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圖分類號:F326.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5097(2025)08-0001-14
Provincial Governor's Responsibility System for Food Security,Integrationof Rural Industries,andNewQualityProductiveForcesinFood
XIAWenhao1,ZHANGJunbiao1,CAO Zengdong2,LIUQiqi1 (1.Zhejiang Provincial Instituteof Rural Revitalization,Zhejiang Aamp;F University,Hangzhou 3113oo,China; 2.Business School,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Oo875, China)
Abstract:Using paneldatafrom30provincs inChinafrom2011to202 andemployingadiffrence-in-diferencesmodel, thisarticlesystematicallanalyzestheimpactoftheprovincialgovernor'sresponsibilitysystemforfoodsecurityonthe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n foodand itsunderlying mechanisms.Research findings:The provincial govermor'sresponsibility systemforfoodsecurityhasapositiveefectonenhancing thelevelofnewqualityproductiveforcesinfod;andthisconclusion still holds trueafterrobustnesstesting.Theprovincial goveror'sresponsibilitysystemforfoodsecuritymainlypromotesthe developmentofnew laborobjectsandnew labor materials.Heterogeneityanalysisshowsthattheprovincialgovernor's responsibilitysystemforfoodsecurityhsapositiveeffctonthenewqualityproductiveforcesinfood,whichisparticularly prominent in provinceswith large grain planting scalesand coastal areas.Mechanismanalysis further indicates that the provincial governor'sresponsibilitysystemforfodsecurityenhances thelevelof newqualityproductiveforces infoodby promotingthedeepintegrationofruralindustries.Local govermmentsshouldactivelypromote themultidimensionalintegration ofruralindustriesandadvancethedevelopmentofnewqualityproductiveforcesinfoodtoensurethefoodsecurityof hina.
KeyWords:provincialgovernor'sresponsibilitysystemforfoodsecurity;newqualityproductiveforces infood;integration of rural industries;difference-in-differences model
一、引言及文獻綜述
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是國家糧食安全的根基。進入新時代以來,中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糧食生產取得了顯著成效。在糧食總產量連續9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的基礎上,2024年首次邁上1.4萬億斤臺階,達到14130億斤,單位面積產量達每公頃5921公斤①,較2012年分別提高了2339億斤和622公斤(2。人均糧食占有量達到500公斤),遠高于國際公認的400公斤糧食安全線。然而,中國糧食生產仍面臨極端氣候變化日益加劇、耕地“非糧化非農化\"態勢隱現、資源環境約束持續增強以及國際糧食貿易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頻繁干擾等多重挑戰1,折射了傳統糧食生產方式在應對復雜環境變化方面的局限性[2]。因此,如何從被動、依賴自然條件的糧田管理模式,轉變為主動、依賴科技進步的管理模式,是當下亟須解決的重要問題。
在此過程中,發展新質生產力作為重要的路徑取向而被廣泛關注。具體到糧食生產上,要解決糧食增產后勁不足、加工儲運短板明顯3、勞動力數量和質量下降等突出問題,關鍵在于大力發展糧食新質生產力。糧食新質生產力是通過糧食生產技術的革命性突破、糧食生產要素的創新性配置以及糧食產業的深度轉型升級催生的先進生產力,其基本內涵包括更高素質的勞動者、更廣泛更新的勞動對象、更高技術含量的勞動資料以及優化組合的升級躍遷[4]。這意味著亟須通過科技創新和智能化生產全面提升糧食產業鏈的質量與效率,從而實現糧食生產的高質量發展。
