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覺”之觀念的中國意蘊
(一)“覺”之觀念的入世性與宇宙性
佛家中的“覺”是沒有內容的純覺,涵蓋一切內容而超越一切內容。與佛教的觀點相對照,儒家中的“覺”是外在事物與內在于心的天理的結合,是一種對事物本質和道德法則的深刻理解與覺悟。即使是逍遙無為的道家也強調“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道德經》)?!坝X”是清醒、進取的,它不僅僅是一種內在的精神狀態,更是一種能夠指導人們行為的智慧準則。
一方面,這種“覺”不僅要求個體認識世界,也主張個體積極參與改善現實世界,體現出一種入世的精神?!坝X”的入世性特征就顯著體現在其具備切實改變現實世界的意圖及實際效能上,這一特性打破了由個體自我所構建的、與現實相隔離的“真空”狀態。然而,若過度強調“覺”的入世性,則可能導致其實踐應用上的困境,即喪失其原有的超越性維度與本質。因此,“覺”的入世性并非無限制、無條件,而是需要在入世與出世之間尋求一種平衡狀態,維持一種既介入現實又保持適當距離的審慎態度,避免完全沉溺于現實世界的瑣碎之中。儒家秉承入世哲學,但《論語·公冶長》也記載“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表達了一種出世精神?!坝X”的入世性是以一種在世而不溺于世的精神狀態去執行介入并改善現實世界的意識行為。
另一方面,覺之內容,即外在事物與內在于心的真理的結合,體現了一種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如同朱熹所言,“所覺者,心之理也”(《朱子語類·卷第五·性理二》),這里的“理”既是宇宙的自然法則,也是人心的道德法則。這種覺悟強調人對自身在宇宙中位置的深刻理解,以及如何與宇宙和諧相處的智慧,表現出“天人合一”的宇宙性?!肚f子》中的 “至人”“神人”,都自覺“天人合一”,而進入無限。 “人的血肉之軀,不可能進入無限。人的精神狀態,則可能進入無限,就是自覺個體與宇宙合一,也就是自覺天人合一?!蔽鞣接钪嬗^往往將至高無上的神祇作為核心,將人與宇宙、人與自然視為分離和對立的實體。相比之下,中國人則更加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人類既是自然宇宙的組成部分,又擁有理解、駕馭乃至融入宇宙的智慧,旨在達成天人合一的和諧境界。它視“天”(大宇宙)與“人”(小宇宙)為緊密相關、不可分割的統一體 。張載正式提出了“天人合一”這一哲學范疇。作為宋代心本體論的開啟者陸九淵認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直接點明了人心與宇宙的本體性聯系。心學的另一代表人物王陽明認為人與宇宙是一個整體,人心與萬物一體相通,“明明德者,立其天地萬物一體之體也,親民者,達其天地萬物一體之用也” 。張岱年在闡述“天人合一”的內涵時指出: “天人相通的學說,認為天之根本性德,即含于人之心性之中;天道與人道,實一以貫之?!薄坝X”之宇宙性揭示了人與自然緊密相連、追求本體性統一的獨特視角。
“覺”的入世性與宇宙性之間的關系表現為一種動態的平衡。入世性強調個體在現實世界中的積極參與和實踐,而宇宙性則提醒個體要意識到自己與宇宙萬物的聯系,保持與宇宙規律的和諧。這種平衡狀態要求個體既要有深刻的內在覺醒,也要有對外界的積極介入和改善,體現了一種既深刻介入生活又超越其上、連通宇宙萬物的特質。
(中略)
(四)“覺”之觀念的中國性與世界性
“覺”之觀念,作為人類精神探索的重要維度,既承載著深厚的中國文化底蘊,又跨越時空界限,展現出普遍的人類智慧與追求。在中國性與世界性的交織中,“覺”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鮮明的特質,也是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
“覺”的中國性,根植于中華文明的沃土之中,是中華文化獨特精神氣質的集中體現。“覺”常與“悟”“醒”“自覺”等概念并提,強調的是個體通過內在省察與體悟,達到精神覺醒與升華的過程。這一觀念深深滲透于儒、釋、道等主流思想體系之中,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儒家以“心有所覺謂之仁”為核心,強調通過“覺”來培養仁愛之心,實現個人的道德修養與社會和諧;道家則追求“道法自然”,通過“悟道”達到與自然合一的境界,實現心靈的自由與超脫;佛家更是將“覺悟”視為修行的最終目標,通過禪定與智慧的開發,達到對生命本質與宇宙真理的徹底領悟。此外,“覺”的觀念還廣泛體現在中國藝術、文學、宗教等多個領域,如詩詞中的意境營造、書畫中的筆墨意趣、禪宗公案中的機鋒問答,無不透露出對“覺”的深刻理解與追求。這些實踐不僅豐富了“覺”的內涵,也使其成為中國文化中的一個標志性符號,體現了中國人獨特的宇宙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然而,“覺”的觀念并未止步于中國的界限之內,它同樣具有跨越文化和地域的世界性特征。當審視不同文明的智慧時,不難發現,“覺”的概念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有著相似的表達與追求。蘇格拉底提出的“認識你自己”與康德的 “要有勇氣運用你自己的理智”,呼喚對個體的自我認知與內在覺醒。笛卡爾哲學體系中 “我思故我在”中的“思”可理解為一種“覺”,即直接意識到自己的思維活動,這是自我意識問題的發端。 胡塞爾在意識現象學中直接提出“原意識”或“內-知覺”的概念,也指的是意識對自身活動的直接覺察。 胡塞爾認為,每個意識體驗都是“被感覺到的”,都是內在地“被感知到的”(即內意識),即使它還沒有被設定、被意指(感知在這里并不意味著意指地朝向與把握)。海德格爾在其存在論中探討了“自身意識”,涉及了個體對自身存在的覺知。美國心理學家弗拉維爾提出“元認知”,即對自身認知過程的認知。“元認知”是超越于一般自覺意識之上的自覺性,即以個體自我意識為客體的超越性自覺。費希特式的“智性直觀”在牟宗三看來相當于意識自身的“覺之自覺” 。在馬克思看來,人自身的本質只有通過人的“積極實現其存在”的過程才能被“在”出來,離開了人的積極的存在這一“能動的原則”,人也就無法實現或證成他的本質 。(中略)自覺的主體性意識以及受自覺意識啟發而改造自然的實踐活動正是人區別于動物的靈覺之所在。在日本茶道中,“和敬清寂”的精神追求,要求茶人在準備與品嘗茶的過程中,通過內心的專注與覺知,達到一種超越日?,嵥椤⒍床焐嬷B的境界,體現了對“覺”的深刻領悟與實踐。此外,現代心理學中的自我認知理論、存在主義哲學對生命意義的探索,以及全球范圍內興起的冥想、瑜伽等心靈修行方式,都是對“覺”的普遍價值的現代詮釋與實踐,證明了“覺”作為人類共同的精神追求,具有超越文化和地域的普遍意義。
——李偉,謝升梅《“覺”之觀念史及其中國教育學意蘊》,山西大學報,2025年3月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