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鹯陰城最早出現于漢代文獻典籍,對于其歷史方位,眾多學者認定其在今甘肅省白銀市平川區水泉鎮牙溝水村水頭社,當地人稱為“纏州古城”。但對其歷史脈絡的梳理,由于歷史文獻資料的匱乏很難說清楚。近年來,這一地區的漢代古墓考古發現有所增多,為更好地判斷這一古城的位置提供考古學方面的支撐。再通過對諸家說法結合文獻資料進行考證,可最終梳理出鹯陰城歷史發展脈絡,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動力。
關鍵詞:鶉(鹯)陰;纏州城;絲路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15.029
鹯陰城在歷史上還有一見于文獻的名稱—鶉陰城。《中國歷史大辭典》鶉陰縣條記載:“鶉陰縣,西漢置,屬安定郡。東漢用鹯陰縣,屬武威郡。”①因此,鶉陰和鹯陰實際上是同一縣域,但在西漢與東漢時期稱呼有所不同。《漢書·地理志》僅載“鶉陰”縣名。唐代《元和郡縣志》記載:會州治所會寧縣“本漢鶉陰縣地”②。而唐會寧縣所在位置,學界爭論較大,認為其在今平川區水泉鎮牙溝水村柳州城③、水泉鎮牙溝水村月河古城④、水泉鎮陡城堡⑤、靖遠縣城⑥、靖遠縣東灣鎮三合村水岸三合景區等⑦,很顯然地點均在靖遠、平川一帶。清代的《讀史方輿紀要》載:“鶉陰城,在府西南九十里。本漢安定郡屬縣,在今靖遠衛境。”⑧譚其驤的《中國歷史地圖集》兩漢部分,將鶉陰縣的地理位置標注在靖遠縣西北方向的黃河岸邊,具體位置仍是謎,但可說明鶉(鹯)陰城就在今甘肅省白銀市靖遠或平川一帶。
1 秦漢至十六國時期鶉(鹯)陰城的歷史沿革
鶉(鹯)陰城最早可能出現于秦始皇攻匈奴、取河南地之后,是當時為防御匈奴,沿黃河南岸修筑的一系列城池之一。即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今榆中)沿黃河以東,到陰山,依河為塞,筑城(一說置縣)44座,徙罪人以居之⑨,但位置不詳。現今,靖遠、平川一帶最大的漢墓群在今平川區黃灣。杜永強等認為平川區水泉鎮大黃灣村的“漢墓群又證實了漢鹯陰城存在和準確地理位置”⑩,可見鶉(鹯)陰城位置應該在黃灣漢墓附近。但在秦末漢初社會動亂時,匈奴重新占領這一地區。到漢武帝時,其派遣衛青、霍去病擊敗匈奴后,漢王朝又重新占領這一地區,并開通了絲綢之路。鶉(鹯)陰城成為進入河西走廊、溝通西域、保障絲路暢通的重要城池。為此,在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析置北地郡設安定郡,歸屬涼州刺史部……轄縣二十一,治高平(今寧夏固原市)”k。分北地郡而置安定郡,是將“原屬于北地郡19縣的涇陽、烏氏、朝那、陰密、安武、彭陽、鹵縣、長武8縣劃歸安定郡”l。這里安定郡所屬8縣并沒有鶉陰縣,可見隨著人口增多,安定郡下轄屬縣也在增多,直至漢平帝元始二年(2),安定郡郡治高平,領縣達到21個,鶉陰縣就在安定郡所屬的21縣之列,設置時間應在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至漢平帝元始二年(2)之間。這一時期不但增置了鶉陰縣,而且在其周邊還增設了祖厲、媼圍諸縣,目的是溝通新近開拓的河西之地、暢通絲綢北路大通道。正如學者所言:“古絲綢之路,經過白銀境內的一條重要干線,我們可以稱作是涇川—平川線。……被部分學者稱為西漢第一國道。”m