作為新時期保障糧食安全的關鍵舉措,中國2015年實施的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以下簡稱“省長責任制”明確了地方政府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方面的職能與責任,并對糧食生產、儲備、流通體系建設以及糧食產業發展等提出了具體要求。此外,省長責任制通過延伸糧食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和完善供應鏈,推動了糧食生產方式的現代化和集約化轉型。這種以產業融合為核心的政策引導為糧食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從而在更高層次上實現糧食安全保障和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雙重目標。那么,省長責任制是否有效促進了糧食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農村產業融合在其中發揮著怎樣的作用?為了回答上述問題,本文擬利用2011—2022年中國30個省份的面板數據,采用雙重差分模型,考察省長責任制對糧食新質生產力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旨在為糧食新質生產力水平提升的路徑選擇提供可行依據,并為中國糧食安全保障和農業強國建設提供有益參考。
系統梳理現有文獻發現,與本文密切相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關于糧食新質生產力影響因素的研究,目前學界的研究成果較為有限。現有研究表明,農業數字化對提升糧食新質生產力水平具有積極作用,尤其是在糧食主產區,這一效應更為顯著。同時,農業數字化的正向影響并不局限于特定區域,還能夠跨越地區界限,促進鄰近地區糧食新質生產力的發展[4]。至此可以發現,上述研究揭示了新質生產力在提升糧食生產能力和保障糧食安全中的重要作用。然而,現有研究缺乏對具體政策在推動糧食新質生產力發展中的效果評估。尤其是作為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政策,省長責任制對糧食新質生產力的影響尚未得到足夠的學術關注。二是關于省長責任制政策效應評估的研究。已有研究表明,該政策不僅通過提升地方政府和領導的糧食安全責任感和抓糧積極性,還能通過推動土地整治以改善耕地質量,從而促進糧食生產目標的實現[5]。從政府治理角度來看,省長責任制通過增強地方政府在糧食安全治理中的“承諾水平選擇”,有效提升了糧食安全治理的整體效果[6]。從農業服務業角度來看,省長責任制推動了中國農業服務業產值和占比的雙增長,這一效應隨著時間推移持續增強,尤其在產業鏈的產前環節和糧食主產區的農業服務業發展中表現更為突出[7。從財政分權角度分析,省長責任制抑制了財政分權對糧食主產區、中部和西部地區糧食生產的削弱效應,但在非糧食主產區和東部地區卻加劇了財政分權對糧食生產的抑制效應[8]。從糧食注意力視角出發,省長責任制加強了糧食主產區糧食注意力對糧食生產的促進作用,反向調節了糧食主銷區糧食注意力對糧食生產的促進作用9。現有研究尚未充分考慮省長責任制對糧食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影響及其內在機理。因此,亟須進一步探討省長責任制如何通過政策執行影響糧食新質生產力。
本文可能的邊際貢獻體現在:第一,突破了傳統政策效果評估集中于產量、財政投人等指標的局限,補充了省長責任制政策效應評估的相關內容。本文將研究視角拓展至區域糧食新質生產力,并通過理論分析和實證研究揭示省長責任制對糧食新質生產力的作用效果,從而為相關政策的綜合性評估提供新的維度。第二,豐富了糧食新質生產力影響因素的相關文獻。本文從理論和實證兩個層面探究省長責任制對糧食新質生產力的影響作用,為制度因素賦能糧食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新的證據。第三,探究了省長責任制對糧食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作用機制。本文從農村產業融合視角出發,深入分析省長責任制如何通過推動農業與二、三產業的深度融合,從而促進糧食新質生產力全面發展。
二、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一)省長責任制對糧食新質生產力的直接效應分析
基于糧食新質生產力的概念內涵,本文從新型勞動者、新型勞動對象、新型勞動資料以及優化組合的升級躍遷四個方面,論述省長責任制賦能糧食新質生產力的直接效應。理論分析框架如圖1所示。
圖1理論機制

省長責任制對新型勞動者的影響。新型勞動者是指在糧食生產過程中,能夠有效運用現代科技、創新生產方法且具有較高勞動效率的糧食生產者[4]。舒爾茨的人力資本理論強調,勞動者技能提升是促使農業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10]。省長責任制通過加強技術培訓和職業教育,促使傳統農民逐漸轉化為具有高技能的農業勞動者,能夠熟練掌握農業機械操作、熟練使用數字農業、智能農業設備,從而提高生產效率[1。對于現有的農民群體,通過政府主導的農業培訓計劃或與高等院校合作,提供現代農業技術培訓和實踐機會,幫助農民轉變觀念,掌握新的農業生產技術。同時,地方政府通過吸引農科院校畢業生或農業領域的高技術人才回到農村并參與現代農業建設。此類人才能夠通過創新推動農業技術進步和生產方式轉型,提高糧食生產的科技含量和競爭力[12]。
省長責任制對新型勞動對象的影響。新型勞動對象是指通過科技創新和現代農業手段,在品種選育、農業生物技術等方面取得突破,從而提高糧食作物的品質和產量[13]。新古典增長理論中,經濟增長率由資本和勞動增長率及其邊際生產力共同決定[4]。糧食產業技術進步通過改變生產要素質量(如種子改良等)實現邊際產出遞增。地方政府聯合高校、科研院所,通過品種改良與優化,開發適應不同氣候條件的高產、抗病蟲害的優良品種,以提高糧食的產量和質量[15]。例如,基因工程技術的應用,增加了糧食作物的抗逆性和抗脅迫性,直接優化了勞動對象(糧食作物)的生物學特性,使得糧食作物能更好地適應現有的環境條件,從而提高糧食的產量及其穩定性。同時,加強農作物保護技術的研發與應用。糧食生產的穩定性,離不開對病蟲害的防治。此外,通過生物農藥、生態防控技術等手段,減少農藥使用,可以保護生態環境,增強糧食可持續生產能力[16]。
省長責任制對新型勞動資料的影響。生產工具進步是生產力躍遷的關鍵,智能農機替代傳統農具,顯著提高了單位勞動時間的產出效率。新型勞動資料包括現代化的農業機械設備、先進的種植技術、化肥農藥及其他投入品等。這些勞動資料能夠極大地提高生產效率,節約資源,并減少環境污染。通過大規模推廣農業機械化,尤其是智能化農業設備的廣泛使用,能夠有效提高勞動生產率,減少人力成本,提高糧食生產的自動化、精細化水平[18]。在糧食生產過程中,信息技術的應用極大地減少了糧食鏈損耗[19]。例如,通過大數據平臺,農民可以實時掌握氣象信息、市場價格和庫存情況,從而合理安排生產計劃和生產投入。這種信息化的農業管理模式能夠提升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并有效規避農業生產中的風險。
