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引用格式:.閩南舞蹈與舞臺燈光設計融合的創作理論與實踐探析[J].藝術科技,2025,38(9):28-30.
中圖分類號:J714.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9436(2025)09-0028-03
1閩南舞蹈的藝術特色
1.1舞蹈動作與節奏的審美特點
閩南舞蹈在動作表現上具有鮮明的生活化與寫意化特征。舞者的動作多源于現實中的勞作、節慶等行為活動,形成具有節奏感和象征意義的身體語言。動作講求連貫性和節奏感,常以肩、時、腕、指的組合變化為驅動,體現出柔韌靈動的肢體美感。舞姿多采用內旋外展、俯仰轉折等動作形式,使身體在空間中的移動具有流動感和節奏性[1]。閩南舞蹈強調“以神領形”,舞者需以內在情緒驅動動作完成,體現動作與心理的統一。
節奏方面,閩南傳統音樂為舞蹈節奏提供基礎。常用的南音、鑼鼓、木魚聲構成富有地方風格的伴奏形式,節奏變化呈現層層遞進、起承轉合的結構特點。舞蹈節奏常包含快慢交替、虛實結合的設計模式,增強了作品的張力與可視性。舞者在節奏處理上要精準控制動作的頓點與延時,形成含蓄而充滿彈性的表現風格。節奏與情感關系緊密,不同的節拍節奏與舞段氣質相互呼應,使作品呈現出豐富的情緒層次與敘事節奏。整體上,閩南舞蹈的動作與節奏構成獨特的身體語言系統,展現出地方審美中對柔美、含蓄、節制與力感的有機結合。
1.2舞臺化轉型中的藝術挑戰
閩南舞蹈的傳統表演形態以民俗場合為基礎,具有開放性、儀式性與集體性特點。舞蹈常在露天廟會、村落廣場等空間進行,觀眾與表演者之間不存在明確界限。進人劇場后,舞蹈在空間結構、觀賞模式和表現形式上面臨諸多限制。舞臺化過程中,作品需要在封閉的鏡框式舞臺上完成動作展現與情感傳達,這種空間轉換對作品節奏編排、演員走位與舞美配合提出了更高要求[2]
現代舞臺燈光技術為表現空間提供更多可能,同時也對舞蹈節奏與動作編排提出協同要求。舞美與舞蹈團隊之間若缺乏緊密配合,則可能導致節奏錯位、意象模糊等問題。舞臺化過程還面臨觀眾審美變化的挑戰。年輕觀眾更偏好節奏緊湊、視覺沖擊力強的表現方式,這種趨勢與傳統舞蹈“慢、靜、內省”的節奏特征存在矛盾。轉型過程中,創作者必須精準掌握“傳統表達”與“當代表現”的界限,使舞蹈既保持文化根脈,又具備劇場生命力。
2舞臺燈光設計的基本原理與審美特征
2.1舞臺燈光的功能定位
舞臺燈光在舞蹈演出中承擔空間構建、情緒渲染與視覺引導的多重功能。燈光設計師在作品構思階段就需明確燈光在敘事結構中的作用。燈光可以劃分舞臺空間,突出舞者位置,增強場景層次感。在時間維度上,燈光控制節奏變化,引導觀眾對劇情的感知順序。情感表達方面,通過燈光的色彩、明暗與動態變化可營造不同心理氛圍。視覺引導功能也極為關鍵,燈光能集中觀眾注意力,引導觀眾將視線聚焦在關鍵動作或象征性畫面上。舞蹈作品的節奏、情境與氣質在燈光的輔助下能夠得到準確呈現。舞臺燈光不只是照明工具,還在舞臺敘事與審美建構中扮演核心角色,成為連接舞者與觀眾、動作與情緒的橋梁[3]。
2.2燈光語言與舞蹈語匯的關系
燈光語言和舞蹈動作之間存在內在節奏的互相影響關系。燈光的明暗變化、顏色組合及移動路徑應與跳舞動作的節奏特點緊密配合。舞者在不同場景中的身體動作都需要對應的燈光來表達情緒延續。呈現舒緩動作的時候適合用柔和的、緩慢變化的燈光,節奏快的舞蹈更適合用亮暗明顯和顏色對比強的燈光。通過燈光設計,可以強調舞者的外形、動作路線和空間軌跡,使舞蹈動作看起來更有層次感。燈光和動作之間形成呼應、同步或對比關系,這樣能增強肢體表演的戲劇效果。通過改變燈光位置,還能使舞者對空間產生不一樣的感受,使身體動作形成視覺錯位。將燈光語言融人舞蹈動作,不僅可使舞臺畫面更豐富,還能提升作品的講故事能力和藝術深度。
2.3燈光設計的技術要素
