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全球文化競爭日益激烈、走出去戰略不斷深化的背景下,中國出版面臨傳播路徑單一、文化適配性不足等現實挑戰??鬃訉W院作為國家海外傳播的重要平臺,憑借其教育資源、文化場景與本地網絡,為出版走出去提供了可持續的協同支持。梳理英國牛津布魯克斯大學孔子學院在多領域中嵌入出版資源的實踐路徑,歸納其 “教學+文化+出版”三位一體運營模式的優勢,剖析其在國際形勢、數字轉型及本地協同方面面臨的現實挑戰,提出加強話語引導、推動數字融合、完善協同機制等策略建議,為中國出版走出去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范式借鑒。
【關" 鍵" 詞】中國出版;出版走出去;孔子學院;中華文化;國際傳播
【作者單位】陳曦,北京外國語大學,英國牛津布魯克斯大學孔子學院;董小珥,英國牛津布魯克斯大學孔子學院;陳默晗,英國牛津布魯克斯大學孔子學院。
【中圖分類號】G239.2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5.08.007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文化軟實力的輸出成為近年來增強國際話語權、提升中國形象的重要途徑。國家高度重視國際傳播工作,多次針對“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作出重要指示和工作部署。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把構建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作為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的重要內容[1]。在此背景下,出版機構積極實踐,通過資源整合、制度創新、產業拓展等方式進行出海嘗試,深化出版業的國際交流合作與創新,推動出版行業全球業務的發展。然而,中國出版業目前仍存在資源整合不夠、海外市場拓展模式不成熟、與海外市場存在文化隔閡等問題[2]。
本文以全球首家具有出版特色的孔子學院——英國牛津布魯克斯大學孔子學院(Confucius Institute
at Oxford Brookes University,以下簡稱“牛津孔院”)的實踐為例,探討出版業如何借助孔子學院這一平臺服務中國出版走出去,實現中華文化的交流與傳播。
一、孔子學院的傳播特性與出版價值
孔子學院作為國家級文化傳播平臺,不僅具有文化影響力,而且能為國內出版物提供穩定的教學與文化活動場景,同時還能有效聯結當地資源與活動,具有獨特的傳播特性與出版價值。
一是孔子學院的全球影響力??鬃訉W院自2004年創立以來,已在全球設立496所孔子學院分院和757所孔子課堂,覆蓋160多個國家和地區,覆蓋范圍廣泛,布局層級多樣,已形成集語言教學、文化交流、學術合作于一體的綜合性海外平臺[3]。這一平臺不僅可以為中文出版物的海外落地提供穩定的通道,還可以通過持續的品牌曝光提高中華文化的國際辨識度,為出版產品提供有力“背書”。
二是孔子學院的穩定教學場景??鬃訉W院為出版物的推廣提供高頻次、高黏性的展示場景。中文教材與文學作品可通過課堂教學直達用戶,出版內容可嵌入課程體系、考試體系與教師培訓體系中,形成以教學驅動閱讀的內容消費機制。從中秋節到春節,從茶藝到書法,孔子學院定期開展的文化工作坊都能為圖書內容的展示與延伸提供舞臺,持續提高中文出版物在海外的品牌認知度與文化影響力。
三是孔子學院的本地資源聯結??鬃訉W院深耕本地教育與文化領域,與當地中小學、社區、出版社、圖書館等建立了長期合作機制。這些資源為出版內容進入主流社會提供了路徑,亦有助于選題策劃更貼近本地需求。
綜上,孔子學院廣泛的全球布局、穩定的教學與文化活動場景和深入的本地資源聯結,為中國出版走出去提供了穩定、有效的傳播平臺,是出版傳播的天然“出口”。其平臺特性不僅滿足了中文教材等工具類出版物的剛性需求,也為文學、文化、教育類出版內容提供了動態、多元的展示路徑。
二、牛津孔院推動中國出版走出去的實踐
