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畢業后,我習慣性地整理起四年來用過的所有書籍。在收拾好的整整三大摞書中,兩本深紅色封面的《中國現當代文學史》格外醒目。我輕輕抽出其中的一本,翻到扉頁,一張泛黃的課堂筆記從書頁間滑落,上面的墨跡已然有些褪色,卻在拾起的瞬間,驚起記憶的層層漣漪,那些與張嵐老師相處的點點滴滴倏然變得鮮活……
初識:課堂上的不解之緣
與張嵐老師初次見面,是在浙江海洋大學的新生見面會上。她作為中文系的系主任,給我們開展了入學教育。張老師站在講臺上,身著一襲墨綠色長裙,上面點綴著白色碎花,斑斕而柔和,宛如雨后初晴的草地,清新中透著蓬勃的生機。她嘴角那抹明媚而親切的微笑,如同初升的暖陽,溫暖地照耀我的心田,瞬間驅散了我初入大學時的惶惑與不安。那一刻,我便隱約感覺到,一段美好的師生緣分正在悄然萌芽。
不久之后,在第一節現當代文學課上,我再一次與張嵐老師相遇。她講課與眾不同,不似其他老師那般拘泥于幻燈片上冰冷而生硬的文字,而是憑借自己深厚的文學底蘊和動人的語言藝術,引領我們走進一個又一個多姿多彩的文學世界。
當她介紹時代背景時,我們仿佛置身于那個風起云涌的戰爭年代,感受著時代的脈搏和歷史的厚重;談及作者生平時,就如同漫步于一座座人物畫廊,讓我們在贊嘆、唏噓的同時,也對生命有了更加深刻的體悟;在分析創作特色時,一字一句都透露出她對文學的熱愛與敬仰,也點燃了我們心中的文學之火;進行語篇賞析時,我們更是能真切地感受到流淌于作者筆尖的悲歡離合,傾聽他們靈魂深處的吶喊與掙扎……在張老師的課堂上,我們得以跨越時空的界限,與文壇巨匠們展開一次次心靈的對話。
張老師是浙江舟山人,講話時語速很快,還帶些清俊硬朗的韻味。上課時稍不留神,就可能錯過一段精彩的分享。但她的課就像有魔力一般,即便是平時上課喜歡玩手機的同學,也紛紛抬起頭,沉醉于精彩的課堂中。在張老師生動的講解下,蕭紅的悲涼與堅韌、張愛玲的清冷與孤傲、王安憶的細膩與深刻,如同一幅幅生動的畫卷,在我腦海中活靈活現。漸漸地,我愛上了現當代文學這片充滿魅力的海洋,愛上了一個個用文字編織的獨特世界。
在遇到張嵐老師之前,文學于我而言不過是語文書中一篇篇毫無生氣的課文。是張老師讓我窺見了文學世界的廣袤與深邃,領略了隱藏于文字背后無限旖旎的風光。透過一個個躍動的文字,我看到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恬淡與釋懷,品出了“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的灑脫與曠達,領悟了“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的激昂與豪邁……文學,不再是文字的簡單堆砌,而是化作一方凈土,讓我們的內心得到宣泄和慰藉。我曾一度對自己的未來感到迷茫,在考公、考研兩條路之間彷徨無措。是張老師的出現,讓我萌生了一個念頭——化作一縷清風,吹拂更多人心中的文學荒原。也正是從那時起,我堅定了為人師的信念。
走近:論文中的深厚情誼
時光荏苒,轉眼間,張嵐老師的現當代文學課也在大一下學期悄然落下了帷幕,但我們之間的師生情緣卻在不斷延續。大三下學期,畢業論文的鐘聲敲響,我果斷選擇了現當代文學方向,還主動請張老師做我的指導老師,盡管我深知她對論文的要求極為嚴格。抱著一顆追求上進的心,我暗暗告訴自己,在她的指導下,我一定能更出色地完成這項任務。
果然,挑戰接踵而至。在其他組的同學都紛紛確定好選題,摩拳擦掌準備開始撰寫初稿時,我們組的幾個同學仍在選題上徘徊不前。當十幾個選題如秋葉般隨風飄零后,我才真正理解“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背后的艱辛與不易。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張老師的嚴格。
為了更充分地準備考研,大三的那個暑假我選擇留校,因此有了多次與張老師面對面溝通、交流的機會,也讓我進一步體會到了張老師在學術上嚴謹負責的態度。當我拿到第一次被她修改過的紙質稿時,心中充滿了震驚——每一頁都寫著密密麻麻的紅筆字,大到段落銜接、內容構成,小到字體大小、標點符號,從標題到參考文獻,張老師都一絲不茍地進行了標注和修改,每一處都凝聚著她的心血與智慧。那一刻,我深深被她的敬業精神所打動。
