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25)08-0131-04
一、引言
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關乎國家前途命運,是為國家立心、為民族立魂的工作。黨中央高度重視意識形態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作出重要指示,為意識形態建設提供了方向指引。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1]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強調要為全面深化改革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同時提出要完善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加強輿論引導,有效防范化解意識形態風險。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深刻理解和把握意識形態領域的復雜態勢,厘清意識形態的多重困境,提出有針對性的突圍策略,對于國家長治久安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深遠意義。
二、泛娛樂化的本質探討
馬克思曾指出,除了生產勞動時間,人們還有非生產勞動時間。擺脫異化勞動后,人們在非生產勞動時間里可以進行休閑娛樂,自由支配時間,從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2]。需要注意的是,娛樂本來是人們豐富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資本和技術等力量推動娛樂逐漸向泛娛樂化演進。從外部表現來看,泛娛樂化為大眾提供娛樂、宣泄情緒和滿足欲望的途徑,但其本質是消費主義和享樂主義,旨在實現資本增值。資本為了逐利,將大量資金投入娛樂,通過開發超前消費平臺、宣傳“及時行樂\"理念,激發個體內在沖動,誘導非理性消費。娛樂市場景觀的繁榮弱化了事物的嚴肅性,在資本鼓吹下,個體陷入“拜物教”泥潭,出現庸俗化消費需求,理性思考能力弱化、生活虛無化、無意義感等傾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盵3]高校大學生的意識形態安全關系到國家長治久安,關系到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泛娛樂化內容將娛樂滲透至政治、經濟、社會生活等各個領域,在強烈感官沖擊下部分大學生容易迷失自我。因此,必須堅定政治立場,明確泛娛樂化正悄然引發部分大學生對主流價值觀的認同危機,給高校意識形態安全帶來挑戰。
三、泛娛樂化背景下高校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的多重困境
(一)娛樂話語表達削弱主流意識形態傳播效果
馬克思指出:“人作為自然的、肉體的、感性的、對象性的存在動物,同植物一樣,是受動的、受制約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4]。在數字化媒介環境中,泛娛樂化呈現出碎片化、隱匿性特征,與政治傳播、消費文化、社群交往等維度交互影響,客觀上推動了公眾認知方式的改變。一方面,話語內容碎片化,影響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的系統性。當前,我國主流意識形態以宏大敘事為主,傳播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民族觀、國家觀、歷史觀和文化觀。然而,泛娛樂化話語表達的碎片化、零散化、淺表化等“袖珍”主題,迎合了部分個體的心理需求,導致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不良思潮蔓延。在全媒體時代,標題黨利用熱點元素惡意歪曲歷史人物、英雄人物的形象,大學生沉浸在娛樂浪潮中,難免會受到不良暗示的影響,對自我價值觀產生懷疑。另一方面,話語傳播隱匿化,影響主流意識形態的穩定性。大學生正處于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對多元文化具有一定的包容性,熱衷于張揚個性,尋找適合自己的同頻娛樂圈層。娛樂話語主題溫情,隱匿的傳播方式容易消解話題的嚴肅性,各種“熱梗”層出不窮,例如“擺爛”“躺平”等泛娛樂化傾向的亞文化,打著搞笑幌子,在無形之中影響著個體的認知方式和價值取向。在“眾人狂歡”的氛圍中,個體容易陷入對事物真實性與否的考量,引發價值認同危機。
(二)技術手段影響主流意識形態生存空間
“在某種程度上,人們在網絡時代所認知的世界就是不同媒介所搭建的世界”[5]。互聯網算法技術的迅速崛起,使得娛樂方式不斷更新,各種娛樂平臺如雨后春筍般迅猛發展,滿足了當代大學生對個性、審美、精神塑造的需求。一方面,信息繭房影響著大學生的信息獲取方式。尤瓦爾·赫拉利指出:“當你閱讀電子書時,電子書也在分析你的閱讀習慣,根據你翻頁的速度推薦你可能感興趣的書籍。”技術在提升信息獲取效率的同時,也帶來一些值得關注的現象:長期接觸單一化信息會對思維廣度和深度產生一定制約。在這種信息環境下,大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多元價值認知面臨挑戰。算法技術的應用客觀上形成了相對固化的信息傳播路徑,這對主流意識形態的傳播廣度和接受效果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引導大學生在算法推薦環境下保持開放的思維方式和全面的價值認知,已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思考的重要課題。另一方面,網絡圈層影響著青年群體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程度。我國的主流價值體系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根基,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內核,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價值導向,構成了完整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框架。然而,算法推薦技術對大學生信息獲取方式產生了影響,個性化推送機制容易形成相對固化的信息接觸模式,使具有相似興趣和價值取向的個體相對集中,形成特定的網絡圈層,在信息繭房中,個體逐漸被同化,容易產生非理性沉迷行為。
