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探討了AIGC(人工智能生成內容)技術在博物館宣傳教育中的應用現狀、創新實踐及面臨的挑戰。通過文獻綜述和案例分析,文章系統梳理了AIGC在實物型資源數字化與保護、數字場景建設、社交媒體與在線推廣等方面的應用。具體而言,AIGC技術通過高精度掃描、3D建模等手段實現了文物的數字化保存與展示,提升了文物保護和傳播的效果;虛擬展覽設計和AR、VR技術的應用,為觀眾創造了沉浸式的觀展體驗;個性化學習路徑和游戲化學習方式則顯著增強了教育效果。
關鍵詞:AIGC(人工智能生成內容);博物館宣傳教育;數字化轉型;創新實踐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15.016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近年來,AIGC(人工智能生成內容)技術迅速發展,成為推動各行各業數字化轉型的重要力量。AIGC技術通過海量數據和先進的算法,能夠自動生成文本、圖像、語音、視頻和3D內容等多種形式的媒體內容,極大地豐富了數字內容的創作方式和應用場景。博物館作為文化傳承和教育的重要場所,承載著保存、展示和研究文化遺產的重任。在數字化轉型的背景下,博物館如何利用AIGC技術提升展覽的互動性、趣味性和教育性,成了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課題。AIGC技術不僅能夠幫助博物館生成生動的展品故事和多媒體內容,還能夠設計教育材料和活動,提升博物館的吸引力、觀眾的參與度及科普教育的傳播效果。如何平衡技術與人文的關系,如何在享受個性化服務的同時引導觀眾深入探索文物背后的歷史與文化,如何實現AIGC技術與博物館現有資源的有效整合,都是博物館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需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1.2 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探討AIGC如何賦能博物館的宣傳教育工作,通過提升文物展示、數字場景建設、教育材料設計及在線推廣等方面的能力,增強觀眾的參與度和教育效果。研究將分析AIGC在實際應用中可能遇到的數據質量、技術倫理、用戶接受度等問題與挑戰,并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目前看AIGC在未來博物館發展中的潛力,包括智能化系統、跨平臺融合、個性化定制等應用場景,以及其對文化遺產保護、品牌價值提升和社會教育功能的深遠影響。
2 AIGC在博物館宣傳教育中的應用現狀
2.1 實物型資源的數字化與保護
①數字藏品開發。AIGC通過高精度掃描、3D建模等技術,能夠將實物文物轉化為高清數字模型,不僅保留了文物的原始形態和細節,還為文物的長期保存提供了新的途徑。現行數字藏品還可以通過區塊鏈技術實現確權和交易,進一步拓展了文化遺產的傳播渠道。這些數字藏品不僅讓文物“活”了起來,還為公眾提供了更加便捷的訪問方式,促進了文化的廣泛傳播。
②文物修復與保存。在文物修復領域上,通過自動識別損傷、模擬修復效果等技術手段,AIGC能夠為文物修復提供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持,幫助文博工作者更精準地進行文物修復工作。例如,AI可以分析文物的材質、結構等信息,預測其可能的損傷模式和修復方法,從而指導修復人員進行精準修復。同時,對修復過程進行模擬和評估,確保修復效果符合預期。這些技術的應用不僅提高了文物修復的效率,還為文物的長期保存提供了科學依據。
2.2 數字場景建設
①虛擬展覽設計。AIGC通過虛擬導覽、互動式體驗等技術手段,觀眾可以在家中或任何地方享受沉浸式的觀展體驗。例如,三星堆博物館利用AIGC技術創建了栩栩如生的虛擬導覽,使參觀者可以自由穿梭于古蜀國的輝煌歷史之中。這種虛擬展覽不僅提升了觀眾的參與度和參觀體驗,還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觀眾能夠隨時隨地欣賞到珍貴的文物和展覽。在解說上,AIGC技術根據參觀者的歷史知識水平和偏好,實時調整解說內容的深度和廣度,提供個性化的參觀體驗。這種個性化的解說方式不僅滿足了不同觀眾的需求,還提高了展覽的教育效果。
