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聚焦吉林省博物院收藏的明代早期纏枝紋青花瓷:首先闡述明代早期青花瓷器在景德鎮的主導地位,其發展得益于皇室偏好、官窯制度拉動及鄭和下西洋帶來的蘇泥勃青料的應用,而纏枝紋憑“S”形骨架靈活性與深厚文化內涵,成為青花瓷代表性紋飾;其次賞析了吉林省博物院收藏的兩件青花大盤;最后指出,這兩件藏品既彰顯了明代早期青花瓷的高超技藝,反映當時社會文化與審美,也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研究傳承提供了珍貴實物依據。
關鍵詞:明代;纏枝紋;青花瓷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16.003
明代是中國青花瓷器生產的鼎盛時期。自早期起,青花瓷器制作工藝已達嫻熟高度,它在元代基礎上逐步創新發展,進而成為景德鎮瓷業的主流產品。纏枝紋青花瓷器憑借其獨特的魅力和特色,成為這一時期極具代表性的特色產品。明代早期按照時間順序可以劃分為洪武、永樂、宣德三個階段。吉林省博物院收藏了明永樂時期的青花纏枝紋大盤和明宣德時期的青花纏枝花卉大盤,這兩件精美的藏品充分展示出明代早期纏枝紋青花瓷器獨有的風采與藝術魅力,能夠讓人領略到那個時代青花瓷器制作者高超的精湛技藝和社會獨特的審美韻味。
1 明代早期纏枝紋青花瓷器的特色
盡管藍白相映的青花瓷在元代因為外銷需求的推動曾經達到了一定的制瓷高度,但其并不能滿足元代士大夫這一社會階層的審美要求,所以青花瓷器的生產在元代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這也使得瓷器的發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約。明代早期青花瓷制瓷技藝的崛起,與皇室的喜好發生改變息息相關。明代的開國皇帝以及大臣權貴們依舊保留著平民的情趣,他們喜愛繪有精美圖案且樣式繁多的青花瓷器,于是在官窯的引領以及官窯制度的推動下,明代早期完成了青花瓷器生產的恢復、成熟以及發展進程?!懊鞔俑G青花瓷面目的真正變化,是從永樂開始,從制作工藝到裝飾風格,既不是元青花瓷的雄偉壯麗,也不是洪武青花瓷的肅穆高古,而是帶有端莊又妍麗的美。從這一點上說,明清兩代青花瓷風格的形成,永樂邁出了決定性的一步?!雹?/p>
鄭和下西洋打開了商品貿易和文化交流的通道,為永樂時期青花瓷的生產與發展創造了生產動力和有利條件。蘇泥勃青被持續引進,“明代青花瓷器的一大特色為青花料有顯著改變,明代早期以永樂、宣德為典范,采用進口蘇泥勃青(亦稱蘇麻離青)料,色彩濃烈、華美、明艷”②。青花瓷紋樣題材豐富多樣,其中纏枝紋青花瓷極具代表性,更成為明代中后期青花瓷器效仿的典范。纏枝紋是中國瓷器文化中經典的藝術紋飾,吳山在《中國工藝美術大辭典》中提到,真正意義上的纏枝紋大概起源于漢代,大多數學者認為中國本土的纏枝紋是傳統云氣紋融合外來紋樣發展而來的③。纏枝紋那優美的“S”形骨架,任意流動的枝條,隨意搭配的花朵或者葉子,能夠與各類瓷器形狀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展現出自然和諧之美以及傳統文化的韻律。“貢布里希覺得‘S’形波狀連接線的運用十分廣泛,傳承也是必然的。波形線條的特性在于可伸縮,無論是主體還是邊緣均適宜延展,裝飾的靈活性極強。這種高度的靈活性是‘S’形波狀曲線得以傳承的關鍵要素。”④纏枝紋作為一種典型的中國傳統裝飾紋樣,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有著連綿不絕的寓意。在明代,人們常常使用纏枝紋來象征生命的繁茂和長久。
對外貿易和異域文化的引進,也為青花瓷的紋飾設計注入了新的理念。明代早期景德鎮青花瓷大多以植物花卉為主題紋飾,如牡丹、蓮花、桂花、忍冬等。這些植物花卉紋在青花瓷藍白相映的藝術效果下顯得格外華美富麗。
2 吉林省博物院館藏明代早期纏枝紋青花瓷鑒賞
2.1 明永樂青花纏枝紋大盤(圖1、圖2)
盤高7.2厘米、口徑37.5厘米、底徑24.5厘米。此盤造型規整,直口,折沿,弧腹。盤心以兩朵盛開牡丹為核心,融入纏枝花卉中;內壁繪七朵富麗端莊的牡丹,按二方連續排成纏枝紋樣;折沿處飾一周二方連續纏枝卷草紋,使整個盤面顯得更加精致細膩;外壁則以一周二方連續纏枝蓮紋修飾。