省長責任制對優化組合升級躍遷的影響。新結構經濟學理論強調,要素稟賦結構升級需要匹配以相應的產業政策[20]。優化組合升級躍遷是指在糧食生產過程中,合理配置和優化各種生產要素,提升糧食生產的整體效益,這不僅包括勞動力、土地、資金等的合理配置,還涉及糧食生產技術、資源利用效率等方面的整體提升[21]。在糧食生產過程中,合理配置農業生產要素能夠最大程度提高生產效率。通過實行“土地流轉\"機制,使得優質土地能夠集中在有能力的農戶或龍頭企業手中,推動土地規模化、集約化經營22]。同時,通過加強區域間協作,優化資源流動與配置,提高糧食生產整體效率。通過合理的跨區域資源配置,可以充分發揮各區域資源優勢,提升全國范圍內的糧食生產效益[23]。綜上所述,本文提出假設1。
H1:省長責任制有利于提升糧食新質生產力水平。
(二)省長責任制對糧食新質生產力的間接效應分析
為應對地方政府存在的糧食生產松懈、糧食流通管理不到位以及過度依賴中央支持等突出問題,2015年,國務院印發《國務院關于建立健全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采取一系列措施強化耕地保護和提升糧食生產能力。例如,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促進農機與農藝深度融合,提升糧食生產效率;支持新型糧食生產經營主體,如為種糧大戶、家庭農場和合作組織提供基礎設施建設支持。此外,政府通過財政扶持、信貸支持等措施,推動糧食社會化服務和合作式生產模式。由此可以看出,省長責任制的實施促進了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農村產業融合是指以農業為基礎,將資本、技術和資源等農業生產要素進行跨界集約配置的“帕累托改進”24],以實現更高效的協同發展[25]。根據融合路徑的不同,農村產業融合的內容分為產業鏈延伸、多功能拓展、新業態培育、服務業融合以及利益聯結機制完善[26]。
第一,農業產業鏈延伸。農業產業鏈延伸是指將糧食生產環節與其他相關產業(如加工、銷售、物流、技術服務等)緊密結合,從而提高整個農業產業附加值和競爭力[27]。通過提升糧食加工能力,能有效增加糧食附加值。例如,利用深加工技術,將大米、小麥等糧食轉化為方便食品、健康食品或其他高價值產品,不僅可以擴大市場需求,也能夠減少糧食浪費。第二,農業多功能拓展。農業的多功能拓展增加了農民收入來源,提升了糧食生產的社會效益。例如,農業與旅游產業的融合,可以讓農民從傳統的糧食種植中獲得更多收人[28]。在一些農業觀光區,農民不僅可以通過銷售糧食獲得收人,還能通過提供住宿、餐飲、導游等服務,獲得來自旅游業的收入,進而改善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第三,農業新業態培育。農業新業態的培育促進了農業與科技的深度融合。當前,農業科技創新取得顯著進展,如精準農業、智能化農業等新業態的推廣應用,極大地提升了糧食生產的效率和質量[29]。第四,農業服務業融合。農業服務業融合能夠為農民提供更加全面的技術支持。農業服務業通過推動農業科技服務、農機服務、農資供應、農產品流通等環節的融合,能夠為農民提供一站式服務,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30]。第五,利益聯結機制完善。完善的利益聯結機制能夠促進農民與市場主體之間的合作。傳統農業中,農民通常處于產業鏈的低端,收入水平較低,而通過利益聯結機制的創新,如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可以將農民與市場對接,提升農民的議價能力[31]。總體來看,農業產業鏈延伸、農業新業態培育以及農業服務業融合等多種農村產業融合路徑共同推動了糧食新質生產力的提升。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假設2。
H2:省長責任制有利于促進農村產業融合,從而提升糧食新質生產力水平。
三、研究設計
(一)研究方法
1.雙重差分模型
由于省長責任制在同一時間向全國范圍同步推進,如何劃分實驗組和對照組是目前實證研究面臨的難題之一。本文參考甘林針等[5的研究思路,將屬于糧食主產區的省份作為實驗組,將不屬于糧食主產區的省份作為對照組,采用這一做法有以下三個方面的理由:第一,糧食主產區的產業結構和發展目標與省長責任制更為一致。糧食主產區通常以農業經營為主,地方政府對糧食生產的政策支持力度相對較強,且涉及農業技術創新、土地資源開發以及農田水利建設等多方面。相對而言,非糧食主產區的地方政府可能更注重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推進,農業生產對其經濟發展貢獻較小,財政收入來源主要依賴工業與服務業。因此,在省長責任制下,糧食主產區地方政府的決策原則是優先保障糧食生產,而非糧食主產區更多關注的是經濟增長和產業多元化。第二,糧食主產區與非主產區在糧食生產責任和政策執行上存在差異。糧食主產區通常承擔著更大的糧食生產任務,是國家糧食安全的核心區域。糧食主產區地方政府在省長責任制的框架下,需要投人大量資源來保障糧食的穩定生產。為了完成這些任務,糧食主產區地方政府通常會優先保障農業發展的資源配置,并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糧食生產科技創新,從而提升糧食新質生產力水平;而非主產區糧食生產責任相對較輕,糧食生產政策執行力度也較弱。第三,省長責任制在糧食主產區和非主產區的執行效果理論上存在較大差異。省長責任制的一個核心目標是通過地方政府的責任落實來強化糧食安全保障機制,這一目標在糧食主產區和非主產區的具體實施效果可能存在較大差異。對于糧食主產區來說,必須嚴格執行糧食生產任務,確保產量目標的實現,并在此基礎上推進農業現代化,從而提升糧食新質生產力水平。尤其是在糧食產業鏈延伸、價值鏈提升和供應鏈完善方面,糧食主產區地方政府往往能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然而,非糧食主產區地方政府在省長責任制的實施中,雖然有責任保障糧食自給率,但由于缺乏強有力的政策執行和監管機制,使糧食生產力水平提升有限。上述三個方面的差異確保了將糧食主產區作為實驗組、非糧食主產區作為對照組的科學性,能夠較為準確地揭示省長責任制對糧食新質生產力的因果效應。
