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蟻是全球分布廣泛的社會性昆蟲,屬于蜚蠊總科(Blatoidea)。其以獨特的生活方式和進化機制在地球上存續逾2億年,全世界已知3000多種,雖是生態平衡的重要組成,但對建筑物、堤壩、農田和森林資源等有嚴重危害,被列為“世界五大害蟲”之一。在許多國家,白蟻造成的經濟損失數以億計。尤其是對于堤壩和其他水利設施,白蟻的破壞力更是不可忽視。近年來,隨著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影響,白蟻的分布范圍和危害程度加劇。
為深入剖析其危害及研究趨勢,本研究基于WoSCC(WebofScienceCoreCollection)對白蟻文獻進行檢索,運用R語言、VOSviewer和CiteSpace,探討白蟻領域的研究現狀、熱點和發展趨勢,以期為該領域未來的研究提供參考依據和建議。
1資料與方法
1.1數據來源
以TS=(termites)在WoSCC進行檢索,文獻類型為研究性論文(Article)、綜述(Review)和會議論文(Proceedingpaper),時間跨度為自建庫起至2024年5月25日,排除相關度不大或重復的文獻,得到有效文獻5635篇,文獻數量豐富,可支持筆者的進一步研究。
1.2研究方法
對納入文獻的年發文量、學科領域、發文期刊和文獻被引頻次進行統計分析,并應用VOSviewer1.6.20生成國家、機構、作者的社交網絡圖及時序圖,圖譜中節點大小代表出現頻次,節點之間連線的粗細代表合作關系的強弱,社交網絡圖中不同節點顏色代表不同聚類,而時序圖中節點顏色代表平均出現時間。應用CiteSpace6.3.R1生成關鍵詞共現網絡圖、關鍵詞突現圖及作者共被引網絡圖。
2結果
2.1發文整體情況
5635篇有效文獻中,有5312篇研究性論文、22篇會議論文和323篇綜述。1992年前檢索到的文章較少,從2010年開始,每年發文量均在300篇以上。發文量和被引頻次在2021年達到峰值(圖1a)。
收錄期刊學科分布較多,其中昆蟲學(1493篇,占比 26.50% )、生態學(744篇,占比 13.20% )、動物學(502篇,占比 8.91% )。
發文篇數最多的期刊是SOCIOBIOLOGY(190篇)(表1)。被引頻次排名最高的文獻是美國耶魯大學的Engel,P、Moran,NA,于2013年所發表的《Thegutmicrobiota of insects-diversity in structure andfunction》,被引1525次(表2)。
圖1WoSCC數據庫中白蟻領域發文量,a白蟻領域發文量與被引頻次圖

表1WoSCC數據庫中白蟻領域發文量前十的期刊

表2WoSCC數據庫中白蟻領域引用量前十的文獻

2.2發文國家/地區、機構以及作者
發文量前十的國家中,發文量和被引頻次最大的國家均為美國(發文1542篇,被引35743次)(表3)。發文量排名前十的機構中,佛羅里達州立大學(290篇)位列第一(表4)。發文量排名前十的作者中,美國作者最多,共有3位,而發文量最多的為Scheffrahn,RudolfH.(96篇)(表5)。此外,作者合作圖發現并沒有出現中介中心性 gt;0.1 的作者,表明沒有作者在合作網絡中起到橋梁作用(圖2)。
表5WoSCC數據庫中白蟻領域英文文獻發文量前十的作者

2.3關鍵詞圖譜分析
第一,高頻詞共現分析。
用citespace對文獻關鍵詞進行可視化分析,Isoptera具有紅色外圈(中介中心性 gt;0.1 ),說明圖中其他關鍵詞通過Isoptera詞產生聯系,在網絡中具有橋梁作用(圖3)。
第二,關鍵詞聚類。
圖2WoSCC數據庫中白蟻領域作者合作

圖3WoSCC數據庫中白蟻領域關鍵詞科學圖譜

由上圖可知,關鍵詞主要分為9聚類,每個分類之間有明顯交叉。在刪除檢索詞和合并相同意思的關鍵詞后,對前50個高頻關鍵詞進行分類統計。主要包含昆蟲學相關isoptera(632次)、rhinotermitidae(271次)等;生態學相關community(143次)、forest(134次)等;生物學相關Evolution(388次)、diversity(331次)等;微生物學相關gut(112次)、gutmicrobiota(96次);生物降解與代謝相關lignocellulose(88次)、degradation(94次)等;環境因素相關temperature(75次)、mounds(82次)等(圖4)。
表3WoSCC數據庫中白蟻領域發文量前十的國家

表4WoSCC數據庫中白蟻領域發文量前十的機構


圖5WoSCC數據庫中白蟻危害領域關鍵詞共現網絡圖

第三,突現詞分析。
從圖5中可知,強度最高的20個關鍵詞的引用突發期在2014一2024年,研究重點可以分為早、中、后期三個階段。
早期(2014—2016年)關鍵詞主要集中在phylogeneticdiversity、subterranean termitesisoptera等。這些關鍵詞大多與物種多樣性、昆蟲學、動物行為和生態學研究有關。可以看出,這一時期的研究重點在于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功能和特定物種的生態行為。中期(2016—2019年)關鍵詞主要有Conservation、fire等,研究重點更加多樣化,涵蓋了生態保護、生物化學和生態學等方面,這一時期的研究更關注生態系統的保護和生物化學方面的機制。后期(2022—2024年)關鍵詞主要集中在gradient、macrotermitinae等,研究重點更加專注于具體的生態過程和機制。
從研究重點的變化可以看出,研究逐步從廣泛的生態學和生物多樣性研究,轉向更具體、更機制化的研究方向。白蟻與生態的相互影響、白蟻群體建立和繁殖機制、防治技術的研究有可能成為未來研究的熱點。
3結論
本研究通過VOSveiwe、CiteSpace對WoSCC收錄的白蟻研究性和綜述論文進行可視化分析。結果顯示,美國、中國、巴西、日本和德國的研究最為廣泛和深人,且這5個國家合作密切。SUNY、BRUNEA、SILLAMDUSSESD、BOURGUIGNONT、CHOUVENCT、POULSENM等核心作者在該領域發表了大量高質量的研究成果,且合作緊密。白蟻與生態的相互影響、白蟻群體建立和繁殖機制、防治技術的研究有可能成為未來研究的熱點。
收稿日期:2025-06-05作者簡介:劉琴文(1986一),女,漢族,本科,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水利工程。*通信作者:張霞(1973一),女,漢族,博士,正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水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