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獸醫臨床實踐中,發熱黃疸型牛病作為一種復雜且多發的疾病,長期以來對畜牧業造成了一定的經濟損失。牛在感染該病癥后,會出現體溫升高、黃疸等癥狀,由于此病癥病因復雜,且不同的病原體所引起的癥狀相似,給臨床鑒別診斷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因此,開展發熱黃疸型牛病的臨床鑒別及治療研究,對提高該病癥的診斷準確率、優化治療方案具有重要意義。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對發熱黃疸型牛病的臨床鑒別展開探究,并采用中西藥結合的方式進行治療,對療效予以分析,期望能為發熱黃疸型牛病的臨床鑒別診斷提供新的思路,同時為中西醫結合治療該病提供科學依據,為畜牧業健康發展貢獻力量。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24年6月至2024年10月期間某牛養殖場明確診斷為發熱黃疸型牛病的68頭病牛作為研究對象,常規組34頭,采用西藥方式治療,聯合組34頭,采用中西藥聯合方式治療,兩組明確診斷為發熱黃疸型牛病的病牛,其癥狀、日齡、病程等一般資料不具備統計學差異( Pgt;0.05 ),可對比。
1.2臨床鑒別
第一,無漿體病。
無漿體病是由無漿體屬細菌引起的一種動物傳染病,牛在感染無漿體病后,通常會出現高熱、黃疸、精神沉郁、食欲減退等癥狀,高熱可持續數天至數周,且體溫可高達 40°C ,皮膚與黏膜發黃是主要的黃疸表現,尤其是眼結膜、口腔黏膜和外生殖器黏膜等部位,病牛還可能伴隨呼吸困難、咳嗽、腹瀉等呼吸系統或消化系統癥狀。
實驗室診斷主要是進行血液檢查,檢查可見白細胞總數減少、淋巴細胞比例下降、異型淋巴細胞增多,生化檢查可見血清膽紅素升高、谷丙轉氨酶(ALT)和谷草轉氨酶(AST)等肝功能指標異常。在與其他發熱黃疸型牛病進行鑒別診斷時,應綜合考慮癥狀、體征和實驗室檢查結果,例如與巴貝斯蟲病相比,無漿體病不會出現血紅蛋白尿等貧血癥狀[1]
第二,牛黃疸肝炎。
牛黃疸肝炎屬于肝臟炎癥性疾病,由多種病原體引起的,其主要癥狀包括高熱、食欲減退、黃疸、肝脾腫大和肝功能異常等,皮膚和黏膜明顯發黃是典型表現,病牛還可能出現精神萎靡、消化不良、腹瀉等癥狀,病情持續發展,可能會出現肝性腦病、肝腎綜合征等嚴重并發癥。在進行血常規檢查時,可見白細胞總數和淋巴細胞比例的變化,生化檢查則顯示血清膽紅素、ALT、AST等肝功能指標升高,在對牛黃疸肝炎進行鑒別診斷時,應該重點關注癥狀的差異與實驗室檢查的結果,如與泰勒蟲病相比,牛黃疸肝炎通常不伴有明顯的淋巴結腫大和脾腫大[2]。
第三,泰勒蟲病。
泰勒蟲病由泰勒蟲屬原蟲引起,可感染牛、羊等反當動物,感染后,牛通常會出現高熱、黃疸、淋巴結腫大等癥狀,高熱持續時間較長,并且牛精神狀態不佳,嚴重時可出現貧血、消瘦、衰竭等嚴重并發癥。血液檢查可見白細胞總數減少,淋巴細胞比例下降,異型淋巴細胞增多,病原學檢查可通過血清學、PCR等方法檢測泰勒蟲病原體的存在;此外,還可以通過顯微鏡對紅細胞內的泰勒蟲形態進行觀察。泰勒蟲病與無漿體病相比,泰勒蟲病的淋巴結腫大和脾腫大更加明顯,與巴貝斯蟲病相比,該病癥無血紅蛋白尿等貧血癥狀3]。
第四,巴貝斯蟲病。
巴貝斯蟲病由巴貝斯蟲屬原蟲引起,主要癥狀表現為高熱、貧血、黃疸,貧血表現為血紅蛋白尿、黏膜蒼白等,并且伴有呼吸困難、食欲下降等全身性癥狀,嚴重可導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生化檢查可見血清膽紅素升高及肝功能指標異常,病原學檢查可檢測到巴貝斯蟲病原體的存在。在鑒別診斷中,與無槳體病相比,巴貝斯蟲貧血癥狀明顯;與泰勒蟲病相比,巴貝斯蟲病淋巴結及脾腫大程度低于泰勒蟲病[4]。
1.3發熱黃疸型牛病治療方法
第一,無漿體病。
常規組:采用鹽酸氯喹進行肌肉注射,劑量為250~500mg/kg/d ,連續用藥5d。
聯合組:在常規組基礎上結合中藥治療,組方為:黃連、黃芩、知母、白術、白芍、厚樸、白簽各 40g ,五味子、貝母、阿膠、澤瀉、云苓各 25g 火麻仁 13g ,用水煎服1次/d。
第二,牛黃疸肝炎。
常規組:采用苯巴比妥治療,劑量為 0.6~1.2mg/ kg/d ,將苯巴比妥加入 5% 葡萄糖注射液中,進行緩慢靜脈注射,連續用藥 3d 0
