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我國,民族音樂不僅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國家發展建設的成就。傳承傳播民族音樂既是藝術工作者的重要責任,更是展現文化自信的重要渠道。因此,要明確民族音樂的時代價值,進一步提出有效的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策略,對于營造良好的民族音樂學習鑒賞氛圍、體現民族音樂的時代價值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中國民族音樂的時代價值
(一)增強民族認同感,培養文化自信
我國的民族音樂在文化傳承和發展中具有重要的紐帶作用,是聯結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動力,也是提升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礎。其在民族文化中擁有非常悠久的歷史,也凝結著勞動人民的智慧[1]。民族音樂作品源于群眾的情感表達和思想傳承,能夠增強人們的民族認同感,培養文化自信。很多民族音樂作品旋律高亢,歌詞振奮人心,彰顯了我國發展建設中各民族不屈奮斗的偉大精神,也記錄著那個時代人民的思想動態和精神風貌。音樂能夠以最為直觀的方式將聆聽者帶入具體的場景和時代背景中,讓人感受音樂的力量。此外,民族音樂作品形式多樣、內涵豐富,反映出我國文化藝術領域取得的顯著成就,對于增強民族認同感、培養文化自信有重要的意義[2]。
(二)促進文化交流與多元文化融合
音樂是能夠突破國界的語言,我國的民族音樂作為傳統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文化交流中也承擔著重要的責任[3]。尤其是在新時代更加注重藝術性、多元性以及融合性的文化交流環境中,民族音樂作為具有高度包容性和鮮明特色的音樂藝術形式,在國際舞臺上散發著獨特的魅力。現階段,一些民族音樂演奏家舉辦國際演奏會、民歌演唱者在國外舉辦個人演唱會等,都是以文化交流為自的的音樂藝術實踐,在國際舞臺上得到廣泛認可,西方文化和東方文化也在這種交流中獲得了更好的融合。例如,用西方樂器演奏我國著名民族音樂作品,就是中西方融合發展背景下我國民族音樂藝術文化傳承價值的典型表現[4]。不同文化的交流不僅能提升文化的包容性,也能推動世界文化的多元發展。對于民族音樂來說,多元文化的融合也給音樂的創作帶來了新鮮血液,必然能夠使新時代的民族音樂煥發出新的光彩[5]。
(三)提升民眾審美素養,發揮人文關懷功能
民族音樂作為來源于勞動人民的一種音樂形式,對于培養民眾的審美素養也有一定的作用。來源于民間的音樂通常旋律優美、節奏豐富,并且會運用獨特的、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樂器和演唱方式。這意味著不同類型的民族音樂文化和新知可在民眾中廣泛傳播[6]。另外,音樂對療愈心靈、充實精神世界也有積極的影響[7]。現代社會人們的壓力日漸增大,音樂作為一種無須語言進行詮釋的藝術形式,能夠以不同類型的形式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音樂世界中所描述的美好景象及所表達的真情實感能夠為人們振奮精神,尤其是在遇到挫折和困難時,民族音樂可成為慰藉心靈的重要依托,為人們的生活帶來新的希望。
二、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的主要亮點
(一)獨特的音樂結構和表現手法
中國民族音樂的文化內涵豐富,有獨特的文化傳承亮點,這種亮點首先體現在音樂的結構和表現手法上。中國民族音樂的結構豐富多樣。例如,民族戲曲音樂的結構以嚴謹、層次感強為主要特征。一場完整的戲曲表演有非常明確的思路和層次,節奏和旋律也隨著樂段的推進而有不同的風格[8]。而在民歌的演唱中,不同地區的民歌也有鮮明的地域特色。例如,陜北民歌中的信天游以兩句體為主要結構,這種簡單的結構不僅能夠直觀地表達深厚的情感,演唱者還能夠根據個人的生活經歷和內心感受直抒胸臆,即興創作出具有感染力的歌詞,使民族音樂更接地氣,更能充分地表現出人們對生活情感的向往與熱愛。在表現手法方面,我國的民族音樂也有獨特的魅力,不同的樂器在演奏技巧上的差異使得民族音樂的表現手法產生相應的差異。
