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宣和裝是體現北宋王朝皇室品位的一種裝裱形制,在歷史上久負盛名,它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著深厚的淵源。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宋韻文化是浙江最厚重、最鮮明、最具辨識度的人文標識之一。文章從宋韻文化全新視角切入,從宣和裝裱美學藝術特征、其在宋韻文化中的表現、其與宋韻文化精神契合度以及創造性轉化相關途徑等四個方面展開闡述,探討北宋宣和裝在新時代文化傳承中的作用價值與積極影響。
關鍵詞:宋韻文化;宣和裝;裝裱美學;精神契合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15.036
宋韻文化是兩宋文化的核心與精華,匯聚了兩宋時期獨特的文化藝術風尚與精神氣質。千百年來,宋韻文化影響著浙江的經濟、文化、藝術、生活等方面,成為浙江軟實力、極具浙江文化辨識度的標識。
書畫裝裱技藝作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之一,具有獨特的美學藝術特色。作為裝裱史上最經典樣式之一,宣和裝與優秀傳統文化有著深厚的淵源,其端正典雅、美觀中和,成為后世諸多裝裱經典參照標準與法則,也是宋韻文化匠心之韻的生動體現。新時代下如何讓千年宋韻的宣和裝流動起來、傳承下去,使其具有跨越時空的當代價值與作用,值得深入思考。
1 宋代宣和裝書畫裝裱的美學特征
宣和裝初創于宋徽宗宣和年間(1119—1125),是皇宮內府收藏書畫的御用裝裱形式,別稱又稱“宣和裱”“宋式裱”“宣和遺制”。宣和裝主要包括立軸、手卷、橫披、冊頁等裝裱品式,現今的宣和裝多指的是立軸和卷軸。宣和裝的立軸(圖1)由天桿、天頭、地桿、地頭、畫心、隔水(上、下)、錦眉、軸頭、驚燕等部分組成。特別是驚燕,即用綾布做成兩根4~5厘米寬的綾帶掛在天頭上,以示裝裱后的作品華貴典雅。驚燕后來逐漸演變成裱在畫上的裝飾,增加裝裱的形式感。
1.1 色彩搭配和諧
宣和裝在色彩運用上追求和諧與雅致,體現了宋代美學的精髓。在宣和裝中,天頭部分多選用青綠色綾,青綠色是一種清新、寧靜的色彩,因給人以生機盎然的感覺。這種色彩不僅與書畫作品的整體色調相得益彰,還能成功吸引觀賞者視線,起到突出畫心的作用。現存完整的《蘆汀密雪圖》卷中,青綠色綾天頭與畫中的雪景形成鮮明對比,使畫面更加生動、富有層次感。而卷中的黃絹隔水與青綠色綾形成對比,增加了裝裱的層次感和視覺沖擊力。黃色是一種溫暖、明亮的色彩,象征著財富和尊貴。宣和裝中的上、下隔水常用黃色絹,且黃色絹吸水性好,能夠有效防止書畫作品受潮發霉,同時也為書畫作品增添了一份莊重和典雅。在一些宣和裝作品中,畫心上、下還會鑲接米色系的綾隔水。米色是一種柔和、溫馨的色彩,與青綠色綾和黃色絹相搭配,使整體色彩更加協調、統一,營造出一種寧靜、雅致的氛圍。而古銅色絹邊在畫心四周配色,給人一種沉穩、厚重的感覺,象征著歷史的沉淀和文化的傳承。這種色彩的運用,不僅使裝裱更具藝術性和觀賞性,還為書畫作品增添了一份歷史感和文化底蘊。宣和裝的色彩搭配,充分體現了宋代對色彩的敏銳感知和高超運用技巧,使裝裱作品在視覺上呈現出一種和諧、雅致、富有層次感的美感。
1.2 線條精細極流暢
宣和裝在線條處理上追求精細與流暢,展現了宋代工藝的精湛和對細節的極致追求。宣和裝在畫心四周的鑲邊處理上,采用精細的線條勾勒,使鑲邊與畫心之間過渡自然、流暢。《蘆汀密雪圖》卷中的鑲邊線條處理就是畫心四周的鑲邊線條與畫中的景物線條相呼應,呈現出細膩、均勻之感,使整個裝裱作品的線條更加和諧、統一。另外,隔水線條處理也非常講究,線條流暢、富有彈性,黃色絹隔水的線條與青綠色綾天頭的線條相銜接,形成一種動態的美感,使裝裱作品更具生命力。宣和裝的線條處理,同樣體現了宋代工匠的高超技藝,還為書畫作品增添更多的藝術魅力,使裝裱作品在視覺上呈現出一種精細、流暢、富有動感的美感。
1.3 空間布局極平衡
宣和裝在空間布局上追求平衡與和諧,呈現了宋代美學的嚴謹和對整體效果的重視。常見的宣和裝采用五段式結構,分別是青綠色綾天頭、黃絹地上隔水、畫心、黃絹地下隔水、紙箋地拖尾。這種結構清晰、層次分明,使書畫作品在裝裱后更加美觀、大方。《蘆汀密雪圖》卷中,五段式結構使畫面空間得到了合理分配,天頭、隔水、畫心、拖尾各部分相互呼應,形成一種平衡、和諧的整體效果。
