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天氣易反復變化,早晚溫度偏低,生豬需要消耗更多能量來保持正常體溫,機體抵抗力下降,極易感染各種細菌和病毒,導致生豬發生腸道疾病。本文根據生豬常見的腸道疾病和防治技術進行分析,報告如下。
1豬腸道疾病發生特點與癥狀表現
1.1豬流行性腹瀉
豬流行性腹瀉高發于氣溫偏低的冬季和初春時節,各種年齡段的豬均易感,仔豬患病后癥狀更為嚴重,7日齡以內仔豬死亡率為 50%[1] ,但該病進程相對緩慢。病豬主要表現為精神萎靡,食欲減退,體溫正常或稍高,腹瀉嚴重,排水樣灰色或灰黃色稀便,摻雜有未消化的奶瓣或飼料,酸臭難聞。日齡較小的生豬采食后嘔吐嚴重,剖檢可見小腸內充盈黃色內容物,腸壁較薄,腸系膜充血嚴重。
1.2豬大腸埃希菌病
豬大腸埃希菌病是一種由致病性大腸埃希菌引發的傳染性腸道疾病,根據臨床癥狀的差異可劃分為三種類型:主要侵害新生仔豬的急性黃色腹瀉(仔豬黃痢)、常見于哺乳期仔豬的白色黏液性腹瀉(仔豬白痢)以及以神經癥狀和水腫為特征的斷奶仔豬腸毒血癥(仔豬水腫病)。仔豬黃痢多發于4日齡以內的仔豬,傳播速度快,發病率為 90% ,病死率高達 90% 。仔豬白痢高發于3~4周齡的仔豬,病程短則 |2~3d[2] ,長則7d以上,病豬腹瀉,排灰白色或乳白色腥臭糞便,病死率低。仔豬水腫,病豬主要表現為臉部、頸部及腹部皮下水腫嚴重,肌肉震顫,抽搐,轉圈或橫沖直撞,臥倒時四肢呈劃水樣運動,神經癥狀表現明顯。
1.3豬傳染性胃腸炎
豬傳染性胃腸炎是由胃腸炎病毒引起的一種高度接觸性腸道疾病,各種年齡段的豬均可染病,10日齡以內仔豬死亡率高達 50%~10% ,5周齡以上豬死亡率較低[3]。病豬通常表現為嚴重的嘔吐、水樣腹瀉癥狀,經數天可染及全群。
1.4豬輪狀病毒感染
豬輪狀病毒感染是一種急性腸道傳染病,對豬的健康和生產性能構成嚴重威脅。其癥狀主要包括腹瀉、嘔吐、發熱、食欲缺乏以及脫水等。豬輪狀病毒感染的周期相對較短,但病情發展迅速。一旦感染,豬很快就會出現上述癥狀,且病情可能持續數天至數周不等。在感染高峰期,豬群的發病率高達 80% 。豬輪狀病毒感染還可能引發其他并發癥,如繼發感染大腸埃希菌病等,從而進一步加重病情,增加治療難度和病死率[4]。
2 防治措施
2.1預防措施
第一,優化養殖環境。為確保豬舍環境衛生,應每天定時(清晨或傍晚)清理糞便、尿液及其余污物,并將廢棄物集中運送至指定區域進行堆積發酵處理。清理時,水泥地面需先用高壓水槍徹底沖洗,隨后使用大型吹風機吹干殘留水漬。同時,應保持豬舍通風3~5h/d ,若遇雨、雪、大風等惡劣天氣,可啟用大功率排風扇,以維持舍內空氣流通,減少有害氣體和病原微生物的積聚。根據氣候和氣溫變化,及時調控舍內溫濕度,將溫度控制為 18~22°C ,相對濕度控制為 55%~75% ,確保生豬生長發育環境的舒適性;控制養殖密度,仔豬適宜的飼養密度為 
? ,育肥豬為 0.8~1.2m2/ 頭,種母豬為 1.5~2m2/ 頭,哺乳母豬為 3.3m2/ 頭,種公豬為 
? 頭。
第二,嚴格消毒。嚴防細菌病毒侵襲,是減少生豬腸道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養殖場應定期開展消毒工作,通常每 10~15 天全面消毒一次,而在春季腸道疾病高發期,建議縮短至每2~3天消毒一次。消毒時,可使用 0.2%~0.25% 百毒殺、 2%~4% 氫氧化鈉或 1% 甲醛溶液對墻面、地面及過道等進行噴霧消毒。對于進出車輛和人員,可采用 3%~5% 過氧乙酸噴霧消毒或紫外線燈照射消毒。此外,食槽、飲水器等器具可用 2% 過氧乙酸或 0.5% 高錳酸鉀溶液浸泡消毒,以確保養殖環境的衛生安全;豬體可用0.1%~0.3% 過氧乙酸、 2% 氫氧化鈉溶液噴霧消毒。
第三,加強飼料營養。制定科學喂養方案,根據生豬不同生長發育階段對營養的需求規律合理配制飼料營養,確保飼料原料的安全性。也可直接購買全價日糧飼喂,為豬群提供均衡營養,提高生豬體質和抗病能力。禁止投喂發霉變質、毒素含量高及冰凍飼料,供給充足清潔、安全飲水。
第四,疫苗防控。養殖戶應結合當地疫情和豬場實際情況,科學選擇疫苗并按說明書規范免疫。可選用豬流行性腹瀉-傳染性胃腸炎二聯滅活苗、減毒活疫苗、輪狀病毒三聯活苗等。針對輪狀病毒,基礎母豬和后備母豬在10月至次年5月需免疫2次(間隔1~2個月),妊娠母豬在6~9月應于產前40d和15d各免疫1次。需注意,目前該病無特效治療藥物,必須配合嚴格的飼養管理和生物安全措施。同時要確保疫苗在冷鏈條件下儲運,以保障免疫效果。
2.2治療措施