到了東漢中期,羌族大規模起義,《后漢書·安帝紀》中有關羌族起義的記錄比比皆是。如永初元年(107),由于東漢政府征發隴西與安定兩郡的羌族派往西域地區鎮守,從而引起這兩地羌族的大規模反叛。永初二年(108)十一月,羌族一支先零羌的首領滇零在北地郡號稱天子。東漢政府派大軍前往征伐,但在與羌族的戰爭中屢屢敗北,交戰區域的郡縣被迫遷往內地。永初五年(111)三月,羌族部落大規模攻入安定郡內,安定郡治被迫由高平縣內遷至美陽縣(今陜西扶風縣境)。東漢順帝建康元年(144)二月二十三日,“祖厲、鹯陰縣發生大地震,致使城池、房屋被毀,居民傷亡”n。安定郡多次內遷,地處黃灣的鶉陰城因戰亂、地震及洪水等原因被廢棄,于是又在今水泉鎮牙溝水村水頭社新建鶉陰城。也就在這一時期,將鶉陰縣改為鹯陰縣,歸黃河以西的武威郡(郡治姑臧城)管轄。可見,將安定郡所屬的鶉陰縣、祖厲縣劃歸武威郡,并非東漢建武十年(34)安定郡歸屬中央王朝時,而是在安定郡治內遷期間,為便于管理,劃歸武威郡管轄。
直至十六國時期,鹯陰城由于鮮卑麥田部在此活動,而被稱為“麥田城”“鹯武城”,所處黃河峽谷被稱為“陽武峽”,就是今天的紅山峽。見于史料的有:后涼呂光時期,寧遠將軍、金城太守尉祐反叛。“祐次允吾,襲據外城以叛,祐從弟隨據鹯陰以應之。”o或訛為鹯武城,晉隆安二年(398),西秦將乞伏益州攻涼,克鹯武,即鹯陰也p。可見這一時期這一地區被稱為“麥田城”“鹯陰城”“鹯武城”,而位置還在今天水泉鎮牙溝水村,當地人稱之為“纏州城”。隨后廢棄,逐漸湮沒在歷史塵埃中。
2 對兩漢鶉(鹯)陰城位置的討論
關于漢鶉(鹯)陰城所在地,學術界主要有以下說法。
第一種說法,黃灣學校及李家堡子。張明清認為:“鶉陰故城遺址在山下原黃灣學校及李家堡子一帶,東漢年間縣城被一場大洪水沖毀,洪水的痕跡至今可辨。”q
第二種說法,甘肅省白銀市平川區水泉鎮牙溝水村水頭社纏州古城。劉滿、李并成r及杜永強、陳輔泰s、李小明t等諸多學者均認為,位于今天水泉鎮牙溝水村水頭社當地群眾稱為“纏州古城”的就是兩漢時期的鶉(鹯)陰城。可見主流觀點為纏州古城,而并非黃灣。但何以黃灣地區出現大規模漢墓群而牙溝水纏州古城附近迄今為止還沒有發現漢墓呢?“城邑作為人口的聚集地,其周圍必然會分布有同時代的墓葬,一般情況下墓葬不會距死者生前居址太遠。”u而且,黃灣一帶土地肥沃,從秦漢開始就被中原王朝所控制,農業發展及貿易交流不斷,成為初具規模的一座小鎮,這里及周圍地區出現城池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從黃灣漢墓群里已出土的文物,“可以判定該墓所屬時代至遲應在東漢中葉以前”v。因此,可見西漢至東漢中期以前,鶉陰城應該在黃灣漢墓群附近,城址在黃灣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
