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型中小企業為代表的科技企業是“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生力軍,是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載體。國家層面自2017年組織開展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工作以來,我國科技型中小企業群體不斷發展壯大,在各行各業發揮著重要作用。交通運輸行業作為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的基礎性支撐產業,是我國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交通之于經濟與民生,猶如血脈之于生命,從交通“大動脈”能夠感知社會經濟發展的“精氣神”。科技創新始終是交通運輸發展的根本動力,是解決交通運輸深層次問題的最佳選擇,是引領交通運輸發展的關鍵變量。交通強國首先是交通科技強國,科技創新離不開廣大科技型中小企業。在交通運輸行業,以科技型中小企業為代表的科技企業有力推動了交通運輸產業創新發展、促進新技術與交通運輸融合,是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加快構建現代化交通運輸產業體系、培育發展交通運輸領域新質生產力的關鍵力量。
為系統了解我國科技型中小企業,特別是交通運輸行業科技型中小企業主要特征,針對性培育壯大科技型中小企業群體,選取2023年度全國公告入庫的科技型中小企業中全部交通運輸行業企業為研究對象,基于第三方公開數據,探索構建科技型中小企業主要特征觀測指標,對我國交通運輸行業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情況進行統計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推動科技型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對策建議,為進一步提升交通運輸行業科技創新水平和創新能力,加快建設科技強國、交通強國提供參考。
一、數據來源與觀測指標構建
(一)數據來源
以2023年度全國公告入庫的科技型中小企業中全部1547家交通運輸行業企業為研究對象,企業名稱、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所在地等基本信息均來自“科技型中小企業服務”官網。企業所屬行業、注冊時間、人員規模、知識產權等數據信息均來自第三方公開數據庫企知道、芝麻企業信用。外部環境數據來自中國中小企業發展促進中心發布的《2023年度中小企業發展環境評估報告》以及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中國統計年鑒2023》,所有數據截至2023年12月31日。
(二)觀測指標構建
為了科學、準確、客觀刻畫科技型中小企業主要特征,根據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基本內涵和定義標準,研究構建科技型中小企業主要特征觀測指標,重點涵蓋基本特征、創新活力、外部環境等三個維度。其中,基本特征以區域分布、細分行業分布、成長時間、人員規模指標表征;創新活力以I類知識產權數量、II類知識產權數量、是否取得高新技術企業資質指標表征;外部環境考慮交通運輸行業特點,以中小企業發展環境表現、運輸線路長度、客運量、貨運量指標表征。具體如表1所示。
二、基本特征分析
通過對“科技型中小企業服務”官網上2023年度全國公告入庫的科技型中小企業進行統計篩選,屬于交通運輸行業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共1547家。經過對公開數據檢索,對相關科技型中小企業區域分布、行業分布、成長時間、人員規模等基本特征進行統計觀測。
(一)區域分布情況
從區域分布上看,我國交通運輸行業科技型中小企業主要聚集在東中部地區,以經濟活躍、交通樞紐省份為主,有6個省級區域的交通運輸行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在100家以上,分別是廣東省、湖南省、江蘇省、湖北省、山東省、河南省,其中廣東省數量最多,為233家,占比達到15.1%。如圖1所示。
(二)細分行業分布情況
從細分行業上看,按照國家統計局行業分類標準,交通運輸行業可進一步細分為道路運輸業、水上運輸業、航空運輸業、管道運輸業、多式聯運和運輸代理業、鐵路運輸業等。其中,交通運輸行業科技型中小企業以從事道路運輸業為主,該類企業數量為948家,占比達到61.3%,明顯高于其他細分行業。如圖2所示。
(三)成長時間情況
根據企業工商登記注冊時間,截至2023年,交通運輸行業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平均成長時間為8.3年且還在持續發展,大大長于我國中小企業平均壽命2.5年至3.7年,表明交通運輸行業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成長韌性明顯好于一般的中小企業,其中成立4—8年的企業數量最多,為486家,占比達到31.4%。如圖3所示。
(四)人員規模情況
根據《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辦法》,科技型中小企業人員規模上限不得超過500人。總體上看,科技型中小企業用工人數偏少,用工規模在100人以下的交通運輸行業科技型中小企業有1463家,占比達到94.6%,人員數量相對集中,體現出科技型中小企業“小而精”的特點。
三、創新活力分析
作為科技體制改革的重要產物,科技型中小企業兼具“市場主體”和“研發主體”的雙重屬性,是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助力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力量。研發創新活躍是科技型中小企業區別于一般中小微企業的顯著特征,為衡量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活力情況,以企業擁有Ⅰ類知識產權數量、Ⅱ類知識產權數量、是否取得高新技術企業資質等情況進行觀測。
(一)知識產權數量
知識產權數量能直觀反映企業科技創新成果產出水平,是評價企業創新活力的通用指標。經統計分析,交通運輸行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共擁有Ⅰ類知識產權315件,戶均0.2件;擁有Ⅱ類知識產權7341件,戶均4.7件。在Ⅰ類知識產權數量方面,有9個省級區域達到全國平均值以上,其中,北京以戶均2.4件Ⅰ類知識產權領跑全國;在Ⅱ類知識產權數量方面,有16個省級區域達到全國平均值以上,其中,北京以戶均21.1件仍然領跑全國。如圖4、圖5所示。
(二)高新技術企業數量
在企業梯度培育過程中,高新技術企業往往是科技型中小企業的下一個發展階段,高新技術企業數量也能夠進一步反映區域創新活力情況。經統計分析,1547家交通運輸行業科技型中小企業中共有235家取得了高新技術企業資質,占比達到15.2%。從絕對數量上看,有11個省級區域交通運輸行業科技型中小企業中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在10家以上,其中廣東省數量最多,達到41家;從相對占比上看,北京市交通運輸行業科技型中小企業中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占比最高,達到68.8%。如圖6所示。