2015年9月,由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與英國牛津布魯克斯大學共同創辦的全球首家具有出版特色的孔子學院——牛津孔院在英國牛津成立。為助力中國出版走出去,牛津孔院不僅拓展了包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在內的多家中國出版機構的國際傳播空間,也為中英教育與文化合作提供了可持續發展的機構平臺。通過多元融合的發展模式,牛津孔院將中國出版資源有機整合進教育教學、文化活動和社群建設之中,使出版傳播不再停留于一次性的推廣,而是在日常教學、學術交流與文化體驗中不斷滲透、持續深化,逐步構建起“教育+文化+出版”三位一體的海外傳播新格局。
1.牛津孔院助力中國出版海外推廣
牛津孔院作為中外合作的常設機構,長期深耕本地文化教育生態,使中國出版品牌得以在海外主流文化語境中持續積累曝光與認同。同時,牛津孔院積極牽線搭橋,推動中英出版界建立協同合作體系,強化中國出版物與英國出版界、學術界、譯者社群及本地讀者之間的深度聯結與有效互動。
(1)促進國際中文教育資源海外本土化應用
習近平總書記在向2024世界中文大會致賀信指出,語言是人類交流思想的工具、傳承文明的載體、增進理解的橋梁[4]。由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組編的《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最新數據顯示,中文教育已覆蓋全球18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85個國家將中文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海外中文學習者總數突破3000萬人[5]。依托孔子學院平臺,在海外開展教材試用、教學研討、出版資源開發等活動,已成為推動中文教材本地化適配、優化跨文化傳播路徑的關鍵舉措,也形成了中國出版走出去的一條有效路徑。
自2017年開始,牛津孔院以“走遍中國”“新時代漢語口語”等系列核心教材為依托,持續舉辦覆蓋面廣、參與度高的國際中文教學研討會。來自中國、英國、美國、馬來西亞、法國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專家學者、教學一線教師累計約3000人次參與。研討內容涵蓋教學標準建設、教學方法創新、課堂管理策略等層面,既強調理論探索,又注重實踐導向,促進了全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經驗交流。值得特別關注的是,出版資源的開發成為重要議題之一,推動著教師團隊、教材編寫者、出版機構形成共創機制。
在此基礎上,牛津孔院初步構建了以“教學研討—教材開發—學術出版”為核心的多維合作平臺,在推動中文教育資源本地化應用的同時,也強化了中國出版在文化傳播體系中的結構性嵌入,成為中華文化國際傳播和中國出版走出去戰略的重要支撐。
(2)推動中華文化類出版物實現海外多元化傳播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海外傳播具有豐富的價值意蘊[6]。牛津孔院依托其長期耕耘的本地文化生態,探索出一條內容多元、形式融合、深度互動的中華文化出版物海外傳播路徑。
一是深度參與出版展會與交流。自2019年起,牛津孔院五次參與倫敦書展,設展并舉辦《中華思想文化術語(英文版》、視頻書《中國文明的演進》等多場圖書發布與版權簽約活動,推動中華文化主題出版物走出去。2025年,牛津孔院英方院長Angus Philips在出版專題論壇中與牛津大學出版社、施普林格·自然集團等深入交流,進一步拓展中外出版界的對話與合作。
二是打造小型文化出版活動。自2021年起,牛津孔院策劃了多場線上線下讀書會、繪本直播、主題講座,吸引超過2000人參加,讓讀者近距離接觸中華文化內容。2024年,牛津孔院舉辦了《中國神話故事》新書發布沙龍,結合講座與媒體采訪傳達了中國神話背后的文化價值。這類文化沙龍不僅拓展了出版物的覆蓋面與影響力,也為西方主流出版機構推出中國題材出版物提供了有效的市場反饋和信心支持。
三是依托學術平臺拓展出版傳播。2023年,牛津孔院在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英國校區的“黌門對話”活動中舉辦小型圖書展,向130多名著名的漢學家、語言學家、中文教師、學生推介了百余本中國出版的文化類精品圖書,將高質量的中華文化出版物融入學術交流場景,進一步提高了中國出版物的文化厚度與傳播深度。