(三)錯誤認知削弱主流意識形態影響力
大學生正處于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錯誤認知會影響其價值觀的塑造。一方面,消費主義、物質主義和拜金主義通過娛樂化敘事方式影響大學生的價值觀。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中指出:“現代人用娛樂化敘事方式掀起文化消費狂歡,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往往隱含在娛樂之中?!盵6]泛娛樂化的核心是消費主義,它以欲望和享樂為內核,主張娛樂至上,在資本平臺的催化下,構建了一個全民狂歡的感官世界。邁克爾·丁·沃爾夫指出,“若沒有娛樂內涵,在明天的市場上消費性產品將越來越沒有立足機會”[7]。消費主義和拜金主義使部分大學生無意識地接受平臺資本力量的規訓和隱蔽誘導[8]。在泛娛樂化氛圍下,人們的真實需要被娛樂的虛假需要所掩蓋,消費主義、物質主義、拜金主義等錯誤認知會影響大學生價值觀的塑造。另一方面,虛無主義模糊大學生的價值判斷。公共話語以娛樂的方式出現,真正有價值的理性思考被虛無娛樂所取代。娛樂創造的“精神場\"容易模糊人們的價值信仰,正如尼采所言:“精神力量可能已經衰竭,使以往的目標和價值不再適用,再也找不到信仰。”[9]近年來,隨著流量明星和短視頻文化的迅猛發展,人們對偶像的崇拜標準轉向了“容貌、搞笑”。在互聯網上,對娛樂、明星、八卦等話題的討論熱度較高,而對歷史人物、英雄人物的關注相對較少,甚至部分人的價值評價出現偏差。一些利己主義者為吸引注意力,隨意篡改沒有突出“流量賣點”的歷史事件,比如將歷史拍成穿越劇、偶像劇。這種千奇百怪的娛樂視角容易消解歷史的嚴肅性。
四、泛娛樂化背景下高校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的突圍策略
如何規避娛樂對大學生的“愚樂”異化,已成為衡量意識形態工作的直觀信號。泛娛樂化對大學生造成的不良影響,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與警惕。因此,必須合理評估泛娛樂化帶來的風險,使大學生的意識形態和價值取向朝正確方向發展。
(一)創新表達方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
隨著數字媒體的蓬勃發展,網絡空間涌現出大量具有時代特征的流行詞匯,這些語言現象深刻反映了全媒體傳播體系對當代大學生認知結構的影響。為提升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的傳播效果,亟須推動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的現代轉型,構建兼具思想性和親和力的話語表達機制。首先,立足大學生的生活實際創新話語體系。當代高校育人環境呈現開放性特征,學生面臨學業發展、職業規劃、人際交往等多重現實挑戰。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突破傳統課堂邊界,運用生活化、情境化的話語方式建立雙向溝通渠道,在準確把握學生思想動態的基礎上,實現教育話語的創造性轉化。其次,探索教育內容與娛樂形式的有機融合。在教學設計中,適當引入彰顯主流價值的影視作品、動漫產品、微視頻等多媒體資源,以青年群體喜愛的文化形態傳遞意識形態內容。同時,注重吸收具有正向價值的網絡熱詞,不斷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語料資源庫。最后,激發大學生的文化創造活力。針對青年群體的個體差異,引導其參與網絡文化產品的原創與再創作,培育融合文化傳承價值和時代精神的數字文化精品,包括網絡文學、動漫、有聲讀物、數字游戲等新興媒介形態[10],從而掌握網絡娛樂傳播的主動權,實現主流價值的內化與認同。
(二)加強制度建設,提高技術治理效能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網絡空間是億萬民眾共同的精神家園。網絡空間天朗氣清、生態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網絡空間烏煙瘴氣、生態惡化,不符合人民利益?!盵1I]因此,構建網絡空間的制度性約束與技術性規制具有重要現實意義。一方面,要完善市場治理機制。相關職能部門需協同推進泛娛樂化現象的規范化治理,建立健全動態監管體系。通過內容分級審查、市場行為規范、供給總量調控等手段,確保文化產品傳播要嚴守主流價值防線。針對部分媒體為追逐流量經濟而刻意傳播庸俗內容、虛假信息等失范行為,必須建立嚴格的追責機制,用剛性制度保障娛樂產業發展與主流價值導向同頻共振。另一方面,要強化技術治理效能。網絡媒介平臺應自覺承擔社會責任,運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實現娛樂內容的精準分類與價值評估,在推薦系統中設置正向價值權重參數,優先呈現具有思想深度的優質內容。同時,建立自動化過濾機制,有效攔截庸俗化、媚俗化信息。基于網絡圈層的差異化特征,采取多平臺聯動、多形式融合、多維度滲透的方式,將“堅定信念、艱苦奮斗、實事求是”等核心價值理念有機融入各類圈層,實現主流意識形態的精準化傳播與柔性化滲透。
(三)重視自我建設,增強大學生的免疫力