②增強現實(AR)與虛擬現實(VR)技術。AR和VR技術通過復原歷史場景、增強展品信息等,讓觀眾仿佛置身于歷史現場,親身體驗文物的魅力。例如,在“理解三星堆”展覽中,就有一段通過三維建模復原的祭祀場景,讓觀眾身臨其境地感受到古代祭祀的氛圍和場景。例如,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的“運河上的舟楫”展廳,利用AIGC、無感交互和多人互動技術,打造了一個線下多人沉浸式互動體驗空間,將觀眾帶入一個全新的虛擬世界及一河兩岸新時代勝景。這種直觀、生動的呈現方式,為觀眾帶來了全新的觀展方式,讓觀眾更好地理解文物的歷史背景,還激發了他們的探索欲望,增強了教育效果。
2.3 社交媒體與在線推廣
①內容生成與傳播。AIGC通過自動生成展品故事、多媒體內容等,幫助博物館快速制作高質量的宣傳材料,吸引更多觀眾的關注。例如,北京工藝美術博物館與北京廣播電視臺合作,推出了“AI數字人+公共服務”的藏品互動講解,并通過新媒體矩陣對藏品進行短視頻推廣。這種“文化+科技+技術”的方式,不僅提升了博物館的品牌價值,還擴大了其社會影響力。
②用戶互動與反饋。AIGC通過智能客服、虛擬講解員等技術,幫助觀眾在參觀過程中獲得及時的幫助和解答。例如,北京工藝美術博物館推出的“AI數字人”不僅可以為觀眾提供詳細的展品介紹,還可以回答他們的問題,增強了用戶的參與感和滿意度。
AIGC技術在博物館宣傳教育中的應用,不僅提升了觀眾的參與度和教育效果,還為博物館的數字化轉型提供了新的動力,并在文物保護、展覽設計、教育活動等方面的應用上取得創新和突破。
3 AIGC在博物館宣傳教育中的創新實踐
3.1 創新案例分析
①“時空博物館”AIGC數字藝術創作大賽。2024年,由中國美術學院和騰訊互娛聯合發起的“時空博物館”AIGC數字藝術創作大賽,吸引了國內多家博物館參與出題。該賽事旨在通過AIGC技術,激發創作者的靈感,探索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的融合,推動數字藝術的創新發展。參賽作品《播種—第000100x拯救種子計劃》利用高精度圖形渲染技術,模擬了自然界中難以捕捉的微妙光影變化,構建出了超越現實想象的宏大場景。通過這種形式,AIGC技術幫助博物館將靜態的文物轉化為動態的藝術作品,增強了觀眾的文化認同感和參與度。
②北京工藝美術博物館的“AIGC+8K+數字人”博物館之城英文宣傳片。北京工藝美術博物館在國際博物館日主題活動中,推出了全國首個結合“AIGC+8K+數字人”博物館之城英文宣傳片—《瞬間·非凡,博物館之城》,該宣傳片的制作過程中,AIGC技術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智能生成城市品牌形象宣傳片,博物館不僅展示了中華文明的發展歷程,還通過8K超高清視頻和虛擬數字人的結合,為觀眾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視覺體驗。虛擬數字人不僅可以為觀眾提供詳細的展品介紹,還能實時互動,解答觀眾的問題,增強了用戶的參與感和滿意度。通過“文化+科技+技術”的方式,博物館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相結合,吸引了更多年輕觀眾的關注。宣傳片通過新媒體矩陣的廣泛傳播,擴大了博物館的社會影響力,讓更多人了解和關注中華傳統文化。
3.2 技術融合與跨領域合作
①博物館與高校的合作。博物館與高校的合作是AIGC技術在博物館應用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東華大學《中國美術史》課程中,無界AI為學生提供了專門的平臺注冊通道,并隨時提供技術指導和操作答疑。這種合作模式不僅為學生提供了實踐機會,還促進了AIGC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博物館與高校共同開展科研項目,探索AIGC技術在文化遺產保護、展覽設計、教育活動等方面的應用,推動相關領域的學術研究。這種跨領域的合作,不僅為高校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實踐資源,還為博物館培養了專業的技術人才。通過合作,雙方可以共享資源和技術,形成優勢互補,共同推動AIGC技術在博物館領域的應用與發展。