通過不斷豐富傳播渠道、創新傳播方式、深化國際合作,牛津孔院將中華文化出版物嵌入本地主流文化與教育語境中,提升中華文化的全球影響力,也為出版走出去提供了融合傳播的可參考路徑。
(3)助力中國文學出版物參與國際文學傳播實踐
文學是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中國文學走出去,特別是當代中國文學走出去,是中國文學海外傳播的重要命題,也是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7]。中國文學走出去可以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海外出版是中國文學走出去的重要途徑[8]。作為中英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牛津孔院依托牛津文學節、作家駐留項目、出版協作等活動,構建起“作家—譯者—出版人—讀者”多方參與的傳播閉環,推動中國文學以多元形式深入英國主流文化語境。
一是打造常態化展示平臺。自2019年起,牛津孔院與牛津文學節策劃團隊建立常態合作機制,開啟了中國作家與國際文學界的直接對話。團隊先后邀請蘇童、郭小櫓、魯敏、麥家、匡靈秀等作家亮相牛津大學講堂,通過文學對談、作品朗讀、簽售會等形式增強中國文學的現場感與公眾認知度?!侗膛贰度松:!贰督鹕恿鳌返茸髌吩谖膶W節中獲得廣泛傳播。
二是推動作家駐留項目。以2024年“中國作家國際駐留項目——魯敏英國行”為例,牛津孔院聯合中英高校與出版文化機構,組織作家魯敏赴英開展為期三周的駐留計劃。通過文學對話、教學講座、翻譯工作坊等13場系列活動,該項目吸引了包括英國文學界、出版界、中文教育界的嘉賓和民眾逾510名,獲得主流媒體報道共計21次。該項目不僅推動了中國當代作家與國際文學界的深入接觸與多元互動,也成為牛津孔院打造中國文學“人物化”“現場化”傳播形象的重要嘗試。
三是構建多維度譯介與出版傳播機制。牛津孔院聯合利茲大學、牛津布魯克斯大學等高校,積極探索“學生譯—譯者評—作者審”的新模式,提升翻譯質量與教學效能。同時借助講座、訪談、展覽等形式實現跨時空對話,形成“內容生產—譯介實踐—出版推廣”三位一體的合作機制,將文學傳播延伸至圖書館、新聞院系、社群平臺,實現從書籍文本到跨媒介表達的拓展。
綜上,牛津孔院以系列活動為載體,建立起“高端平臺+譯介合作+教育場景+出版通道”一體化傳播路徑,不僅豐富了中國文學走出去的具體實踐,也為中國出版借助孔院平臺實現文化傳播提供了生動范例。
2.賦能出版業國際平臺建設
在全球出版合作日益深化的背景下,中國出版國際傳播應基于全球化趨勢進行國際傳播理念的迭代升級,實現傳統國際傳播理念與模式的轉變[9]。牛津孔院充分發揮其在教育、文化與出版融合方面的優勢,構建具有本地嵌入能力、跨文化溝通能力和系統協同能力的國際出版平臺,提升中國出版的全球競爭力。
(1)中英出版人才培訓與交流互訪
自2017年起,牛津孔院先后主辦“牛津中國出版人夏令營”“國際圖書編輯能力提升培訓班”等多項專業培訓項目,圍繞數字出版、版權管理、市場拓展等核心議題,系統支持中國出版人才國際化發展。來自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等百余家出版機構的320余名出版人赴英參與線下研修,另有1500余人通過線上課程參與培訓,實現了不同層級、形式多樣的出版人才培養覆蓋。
與此同時,牛津孔院致力于為中英兩國出版專業學生與青年從業者提供實訓交流機會。2018年,牛津孔院組織英國出版專業師生赴華調研,邀請其參與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上海國際童書展等核心展會。2019年,牛津孔院策劃“孔子新漢學計劃·青年出版人研修班”,邀請劍橋大學出版社、企鵝蘭登出版社、麥克米倫出版集團等歐洲知名出版機構的青年代表,通過研修、論壇與機構互訪,加深其對中國出版業的系統理解,部分成員此后促成了中歐出版項目的合作落地。2024—2025年,牛津孔院又組織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出版實踐團走訪英國重點出版機構,開展綠色出版與教育出版主題調研。同時,發起“發現中國”未來之橋出版夏令營,邀請英國青年出版人實地參訪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推動中英出版領域青年群體的雙向互動。