第一,豬流行性腹瀉、傳染性胃腸炎。予以抗病毒、止吐、止瀉及預防繼發感染治療。肌注干擾素40萬單位 /kg? bw,1次/d,或皮下注射利巴韋林10~20mgkg? bw,2次/d,連用 3~5d 同時,肌注 10% 恩諾沙星注射液 0.025~0.05mL/kg ??ε bw,1~2次/d,連用2~3d,以消炎殺菌;肌注黃芪注射液 
? 次,2次/d,連用2~3d,以調節機體免疫功能[5]。
第二,豬大腸埃希菌病。仔豬黃痢可肌注硫酸慶大霉素注射液 12~15mg/kg?t ow,2~3次/d,連用3~5d。仔豬白痢可在后海穴注射左旋咪唑注射液9~11mg/kg? bw,1~2次/d,連用2~3d,或在 60mL 水中加入土霉素 
? 、紅糖 
? ,混勻后給病豬灌服治療,3mL/次,3次/d。仔豬水腫癥可口服 0.1mg/kg ·bw利尿素,或口服硫酸鎂 15~25g/ 次,1次/d,連用3~5d,嚴重的可靜脈注射 50% 葡萄糖 100mL 、 10% 氯化鈣 Δ5mL 、維生素 C4mL 、 25% 甘露醇 30mL 混合液,1次/d,連用2d。
第三,豬輪狀病毒感染。針對豬輪狀病毒感染的藥物治療,以下推薦措施應在獸醫的指導下進行。內服藥物方面,乙酰甲喹給藥劑量為 3~5mg/kg 2次/d,連用3d。同時,可采用混飲治療,將速溶氨基多維(每100千克水中添加 50g )和 98% 酒石酸泰樂菌素粉劑(每100千克水中添加 25g )混合后供豬飲用,病情嚴重的豬每次灌服 100mL ,2次/d,連用5~7d? 。此外,還可在飼料中添加維生素K(每100千克飼料中添加 50g ),連用 5~7d? 。對于出現脫水癥狀的病豬,需進行補液治療,可將葡萄糖 20g 、氯化鈉 3.4g 、碳酸氫鈉 2.5g 、氯化鉀1.5g溶于 1000mL 溫水中口服補液,或一次性靜脈注射由 10% 葡萄糖注射液 100mL 、 5% 葡萄糖生理鹽水 500mL 、維生素C10mL 、維生素 ?B1 10mL 組成的混合液,1次/d,連用3d 針對特殊癥狀,如拉血便時,可在靜脈注射混合液中添加酚磺乙胺 2~4mL ,高燒不退可肌肉注射氨基比林 10~25mL ,1~2次/d,連用 1~2d 獸醫會根據豬的具體情況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并需在治療過程中密切關注病情變化,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結語
在生豬養殖產業中,生豬腸道疾病始終是限制養殖效率和效益的關鍵因素之一,對養殖戶的經濟收益構成嚴重威脅。這些腸道疾病會引發一系列不良后果,首先會降低生豬對飼料的利用效率。原本能被充分吸收的營養成分,因腸道功能受損而無法有效轉化,導致生豬生長緩慢,體重增長不理想。同時,腸道疾病還會增加生豬死亡率,一些病情嚴重的生豬可能直接死亡,即便經過治療康復的生豬,其生長狀態也會大打折扣。生豬腸道疾病還會延遲出欄時間。按照正常的養殖計劃,生豬應在特定時間達到出欄體重,但腸道疾病打亂了這一節奏,養殖戶不得不延長養殖周期,從而增加了飼料、人力等成本。此外,染病的生豬產品質量也會降低,其肉質、口感等方面可能無法滿足市場需求,從而影響銷售價格和養殖收益。春季是多種生豬腸道疾病的高發期,像豬流行性腹瀉、豬大腸埃希菌病、豬傳染性胃腸炎、豬密螺旋體病等。這些疾病各有其發病特點和癥狀表現,例如豬流行性腹瀉會導致生豬出現劇烈腹瀉、嘔吐的癥狀;豬大腸埃希菌病則會引發仔豬黃痢、白痢等疾病。面對春季生豬腸道疾病的高發態勢,養殖戶應明確各類疾病的發病特點及癥狀表現,采取綜合性的預防措施,如加強豬舍衛生管理、合理調整飼料配方、做好疫苗接種等。一旦生豬發病,要及時進行對癥治療,以降低經濟損失,切實保障養殖效益。
參考文獻:
[1]陳龍宇.豬腸道微生物多樣性影響因素及疾病防控措施[J].現代畜牧科技.2023,(8):146-148.
[2]顏琦,樊鸞.豬腸道疾病的診斷方法[J].中國畜牧業.2024,(6) :107-108.
[3]劉玉姣.豬3種腸道疾病的分析診斷和防治[J].飼料博覽.2020,(11):70.
[4]林躍亭.冬季豬常見幾類腸道疾病的癥狀表現芻議[J].畜牧業環境.2020,(9):85.
[5]楊悅.天津市靜海區春季生豬腸道疾病種類及防治[J].畜牧獸醫科學(電子版).2021,(19):62-63.
收稿日期:2025-06-23
作者簡介:劉小飛(1982—),男,漢族,獸醫師。研究方向:動物疫病防控、動物檢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