在接下來的修改過程中,我愈發深刻地感受到張老師作為一名教師、一名學者的精神風范。經過三四次打磨之后,論文中的大問題已經迎刃而解,但我總覺得還有些不對勁,似隔著一層薄紗,難以看清問題的根源。然而,張老師并未直接點破,而是耐心地跟我討論、分析論文的每一個部分,循循善誘,引導我自己發現問題所在,最后才指點迷津,提示我改進的方法。
之后,張老師又語重心長地對我說:“我記得你之后是準備讀研的吧,那你一定要記住,寫論文的時候要講究用詞的科學和嚴謹,盡量少說廢話,時刻保持清晰的邏輯。”我真切體會到了張老師對我未來學習生涯的殷切期望。直到如今,這些話也時常回響在我的耳畔,每當我提起筆時,就會不自覺地想起張老師的諄諄教誨。
傳承:歲月中的啟迪堅守
張嵐老師不僅為我指引了文學與論文寫作的方向,更以身作則地詮釋了教育的真諦。她熱愛生活、熱愛自然,朋友圈里總是定格了許多與花有關的美好瞬間……而她對我的影響,就像芬芳的花朵一樣,歷久彌香。
一次,我在食堂偶遇了張老師。她緩緩走來,很自然地坐在了我的對面。一開始,我有些局促,不知該說些什么,只想著快點吃完飯離開。可張老師卻仿佛很珍惜這次閑聊的機會,她向我介紹了往屆的優秀學長,還跟我分享了許多學習心得,我也從中學到了很多做人做事的智慧和道理。那一刻,她似乎不再是令人心生敬畏的老師,而是與我志同道合的朋友。自那之后,“師生關系”一詞在我心中便也多了幾分溫情。
還有一件事至今都令我印象深刻。考研成績公布后,我開始緊鑼密鼓地準備復試,學院也為我們開展了一次全真模擬考。那天下午,教室里老師們端坐如林,張老師那熟悉而親切的身影亦在其中。面對眾多嚴肅的面孔,我感覺緊張的氛圍彌漫在教室的每個角落,掌心的冷汗幾乎能將手中的稿紙浸透。盡管最后的模擬還算順利,但我內心的忐忑卻難以掩飾,而這種不安也被張老師察覺到了。結束后,我獨自走在回圖書館的路上,腦海里不斷浮現出剛才的表現,對自己的怯場與不自信感到懊惱,一種前所未有的挫敗感如潮水般涌上心頭。這時,張老師突然從我背后走來,笑著對我說:“剛剛表現很不錯啊!”我一時間愣住了,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她又補充道:“真正上場的時候千萬別緊張哦!想當年我考研究生的時候,可以說是空手上陣。你這么努力地復習,我相信,勝利定將屬于你!”我知道,張老師這么說不過是為了安慰我罷了,但聽了這番話,我心中的擔憂、害怕全都一掃而空,頃刻間,只覺得內心充滿了無窮的力量。
從那天起,我逐漸意識到,教師不僅僅是韓愈口中“傳道受業解惑”的教書匠,更是學生心靈的引導者、守護者。我也忽然讀懂了陶行知先生的那句:“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來,才能打動心靈的深處。”師者,唯有用心去感受學生的喜怒哀樂,樂其所樂,憂其所憂,方能在他們心靈的沃土上耕種出絢爛之花。
如今,再次回憶起與張嵐老師相處的點滴時光,心中滿是感激與懷念。每一次對話,每一處指導,每一句教誨,都恰如輕撥琴弦,激起我內心深處最動聽的和鳴。在我人生的這趟列車上,張老師只是一個過客,卻如一盞永不熄滅的明燈,讓我明白,所謂成長,不僅僅是年齡上的增長,知識、閱歷的累積,更是心靈的磨礪。如今,褪去一身的膽怯,曾經那株稚嫩的小草也已然有了“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的勇氣與堅韌,在屬于自己的舞臺上自信地綻放光彩。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又是一年春天,窗外的玉蘭花再次綻放、香氣四溢。我知道,師者的溫度就藏在這些細微的時光里,在每一次的言傳身教中。我很慶幸,也很感激,在求學道路上能夠遇到張嵐老師。未來,我也將帶著這份溫度與力量繼續堅定前行。
(作者現為溫州大學人文學院研究生)
責任編輯 晁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