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著力建立健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常態化機制,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納人干部教育、黨員教育、國民教育體系,搞好社會宣傳教育,以潤物無聲、潛移默化的方式,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貫穿黨的民族工作全過程各方面,形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大宣教”格局,凝聚起團結奮斗的強大精神力量。
以學以致用為導向,提高黨員黨性修養。依托“三會一課”、主題黨日等,將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作為必學內容,推動322個黨支部開展專題學習。堅持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圍繞民族團結、鄉村振興等內容,采取集中培訓、現場教學和實地參觀等形式,激活基層黨員干部干事創業動力。舉辦“農村黨員進黨校”輪訓班37期,培訓農村各族黨員1432名。結合“黨課開講啦”活動,采取黨員領導干部帶頭講、基層黨組織書記互動講、優秀共產黨員現身講等方式,為基層黨員講好民族團結專題黨課,進一步增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創新黨員遠程教育學習形式,充分利用微信公眾號、微信群、短視頻平臺等方式,組織開展黨員遠程教育“指尖課堂”學習活動,并在新媒體平臺定期發布黨史、民族團結進步等相關知識,著力補齊流動黨員、行動不便黨員等群體的學習短板,擴大黨員學習覆蓋面。
以專題培訓為抓手,提升干部能力水平。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納入干部教育計劃和專題教學內容,依托幫扶單位資源,搭建長效化、專業化的培訓平臺,促進民族理論政策與地方實踐深度融合。依托國家民委定點幫扶力量,聯合中南民族大學、北方民族大學舉辦兩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訓班,全縣各單位領導干部及人大代表、黨外代表人士等共100人參加培訓。發揮黨校主陣地作用,圍繞民族政策解讀、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等內容,舉辦農村宗教治理相關專題培訓班,全縣宗教教職人員、統戰民宗干部、村屯宗教事務網格員共計140人參訓。成立德保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講團,立足《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等教材,采取“普及式”、“點單式”“分眾式”、“送單式”等方式深入12個鄉(鎮)、165個縣直單位開展宣講活動177場次,覆蓋各族干部5000余人次,進一步提升全縣各族干部能力素養。
以校園文化為載體,厚植師生理想信念。系統推進德保縣各級各類學校把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教育融入校園文化,打造具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的民族團結進步文化長廊、民族體育文化墻及民族文化展廳等,積極營造團結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堅持把民族藝術教育作為教學特色,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通過組建馬骨胡興趣班、南路壯劇藝術隊、山歌傳承隊,舉辦校園民族文化節、民族運動會等,讓各族師生在實踐體驗中增強中華文化認同。持續實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計劃,創建青少年交流實踐基地,開展青少年學生主題夏(冬)令營、“石榴紅同心營”等活動12場次,全縣300余名學生踴躍參與。著力推進跨區域、多樣化的民族團結主題青少年聯誼活動,營造各族學生共同學習、共同生活的良好氛圍。
以主題活動為手段,促進群眾向心聚力。堅持“線上 + 線下”相結合,扎實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持續深入開展“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區委員行動”、“廣西三月三”、“紅楓旅游節”、“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等主題活動,以山歌對唱、民俗表演、戲曲說唱等形式讓黨的民族理論政策“飛入尋常百姓家”。在5個邊境村開展“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講活動,講述廣西各族兒女守邊興邊的感人故事,激勵各族群眾共同守護好祖國的南大門,有形有感有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作者為委統戰部干部責編/王怡凡見習編輯/楊悅魏來實習生/齊烺)
廣西德保縣舉辦“矮馬紅楓文化旅游觀賞月”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