②博物館與科技企業的合作。通過與科技企業的合作,加強博物館宣傳教育的AIGC技術應用。例如,騰訊互娛與中國美術學院聯合發起了“時空博物館”AIGC數字藝術創作大賽,推動了數字藝術的創新發展。博物館借助科技企業的力量,提升自身的數字化水平,拓展服務范圍。這種合作模式,不僅推動了博物館的數字化轉型,還為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3.3 新興技術的應用探索
①大規模AI語義解析系統。大報恩寺遺址博物館元宇宙項目中,AIGC技術通過大規模AI語義解析系統,支撐了實時精準互動。該系統能夠從感知和認知兩方面模擬人類智慧,在內容仿真方面達到了新高度。通過AI語義解析,系統可以理解用戶的需求和意圖,實時生成相應的互動內容,確保用戶體驗的連貫性和沉浸感。例如,參觀者可以在虛擬導覽中提出問題,系統會根據其歷史知識水平和興趣,自動調整解說內容的深度和廣度,提供個性化的參觀體驗。
②無感交互與多人互動。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的“運河上的舟楫”展廳,通過對AIGC、無感交互和多人互動技術的融合利用,打造了一個線下多人沉浸式互動體驗空間。參觀者可以通過手勢、語音等自然交互方式,與虛擬場景中的展品進行互動,仿佛置身于歷史現場。此外,展廳還支持多人同時參與,參觀者可以與同伴一起探索運河的歷史故事,增強了互動的趣味性和社交性。這種無感交互技術的應用,使觀眾無需復雜地操作設備,即可享受流暢的互動體驗。無感交互和多人互動技術的應用,為博物館創造了全新的沉浸式體驗空間。通過自然交互方式,觀眾可以更加直觀地感受文物的魅力,增強了參觀的趣味性和參與感。
4 AIGC在博物館宣傳教育中的挑戰
4.1 數據質量與偏差
①數據來源與標注。AIGC技術高度依賴于高質量的數據源。博物館在獲取數據時,往往面臨數據來源單一、數據偏差等問題。例如,歷史文物數據可能因保存條件限制而殘缺不全,標注工作也可能因人力有限而不夠準確。這些問題會直接影響AIGC生成內容的質量和可信度。不準確的數據源可能導致生成的解說信息有誤,誤導觀眾,損害博物館的權威性。因此,博物館在采用AIGC技術時,應重視數據源的多樣性和準確性,加強數據預處理和校驗工作,確保輸入數據的高質量。
②數據隱私與安全。博物館通常存儲著大量珍貴的歷史文物信息和觀眾個人信息,這些數據一旦泄露或被非法利用,將帶來嚴重后果。因此,博物館應建立健全的數據安全管理體系,采用加密存儲、訪問控制等技術手段,保障數據安全。
4.2 技術倫理與社會責任
①內容真實性與準確性。AIGC生成的內容可能存在虛假信息或誤導性內容,這對博物館的宣傳教育工作構成了嚴峻挑戰。博物館作為歷史文化的傳承者,有責任確保所傳遞信息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因此,博物館在使用AIGC技術時,應建立嚴格的內容審核機制,對生成的內容進行多輪校驗,確保其符合歷史事實和文化傳統。
②文化敏感性與多樣性。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和價值觀念差異巨大,AIGC技術如何尊重和保護這些文化差異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博物館在使用AIGC技術時,應注重文化多樣性的體現,避免生成內容中的文化偏見和歧視。
4.3 用戶接受度與參與度
①技術門檻與用戶體驗。AIGC技術對用戶的技術要求較高,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用戶體驗和參與度。為了降低技術門檻,提升用戶體驗,博物館可以采取以下策略:一是優化AIGC技術的用戶界面設計,使其更加友好和易用;二是提供詳細的技術指南和在線幫助文檔,幫助用戶快速掌握使用方法;三是加強與科技公司的合作,共同研發更加智能和便捷的AIGC應用。
②公眾認知與接受度。公眾對AIGC技術的認知和接受程度也是影響博物館宣傳教育工作效果的重要因素。為了提高公眾對AIGC技術的理解和支持,博物館可以通過舉辦講座、展覽等形式,向公眾普及AIGC技術的原理和優勢;利用社交媒體和新媒體平臺,加強與公眾的互動和交流,提高公眾對AIGC技術的認知度和接受度。
5 結論
通過對AIGC技術在博物館宣傳教育中的應用進行深入探討,結合眾多案例分析,揭示了AIGC技術在提升博物館展覽質量、拓展教育功能以及實現數字化服務創新與發展方面的巨大潛力。
第一,AIGC技術在博物館實物資源的數字化與保護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高精度掃描、3D建模等技術,AIGC能夠將實物文物轉化為高清數字模型,不僅為文物的長期保存提供了新的途徑,還通過數字藏品開發、文物修復與保存等手段,極大地豐富了觀眾的觀展體驗,促進了文化的廣泛傳播。