本文利用雙重差分模型識別省長責任制對區域糧食新質生產力的因果效應。模型設定如下:
Scoreit=α+βProi×Postt+φControlsit+
λi+μt+εit
其中: Scoreit 為省份 i 在年份 Φt 的糧食新質生產力水平; Proi 為糧食主產區的虛擬變量; Postt 為省長責任制實施時間的虛擬變量; α 為截距項; β 和 φ 為估計參數; Controlsit 為控制變量; λi 和 μt 分別為省份固定效應和年份固定效應; εit 為隨機擾動項。 β 是本文主要關注的估計參數,表示糧食新質生產力在省長責任制實施前后的平均差異,若 ??βgt;0 ,則表示省長責任制對糧食新質生產力有促進作用。
要想得到模型(1)中 β 無偏的估計,平行趨勢假設必須成立。這意味著,如果沒有省長責任制,糧食主產區和非主產區的糧食新質生產力結果將呈現相似的變化趨勢。然而,糧食主產區和非主產區的劃分并非隨機化的實驗,即一個省份是否成為糧食主產區,與其糧食產量和自然條件密切相關。
本文通過以下三種方法解決潛在的選擇偏差:第一,借鑒Li等[32]和龔斌磊等[33]的做法,引人2003年前定變量和年份固定效應的交互項,以控制不同省份前定特征可能存在的時間趨勢差異(4。具體而言,參考《關于改革和完善農業綜合開發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等政策文件,本文選取2003年的平均坡度、地形起伏度和糧食單產水平(以糧食總產量與糧食播種面積的比值衡量),作為最為關鍵的前定變量。第二,本文采用事件分析法。事件分析法可以測試糧食主產區和非主產區的結果變量在省長責任制實施前是否表現出相似的趨勢。下文的結果表明,兩組之間趨勢沒有顯著差異,支持了平行趨勢假設。也就是說,盡管糧食主產區和非主產區之間存在一些不可觀測差異,但控制關鍵前定變量之后,這種非隨機性不足以干擾本文結論的可靠性。第三,通過隨機抽樣13個省份進行安慰劑檢驗,這再次減緩了對非隨機選擇的擔憂。
2.機制檢驗模型
基于前文理論分析,本文擬從農村產業融合的特定視角考察省長責任制對區域糧食新質生產力的作用機制。因此,結合江艇[34]的操作建議,構建如下模型:
[ntegrationit=α+βProi×Postt+φControlsit+λi+μt+εit
其中, Integrationit 為中介變量,表示省份 i 在年份 Φt 的農村產業融合水平。其他變量與前文一致。
(二)變量設定
1.被解釋變量
糧食新質生產力水平。本文基于糧食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內涵,借鑒李盛竹等[4提出的理論框架,從勞動者素質躍升(新型勞動者)勞動對象創新(新型勞動對象)勞動資料革新(新型勞動資料)以及要素協同優化(優化組合的升級躍遷)四個維度構建中國省域糧食新質生產力水平綜合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所列。此外,針對傳統熵值法易受數據極值干擾的局限,采用CRITIC-熵值法組合賦權模型進行測度,通過客觀權重分配降低單一方法偏差,具體計算過程參照李榮杰等[35的方法。
表1糧食新質生產力水平綜合評價指標體系

續表1

2.解釋變量
省長責任制。參考甘林針等5的研究,使用省長責任制實施階段與是否為糧食主產區省份的虛擬變量交互項進行表征。具體而言,省長責任制實施階段的虛擬變量設定為:2015年及以后為1,2015年之前為0;是否為糧食主產區省份的虛擬變量設定為:屬于糧食主產區的13個省份作為實驗組,賦值為1;其他17個省份作為對照組,賦值為0。
3.機制變量
參考張林和溫濤[36]、孫頂強等[37]的研究,圍繞農業產業鏈延伸、農業多功能拓展、農業新業態培育、農業服務業融合和利益聯結機制完善等五個層面,構建農村產業融合評價指標體系見表2所列,并利用CRITIC模型測算其綜合指數。
表2農村產業融合評價指標體系

4.控制變量
參考相關文獻5的研究成果,圍繞市場層面因素、政府層面因素、城鄉融合因素、自然條件因素、主政領導特征以及前定變量選取15個控制變量。表3系統性呈現了相關變量的定義、測度方法及其描述性統計特征。
表3變量定義及描述性統計 scriptstyleN=360 0

(三)數據來源
本文的研究時段為2011—2022年,共計12年。由于受數據獲取限制,研究區域剔除了西藏和港澳臺地區。糧食新質生產力測算部分和大部分控制變量數據來源于2012—2023年的《中國農村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年鑒》《中國環境統計年鑒》以及各省份的統計年鑒等。主政領導特征相關變量數據來自作者手工搜集,主要資料來源于中國政要資料庫、中國經濟網地方黨政領導人物庫和人民網等發布的信息。坡度和地形起伏度數據來自國家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少量的缺失值采用線性插值法和查詢各省份統計年報補齊。此外,本文利用CPI將所有以貨幣度量的變量調整為以2011年為基期的可比值。
四、實證結果與分析
(一)基準回歸
表4報告了基準回歸結果。其中,列(1)未加入控制變量,列(2)至列(6則依次加入市場層面因素、政府層面因素、城鄉融合因素、自然條件因素、主政領導特征以及前定變量與年份固定效應的交互項。通過加入上述控制變量,基準模型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遺漏變量偏誤。不難發現,省長責任制在所有回歸中的系數均顯著為正,這說明省長責任制可以提升糧食主產區的糧食新質生產力水平。具體地,實施省長責任制可以使糧食新質生產力水平提升 6.6% 。
糧食主產區優先保障糧食生產,限制大規模工業化和城鎮化開發,這種定位導致其財政收人高度依賴農業。此外,地方政府通過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糧食生產科技創新與推廣運用,提高了科技對糧食生產的貢獻率。同時,主產區為完成糧食生產任務需投入大量資金用于農田、水利、科技等條件建設,為糧食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重要基礎。相反,就糧食非主產區(包括主銷區和產銷平衡區)而言,其糧食生產責任較輕,更多依賴調入糧食。財政資源更多用于發展二、三產業,導致其糧食產能不斷下降。盡管省長責任制要求其保障糧食自給率,但實際執行中因剛性約束不強,使地方政府往往選擇犧牲糧食生產以換取經濟增長8。同時,糧食非主產區的考核權重較低,且更強調“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建設”等彈性指標。部分地方政府為完成考核,可能通過短期措施應付檢查[38],而非系統性提升生產力,導致技術推廣和規模經營不足,從而限制了糧食新質生產力發展。