聯合組:在常規組基礎上聯合中藥治療,組方為:茵陳、梔子各 35g ,大黃 25g ,生地 5g ,豬苓、澤瀉、白術、甘草各 20g ,用水煎服1次/d。
第三,泰勒蟲病。
常規組:采用貝尼爾治療,劑量為 3.5mg/kg 將其加入滅菌蒸餾水中,配置成 5%~7% 的溶液,在病牛的臀部或頸部深部肌肉進行分點注射,1次/d,連續用藥3d。
聯合組:在常規組基礎上聯合中藥治療,組方為:當歸、黨參、白芍、炙首烏、熟地、黃芪、制附子、仙鶴草、丹參、枸杞子各 30g ,白術 40g ,酸棗仁、紅棗各 20g ,煅牡蠣
,五味子 25g ,炙甘草 30g ,用水煎服1次/d。
第四,巴貝斯蟲病。
常規組:采用三氮胱治療,劑量為 5mg/kg ,肌肉注射,1次/d,連續用藥 3d
聯合組:在常規組基礎上聯合中藥治療,組方為:茵陳 100g ,大黃
,龍膽草(酒炒) 50g ,黃芩 40g ,梔子 ?40g ,澤瀉 30g ,木通 20g ,柴胡 30g 生地 30g ,車前子 20g ,當歸(酒炒) 30g ,甘草 20g 用水煎服1次/d。
1.4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病牛療效。病牛臨床癥狀完全消失為治愈;病牛臨床癥狀明顯改善為顯效;病牛臨床癥狀有所改善為有效;病牛的臨床癥狀沒有改善,甚至病情有所加重為無效5。
1.5統計學方法
采取統計學軟件SPSS20.0統計進行分析,計量指標用均數 ± 標準差(
)表示,采用t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lt;0.05 )。
2結果
采用西藥治療的常規組患有發熱黃疸型牛病的
病牛治療有效率為 79.41% ,采用中西藥結合方法進行治療的病牛的治療有效率為 97.06%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lt;0.05 ),見表1。
表1兩組病牛療效對比 (n% )

3討論
本文旨在探究發熱黃疸型牛病的臨床鑒別與治療方法,通過對比西藥治療方法和中西藥結合治療方法在發熱黃疸型牛病中的療效,為獸醫臨床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療方案。
結果表明,采用西藥治療的常規組患有發熱黃疸型牛病的病牛治療有效率為 79.41% ,采用中西藥結合方法進行治療的病牛的治療有效率為 97.06%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lt;0.05 ),由此提示,采用中西藥聯合的方式對發熱黃疸型牛病療效優于西藥治療,可顯著提升療效。分析原因為,在無槳體病的治療中,聯合組采用的中藥組方中黃連、黃芩、知母等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能夠抑制病原體的生長和繁殖;白術、白芍、厚樸等則具有益氣養血、調理脾胃的功效,能夠增強病牛的免疫力,促進康復。
結語
綜上所述,在牛養殖活動中,在發生發熱黃疸型牛病后,可采用中西藥結合的方式進行治療,因中藥和西藥在治療發熱黃疸型牛病時具有不同的作用機制和靶點,通過藥物的聯合使用,可以發揮藥物的協同作用,提升牛機體免疫力,提高其對病原體的抵抗力,促進病牛康愈,并減少副作用。
參考文獻:
[1]郭少平.發熱黃疸型牛病的臨床鑒別及治療分析[J].農家科技(上旬刊),2017,000(007):137.
[2]楊波.發熱黃疸型牛病鑒別與治療研究[J].畜牧獸醫科學:電子版,2023(21):92-95.
[3]張卓.發熱黃疸型牛病的鑒別及治療[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20(3) :1.
[4]宋芳.發熱黃疸型牛病臨床鑒別與治療初探[J].中國畜禽種業,2020,016(003) :144.
[5]范洪明.發熱黃疸型牛疾病的臨床診治體會[J].農家致富顧問,2018(12):1.
收稿日期:2025-04-15
作者簡介:劉武(1976—),男,漢族,本科,獸醫師。研究方向:獸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