舞臺燈光的設計主要由多項技術要素組成,比如光源類型、照明方向、燈的位置安排、顏色調整和光線強弱變化。選擇光源的時候要考慮顏色溫度的穩定性和亮度調節的范圍,這樣才能跟上舞蹈表演中動作快慢的變化。照明的方向會直接影響演員的影子形狀和舞臺的立體感。如正面打光、側面打光和背后打光,分別發揮表現人物特點、突出舞臺結構和烘托氣氛的作用。顏色運用在燈光設計中占據很重要的位置,不同顏色帶有不同的情緒暗示。冷色調會讓觀眾覺得安靜或者有距離感,暖色調可以傳達溫暖或激烈的情感。光線強弱的變化主要是用來帶動節奏轉變或展現情緒起伏,特別亮的光線能強化矛盾沖突的感覺,而比較暗的燈光能營造神秘感或讓人有想象的空間。這些燈光技術必須根據舞蹈類型、舞臺形狀和動作編排來合理搭配,才能打造出整體好看且有藝術感染力的視覺效果。
2.4審美特征與文化語境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對光的象征意義和美學喜好存在差異。傳統的東方審美喜歡若隱若現的光影效果,以及留白和漸變帶來的模糊美。比如閩南因為宗教和自然環境的因素,對顏色變化和光線節奏有自己的想法。燈光師應根據文化差異,選擇符合當地審美習慣的顏色組合和變化速度。設計師設計燈光系統的時候必須既懂技術原理又懂文化內涵,使光線變成能表達文化感情的媒介。另外,燈光的美觀性取決于燈光和舞蹈動作、舞臺布景等元素的整體協調。安裝燈光設備時要考慮技術參數和文化寓意,這樣光線才能傳遞出文化價值和審美感受。燈光的顏色冷暖、影子方向和亮暗變化應符合觀眾平時的習慣,這樣才會產生代入感,更容易引起共鳴。
3閩南舞蹈與舞臺燈光設計的藝術融合路徑
3.1融合理念的確立
要實現舞蹈和燈光的有效結合,需要遵循文化內核和技術手段協同的理念。閩南舞蹈包含地方文化符號、民俗儀式精神和情感表達方式等,因此舞臺燈光設計不能只是為了視覺效果服務,應融入舞蹈的結構和敘事的邏輯。在創作的時候,設計團隊要一起研究作品表達的核心文化意象,明確燈光的文化引導語言作用。燈光應在敘事的關鍵點、節奏變化以及空間氛圍營造的時候,主動加入舞蹈表達的層次,與音樂形成一個統一和諧的美的整體。
以閩南舞劇《沉沉的厝里情》為例,黎明,海邊,村民們舉行虔誠的祭海儀式,祈求媽祖保佑即將出海離家的人一切平安。燈光設計運用冷暖色調對比來營造室內和室外的空間差異,大海的冷色和宗祠的暖色形成強烈的對比,舞者恭敬地行著三跪九叩之禮并緩慢前行,凸顯出莊嚴肅穆的氛圍。在海岸人家勞作片段,男人們抱著木頭跳起強悍的《船歌》,豪放風趣,富有活力,這里燈光設計運用了強烈的燈光明暗變化,使演員們看起來得更具有張力。燈光師精準把控燈光節奏和情感,確保其和舞蹈表現相互匹配,使作品更富有表現力。
3.2舞臺構圖中的燈光節奏與舞蹈節拍對話
舞臺構圖中的節奏處理是燈光與舞蹈達成視覺協調的關鍵。舞者的動作節拍與舞臺燈光的節奏應在結構上形成對話關系。燈光節奏與舞蹈節拍同步時,可強化動作的視覺表現力,使觀眾在節奏與光影的合力中感受到舞段的情緒高點。例如,在閩南舞蹈中出現的擊鼓典型場面,燈光頻閃與節奏強化可模擬鼓點密集的節拍感,強化神秘氛圍。
節奏的錯落設計能夠為作品增添張力。燈光與動作節奏的反差可打破畫面平衡,引導觀眾在視覺與心理上的微妙失衡中感知戲劇沖突。閩南舞蹈中的“慢中帶快”結構為節奏錯落提供了豐富空間。舞者動作節奏突然減緩時,燈光可瞬間增加亮度,制造“靜中有動”的視覺效果;當舞段節奏加快,燈光可以適當降低光強,使節奏感更加突出。節拍與燈光之間的張力關系能夠打破觀演習慣,提升畫面的動態構成力。空間構圖上,燈光的軌跡移動可呼應舞者的移動路徑,增強動作線條感。特別是在表現群體舞段時,燈光變化可作為隱性編舞工具,主導舞臺動勢與情緒節奏的組織方式,使空間節奏更具動感與結構美感。