四、外部環境分析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出臺了一系列助企發展政策措施,著力為中小企業發展創造良好外部環境,推動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參考中國中小企業發展促進中心發布的《2023年度中小企業發展環境評估報告》,中小企業發展環境表現較優秀城市中,位列前10位的副省級以上城市分別為上海、深圳、北京、廣州、杭州、南京、寧波、青島、武漢、廈門;位列前10位的地級市為蘇州、合肥、無錫、金華、泉州、長沙、東莞、石家莊、鄭州、南昌。將相關副省級以上城市和地級市的交通運輸行業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與排名進行相關性分析,結果如表2所示。
相關系數在0.8—1表示具有高度的相關性,相關系數在0.5—0.8表示具有較為顯著的相關性。可以看出,根據相關副省級以上城市和地級市綜合排名,交通運輸行業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與中小企業發展環境具有較為顯著的相關性。
考慮交通運輸行業發展特征,進一步參考由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中國統計年鑒2023》中運輸業相關數據,將各地區交通運輸行業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與運輸線路長度、客運量、貨運量進行相關性分析,其中客運量、貨運量屬于社會生產活動總產出統計指標,運輸線路長度屬于交通設施工具保有量統計指標。結果如表3所示。
可以看出,交通運輸行業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與本地區客運量、貨運量具有較為顯著的相關性,與本地區運輸線路長度具有低度相關性,表明社會生產活動在促進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中發揮的作用大于基礎設施保有量,就培育交通運輸行業科技型中小企業而言,政府部門應更關注社會生產活動的作用。
五、推動科技型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對策建議
通過以上對交通運輸行業科技型中小企業主要特征觀測指標分析,結果表明,我國交通運輸行業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態勢良好、創新活力較強,主要聚集在東中部地區,以從事道路運輸業為主,企業平均成長時間較長,整體用工規模偏低。在相關性分析中,表明良好外部發展環境有利于培育更多的科技型中小企業,以客運量、貨運量為代表的社會生產活動更能帶動交通運輸行業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建議強化政策頂層設計、完善企業全生命周期培育服務、加強科技人才要素支撐保障、營造有利于企業成長的良好外部環境,多措并舉推動科技型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
(一)強化政策頂層設計
《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明確提出,構建同科技創新相適應的科技金融體制,加強對國家重大科技任務和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金融支持,完善長期資本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建議進一步強化政策頂層設計,打通政府部門之間涉企數據信息,發揮科技金融源頭活水作用,精準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發展。同時,進一步完善科技型中小企業梯度培育體系,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引導更多科技型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之路。
(二)完善企業全生命周期培育服務
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成長韌性明顯好于一般的中小企業,企業平均成長周期較長,需要更加注重完善企業全生命周期培育服務,鍛造更加完備的“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創業孵化鏈條,探索從更加早期的創業團隊服務開始介入,發揮金融機構、專業服務機構的作用,持續為創業、孵化、畢業的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提供一攬子政策、管理、法律、財稅、咨詢、資金、市場推廣、場地條件、配套設施等方面的優質服務,推動科技型中小企業群體“量質齊升”。
(三)加強科技人才要素支撐保障
企業創新發展離不開人才支撐,發達國家成熟經驗表明,在開展原創性、顛覆性、突破性技術方面,集聚人才效應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因具有“船小好掉頭”、試錯成本低、創新動力足等優勢,更容易催生出優質創新成果。中小企業在人力資源管理開發上普遍存在短板,需要進一步加強科技人才要素支撐保障,著力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型中小企業之間的人才通道,破解高素質人才在中小企業發展的后顧之憂,促進更多科技成果在企業端推廣應用、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更好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四)營造有利于企業成長的良好外部環境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營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成長的良好環境。優化中小企業外部環境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到市場環境、法治環境、融資環境、創新環境、政策環境等的全方位提升。當前,國際環境的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導致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創新活力減弱,亟需進一步優化科技型中小企業國內發展環境,持續破除行業市場準入壁壘,加快形成統一開放市場,為民營經濟發展營造更加有利條件,進一步鼓勵社會生產活動,催生出更多有市場競爭力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韓潤奇,工業和信息化部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中心。顏蒙,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蔡楊,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投資所。韓福清,中國鐵路哈爾濱局集團有限公司哈爾濱鐵路物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