第二,AIGC技術在博物館的虛擬展覽設計、增強現實與虛擬現實應用等方面展現出顯著的創新性。通過虛擬導覽、互動式體驗等技術手段,AIGC為觀眾帶來了沉浸式的觀展體驗,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提升了觀眾的參與度和教育效果。AR和VR技術的應用,讓觀眾仿佛置身于歷史現場,增強了他們對文物的理解和探索欲望。
第三,AIGC技術在博物館的社交媒體與在線推廣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通過自動生成展品故事、多媒體內容等,AIGC幫助博物館快速制作高質量的宣傳材料,吸引了更多觀眾的關注。智能客服、虛擬講解員等技術的應用也提升了觀眾的參與感和滿意度。
然而,AIGC技術在博物館宣傳教育中的應用也面臨一些挑戰,如數據質量與偏差、技術倫理與社會責任以及用戶接受度與參與度等問題。為了確保AIGC技術的有效應用,博物館需要重視數據源的多樣性和準確性,加強數據預處理和校驗工作;建立嚴格的內容審核機制,確保生成內容的真實性和準確性;注重文化多樣性的體現,避免文化偏見和歧視。此外,博物館還需要優化AIGC技術的用戶界面設計,提供詳細的技術指南和在線幫助文檔,降低技術門檻,提升用戶體驗;并通過舉辦講座、展覽等形式,向公眾普及AIGC技術的原理和優勢,提高公眾的認知度和接受度。
展望未來,AIGC在博物館宣傳教育中將在技術發展趨勢、應用場景拓展和社會價值與文化影響等方面發揮作用。技術層面,AIGC系統將更加智能化,擁有更強大的自然語言處理能力和更高的圖像生成質量,同時實現跨平臺與多模態融合,提升博物館數字化服務。應用場景將拓展至個性化定制與沉浸式體驗,以及文化遺產的創造性轉化,如數字藏品、虛擬展覽等,提升觀眾參與度和教育效果。在社會價值上,AIGC將提升博物館品牌價值和文化豐富性,并通過數字藏品、虛擬偶像等方式吸引年輕一代,促進文化傳承與發展。
參考文獻
[1]周瑩,沈悅.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在博物館敘事中的應用研究[J].包裝工程,2024,45(20):513-517.
[2]林蕾.數字化設計在博物館陳列展覽中的應用[J].大觀,2024(10):114-116.
[3]伍璽臻.文旅融合視域下湖湘紅色主題博物館互動式體驗設計研究[J].天工,2024(28):43-45.
[4]童元園.構建“國潮文化數字賦新”的游戲產業人才培養新生態[J].杭州,2024(18):36-39.
[5]石海芹,孫妍.北京工藝美術博物館館長白麗君傳承非遺瑰寶用文化盛宴歡迎四方賓客[J].工會博覽,2024(26):27-29.
[6]許明.文旅深度融合背景下博物館宣傳教育創新發展研究[J].廣西博物館文集,2024(00):181-186.
[7]閆明妮.新時代博物館宣傳工作的創新路徑探析[J].中國民族博覽,2024(9):229-231.
[8]張昭.在守正創新中充分發揮紅色場館的宣傳教育功能[J].政工學刊,2024(5):90-91.
[9]王文娜.淺談博物館宣傳教育中的問題及對策:以郴州市博物館新館為例[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4(8):78-81.
[10]張鵬飛,田佳禾.博物館專題展廳布展方案研究:以黔東南州民族博物館少數民族服飾展示館為例[J].收藏與投資,2024,15(4):154-157.
[11]吳巧霞.博物館宣傳教育創新利用與實踐探索[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4(7):96-99.
[12]劉艷菊.博物館社會教育宣傳與服務的分析[J].中國民族博覽,2024(1):247-249.
[13]唐鑫鑫.試析新時代博物館“互聯網+宣傳教育”的探索與實踐[J].收藏,2024(1):148-151.
[14]周宇佳,宣煒.基于空間句法的歷史博物館敘事設計研究:以不屈戰俘館為例[J].中國建筑裝飾裝修,2024(11):158-161.
[15]袁琳.AIGC技術在博物館文創產品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鞋類工藝與設計,2023,3(19):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