《竹憶聲聲》是一部將閩南南音與柔美舞姿完美融合的舞蹈作品。南音是中國現存的四大古樂之一,南音四寶是南音最具特色的打擊樂器,《竹憶聲聲》使用“四寶”作為舞者傳情達意的媒介[4]。在悠長的洞簫與海浪交錯的音弦中,南音樂者手持四寶想起了曾經合奏的知己,潮起潮落,竹片敲擊,洞簫悠揚,一生知音。舞臺燈光設計采用淡綠色和淡藍色為主色調,配上低色溫的樹影圖案,營造竹林深處的清幽意境。光影斑駁間,竹影隨音樂節奏婆娑搖曳,似在與舞者手中翻飛的四寶共舞。淡藍如溟濛水霧,淺綠若新篁滴翠,兩種色調相互暈染,將南音特有的含蓄婉轉融入朦朧的視覺韻律。
當竹片敲擊聲和洞簫鳴咽聲混合交織在一起時,光影就像流動的詩,映照在舞者的指尖和樂者的眉梢上,使古老音樂在光影中展現東方的感情。燈光師運用低位的流動燈具來勾勒舞者的輪廓,這樣觀眾就能看清舞者的動作和外形,使整個舞臺在燈光下變得更有層次感,使觀眾沉浸在戲中。節目的燈光設計將傳統文化和現代技術良好結合,使閩南文化更有魅力,也使整個作品看起來更感人、更有視覺沖擊。
4創作實踐分析與問題反思
4.1編舞與燈光設計的協同機制
燈光師要根據編舞的動作和想表達的情緒,來決定用什么顏色、用在哪個位置和光線強度。燈光師和舞蹈編創人員在創作時要經常溝通,不斷調整方案,使燈光剛好能夠配合舞蹈動作的節奏。合作機制主要是大家共享信息,及時反饋,比如跳舞排練時,燈光師會到現場看演員的動作,然后調節燈光的快慢和照射角度,使燈光和演員身體動作產生聯動。如今燈光設計會采用現代技術,比如提前設置燈光程序來進行控制,使燈光準確和舞蹈節奏一起變化。這種合作模式使舞臺效果更完整,觀眾看到的畫面和感受到的情緒更統一深刻。此機制最重要的是尊重各自專業能力,保持開放的合作方式,使藝術更好結合,這樣作品的整體質量就能提高。
4.2技術限制與現場調試挑戰
現有的燈光設備在顏色還原度和動態變化上存在限制,導致設計師的創意想法很難完全實現。設備性能參數、燈泡使用壽命、控制系統反應速度都會影響燈光效果。現場環境也有很多不確定因素,比如舞臺的尺寸、結構形狀和周圍環境等方面,都會使燈光傳遞和反射發生變化,因此設計方案必須根據情況隨時改動。舞蹈排練和燈光調試經常出現時間不夠用的問題,因此設計師需要在短時間內完成精準定位和效果測試。舞臺燈光程序測試必須和舞蹈動作完全對得上,哪怕只有零點幾秒的誤差都會影響觀眾觀看效果。還要考慮現場突發狀況,如燈具損壞、電壓不穩定等,也會增加調試工作的難度。因此設計師既要有專業水平,又要具備快速發現問題并及時修改方案的能力。正是這些技術限制和調試困難,推動設計團隊不斷研究新技術,改進設備功能,優化調試步驟,確保最終演出時燈光效果能達到最佳狀態。
4.3教育與人才培養方面的思考
學校應培養學生跨專業合作的能力,安排舞蹈專業的學生和舞美設計、燈光設計專業的學生一起上課。還可以開設項目化實踐課,讓學生在實際創作中使舞蹈編排和燈光設計完美配合。培養人才時既要培養創新思維,又要教授技術操作,多讓學生嘗試不同的燈光使用方法。學校應多和演出院團合作,為學生提供實習和工作機會,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舞臺表演中。閩南舞蹈與舞臺燈光的融合,在人才的支持下,不僅賦予傳統文化新的舞臺生命,還促進其創新發展。
5結語
閩南舞蹈擁有深厚的文化基礎和特別的動作特點,給舞臺燈光設計帶來了靈感。燈光運用科技手法使舞蹈在視覺上有故事感,拓展了傳統舞蹈的表現空間。閩南舞蹈想要轉型為舞臺演出,需要更多關注燈光的運用和改變,這樣才能使舞蹈發展得更好,創造出新的審美形式。
參考文獻:
[1]黃露斯.閩派舞劇中閩南舞蹈符號的運用與創新策略[J].藝苑,2025(2):55-59.
[2]焦雨婷.閩南舞蹈在當代舞臺藝術中的創新與發展[J].天南,2025(2):61-63.
[3」田瑞東.舞臺燈光與劇情氛圍營造的關系研究[J」.大觀(論壇),2025(2):69-71.
[4」丁天福.閩南傳統舞蹈的舞臺表現[J」.藝術大觀,2022(17): 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