代雕版印刷術的核心技藝,其梨木雕刻、水油分色等工藝與宋代文獻記載高度契合,現存清代雕版更成為北方粗獷風格的實物例證。作為中原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木版年畫通過水陸交通遠銷南北,在流通中吸收多元文化元素,促進了區域間的文化交融。時至今日,傳統題材年畫的持續生產,維系著民眾的集體記憶,其雕版、圖像與產銷資料也為多領域歷史研究提供了珍貴的實物參照。
1朱仙鎮木版年畫的價值
1.1歷史價值
朱仙鎮木版年畫的歷史價值首先體現在其完整的歷史發展脈絡與豐富的社會文化內涵上。自北宋起,朱仙鎮憑借毗鄰汴京的地理優勢,成為年畫生產流通中心;金元至明清時期,其在戰亂與繁榮交替中持續演變,題材從宗教神祇拓展至戲曲故事、世俗生活,見證了中國年畫從宮廷走向民間、從祭祀向審美轉變的歷程。年畫以圖像形式記錄不同時代的社會風貌。早期的門神形象反映唐宋信仰的世俗化,清代
1.2 藝術價值
朱仙鎮木版年畫以粗古拙的視覺震撼力為核心藝術特征。首先,人物造型最顯著的特征在于夸張的頭身比例和高度程式化的五官處理。其人物面部依性別角色形成固定范式,發型也具有典型性,如有束發、高髻、雙髻等,共同構成強烈的視覺風格。其次,朱仙鎮木版年畫在構圖與色彩運用上極具特色,二者相輔相成,共同構筑起獨特的視覺美學。朱仙鎮木版年畫構圖追求飽滿充實,人物居畫面中心,以散點透視突出主體且極少留白,營造出穩定的視覺效果。其色彩以槐黃、苦綠等5種傳統色為主,大膽運用黃紫、紅綠等互補色對比,通過精準控制色彩面積、明度和純度,讓強烈的對比形成和諧且富有張力的視覺效果,艷而不俗。這種構圖與色彩的巧妙結合,共同構筑起朱仙鎮木版年畫獨特的藝術美學[1]。此外,其“水色印刷”核心工藝使色彩通透耐久,配合陽刻為主的遒勁刀法,保留了木版的天然韻味,全程手工制作彰顯匠心獨運。這些形式語言與工藝共同構成了其不可復制的藝術標識。
1.3文化價值
作為中原地區民俗信仰與倫理道德的重要承載,朱仙鎮木版年畫的圖像體系蘊含深層文化意涵。威嚴的門神形象是驅邪護宅樸素信仰的視覺投射;祈福類題材寄托著民眾對豐饒生活的殷切愿景;岳飛、關羽等忠勇人物故事,則以圖像敘事傳遞忠孝節義的倫理準則,堪稱“圖像化的道德教科書”,在潛移默化中維系著鄉土社會的精神秩序與文化認同。年畫的題材演變、技藝傳承與民俗實踐,默默記錄著明清至今中原地區的社會圖景、生產技術、商業生態與審美變遷,其圖像譜系與工藝細節構成研究地方社會史、藝術史、民俗史的活態文獻,具有不可替代的歷史物證價值[2]。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存續不僅是技藝傳承的問題,更關乎民族審美基因的延續與文化創造力的守護。在經濟全球化語境下,其作為中華民族文化根脈的重要象征,對增強文化自信、推動文明交流互鑒、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具有深遠意義。這些維度共同構成了朱仙鎮木版年畫作為精神信仰載體、倫理教化工具、地域藝術范本、歷史記憶容器與民族文化標識的復合文化身份,其價值在多重屬性的交織中得以升華。
2朱仙鎮木版年畫活態傳承現狀
2.1傳承主體
朱仙鎮木版年畫已形成老、中、青三代傳承梯隊。以郭太運為代表的老一輩技藝精湛;中年一代是傳承中堅,兼具理論創新與推廣成果;青年傳承人多為高校培養的專業人才,掌握核心技藝[3]。傳承模式從家族、師徒制拓展至校企合作、社會培訓等多元路徑。然而,最緊迫的危機仍是傳承斷層。真正掌握全套核心技藝者屈指可數。培養面臨習藝周期長、經濟收益低、青年難以堅持、模式局限等困境。斷層不僅體現為人數不足,更導致知識體系傳承不完整,老一輩的獨門經驗,如顏料秘方、刀法精髓等,難以通過短期培訓完整傳遞,部分工藝面臨簡化或失傳風險。
2.2傳承實踐