表4基準回歸結果

注:、**、***分別表示通過了 10%.5% 和 1% 的顯著性檢驗;括號內為異方差穩健標準誤。下同。
(二)平行趨勢檢驗
雙重差分模型(DID)的有效性依賴于實驗組與對照組在政策干預前滿足平行趨勢條件,即兩組樣本的糧食新質生產力在省長責任制實施前的時序變動不存在顯著系統性差異,而在省長責任制實施后,實驗組糧食新質生產力水平因受政策外生沖擊而偏離原來的發展趨勢,對照組則依然按照原來的趨勢發展。基于此,為驗證上述假設,參考歐陽金瓊等[39]的思路,構建以下估計方程:

λi+μt+εit
其中: Di,t0+k 為一組政策虛擬變量; t0 表示省長責任制實施的年份,即2015年;k為相對于省長責任制實施前后的時間距離。鑒于政策時間窗口跨度較長,本文將省長責任制實施前第4年及更早時期合并為基準參照期 (k=-1) ),并在模型中執行基準期剔除處理,以規避模型多重共線性問題。核心識別參數 δk 表征實驗組與對照組在政策實施前后第k年的動態處理效應差異,其估計值反映省長責任制對糧食新質生產力的因果效應凈變化。圖2報告了平行趨勢檢驗結果。結果顯示,在省長責任制實施之前,所有時間虛擬變量系數值不顯著,其置信區間覆蓋0值,并且估計系數不存在明顯的事前趨勢,表明兩組糧食新質生產力水平事前發展趨勢相似,支持了事前平行趨勢。而省長責任制實施后,估計系數顯著為正,說明糧食新質生產力受省長責任制的影響較為明顯,糧食主產區與非主產區在實施省長責任制后,糧食新質生產力水平出現顯著差異。
圖2平行趨勢檢驗

(三)平行趨勢敏感性檢驗
事前趨勢檢驗的分析框架可能引致事后處理效應估計與因果推斷的系統性偏誤[40],因此,參考Rambachan和 Roth[41] 提出的誠實雙重差分方法(HonestDID),本文進行平行趨勢敏感性檢驗,并將最大潛在偏離參數(Mbar)校準為標準誤的1倍[42]。如圖3所示,針對省長責任制實施的當期及滯后三年(共四個時序節點)的檢驗結果顯示,在給定Mbar約束下,所有處理時點的 90% 置信區間均嚴格排斥零值(各區間下限 gt;0 ),且系數方向與基準模型一致。這一證據鏈通過證偽“平行趨勢敏感性偏離引致偽效應\"的競爭性假說,支持了“省長責任制促進糧食新質生產力水平提升”結論的有效性。另外,本文進行安慰劑檢驗和其他穩健性檢驗,結果均可驗證基準回歸結果的穩健性(,
得證。
五、進一步分析
(一)農村產業融合的機制檢驗
表5列(1)報告了省長責任制對整體農村產業融合的估計結果,列(2)至列(6進一步探討了省長責任制對五個具體維度的影響。結果顯示,省長責任制對農村產業融合整體效果在 1% 的水平上顯著為正,支持了理論分析的假設,即省長責任制有助于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
表5農村產業融合機制檢驗結果

續表5

從劃分產業融合的維度來看,省長責任制對農業多功能拓展的影響在 1% 的水平上顯著為正,揭示了省長責任制對促進農業多功能拓展的正向作用。事實上,省長責任制將糧食倉儲物流設施建設和管理納入考核體系9,促使糧食主銷區和糧食主產區共建冷鏈物流樞紐,縮短農產品流通鏈條,這為農業多功能作用發揮提供了物質基礎。在此基礎上,省長責任制通過產銷協作考核和品牌建設專項基金,打破行政區劃壁壘,使農業在更大空間上實現經濟、文化、社會功能的整合。例如,地方政府協助農村地區打造特色農產品品牌,利用電商平臺進行廣泛的市場推廣,提升產品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吸引更多的消費者參與電商交易。這種多功能拓展是提升糧食新質生產力水平的關鍵環節。
同時,省長責任制對農業服務業融合也具有顯著正向影響,這意味著政策推動了農業服務業與糧食生產環節的深度融合。事實上,省長責任制將糧食生產穩產責任直接壓實到省級政府[43],加強了其對糧食產量、質量與供應鏈穩定的關注度5,倒逼其主動打破部門壁壘,整合農業服務資源(如農機、植保、金融、物流等)和生產環節。在此基礎上,省級政府依托財政、土地等資源調配權,集中建設高標準農田、區域性農業服務中心等基礎設施。另外,省長責任制下的糧食安全考核包含新型經營主體培育指標,推動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主體成為服務需求方。例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的農業機械化服務、技術咨詢服務大大提高了糧食生產效率,同時優化了農業資源配置方式[44]這種服務業的融合是提升糧食新質生產力水平的關鍵路徑之一。
省長責任制對農業產業鏈延伸的影響不顯著。在省長責任制下,地方政府的考核壓力集中在糧食生產數量和穩定供給上,這使得地方政府在資源配置時,優先保障糧食生產的直接投入,而忽視農業產業鏈的延伸部分。例如,現代化的糧食產業鏈延伸涉及大量的技術創新、產后加工和市場拓展等,需要長期的資金和政策支持。然而,受限于財政資源不足和地方政府短期考核目標,這些環節的投入往往處于財政預算的“邊緣地帶”,導致對產業鏈延伸的支持力度不足,從而影響其效果。此外,跨部門協調成本較高和土地用途管制剛性較強,也是導致政策對農業產業鏈延伸影響不夠顯著的原因。農業產業鏈涉及農業、國土、環保、商務等多部門,但部門間政策自標沖突(如農業用地保護與產業用地需求)、審批流程割裂(如土地用途變更需跨部門審批)[45],導致企業面臨制度摩擦成本。現行土地用途管制下,農用地轉用審批嚴苛[46],限制加工、倉儲等產業鏈下游環節的用地供給,企業被迫通過非正規渠道獲取土地(如租用集體建設用地等),增加合規性風險和談判成本。因此,省長責任制并未有效整合政策資源來促進農業產業鏈延伸。
省長責任制對農業新業態培育的影響有限,可能的原因是:一方面,省長責任制的核心考核指標是糧食產量、儲備量等硬性指標,而對農業新業態培育缺乏量化要求。例如,休閑農業、數字農業等新業態的覆蓋率或創新性指標未納入考核體系。“重產量輕業態”導致地方政府更傾向于投入短期見效的糧食生產項目,而非需要長期孵化的新業態。另一方面,農業新業態涉及農業、文旅、科技等多部門,而省長責任制的實施主體主要集中于農業部門,跨部門協同機制缺失。此外,部分地方政府的“一刀切\"管理模式與農業新業態多樣化需求的矛盾突出,也是制約農業新業態培育的因素之一。