通過一系列高質量、跨文化的交流培訓項目,牛津孔院成功打造了出版人才對話平臺,加固了中英出版界的聯系紐帶,為中國出版人才走向世界提供了實效支撐。這種雙向互動、共建共享的出版教育合作機制,正在推動中英出版界在人才培養、內容生產、版權交易等多領域實現協同發展與持續共贏。
(2)中英出版高層對話
高層對話是推動出版國際合作機制化、專業化的重要路徑。在出版業面臨數字轉型、人工智能革新與全球知識共享機制重構的背景下,牛津孔院依托中英出版資源優勢,持續搭建主題引領、議題聚焦的高端交流平臺,推動中國出版積極參與全球出版治理與規則重構。
自2018年起,牛津孔院先后在倫敦、牛津、劍橋、北京等地舉辦“國際出版研討會”“一帶一路學術出版論壇”“中國高級出版人才國際交流會議”等多場出版高層對話,圍繞數字出版、開放獲取、ESG戰略、人工智能與學術出版機制等重大議題,推動中英出版界在理念、機制、標準層面的深度互動。活動匯聚來自愛思唯爾、牛津大學出版社、布魯姆斯伯里出版社、企鵝蘭登出版社、國際出版商協會及中國主要出版機構的高層代表,通過主旨演講、圓桌論壇與案例研討等形式,逐步形成涵蓋政策理解、從產業實踐到理念共建的多維交流結構。
通過連續性、高水平的高層出版對話實踐,牛津孔院逐步構建起一個覆蓋政策解讀、趨勢研判與機制建設的中英出版交流網絡,助力中國出版在全球出版格局中不斷提升話語權、連接力與影響力。
(3)中英出版海外協同機制探索
在對話交流不斷深化的基礎上,牛津孔院進一步推動中英出版行業的日常協作與機制共建。通過出版機構互訪、專業交流與平臺共享等形式,牛津孔院構建起覆蓋資源整合、人才互動與內容共研的常態化合作網絡。自成立以來,牛津孔院先后接待浙江聯合出版集團、山東出版集團、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中國出版集團、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多家出版機構,推動建立常態化互訪與合作機制。
同時,牛津孔院每年都參與牛津國際出版中心舉辦的出版專業學科發展行業咨詢會,與企鵝出版集團、哈珀·柯林斯出版集團、牛津大學出版社、培生教育集團、麥克米倫教育等英國主流出版集團就學科發展、行業趨勢及教育出版路徑展開深入交流,定期分享牛津孔院在促進國際出版協作方面的實踐經驗。
通過推動機構間實質性合作與機制化運行,牛津孔院不斷助力中英出版界在理念融合、制度協同與實務操作層面實現更深層次的雙向聯結。
3.拓展文化活動中的出版融合傳播
要做好出版走出去,不僅需要對本民族文化有強烈的自信,還需要對文化發展規律有更深入的認識[10]。文化活動不僅是增強國家軟實力的載體,也是推動出版走出去的重要通道。牛津孔院通過構建在地化、沉浸式的文化活動體驗場景,實現出版內容的可視化、情境化表達,推動中國出版品牌融入英國主流社會語境。
(1)牛津劇院新春演出:文化節慶與出版融合
自2018年起,牛津孔院持續舉辦新春主題演出,逐步將其打造成將中華文化魅力與出版內容融合的年度品牌。2023—2024年的活動中,牛津孔院邀請英國著名插畫家科基·保羅(Korky Paul)參與,圍繞其結合中國元素創作的《溫妮的中國年》展開互動推介。現場演出與圖書展銷聯動,增強了觀眾對出版內容的情感認同與閱讀興趣,提升了中國圖書在文化節慶中的能見度與接受度。
(2)OxTrail慈善活動:公共空間與出版嵌入
2024年,牛津孔院聯合33家知名大學、公司、機構等共同資助年度大型公益活動——“尋牛蹤跡”。繪本作家大衛·梅林(David Melling)以中國傳統龍文化為靈感,融合中國出版物視覺語言,設計出帶有孔子學院二維碼的主題牛雕塑,吸引超過1300人掃描參與“中文嘗鮮”文化工作坊,構建起立體傳播空間,實現出版品牌的在地傳播與互動觸達。
三、孔子學院推進中國出版走出去的經驗啟示
依托牛津孔院這一國際化教育與文化平臺,中國出版在海外傳播中實現了從單一圖書產品走出去向構建文化圈、開展深度文化傳播的轉型實踐,凸顯孔子學院在出版走出去過程中具有的四大平臺優勢:實現精準引流、提升品牌形象、降低運營成本與推動生態共建。