(二)豐富的音樂情感表達和文化內涵
民族音樂是情感表達的重要載體,是連接多元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我國的民族音樂會根據不同的樂曲主題,用不同的節奏表現情感。例如,在表現愛情主題的音樂作品中,會用輕快的節奏表現出對美好愛情的向往及感受。而在具有愛國情感、民族情感的音樂作品中,則會選用更加宏偉、振奮人心的節奏,激發聽眾內心豐富的情感。從文化內涵方面來講,我國的民族音樂由于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在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文化載體和文化特色。如江南絲竹音樂往往優雅而細膩,透露出溫婉而柔和的氣息,映襯著江南文化柔美細膩的內涵,樂器以琵琶、笛子居多,音色清脆柔和,更符合江南音樂的整體氣質。最為典型的代表是江南的絲竹和少數民族地區豪邁而奔放的歌謠,這兩種音樂形式都是我國民族音樂的重要表現形式。
三、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策略
(一)加強音樂普及教育
音樂普及教育是我國民族音樂文化傳承與傳播最直接的方式。為了進一步加大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力度,學校除了依托課內的民族音樂作品開展教學,也可以積極開發校本課程,利用本地區民族音樂文化資源優勢開展多樣化的音樂實踐活動或音樂教育活動。學校還可以嘗試利用課后服務興趣班開設樂器演奏培訓,從而使民族音樂與常規的文化教育實現全面融合。除此之外,音樂的普及教育還應當從社會層面采取措施。例如,社區可開辦民族音樂講座或舉行以退休人員群體為核心的音樂演唱、節慶活動,鼓勵群眾參與演唱競賽或文藝演出,營造出濃厚的音樂文化氛圍。與此同時,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傳播需要充足的資金與資源支持,政府部門應當積極加強相關技術設施建設的資金支持[9]。另外,政府部門可以從文化傳播的形式和內容上實現豐富和完善。例如,可以加大對民族音樂文化場所的建設力度,將更多的資金投人劇院、音樂博物館的建設中,為民眾提供更加豐富的音樂藝術資源。
(二)創新、豐富傳播渠道
為了促進民族音樂文化在更廣范圍內得到認同和傳承,應當鼓勵音樂創作者傳承傳統文化音樂元素,結合時代背景,形成更具有新穎和獨特性的音樂風格,創作出能夠反映時代背景、凸顯時代特色的音樂作品。現階段,以民族音樂為載體、以西洋樂器作為伴奏的音樂作品非常豐富。部分民族音樂作品中借鑒了少數民族的音樂素材,在演奏呈現時往往會加入交響樂、電子音樂等不同的形式。因此,民族音樂在多種資源的加持下,煥發出新時代的獨特魅力,既保留了民族音樂深厚的文化內涵,也體現出民族音樂的時代活力。另外,在民族音樂創新創作中,年輕群體的作用也不可忽視。新時期應當積極鼓勵年輕的、有想法的音樂人對民族音樂作品進行改良創新,并為這些作品提供展示的平臺。還可利用文藝演出、演唱會等形式為音樂作品創造傳播渠道,吸引更多年輕人投身民族音樂的創新創作中。
此外,技術手段在豐富傳播渠道的過程中也有重要的作用,可從網絡傳播與線下傳播相結合的角度入手,注重民族音樂的跨界融合。如將舞蹈藝術、戲劇藝術、美術作品與民族音樂結合起來,借助地方文旅融合發展的契機開展主題音樂演出活動,形成線上線下同步宣傳的格局,通過更加豐富的渠道保證民族音樂文化得到廣泛的傳承傳播。如云南的《麗江印象》、西安的《駝鈴傳奇》、華清池的《長恨歌》都是以舞臺劇和實景演出為載體傳承民族音樂的典型成功案例。
(三)借助文化交流活動,展示音樂藝術魅力
除了以文藝演出為載體實現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與傳播外,借助文化交流活動展示音樂藝術魅力也是傳承音樂文化的重要渠道。現階段,多樣化的民族音樂文化交流活動逐步在不同的地區組織開展,如民族音樂節、民族音樂研討會、民族主題音樂會等。邀請各地區各民族的音樂團體和演奏者參加,不僅為民族音樂提供了展示的平臺,還吸引了更多的民族音樂愛好者和傳承者參與其中。