工藝保存的完整性正遭受材質消亡、量化缺失與生態資源枯竭的系統性瓦解。老版活化陷入文物保存與技藝傳承的悖論,老藝傳承受制于身體記憶的不可控性,老色配方因口述傳統中斷面臨永久性失傳。年畫使用場景的急劇萎縮對功能延續造成了沖擊。民俗儀式在城鎮家庭很少保留“掃舍日”貼畫習俗,導致年畫從生活必需品蛻變為文化標本;信仰祛魅在年輕群體中接受度較低[4]。
2.3生存環境
在非遺保護實踐中,傳承人、社區或集體組織的權利主張面臨法律依據缺失的難題,致使權利主體的界定充滿模糊性與不確定性?!坝邢薇Wo期”制度與非物質文化遺產追求持續傳承發展、永久存續的內在屬性存在根本性矛盾,尤其難以為傳統經典年畫作品等已超出保護期限的珍貴遺產提供長效且穩固的法律保障。著作權法以固定表達為核心的保護模式,難以契合非遺基于傳統的復制、演繹及動態流變的實踐特征。這種保護模式過度強調對特定版本的專有權,反而可能束縛傳統技藝的傳承、合理借鑒及符合文化傳統的創新活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動態發展造成阻礙[5]。
2.4社區參與
當地社區呈現價值認同割裂,老一輩視年畫為“祈福載體”,保留“請年畫”儀式,而青壯年群體僅將其看作經濟補充工具,導致核心技藝傳承者人數較少。更深層困境在于參與機制失效,居民多從事印刷、晾曬等低技術環節,刻版配色等核心技藝參與度低,且保護決策中社區話語權缺失。文化儀式感弱化加劇斷層,社區內生動力瀕臨枯竭。政府保護體系存在重申報輕活態、重硬件輕軟件的深層矛盾。一方面設立專項基金推動年畫產值較高,另一方面資金投入嚴重失衡。政策執行更暴露出形式化痼疾,非遺工坊日常使用率不高,淪為打卡點;研學活動聚焦淺層拓印,未傳遞民俗內涵,致大多數學生作品被丟棄。青年傳承人因收入微薄退出率略高,折射處政策與活態傳承需求脫節。
3活態傳承視域下朱仙鎮木版年畫保護與發展路徑
3.1保護傳承人
朱仙鎮木版年畫傳承問題的破局之道,核心在于以傳承人為核心,構建全方位、立體化的支持體系與實踐機制,既激活傳承的內在驅動力,又優化外部發展環境。首要任務是鞏固傳承人的主體地位,全面提升其能力,并健全保障機制。一方面,需著重培育傳承人的文化自覺與傳承本領。通過引導傳承人深人挖掘年畫的文化底蘊與技藝精髓,增強其文化自信與傳承使命感;同時,提供專業培訓課程、跨區域交流學習平臺,幫助傳承人在技藝提升、創意設計、市場運營等方面精進能力,使其能夠從容應對時代變革。另一方面,外部保障體系不可或缺。應完善關于傳承人認定標準、權利義務的政策法規,加大經濟補貼力度,完善社會保障制度,設立榮譽表彰機制,切實消除傳承人的后顧之憂。此外,設立專項發展基金,打造文化節、博覽會、數字展館等高端展示推廣平臺,提高傳承人的社會知名度與經濟收益,從而充分激發傳承人投身傳承事業的積極性。在教育領域,將年畫技藝系統融人地方教育體系,從青少年階段培養興趣,為傳承事業儲備后備力量。
3.2擴展空間
活態傳承的核心在于使年畫突破傳統節慶局限,深度融入當代生活。通過設計創新,將年畫元素轉化為現代家居裝飾、創意禮品及節慶用品。這不僅賦予年畫新的美學價值和實用功能,重建與現代人的情感連接,更使其從儀式性符號轉變為日常文化載體,為持續傳承奠定廣泛的社會需求基礎。以朱仙鎮為核心,打造集活態作坊展示、深度DIY體驗、主題民宿、特色節慶及數字展演于一體的主題文化體驗區。這種深度融合將年畫資源轉化為可體驗、可消費的文旅產品與服務,不僅能為游客提供直觀參與平臺,有效傳播文化,還能直接帶動傳承人收人與社區就業。系統性開發年畫在美育與傳統文化教育中的作用至關重要。將年畫的藝術特色、歷史內涵與道德價值融入學校課程,開發適齡教育產品,并通過博物館公教、社區活動及師資培訓擴大社會美育覆蓋面[6。此舉旨在從源頭培養青少年及公眾的文化認知、審美能力與認同感,為年畫的活態傳承培育未來的欣賞者、消費者乃至潛在傳承者,確保其生命力。