第一,借助平臺,精準引流。作為集語言教學與文化傳播于一體的機構,孔子學院穩定聚集了一批對中國語言文化感興趣的受眾群體,包括高校師生、中小學師生、社區居民及當地文化機構代表,為中國出版物的海外傳播提供了精準的目標用戶與穩定的傳播渠道。通過課程教學、節慶活動、講座與工作坊等方式,孔子學院將教材、繪本、文化類讀物自然融入本地學習場景,增強受眾的使用黏性與文化認同。
第二,利用身份優勢,提升品牌形象??鬃訉W院不僅為出版物在語言教學與文化傳播中的落地應用提供了平臺,也為中國出版機構更廣泛地參與本地文化生態、提升品牌認知度創造了條件。借助孔院作為本地文化組織的身份優勢,出版機構亦有機會深度參與各類跨界合作與社會公益項目,如牛津孔院支持中國出版品牌參與“尋牛蹤跡”等地方慈善藝術活動,成功實現與英國公眾的情感聯結與文化共鳴,進一步增強出版品牌的親和力與在地影響力。
第三,整合資源,降低運營成本。依托孔院現有的師資、場地、渠道與項目支持等資源優勢,中國出版機構在海外的傳播活動中得以有效降低邊際成本,提升運營效率,實現降本增效的可持續發展路徑,特別適用于中長期戰略推進。
第四,營造綜合傳播生態,推動生態共建。相較于傳統的渠道依賴與單向輸出模式,孔子學院提供了集融合出版、教育與文化交流于一體的綜合傳播生態,使出版物能在真實的語境中被理解、使用與再創造,形成“內容—場景—用戶”之間的良性互動。這一生態路徑不僅拓寬了出版物的應用場景,也增強了其本地適應力與文化議題引導力,推動出版傳播由單一產品邏輯邁向跨領域融合的系統化路徑。
四、孔子學院推進中國出版走出去的挑戰
盡管牛津孔院在推動中國出版走出去的過程中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拓展了海外傳播渠道,積累了國際合作經驗,但從長遠發展來看,其仍面臨一些現實問題和挑戰。一方面,面對國際傳播生態的快速演變、數字出版對行業格局的深度重塑和本地市場競爭的日益加劇,如何鞏固已有成果、實現戰略持續推進,已成為亟待破解的核心課題。另一方面,走出去不應被理解為一次性的出版輸出,而是一場持續性的國際話語建構與跨文化對話。為此,出版機構不僅需要具備市場運作能力與技術革新能力,還需直面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文化摩擦的潛在風險和本地運營機制相對薄弱等系統性壓力,在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中提升自身的適應性與韌性。
1.增強話語權,積極應對國際不確定性
近年來,持續動蕩的國際形勢讓中國出版走出去面臨的價值沖突、文化差異等結構性挑戰日益突出,不確定性顯著增加。這種不確定性直接影響了孔子學院的穩定運行,增加了中國出版國際傳播的外部風險。從更廣義的層面看,文化傳播正逐步被納入國家間意識形態競爭的框架之中,出版內容在輸出過程中不僅要考慮語言與文化的適配,還需在價值表達上實現平衡。如何在增強國家形象傳播力的同時,有效避免文化摩擦,已成為中國出版推進可持續國際傳播過程中必須正視的關鍵課題。
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局勢,中國出版走出去不應僅憑外部環境的“風向”起落,還要在保持戰略定力的同時,提升文化輸出的話語引導能力。一方面,孔子學院及出版機構需要加強對海外政治、法律和文化環境的研究,精準把握其教育政策和社會輿情,在宣傳策略和出版選題上進行差異化處理。另一方面,孔子學院可聯合出版機構增強跨文化傳播能力,摒棄單向講述中國故事的思維,轉而構建共同語言的傳播框架,在平等對話中尋找共鳴與合作空間。傳受相濟、重在交流,孔子學院應運用能夠被國際社會廣泛接受的語言、手法、方式,加強對外交流與合作[11]。
2.推進數字融合創新,打造出版傳播新生態
作為推動中國出版走出去的重要平臺,孔子學院在數字化建設方面進行了初步嘗試,但仍存在硬件設施不完備、資源匱乏、內容陳舊等問題[12]。許多孔子學院在進行文化傳播、課程建設時,仍遵循過去的經驗,以紙質教材、傳統講座為主要傳播形式。如何與新的趨勢接軌,有效發揮平臺功能,以適應數字化出版新業態,仍是當前中國出版走出去實踐中的關鍵挑戰。