而在東漢羌族叛亂之后,安定郡頻繁內遷,地處黃灣的鶉陰城因戰火或地震等原因而毀棄。東漢中期以后,政府又在今水泉鎮牙溝水村水頭社重新修筑了一座城池,并改名為“鹯陰城”,劃歸武威郡管轄。但不久由于東漢末年的大動亂,這一城池幾乎被廢棄,所以不見史書所載。僅在《資治通鑒》魏文帝黃初二年(221)記錄有涼州的土著民族盧水胡部落首領治元多等反叛朝廷,引起河西地區大動亂。魏文帝曹丕任命京兆尹張既為新的涼州刺史赴任,同時派遣護軍夏侯儒、將軍費曜等率大軍在其后出發。盧水胡派七千多騎兵,在通往河西的重要渡口鹯陰渡駐守,張既散發虛假消息說大軍將“從鹯陰,乃潛由且次出武威。胡以為神,引還顯美”w。文中出現的“鹯陰口”“鹯陰河”就是由于黃河附近的鹯陰城而來。
3 十六國時期麥田城址的爭論
十六國時期,鮮卑麥田部遷徙至此,這里成為麥田部的游牧地。由于這里正好處于河西鮮卑與隴西鮮卑的交界處,在他們互爭雄長時,麥田部歸屬不定。“河西鮮卑”這一詞語最早出現于《資治通鑒》,其中有高貴鄉公正元二年(255),曹魏大將鄧艾接納鮮卑部落投降的數萬人,安置在雍州與涼州之間,胡三省注曰:“此河西鮮卑也。”x而關于這一支鮮卑的傳承歷史,在《晉書·禿發鮮卑載記》中有著詳細記述:“鮮卑禿發烏孤,八世祖匹孤自塞北遷于河西。”禿發烏孤八世祖匹孤,是北魏圣武皇帝拓跋詰汾的長子,也是北魏神元帝拓跋力微的兄長。兩人因繼承人問題發生爭執,禿發匹孤在神元帝拓跋力微時被迫率領部眾遷徙至河西一帶。“禿發”可能就是“拓跋”的音轉。當時禿發鮮卑活躍在“東至麥田、牽屯,西至濕羅,南至澆河,北接大漠”y這一遼闊地域。這里的麥田即麥田山,也就是鮮卑麥田部的領地。隴西鮮卑也曾在這一地區活動。《十六國春秋》中詳細記述了隴西鮮卑的歷史發展脈絡,乞伏國仁是西秦的建立者,乃隴西鮮卑人,他的先祖傳至乞伏述延時,率領部眾遷徙于苑川。乞伏述延卒,乞伏祁埿之子乞伏傉大寒立。正值后趙石勒政權滅掉前趙劉曜政權。乞伏傉大寒率領隴西鮮卑部落“懼而遷于麥田元孤山”z,可見河西鮮卑也曾在麥田地區活動。《晉書·載記二十五》載:“禿發烏孤遣使來結和親。(乞伏乾歸)使乞伏益州攻克支陽、鹯武、允吾三城,俘獲萬余人而還。”這里的鹯武就是鹯陰城,可見這一時期鹯武城或麥田城都是鹯陰城另外的稱呼,也可見河西鮮卑與隴西鮮卑在這一地區的爭戰情況。后麥田部被南涼遷徙到姑臧城,在北涼與南涼的爭戰中又投降北涼,時間在晉安帝義熙六年(410),北涼沮渠蒙遜率部圍攻當時南涼首都姑臧城,老百姓們害怕遭受東苑大殺戮,全部受驚四散而逃。“疊掘、麥田、車蓋諸部盡降于蒙遜。”此后“麥田”不見史書所載。
關于麥田城在哪里又有不同說法。
第一種,魏晉賢先生認為麥田城當即陡城堡東面的“纏州城”,亦即西秦麥田城。劉滿也認為麥田城在靖遠縣水泉鄉陡城村(今天劃屬白銀市平川區)的纏州城遺址。
第二種,黃兆宏認為麥田城即柳州城。
第三種,張明清認為麥田城位于月河古城遺址,唐代會州位于麥田城。其后張明清先生重申月河“堡子院”城堡古城當即麥田城,故會州設于麥田城,即月河古城。
那么到底哪種說法更可靠呢?第二種說法認為麥田城就是柳州城。柳州城與纏州城兩者直線距離不足400米。它的保存狀況要遠遠好于纏州城。有學者認為此城為唐會州城,或平涼郡治所。《魏書·地形志》載:“平涼郡,領縣二(鶉陰、陰密)。”“鶉陰,郡治。前漢屬安定,后漢屬武威,晉罷,后復屬。”這里“前漢屬安定,后漢屬武威”當是將西漢鶉陰縣與南北朝時期的鶉陰縣相混淆。清代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中也認為:鶉陰城在漢代時是安定郡的屬縣,在今屬靖遠衛的轄境,北魏時期移置平涼郡的郡治于鶉陰城。