從整體看,大盤內飾的圖案以牡丹為主題紋飾,并通過枝葉與卷草均勻纏繞的形式層次分明地展現出來。在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中,牡丹是一種非常著名的觀賞性植物。其品種繁多、各具特色,通常擁有較長的花柄,無論是單瓣還是重瓣的花朵形態,都讓人贊嘆不已,故獲“國色天香”之譽。自古以來,很多文人雅士對牡丹情有獨鐘,留下了許多贊美之詞,其中尤以唐代詩人劉禹錫所作《牡丹》一詩最為人稱道:“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除此之外,牡丹還享有諸如“天下真花”“花王”“花后”乃至“第一香貴客”等諸多美譽,充分體現了人們對這種美麗花卉的喜愛之情⑤。吉林省博物院收藏的這件明永樂青花纏枝紋大盤以牡丹花為主題,結合纏枝紋樣的設計,象征吉祥和富貴,展現了古人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以及對幸福未來的期許。該瓷器上的牡丹纏枝紋枝條挺拔蜿蜒,葉片寬大互生,呈羽狀復葉形,纏枝紋連綿不絕,與牡丹組合成纏枝牡丹,顯得格外喜人。這一珍貴文物彰顯了明代早期人們喜愛華貴牡丹,用纏枝牡丹紋表達美滿、繁盛等寓意,象征著源源不斷的繁榮昌盛與富貴榮華。
大盤的外飾以蓮花為主體紋飾,同樣通過枝條與草葉相纏繞的方式來構建紋飾圖案結構。早在春秋時代,荷花就已經深深植根于人們的精神生活當中,《詩經》里就曾提到過“山有扶蘇,隰有荷華”,而在《周書》中也有記載說“蔽澤已竭,既掘蓮藕”?!吧徎y飾作為瓷器裝飾紋樣開始于魏晉時期,魏晉時期佛教盛行,被視為佛門圣花的蓮花便成為瓷器上的流行紋飾,但多為圖案化的蓮瓣紋。隨著佛教思想的廣泛傳播,蓮花內涵與中國傳統理念相互滲透,更為重要的是佛教思想與中國文化的完美結合,使中華民族對蓮的喜愛從一種形式美上升到了哲學高度?!雹捱@種轉變反映了中國人對于自然界美好事物認知水平的不斷提升與發展。蓮花表征著“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宋代以后纏枝蓮紋開始盛行,明代早期用蓮花纏枝紋裝飾青花瓷器成為主流,蓮花的清新脫俗與青花瓷器的釉色完美結合,彰顯青花瓷器高雅精致的品質。
吉林省博物院珍藏的這件明代永樂青花纏枝紋大盤,白釉的釉色、標準的進口蘇泥勃青青料與花卉纏枝紋的完美結合,端莊妍麗,層次分明,渾然一體,和諧有順。這件瓷器不僅胎體較薄、輕重適度,而且釉層均勻致密、呈色明艷純正,看上去纖秀而又細膩光滑。紋飾連貫而呼應,線條十分圓潤舒展,宛如女性輕歌曼舞般柔美。永樂時期受商貿和文化交流影響、豐富多彩的異域文化引進,青花瓷的紋飾設計融入了新的理念和藝術風格。
2.2 明宣德青花纏枝花卉大盤(圖3、圖4)
盤高6.9厘米、口徑40.7厘米、底徑26.5厘米。直口、折沿、弧腹,整體線條流暢自然。盤心繪制了非常適合圓形構圖的纏枝桂花紋樣,布局嚴謹而不失靈動;內壁繪一周精致細膩的二方連續纏枝花卉紋,這些花卉相互連接、循環往復,展現出一種連綿不絕的美感;折沿處同樣繪一周二方連續纏枝卷草紋,與內壁的花卉紋相呼應,使整個大盤的裝飾既層次分明又和諧統一,充分體現了明代宣德時期青花瓷器高超的制作工藝和獨特的藝術魅力。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桂花蘊含著深厚的文化意義與美好寓意。一是仕途暢達,“桂”與“貴”諧音,桂花自古便是仕途高升的象征。古代科舉中榜稱作“折桂”或“蟾宮折桂”,寓意金榜題名、飛黃騰達。二是家庭昌盛,“桂”還寓意“貴子”,民間常借助桂花圖案祈求早生貴子、家族興盛。三是忠貞永恒,桂花香氣悠長,代表愛情恒久不變,常被比作“永伴佳人”的深情厚誼。四是團圓幸福,中秋時節桂花綻放,其香氣伴隨團圓時刻,傳遞家庭和諧、美滿幸福的祝愿。五是高潔優雅,桂花不懼寒霜盛開,香氣清幽綿長,常被用來比喻君子堅貞、圣潔的品質。六是友情珍貴,古人以贈送桂花表達對友誼的珍視,如李白曾贈杜甫桂花寄托情誼。
宣德時期,外銷的萎縮導致青花瓷生產出現了生產過剩的情況。然而,宮廷在這個時候開始大量使用青花瓷,使青花瓷逐漸轉變成為封建經濟中的普通產品,內銷拉動生產,青花瓷燒制迅速地成為了瓷業發展的主流。在官窯制度的規范下,瓷器的生產流程更加嚴謹、標準更加明確,以確保官窯產品的卓越品質。民窯雖然沒有官窯那樣的制度約束,但是官窯引領民窯,對民窯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官窯通過其技術優勢和規范化管理,帶動了民窯的發展,民窯在受銷售驅動的社會氛圍下,積極學習和模仿官窯的技術與風格。朝廷和民間都更加重視制瓷技藝以及生產的發展,帝王對此也大力提倡并給予獎勵,整個朝野的藝術氛圍非常濃厚。當時青花瓷生產欣欣向榮,從青花瓷紋樣的設計到器物的煉制,每一個環節都追求精益求精。無論是胎土、釉質還是工藝,都力求達到盡善盡美的狀態,而纏枝紋青花瓷仍然是宣德時期的青花瓷的主要代表。