省長責任制對利益聯結機制完善的影響在 1% 的水平上顯著為正,這意味著省長責任制促進了利益聯結機制完善。事實上,《意見》中對建立健全新型糧食生產經營體系提出了明確要求。一方面,政策鼓勵有條件的農戶將承包土地經營權流轉給新型糧食生產經營主體。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重要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對零散糧食生產資源的整合以提升糧食新質生產力水平,形成規模化經營以降低糧食生產成本,提高糧食生產效率[47]。另一方面,政策推行合作式、訂單式、托管式等糧食生產經營服務模式,積極發展糧食社會化服務,持續完善了利益聯結機制[48]。這使得農民專業合作社、休閑鄉村和其他相關利益主體能夠通過分工合作、資源共享等方式,開拓農產品銷售渠道,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從而發揮新質生產力對糧食生產的促增效應。
整體來看,省長責任制通過多種產業融合路徑推動糧食新質生產力發展。其中,農業新業態培育、農業服務業融合以及利益聯結機制完善是主要的正向推動力。這些結果進一步表明,省長責任制通過促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為提升糧食新質生產力水平提供了強有力的正向支持。綜上,H2得證。
(二)異質性分析
1.不同維度糧食新質生產力的異質性分析
本文考察了省長責任制對不同維度糧食新質生產力的影響,估計結果見表6所列。不難發現,省長責任制對新型勞動者發展水平的影響在 1% 的水平上顯著為負,對新型勞動對象發展水平和新型勞動資料發展水平的影響顯著為正,而對優化組合水平的影響不顯著。這說明省長責任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新型勞動者的發展水平,這是因為省長責任制強調糧食安全的重要性,可能會使得地方政府在資源分配上更傾向于保障糧食生產和供給,而非投入到新型勞動者的培養和發展上。新型勞動者通常需要較多的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這在短期內可能會增加地方政府的財政負擔,因此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新型勞動者發展水平可能會受到一定影響。
此外,省長責任制提升了新型勞動對象和新型勞動資料的發展水平,且省長責任制對新型勞動資料發展水平的促進效應遠大于新型旁動對象。這是由于地方政府更傾向于通過改善勞動資料(包括技術、設備、基礎設施等)來提升糧食生產能力,因為這些投入能夠在短期內直接推動糧食生產效率提升。勞動對象發展水平提升雖然同樣重要,但由于其依賴長期的教育培訓和個體技能提升,往往在短期內對糧食生產的促進作用較為間接且緩慢。因此,省長責任制對新型勞動資料的促進效應遠遠大于對新型勞動對象的促進效應。
表6異質性檢驗結果:不同維度糧食新質生產力

2.不同糧食經營規模和地理區位的異質性分析
為了考察不同糧食經營規模對省長責任制政策沖擊的響應,本文以糧食播種面積均值為界,生成大規模組(賦值為1)和小規模組(賦值為0)兩個組別,然后將其與省長責任制的交互項納入基準回歸模型,估計結果見表7列(1)。可以發現,交互項的估計系數在 1% 水平上顯著為正,省長責任制的估計系數不顯著,說明省長責任制對糧食新質生產力的正向作用在糧食經營規模較小的省份表現得不夠明顯,在糧食經營規模較大的省份表現得更為突出。這是因為糧食經營規模較大的省份往往已經是糧食生產的重要區域,其糧食生產能力較強。一般來說,農業生產條件及現實情況會因地理區位的不同而呈現不同的效應。因此,本文把總樣本分為沿海地區省份和內陸地區省份兩個部分,其中,沿海地區省份包括廣東等10個省份,其余省份為內陸地區省份。將是否屬于沿海地區省份的虛擬變量與省長責任制的交互項納入基準回歸模型,估計結果見表7列(2)。交互項的估計系數在 1% 水平上為正,說明沿海地區省份正向調節省長責任制對糧食新質生產力的正向影響,即省長責任制對沿海地區省份糧食新質生產力的促進效應更大。沿海地區被確定為重點建設水稻生產功能區,政策支持力度大,有利于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表7異質性檢驗結果:不同糧食經營規模和地理區位

六、結論與政策建議
(一)結論
第一,省長責任制對于提升糧食新質生產力水平具有明顯的正向效應,提升效果達 6.6% ,這一結論在經過一系列穩健性檢驗后仍然成立。
第二,分維度來看,省長責任制對新型勞動對象和新型勞動資料發展的作用效果較好,并且對新型勞動資料發展水平的提升效果遠大于新型勞動對象。相較于糧食經營規模較小的省份,省長責任制對經營規模較大省份的糧食新質生產力影響更大;相較于內陸地區省份而言,省長責任制對沿海地區省份糧食新質生產力的促進效應更大。
第三,機制分析發現,省長責任制有利于促進多種路徑的產業融合,包括農業多功能拓展、農業服務業融合以及利益聯結機制完善,即通過促進農村產業深度融合,進而提升糧食新質生產力水平。
(二)政策建議
第一,完善執行監督機制和精準財政投入,不斷提升省長責任制效能。研究發現,省長責任制能夠賦能糧食新質生產力發展。一方面,應建立健全差異化考核指標體系。糧食主產區以糧食產能鞏固率、全要素生產率、生態可持續指數為核心指標,而非糧食主產區強化糧食自給率、產銷協作貢獻度、耕地非糧化反彈率等硬性指標考核,量化省際橫向補償資金支付比例。另一方面,精準財政投入的方向應緊緊圍繞糧食新質生產力水平的提升。在資金投向方面,應優先支持高標準農田智能化改造,推動水肥一體化系統、無人農機作業基站、病蟲害AI監測站建設,設定年度資金投入目標和具體覆蓋的農田面積,確保其能夠促進糧食新質生產力發展。同時,建議設立省級種業創新基金,按企業研發投人的一定比例給予補貼,優先支持基因編輯、表型組學等前沿技術的研發與應用。