根據辯證唯物主義基本原理,事物發展取決于內因與外因的辯證統一,其中內因起決定性作用,外因通過內因產生影響。大學生群體肩負著民族復興重任,要有效抵御泛娛樂化侵蝕,關鍵在于強化主體自覺,提升思想免疫力。首先,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頭腦。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具有嚴謹性、科學性,其思想內涵包括辯證唯物論與唯物史觀等基本立場和認知方法。掌握這一理論武器,不僅能使青年準確把握社會發展規律,提升對娛樂文化的鑒別力,從而在紛繁復雜的信息環境中堅守精神家園,還有助于塑造青年的社會責任感,為應對現實挑戰提供思想指引。其次,強化大學生的價值自覺與道德自律能力。在認知層面,深化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認同和情感認同,通過系統的理論教育和文化浸潤,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價值判斷標準。在實踐層面,培養大學生的道德自律意識,引導他們自覺抵制不良信息,以審慎負責的態度參與網絡互動。鼓勵大學生在社交媒體中主動篩選與傳播具有思想深度和正能量的內容,如分享反映社會進步、彰顯民族精神、體現時代擔當的優秀案例,通過同輩示范引領和相互影響,構建積極向上的網絡文化生態,使主流價值的傳播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效果。最后,根據大學生的現實需求挖掘育人資源。通過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和職業發展指導,幫助大學生確立人生目標。高校應整合地方資源,聯合政府和企業打造特色實踐平臺,以卓越的項目內容和充足的資源支持,吸引大學生參與有意義的實踐活動,從而自覺遠離低俗娛樂,腳踏實地地實現人生價值。
五、結語
適度娛樂具有正向引導功能,但過度娛樂則不利于育人目標的實現。泛娛樂化帶來的享樂至上、消費異化等價值偏差,會阻礙大學生的精神成長與價值塑造。若不加以引導,這種文化現象容易弱化其理性批判思維和精神追求,進而影響他們全面發展。在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大學生必須學會洞察事物本質,保持生命活力,始終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肩負使命,實現價值共通、行動共為,以實現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自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為己任,不懈努力,奮發向前。為了適應未來人才培養的新格局,在建設教育強國的新征程上,高校應前瞻性地布局文化育人矩陣,既要筑牢防范泛娛樂化的思想堤壩,也要構建引領價值成長的精神引擎,使青年一代在數字化浪潮中始終錨定精神坐標。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要培養青年學子建立文化認知的雙循環,既能在本土文化中深耕精神根基,又能在文明互鑒中提升價值判斷力,真正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只有這樣,高校意識形態工作才能真正取得實效,為培養具備崇高理想、高尚品德、扎實學識和嚴明紀律的新時代青年,為國家的繁榮昌盛貢獻智慧和力量。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26(01).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281.
[3]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72.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67.
[5]汪康,曲蓉.新媒體視域下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認同機遇與挑戰[J].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 :278.
[6]汪康,吳學琴.網絡“泛娛樂化\"引發的主流意識形態安全風險及其治理[J].思想教育研究,2021(3) :56-60.
[7]邁克爾·丁·沃爾夫.娛樂經濟[M].黃光傳,鄧盛華,譯.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1:6.
[8]張恂,呂立志.祛魅與消解:網絡泛娛樂主義的資本邏輯批判[J].思想教育研究,2020(6):73.
[9]尼采.權力意志(上卷)[M].孫周興,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424-425.
[10]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N].人民日報,2019-11-13(06).
[11] 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文化思想學習綱要[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4:76.
基金項目: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項目:“泛娛樂化對滇西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對策研究”(2024Y839);大理大學2023年思想政治理論與實踐研究專項項目:“全媒體時代高校意識形態工作話語權建構研究”(DLDXSS058);大理大學2024年育人工作研究項目:“全媒體視域下大理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體系建設研究”(YRKTY202405)。
作者簡介:林怡活,女,大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何燕霞(通信作者),女,大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意識形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