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作為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在種植過程中常受到各種病蟲害的侵害,對玉米的產量和質量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病蟲害的危害特征因病蟲害類型而異,但總體上表現為病斑、蟲食、減產和死亡等現象。針對這些病蟲害危害特征,玉米種植者和農業管理者需要采取綜合防治措施,保障玉米正常生長。
1" 玉米主要病蟲害危害特征
1.1" 玉米大斑病
一種由真菌引起的玉米病害,其主要特征是在玉米葉片上形成大小不一、形狀不規則的大斑。這些斑點通常呈現黃褐色或黑色,邊緣或模糊或清晰。隨著病害的發展,大斑會逐漸擴大并融合,導致葉片發生黃化、枯萎和脫落等癥狀。玉米大斑病的嚴重程度取決于病原真菌的侵襲程度以及玉米植株的抵抗能力。
1.2" 玉米小斑病
另一種常見的玉米病害,也是由真菌引起的。其特征是在玉米葉片上形成小型的圓形或不規則斑點,這些斑點通常呈黃白色或灰褐色,邊緣呈紅褐色。受感染的葉片逐漸出現干枯、枯黃和脫落等癥狀,影響光合作用和養分吸收,從而降低了玉米的生長勢和產量。
1.3" 玉米銹病
一種常見的玉米病害,由真菌引起。它在玉米葉片上形成黃褐色至棕褐色的銹斑,這些銹斑通常呈線形或斑塊狀分布。在葉片背面,常??吹匠赛S色的孢子堆積。受害的葉片會逐漸黃化、干枯和脫落。玉米銹病的嚴重程度取決于病原真菌的侵害程度以及玉米植株的抵抗力。
1.4" 玉米螟
玉米的主要害蟲之一,其幼蟲主要以玉米葉片和莖部為食。幼蟲呈白色或粉紅色,體長2~3厘米。受害葉片上會出現蟲食痕跡、穿孔和螟糞等狀況。玉米螟嚴重危害了玉米的生長和發育,可能導致植株減產甚至死亡。
1.5" 玉米象甲
幼蟲主要以玉米幼苗的地下部分為食。成蟲體型較大,呈棕黑色,觸角呈鋸齒狀。受害的幼苗會出現被啃食的痕跡、植株倒伏和凋萎等狀況。玉米象甲嚴重影響了玉米的正常生長和產量。
2" 玉米主要病蟲害綜合防治措施
2.1" 綜合管理
通過定期開展玉米田病蟲害的調查與監測,能夠及時掌握病蟲害的發生狀況和分布趨勢,為防治工作提供科學依據。監測與預警體系需構建完善的數據收集和分析系統,涵蓋田間調查記錄、病蟲害樣本收集以及實驗室分析等,以便及時獲取精準的病蟲害信息與預警提示。通過及時監測和預警,可在病蟲害發生初期采取針對性的防治措施,避免病蟲害的大規模傳播并造成嚴重危害。
適當的灌溉和施肥有助于增強玉米植株的抵抗力,提高其自身的防御能力,從而減少病蟲害的發生。病殘體和病葉是病原菌和害蟲的潛在源頭,定期清除可以減少病原菌和害蟲的滋生和傳播。要定期巡查田間,及時清除受害植株和病葉,避免它們成為病蟲害的媒介和棲息地,這有助于減少病蟲害的發生和蔓延。
2.2" 農藝管理
合理的農藝管理可以提高玉米植株的抵抗力和免疫力,減少病蟲害的發生和危害。
選育和引進抗病蟲害的玉米品種:抗病蟲害品種通常具有較高的抗性基因,能夠有效抵御常見的病原菌和害蟲的侵害,減輕病蟲害對玉米產量和質量的影響。
控制植株間距和密度:適宜的種植密度有助于提高植株間的通風和光照,減緩病原菌和害蟲在植株間的傳播速度。
間作套作:指在玉米田間種植其他作物,如豆類作物或草本植物,這些作物具有抑制玉米病蟲害發生的能力。間套作可以打亂病蟲害的生命周期和傳播途徑,降低其危害程度。
合理施肥和灌溉:農藝措施的關鍵環節。玉米植株需要充足的營養和水分供應,才能維持健康生長并提高抵抗力。合理施肥可以根據土壤養分狀況和作物需求進行,避免出現養分過量或不足的情況。灌溉也需要根據土壤濕度和氣候條件進行調整,保持適宜的土壤濕度,防止病蟲害在濕潤環境中滋生和擴散。
2.3"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玉米病蟲害防治中的一項重要措施,它利用天然的生物資源來控制害蟲和病原菌的數量和危害,具有環境友好、可持續發展的特點。一種常見的生物防治方法是引入天敵昆蟲。天敵昆蟲是指以害蟲為食的昆蟲,如寄生蜂、捕食性昆蟲和蚜蟲天敵等。這些天敵昆蟲能夠捕食和寄生在害蟲體內,有效地控制害蟲的數量。例如,引入寄生蜂來控制玉米螟的繁殖,或引入捕食性昆蟲如瓢蟲來捕食玉米蚜蟲,可以降低害蟲的數量和危害程度,從而減少對玉米產量和質量的影響。另一種生物防治方法是運用對病原菌具有拮抗作用的天然敵對菌。拮抗菌指的是能夠與病原菌競爭營養資源,或者產生抑制物質,從而抑制病原菌生長和繁殖的微生物。通過施用拮抗菌制劑,可在土壤或葉片表面形成一層保護膜,阻擋病原菌侵入植株,進而降低病害的發生與擴散程度。例如,利用枯草芽孢桿菌等來防治玉米病害,可有效減少病害的發生率。
在實施生物防治措施時,需要注意:首先,根據害蟲或病原菌的特點和環境條件,選擇適宜的天敵昆蟲或拮抗菌,并確保其數量和質量符合防治要求。其次,合理施用生物防治劑,根據防治對象和防治時機,確定適當的施用方法和劑量,確保生物防治劑的有效性。最后,定期進行病蟲害的監測和評估,了解防治效果,并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和改進。
2.4" 化學防治
在進行化學防治時,選擇合適的農藥是關鍵。根據病蟲害的種類和發生情況,選擇具有針對性的農藥,如殺蟲劑、殺菌劑和除草劑等。選擇農藥時,需要考慮其防治效果、安全性、環境友好性和目標病蟲害的抗藥性情況,以及對非目標生物和生態系統的影響。施用農藥時,必須嚴格按照使用說明進行正確噴灑。首先,要控制農藥的劑量和噴灑時間,遵守農藥的使用周期和安全間隔期,以確保防治效果和安全使用。其次,要注意農藥的稀釋和配比,以提高防治效果并避免農藥浪費。再次,選擇適宜的噴灑設備和技術,確保農藥均勻噴灑到目標植株上。此外,在化學防治措施中,農藥的輪換和混用也是重要考慮因素。輪換使用不同類型和作用機制的農藥,可以避免病蟲害對特定農藥產生抗藥性,提高防治效果。農藥的使用期限和禁限期根據農藥的殘留期和安全期確定,遵守這些期限可以確保玉米產品的質量和安全。在接近收獲前期,應停止使用農藥,以避免殘留物超標,對人體健康造成風險。最后,加強農藥使用的記錄和監測是保障化學防治效果的重要措施。定期檢查防治效果,及時調整防治措施,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必要的農藥調整和補噴,避免農藥濫用和浪費。
作者單位:吉林省長春市公主嶺市懷德鎮綜合服務中心農業技術服務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