第二,構建省長責任制對新型勞動者技能提升和新型勞動對象創新轉化的精準培育機制。鑒于省長責任制對新型勞動者發展水平作用不夠顯著,且其對新型勞動對象發展水平的影響效應較小,本文提出以下措施:一方面,構建“教育一實踐一激勵\"全鏈條賦能體系。在糧食主產區建設國家級現代農業實訓基地,聯合農業高校與企業開設“訂單班”,推行“理論授課 + 基地實操 + 企業輪崗\"培養模式,確保學員畢業后直接進入龍頭企業就業。同時,對從事糧食生產滿一定年限的新型職業農民,優先提供各種優惠政策,如優先承包連片耕地、提高農機購置補貼額度等。另一方面,以技術創新驅動種子安全保障和耕地質量提升。針對糧食主產區優質品種需求,由省級政府發布“種業攻關榜單”,并給予“揭榜\"企業或科研團隊一定比例的研發經費補貼,激勵其開展品種研發。同時,在糧食主產區推廣“耕地健康碼”系統,通過衛星光譜分析 + 土壤傳感器實時監測等指標,生成紅(退化)黃(亞健康)綠(優質)三色碼,幫助政府精確評估和管理各地糧食生產情況,確保在省長責任制框架下,糧食新質生產力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第三,因地制宜制定針對糧食經營規模小的省份和內陸地區省份的差異化施策方案。糧食經營規模較小的省份,糧食生產相對薄弱,因此,省長責任制的重點應轉向提供更加精準的政策支持。這些省份可以通過政府引導和財政補貼,促進小規模農戶合作化、集約化生產,提升糧食生產整體效益。此外,推動農業科技進步,引人適合小規模經營的智能化設備和精準農業技術,將有助于提高糧食新質生產力水平。對于內陸地區省份而言,盡管其土地資源相對豐富,但水資源和基礎設施較為薄弱,因此,省長責任制應重點關注資源的合理配置和基礎設施的完善,特別是要加強灌溉系統和交通網絡建設,以促進糧食生產可持續性發展。與此同時,內陸地區省份可以推動土地流轉和集約化經營,鼓勵大規模農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從而提升土地使用效率和糧食新質生產力水平。
第四,進一步完善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政策。省長責任制有利于促進多種產業融合發展,進而推進農業生產方式轉型,尤其在農業多功能拓展、農業與服務業融合以及利益聯結機制完善方面作用更加明顯。為此,要加快構建“生態-文旅-文化\"三維賦能體系,可以考慮在糧食主產區建設零碳農場,推廣集成光伏農業、生物質能利用等技術,并篩選核心農業景觀,積極打造“一縣一IP\"農旅綜合體,不斷實現農業多功能拓展。著力打造“全鏈服務 + 數字賦能\"支撐體系,推動農業與服務業深度融合。通過整合土地流轉、農機調度、市場預警等功能,精準匹配土地、農機等要素資源,實施全鏈條數字化管理,為促進糧食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優良環境。
注釋:
(1)一圖讀懂2024年糧食產量數據,https://news.qq.com/rain/a/20241213A095UI00。
(2)結論由作者自算得到;計算數據來源于國家統計局關于2012年糧食產量數據的公告,https://www.gov.cn/zwgk/2012-11/30/content_2279385.htm。
(3)解讀|人均1000斤糧食夠吃嗎?我國糧食產銷仍是“緊平衡”,https://m.bjnews.com.cn/detail/1734080540129207.html?shareuser r= 156957615812040。
(4)選擇2003年的原因為:2003年是糧食功能區劃定年份的前一年。
(5)詳細結果留存備索。
(6)各省份主政領導為省長(自治區主席、直轄市市長)。
(7)深談|對話程國強:“縱橫結合”構建利益補償機制,https://news.qq.com/rain/a/20250227A06FBW00。
(8)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的分量,https://www.gov.cn/zhengce/2015-01/28/content_2810952.htm。
(9)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考核辦法的通知,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11/12/content_10286.htm。
(10)國務院關于建立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的指導意見,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4/10/content_5184613.htm。
參考文獻:
[1]崔寧波.通過布局優化與結構調整提升糧食產能[J].人民論壇,2024(20):50-54.
[2]王可山,劉華.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與大國糧食安全保障——兼論“靠什么種糧\"“怎樣種糧”\"誰來種糧”[J].改革,2024(6):70-82.
[3]高鳴,宋嘉豪.以新質生產力全面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的理論邏輯與現實路徑[J].社會科學輯刊,2024(4):134-142,239,241.
[4]李盛竹,薛楓,姜金貴.農業數字化對中國糧食新質生產力的影響效應研究[J].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24,23(4):435-445.
[5]甘林針,錢龍,鐘鈺.成效不彰VS行之有效: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促進了糧食生產嗎?[J].經濟評論,2024(2):22-35.
[6]李光泗,馬俊凱,鐘鈺.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對地方政府糧食安全治理的影響分析[J].農村經濟,2023(12):72-81.
[7]李寧,邱實.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促進農業服務業發展了嗎?[J].農村經濟,2023(2):40-47.
[8]甘林針,鐘鈺.財政分權、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與糧食生產[J].當代經濟科學,2024,46(4):112-123.
[9]甘林針,普蓂喆,鐘鈺.注意力、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和糧食生產[J].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23,22(4):435-445.
[10]羅必良,耿鵬鵬.農業新質生產力:理論脈絡、基本內核與提升路徑[J].農業經濟問題,2024(4):13-26.