“魏收志鶉陰有故平涼城,即苻秦所置故城也。魏因置平涼郡于此,后周并入平涼縣”,又延續這一錯誤。《明嘉靖平涼府志》里記述:“曰陰盤,曰鶉陰,今崇信、靈臺之境也。”在《明清固原州志》里記述北魏時期:“田弘,字廣略,原州高平人。從萬俟丑奴,降爾朱天光。宇文泰任以爪牙,著以所被甲云定天下,還甲也。以迎孝武功,封鶉陰縣子。賜姓紇干氏,以戰功多,授本州刺史、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爵平陽郡公,邑千戶。”這里的鶉陰縣位置明顯不在今靖平一帶,可見十六國時期平涼郡治所鶉陰縣并非西漢的鶉陰縣。筆者曾撰文認為柳州城非唐代的會州城而是北宋的德威城,可以排除它為麥田城的可能。而第三種說法認為麥田城是月河古城,而且以后還是唐會州治所會寧縣城所在地。筆者也在文中予以辯駁,認為唐會州應在今靖遠縣東灣鎮水岸三合景區。
現在來分析第一種麥田城為纏州城的可能性。關于纏州城名稱的來源,張明清認為在宋代鹯陰城曾長期為西夏占據。西夏人在占領地“以堡鎮號州”,或因城名之聲韻變化,或因“廛里”之名一直在民間流傳,鹯陰城名成了“纏州”。張明清認為此時纏州城還在黃灣,實際上東漢中期以后其城址已經搬遷至牙溝水村水頭社。《說文解字·卷四·鳥部》載:“鹯,鷐風也。從鳥亶聲。籒文鹯從廛。”這里的“廛”,可能是以后稱此城為“纏州城”的來源。最早詳細記述麥田城地理情況要數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他說黃河水向東北經麥田城的西部,又和北面流來的麥田泉水相匯合,而麥田泉水是從麥田城的西北方向發源,向西南方向流,最終流注于黃河。黃河水又向東北流經麥田山西面的山谷,麥田山位置在安定郡(固原)“西北六百四十里。”《大清一統志》里記述有:“麥田城,在靖遠縣東北。”康熙時期出版的《靖遠縣志》載:“麥田城,在縣東北,西秦乞伏傉大寒自苑川遷于麥田無孤山。”這里麥田水正是《甘肅通志·卷五》所載:麥田水,在縣北源出麥田城,西北、西南流注于河。也正是《甘肅通志·卷十五》所載:陡城水,在靖遠縣北七十里,一名萬馬泉謂可以飲萬馬不竭也,泉水引溉田百余頃。其旁的古城也只有東漢中期以后修筑的鹯陰城即纏州城可以吻合。因此鹯陰城又稱之為麥田城,現在當地人稱之為纏州城。
綜上,自秦始皇北逐匈奴,沿黃河修筑城障防守,鶉(鹯)陰城就羅列其中。漢武帝之后為暢通絲路,在鶉陰城的基礎上建縣,歸安定郡所轄,直至東漢中期以后,羌人起義,安定郡多次內遷,戰亂及地震等自然災害導致黃灣鶉陰城廢棄,又在距離東南15千米的牙溝水村新修筑鶉陰城,并改名為鹯陰城,但不久東漢末年的大動亂導致這座城池幾乎不見史書所載。十六國時期,鮮卑麥田部遷徙至此,這座城池又被稱為麥田城,成為河西鮮卑和隴西鮮卑角逐的重要地區。史書又稱之為鹯陰或鹯武城,隨后該城遺忘在歷史的塵埃中,直至當代,當地人稱之為纏州城。
注釋
①鄭天挺,譚其驤.中國歷史大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
②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關內道四[M].賀次君,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3:97.