吉林省博物院收藏的明宣德青花纏枝花卉大盤,與永樂青花纏枝紋大盤相比,顯得稍微厚重一些。其釉面瑩厚如脂,器物表面帶有玻璃般的質感。釉色白中透著青色,青色之中又點綴著藍黑的小點,這種呈色效果在歷史上備受人們的青睞,被專門稱為“滲青”。宣德時期進口的蘇泥勃青料的呈色相較于永樂時期發生了一些變化,色彩濃艷而翠麗,用料有濃有淡,整體看起來渾然一體且莊重典雅。明代早期青花瓷,雖出于永樂,卻勝于宣德。這件宣德時期的瓷器在紋飾方面采用了多種筆法相結合的方式,用濃筆進行勾勒,用淡筆加以渲染,在一枝一葉、一點一畫之間都展現出了藝術的靈動性和獨特新意,給人以另類的享受。用桂花纏枝紋作為紋樣裝飾,寓意吉祥、崇高、美好;用桂花的秋日盛開、香氣濃郁自然特性,托出語言諧音與歷史傳說的吉祥。該瓷器造型精致,釉質厚潤,青花瑰麗,裝飾華美,實現了器物本身與紋樣裝飾的高度統一。
3 吉林省博物院館藏明代早期纏枝紋青花瓷表征
吉林省博物院所珍藏的兩件珍貴文物—明永樂青花纏枝紋大盤和明宣德青花纏枝花卉大盤,可以說是明代早期纏枝紋青花瓷器極具代表性的作品。這兩件瓷器并非單純的物質載體,更清晰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文化審美取向和時代特色,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與藝術價值。通過這兩件瓷器,我們可以深刻地感受到明代早期在瓷器制作方面的卓越成就,及其承載的深厚文化底蘊。纏枝紋作為在中國傳統瓷器裝飾中占據重要地位的一種經典紋飾,在明代早期青花瓷器技藝上的巧妙應用,一方面充分體現了明代早期匠人們所擁有的高超匠藝,另一方面深刻地反映了明代早期社會的審美趨向以及豐富的文化內涵。通過對這些瓷器在造型、紋飾、釉色以及制作工藝等多個方面的細致分析,我們對于明代早期纏枝紋青花瓷的發展脈絡就有了一個更為清晰、全面的認識。
明代早期的永樂朝,歷時長達二十二年之久,在這一時期,國家的財政狀況非常良好,國庫充盈,財富積累達到了一個相當可觀的程度。與此同時,文治成就也十分突出,足以被后人稱道和銘記。這樣的社會背景與經濟條件,無疑為各類文化藝術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尤其是為青花瓷的生產創造了難得的機會和優越的環境。到了宣德年間,雖然這一時期僅有短短的十年,但纏枝紋青花瓷器的制作卻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這一階段的瓷器生產更多地采用優質的制瓷原料,這些原料的品質相較于以往有了顯著提升。同時,制作過程中還更多地依賴于技藝高超的優質工匠,他們的精湛技藝為瓷器的藝術價值和工藝水平提供了重要保障,纏枝紋青花瓷器的精美程度和工藝水平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堪稱超越了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這種卓越的成就,不僅是宣德年間瓷器生產的亮點,也是中國陶瓷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這兩件珍貴文物陳列在吉林省博物院,以其無比精湛的工藝和獨特的藝術風格吸引無數游客目光,人們為其精美絕倫而嘆服,它們的價值是不可估量的。對青花瓷器研究者來說,這兩件文物為他們提供了極為寶貴的實物資料,它們是那一時期中國制瓷文化的歷史見證,有助于他們更加深入地開展研究工作;對廣大公眾而言,這兩件文物也為他們提供了欣賞和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極為難得的機會。展望未來,我們滿心期待著通過開展更多類似的研究工作,進一步挖掘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將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傳承下去,讓這些承載著歷史記憶的瑰寶能夠在新時代煥發出全新的光彩,繼續閃耀在人類文化的長河中。
注釋
①朱裕平.明代青花瓷[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15:16.
②高雪.吉林省博物院藏明青花瓷[J].收藏,2015(1):48-56.
③④萬劍.中國瓷器纏枝紋裝飾藝術特色研究[J].陶瓷學報,2015,36(2):203-210.
⑤馬麗.淺析明代纏枝牡丹紋的藝術特色[J].美與時代(上),2022(1):32-34.
⑥矯克華.境與世界的自然之美:明代初期民窯青花纏枝紋藝術審美研究[J].齊魯藝苑,2019(1):8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