[11]王揚,樂晶.“技能資本”:鄉村內生發展視域下農村職業教育的價值意蘊與實踐路徑[J].世界農業,2021(7):79-87.
[12]鄭直,孔令海.鄉村人才振興與鄉村經濟高質量發展—基于高校畢業生返鄉就業分析[J].經濟問題,2024(2):91-97.
[13]汪為,萬廣華.新質生產力驅動糧食生產能力的多元邏輯與實現路徑[J].農業現代化研究,2024,45(5):733-742.
[14]趙燕菁.現代增長與信用貨幣—一個\"雙螺旋”增長假說[J].學術月刊,2020,52(8):83-98.
[15]蔣和平,蔣黎,王有年,等.國家糧食安全視角下我國種業發展的思路與政策建議[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3(4):77-88,2.
[16]霍瑜,夏文浩,郎禹超,等.綠色防控技術采納及其對新疆棉農福利的影響[J].資源科學,2023,45(1):130-143.
[17]戴翔.以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J].天津社會科學,2023(6):103-110.
[18]趙春江.智慧農業的發展現狀與未來展望[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2021,42(6):1-7.
[19]周子銘,高鳴.新質生產力賦能糧食全鏈條減損:內在邏輯與實現路徑[J].農業現代化研究,2024,45(5):753-762.
[20]王勇,于海潮.新質生產力與中國高質量發展:新結構經濟學的分析[J].科學社會主義,2024(4):13-21.
[21]范月圓,蘭惠,崔寧波.以新質生產力賦能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理論邏輯與實踐指向[J/OL].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5-02-02].htps://oi.org/10.13240/j.cnki.caujsse.20241108.001.
[22]袁鵬,張宗毅,李洪波.分散土地漸進流轉何以實現規模化經營——基于蘇北Z村“漸進規模戶\"的案例考察[J]農業經濟問題,2024(8):87-96.
[23]周麗云,羅必良.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的協調機制及市場化策略[J].社會科學輯刊,2024(5):165-177,238.
[24]蔡潔,劉斐,夏顯力.農村產業融合、非農就業與農戶增收——基于六盤山的微觀實證[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20,34(2):73-79.
[25]胡海,莊天慧.共生理論視域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共生機制、現實困境與推進策略[J].農業經濟問題,2020(8):68-76.
[26]李艷,趙田田,舒泰一,等.數字經濟發展水平對碳排放約束下農業生產效率的影響[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中英文),2024,32(11):1829-1842.
[27]王志剛,于濱銅.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概念內涵、組織邊界與增效機制:安徽案例舉證[J].中國農村經濟,2019(2):60-80.
[28]李眉潔,王興驥.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旅融合發展模式及其路徑優化——對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反思J」.貴州社會科學,2022(3):153-159.
[29]龔斌磊,王碩,代首寒,等.大食物觀下強化農業科技創新支撐的戰略思考與研究展望[J」.農業經濟問題,2023(5):74-85.
[30]李明文,王振華,張廣勝.農業服務業促進糧食高質量發展了嗎——基于272個地級市面板數據的門檻回歸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20(7):4-16.
[31]肖劍,羅必良.小農戶如何走向農業組織化經營——來自農民工回流農戶的證據[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24(1):35-48.
[32]LIP,LUY,WANGJ.DoesFlatteningGovernment Im-prove Economic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China[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16,123:18-37.
[33]龔斌磊,張啟正,袁菱苒,等.撤縣設市、產業基礎與縣域農業發展[J].管理世界,2024,40(7):139-157.
[34]江艇.因果推斷經驗研究中的中介效應與調節效應[J].中國工業經濟,2022(5):100-120.
[35]李榮杰,張月明,李娜,等.中國省域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績效測度及其空間收斂性分析[J].統計與信息論壇,2022,37(5):36-51.
[36]張林,溫濤.數字普惠金融如何影響農村產業融合發展[J].中國農村經濟,2022(7):59-80.
[37]孫頂強,梅玉琦,楊馨越.現代農業園區建設能否促進農村產業融合—基于全國8325個農業園區的經驗證據[J].中國農村觀察,2024(3):39-61.
[38李峰,丁知平.鄉鎮政府政策執行中的形式主義何以生成?——基于“環境—組織—回應\"的分析框架[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48(6):22-29.
[39]歐陽金瓊,魏德強,王雨濛.人工智能對新質生產力的影響——基于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的政策效應[J].軟科學,2025,39(3):28-36.
[40]ROTH J,SANT'ANNA P H C,BILINSKI A,et al.What'sTrendinginDifference-in-differences?A Syn-thesisof theRecentEconometricsLiteratureJ].Journalof Econometrics,2023,235(2) :2218-2244.
[41]RAMBACHANA,ROTHJ.A More Credible Approachto Parallel Trends[J].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023,90(5):2555-2591.
[42許文立,孫磊.市場激勵型環境規制與能源消費結構轉型——來自中國碳排放權交易試點的經驗證據[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23,40(7):133-155.
[43]劉明月,普蓂喆,鐘鈺.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的黨政同責機制構建研究[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1,50(5):29-37.
[44]孟盟,于冷.服務與自營:農機技術采納方式如何影響家庭勞動力配置——基于CFPS農戶微觀調查數據[J].農業技術經濟,2024(6):69-89.
[45]張永森.山東農業產業化的理論與實踐探索(上)[J].農業經濟問題,1997(10):7-10.
[46]張先貴.系統論視角下土地征收法律性質之辨析及法效應———立足于《土地管理法》修改背景下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36(3):112-118.
[47]周潔,劉艷.糧食規模化經營:集體合作農場的組織治理及其限度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2(5):13-24.
[48]郭曉鳴,溫國強.農業社會化服務的發展邏輯、現實阻滯與優化路徑[J].中國農村經濟,2023(7):21-35.
[責任編輯:陳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