孔子學院應順應全球出版數字化趨勢,加快與出版機構的協同創新,推動構建融教學資源、文化內容與出版產品于一體的國際中文數字傳播平臺,打造“教—學—讀—用”聯動的一體化數字生態系統。支持開發本地化、互動式、多語種的數字出版物和微課程,提升海外用戶的體驗與參與度。積極引入人工智能翻譯、本地語音識別、智能推薦等數字技術,優化內容傳播路徑,增強信息可達性與個性化服務能力。通過整合國內出版技術與海外場景資源,孔子學院能更好地探索適應全球用戶習慣與傳播規律的新生態,實現孔子學院與出版機構的共建共享與協同發展。
3.構建本地協同機制,探索長效合作模式
當前,孔子學院與出版機構之間的協同機制尚不健全。作為首個與出版機構開展深度合作的孔子學院,牛津孔院盡管已在推動出版走出去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并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但在編輯策劃、市場推廣等關鍵環節仍高度依賴國內團隊,尚未建立起覆蓋選題、制作、傳播、讀者反饋的在地化機制,難以滿足海外出版推廣的實際需求。此外,參與書展、文學節、駐留項目及學術論壇等活動普遍存在投入高、產出慢的問題,海外出版回報周期長,盈利空間有限,亦使出版機構在推進海外出版的過程中面臨較大的資源與資金壓力。
為構建孔子學院與出版機構之間的協同機制進而實現可持續性發展,孔子學院與出版機構應進一步明確雙方在選題策劃、內容轉化、市場推廣中的分工與職能,為后續在更多地區的復制推廣提供制度參考。人員配置是機制順利運行的關鍵因素,可由孔子學院派駐專員或聘請本地出版專員牽頭,負責與國內編輯部、發行部門的常態對接,形成在地反饋與出版鏈條之間的閉環,保證項目順利進行。高校、文化社團與社區機構應共同參與,形成資源共建、平臺共用的開放模式。通過共享人力、平臺和資源,降低運營成本,孔子學院與出版機構能增強合作的可持續性與可復制性。
五、結語
通過“教育+文化+出版”的融合路徑,孔子學院逐步形成了內容共創、場景聯動、傳播協同的一體化出版傳播模式,為中國出版機構擴大海外影響力提供了具有可復制性與可推廣性的實踐經驗。未來,隨著全球對中文及中華文化關注的持續增長,出版機構可進一步深化與孔子學院的合作,從內容共創、數字資源共享、跨媒介傳播到師資培訓協同、本土化編輯出版與讀者社群建設,構建更具適應性、連接性與戰略性的出版國際傳播體系,真正實現從走出去到融進去,從文化傳播者轉變為國際文化生態的共建者。
|參考文獻|
[1]李舒,張瀟月. 中國出版走出去:新質生產力賦能國際競爭力[J]. 出版廣角,2024(17):17-24.
[2]臧志彭,陳美欣. 中國出版企業出海策略與優化路徑:基于戰略三角觀的跨案例研究[J]. 出版廣角,2025(1):67-78.
[3]張勝勇. 孔子學院發展模式、外部挑戰與未來發展路徑探索[J]. 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5(2):137-145.
[4]習近平向2024世界中文大會致賀信[EB/OL]. (2024-11-15)[2025-07-15]. https://www.
gov.cn/yaowen/liebiao/202411/content_6987298.htm.
[5]田艷,杜怡芬. 漢字故事 世界聆聽[N].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07-02.
[6]劉容江,廖華.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海外傳播的價值意蘊、邏輯指向與實踐理路[J]. 民族學刊,2023(11):118-124.
[7]楊婷. 新時代中國文學“走出去”的實踐探索與思考[J]. 編輯學刊,2023(4):20-26.
[8]王文麗. 借帆出海:海外學術出版社與中國現當代文學“走出去”[J]. 出版發行研究,2024(6):96-103.
[9]潘文年,梁楚翰. “全球中國”視域下中國出版國際傳播效能提升路徑析論[J]. 現代出版,2025(3):65-73.
[10]顏雅琴,王東. 文化心理學視野下出版走出去提升策略[J]. 中國出版,2023(2):61-66.
[11]范軍,鄒開元. “十三五”時期我國出版走出去發展報告[J]. 中國出版,2020(24):3-10.
[12]李靜 ,劉晶晶,王曉彤. 法語聯盟數字化教學發展及其對孔子學院發展的啟示[J]. 國際中文教育(中英文),2024(4):3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