③李并成.唐代會寧關及其相關問題考[J].歷史地理,2016(2):242.
④張明清.絲路古道平川區境內古渡口與古城遺址考述[J].絲綢之路,2015(2):28-29.
⑤劉滿.西北黃河古渡考(二)[J].敦煌學輯刊,2005(4):136.
⑥陳守忠.河隴史地考述[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93:263.
⑦李守杯.唐會州州治會寧縣地理位置再探[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4(11):101.
⑧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五十八:陜西七[M].賀次君,施和金,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5:2777.
⑨甘肅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甘肅省志:第二卷:大事記[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17:8.
⑩杜永強,陳輔泰.試論鹯陰城與黃灣漢墓群的關系[J].絲綢之路,2015(4):26.
k黃兆宏.鮮卑西遷隴原蹤跡考:以“麥田、麥田山、麥田水、麥田城”為例[J].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31(4):67.
l李小明.戰國秦漢時期北地郡、安定郡的置廢述論[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40(4):73.
m王承棟.古會州歷代城堡折射出的絲綢之路發展變化情況述略[J].絲綢之路,2020(3):36.
n靖遠縣志編纂委員會.靖遠縣志(上冊)[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9:6.
o房玄齡,等.晉書:卷一百二十二:載記二十二[M].北京:中華書局,1999:2053.
p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五十八:陜西七[M].賀次君,施和金,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5:2964.
q張明清.絲路古道平川區境內古渡口與古城遺址考述[J].絲綢之路,2015(2):28.
r李并成.唐代會州故址及其相關問題考:兼談對于古代城址考察研究的些許體會[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16(3):51.
s杜永強,陳輔泰.試論鹯陰城與黃灣漢墓群的關系[J].絲綢之路,2015(4):21.
t李小明.西漢安定郡屬縣治城新探[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6):57.
u李并成.河西走廊歷史地理[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5:151.
v劉再聰.關于迭烈遜渡口的幾個問題[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4(1):119.
w司馬光.資治通鑒[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1538.
x司馬光.資治通鑒[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1760.
y房玄齡,等.晉書:卷一百二十二:載記二十二[M].北京:中華書局,1999:2111.
z黃兆宏.鮮卑西遷隴原蹤跡考:以“麥田、麥田山、麥田水、麥田城”為例[J].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4):68.
房玄齡,等.晉書:卷一百二十二:載記二十二[M].北京:中華書局,1999:2097.
魏晉賢.甘肅省沿革地理論稿[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91:115-116.
劉滿.西北黃河古渡考(二)[J].敦煌學輯刊,2005(4):128.
黃兆宏.鮮卑西遷隴原蹤跡考:以“麥田、麥田山、麥田水、麥田城”為例[J].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4):71.
李翔凌.平川史話[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08:11-13.
張明清.旱平川新墩、月河諸古城考述[M]//白文科.走進白銀.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11:136-141.
魏收.魏書:一〇六下[M].北京:中華書局,1974:1756.
趙時春.明嘉靖平涼府志[M]//鳳凰出版社.甘肅府縣志輯13.南京:鳳凰出版社,上海:上海書店,成都:巴蜀書社,2008:10.
固原地方志辦公室.明清固原州志[M].內部資料,2003:681.
李守杯.平川區水泉堡歷史沿革考[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4(13):118.
酈道元.水經注:河水二[M].楊宗敬,熊會貞,疏.段仲,點校.陳橋驛,復校.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6:186.
穆彰阿,潘席恩.大清一統志:蘭州府:古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陳之驥.道光靖遠縣志[M]//鳳凰出版社.甘肅府縣志輯15.南京:鳳凰出版社,上海:上海書店,成都:巴蜀書社,2008: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