從國際傳播角度來講,目前我國民族音樂樂團參與世界巡回演出、舉辦主題音樂會已成為常見的文化交流活動。民族音樂站上了世界舞臺,并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其作為一種能突破國界、語言等一系列客觀限制的藝術形式,在不斷傳承和傳播中形成了強大的文化效應。這不僅展示了音樂藝術的魅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彰顯了中國的文化自信,展現出我國音樂藝術的內涵,向更廣范圍內的受眾展示著民族音樂向內而煥發出的強大力量。
(四)構建數字化保護與傳承體系
在當前數字化技術迅猛發展的背景下,構建民族音樂文化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承體系也是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的有效方法。
首先,需要建立完善的民族音樂數據庫,組織專業團隊對不同地區的民族音樂素材進行收集、整理并科學分類,要求涵蓋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風格的音樂作品。音頻、視頻類音樂素材要保證高清錄制,原始的紙質音樂素材需要掃描保留完整電子版,所有信息均需要錄入在線數字化平臺進行存儲,以備后續查詢、研究。
其次,應開發數字化傳承工具,利用虛擬現實及增強現實技術支持下所形成的沉浸式音樂學習體驗平臺,能幫助欣賞者與學習者營造身臨其境的模擬場景,幫助其了解民族音樂風格,感受民族音樂情感,進一步激發其傳承傳播民族音樂文化、積極參與創新實踐的積極性。
再次,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傳播還應當借助社交媒體、短視頻平臺等新興平臺進行傳承傳播。運用更加生動、直觀的方式展示民族音樂的獨特魅力,呈現音樂作品的文化內涵,也有助于提升民族音樂文化的影響力。
最后,民族音樂文化的數字化保護可通過引入加密技術對在線數字化音樂資源進行保護,還可通過積極響應并嚴格執行民族音樂文化數字化資源的保護與傳承政策規范,為提升民族音樂文化的數字化保護成效奠定基礎。
結束語
中國民族音樂有重要的時代價值。為了取得更好的文化傳承效果,首先明確了我國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亮點,隨后通過多種渠道、多種載體闡述了實現民族音樂文化傳承傳播的途徑。從多角度人手挖掘了民族音樂文化的內涵,展現出我國民族文化的魅力。
參考文獻:
[1]劉琳.民族音樂在群眾文藝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國音樂劇,2025(1):182-185.
[2]丁靜.藝術表現與民族精神的深度融合:以《雪山魂塑》為例[J].喜劇世界(下半月),2025(2):103-105.
[3]楊雙良.非遺視角下西北地區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與創新路徑研究[J].文化學刊,2025(1):199-202.
[4]韓東.民族高校中國近現代音樂史教學中融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人才培養對策思考[J].當代音樂,2025(2):1-4.
[5」陳慶梅,張鵬飛.挖掘與傳承:海南黎族音樂在高校音樂教材中的獨特地位[J].戲劇之家,2025(5):108-110.
[6]史曉睿.民族樂器在文化傳承中的價值[J].嘉應文學,2024(16):122-124.
[7]梅燕.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的當代價值、傳承困境與應對策略[J].安陽工學院學報,2024,23(5):110-113.
[8]馮波.高校音樂教學中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策略[J].四川戲劇,2021(5):164-166.
[9]朱峻逸.民族音樂文化傳承與藝術資源產業化發展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23(4):154.
作者單位:朝陽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