3.3創新發展
朱仙鎮木版年畫文創產品設計的首要策略在于深度挖掘其文化基因,并進行符合當代審美與需求的創新性轉化。這要求設計師精準識別并提煉年畫中最具代表性、文化深度與視覺張力的核心元素,避免符號的簡單堆砌或復制,而是通過解構、重組、抽象化、簡約化等現代設計手法,將這些傳統元素轉化為適用于現代生活場景與消費習慣的新形態。在文創產業發展過程中,更應注重經濟價值與文化價值的雙豐收。這就需要文創產業求實創新,從文化角度考量,助力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使其更符合時代特征與世界潮流,進而在國際社會樹立文化大國、文化強國形象,以中國文化豐富世界文化,以中華文明滋養人類文明[7]。
利用短視頻、直播、線上博物館等新媒體平臺,通過趣味化、互動性、沉浸式的內容,突破時空限制,極大地提升影響力,特別是吸引年輕群體。通過與當代藝術、設計、時尚、動漫、游戲、影視、音樂及科技等領域深度合作,文化遺產可以在全新的語境中被解讀和再創造。這種融合能產生超越傳統形式的藝術表達、時尚單品、娛樂內容和科技體驗,有效打破固有圈層,吸引多元受眾,激發前所未有的創新靈感,顯著增強文化遺產的現代感、影響力和生命力,是活態傳承的大膽突破。三條路徑相輔相成,共同推動文化遺產在動態發展中永葆生機。
3.4構建機制
保護民間文學藝術的知識產權是非常必要的。朱仙鎮木版年畫是我國民間文學藝術的杰出代表,為強化文化遺產知識產權保護與利用,需多管齊下[8]。其一,系統開展代表性新創作品的著作權登記,完成核心品牌標識的商標注冊,并探索地理標志保護的具體路徑;其二,強化對傳承人與從業者的知識產權培訓,借專題課程、案例教學等方式,提升其確權與維權能力;其三,探索以版權授權等為核心的市場化轉化路徑,規范授權,維護品牌聲譽,實現文化保護與經濟發展協同共進。通過能力培訓、文化教育、文化活動及公共空間營造,持續培育人們的文化自覺、認同感和自豪感。更需建立公平的利益共享機制,確保社區能從保護與發展中切實受益,并通過賦權使其在重要決策中擁有話語權。唯有激發社區的內生動力,使其從保護對象轉變為積極的傳承主體和守護者,文化遺產才能在原生環境中真正實現代代相續、生生不息。
4結語
本文基于活態傳承理論,解構朱仙鎮木版年畫在歷史、藝術等維度的復合價值。其既是中原民俗圖像史詩,又承載著民間精神訴求,為當代文化與經濟提供基因資源。研究指出,其存續危機源于傳承主體斷層、使用場景消亡、工業化沖擊等三重斷裂,暴露出保護中靜態展示與社區參與不足的問題。研究認為,其可持續發展需平衡文化基因守正與創新適配,推動傳統工藝融入現代生活,為同類非遺活化提供范式。
參考文獻:
[1」朱睿博.朱仙鎮木版年畫藝術文化基因解析與活化設計創新[J].包裝工程,2024,45(22):222-231.
[2]崔影.朱仙鎮木版年畫的裝飾特色與文化價值研究[D]:天津:天津科技大學,2016.
[3]于倩倩.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下朱仙鎮木版年畫傳承人的傳承研究[D].蘭州:西北民族大學,2018.
[4]崔曉.朱仙鎮木版年畫的傳承和保護問題研究[J].文藝理論與批評,2014(5):136-139.
[5]李艷.論河南開封朱仙鎮木版年畫的著作權保護[D].武漢:中南民族大學,2018.
[6]董帥.初中美術課堂引入民間藝術的實踐研究[D].伊寧:伊犁師范大學,2023.
[7]張乃惠.朱仙鎮木版年畫“新文創”設計研究[D].新鄉:河南師范大學,2023.
[8」李艷.論河南開封朱仙鎮木版年畫的著作權保護[D」.武漢:中南民族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