宣和裝對各部分的尺寸比例都有嚴格的規定。如《蘆汀密雪圖》卷的尺寸比例為:卷軸寬度27.5厘米,頭長36.1厘米,上隔水9.1厘米,下隔水9.8厘米,畫心長度145.6厘米,拖尾共長61.3厘米。這種規范的尺寸比例,使裝裱后的書畫作品在視覺上更加協調、舒適,避免了因比例失調而導致的視覺不適。
宣和裝中印章的位置布局合適,印章遵循一定的原則。這些印章的位置布局不僅起到了裝飾作用,還為書畫作品增添了權威性和收藏價值,同時也使整個裝裱作品的空間布局更加平衡、和諧。
2 宣和裝在宋韻文化中的表現
2.1 審美理念的具象呈現
宋韻文化崇尚自然、簡約、內斂的審美理念,宣和裝在裝裱設計上精準詮釋了這一理念。其選材講究,多采用質地細膩、色彩柔和的綾絹,如天頭用綾,上、下隔水用黃絹,尾紙用白宋箋,整體色彩搭配和諧雅致,不事張揚,卻在細節處彰顯精致。裝裱形式上,結構嚴謹而不失靈動,畫心與各部分比例協調,留白恰到好處,為書畫作品營造出寧靜、深遠的意境,使觀者能夠更加專注于作品本身的藝術內涵,感受那份從容淡定、含蓄蘊藉的美,正如宋代文人追求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自然之美。
2.2 工藝美學的典范傳承
宣和裝在裝裱形式上具有獨特的創新性,其復雜的裝裱工藝和精美的裝裱材料,體現了宋代對藝術的極致追求,繼承并發揚了宋代工藝美學的精髓。在裝裱過程中,宣和裝的每一個步驟都精益求精,從綾絹的裁剪、糨糊的調配,到印章的鈐印,無一不體現出對工藝的極致追求。對綾絹的處理,需根據其質地、紋理進行精準裁剪,確保裝裱時各部分嚴絲合縫;糨糊的調配也有嚴格比例,既要保證黏性,又要易于操作,避免對書畫作品造成損傷。這種對工藝細節的嚴謹把控,正是宋代工藝美學中“巧奪天工”“盡善盡美”精神的生動體現,彰顯出宋代工匠高超的技藝和對美的執著追求,使宣和裝成為宋韻文化中工藝美學的標桿。
2.3 文化元素的深度融合
宣和裝不僅是書畫作品的裝裱形式,更是宋代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通過宣和裝,宋代的書畫藝術得以更好地保存和流傳,為后世提供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宣和裝巧妙地將宋代文化元素融入裝裱之中,使其成為傳播宋韻文化的重要載體。宋徽宗親書的題簽和豐富的印章,如“御書”葫蘆印、“雙龍”方印、“宣和”連珠印等,不僅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更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和歷史信息。這些文化元素的加入,使宣和裝超越了單純的裝裱功能,成為連接宋代文化與現代觀眾的橋梁,穿越時空讓人們在欣賞書畫作品的同時,能夠直觀地感受到宋代文化的獨特魅力和深遠影響,領略到宋代帝王書法的風采(如徽宗的瘦金體題簽,印章上的吉祥圖案和年號),窺探出宋代的宮廷文化和歷史變遷。
3 宋代宣和裝與宋韻文化精神“韻”的契合表現
3.1 追求精致生活與精神世界的體現
“韻”是中國古代審美范疇之一,而宋韻文化之“韻”則有著更豐富的內涵,不僅體現在藝術和美學上,更是一種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的體現。宣和裝作為裝裱技藝的類型典范,更是宋代精致生活追求的體現。其精細的工藝和對美的極致追求,反映了宋人對生活品質的高度重視。宣和裝中使用的綾、絹等材料,不僅質地細膩、手感柔軟,而且色彩鮮艷、紋飾精美,這些材料的選擇和搭配,營造了一種清新雅致、高貴奢華的氛圍。這種對材料質感和視覺美感的追求,正是宋代文人士大夫階層對精致生活的具體體現。他們不僅在物質層面上追求高品質的生活享受,更在精神層面上追求一種超脫世俗、追求內心寧靜的生活態度。
3.2 彰顯家國情懷與民族認同的體現
宣和裝的出現與宋徽宗對書畫藝術的重視密切相關。宣和裝作為內府裝潢書畫的格式,其出現成為辨別書畫作品入選御府藏品的標準。宋徽宗時期,國家政治相對穩定,經濟繁榮,特別是文化藝術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在他的支持下,宋代的翰林書畫院專門設立六種待招官職,其中包含裝裱師,建立培養書畫人才機制的他對歷代書畫的鑒賞、收藏頗為重視,在總結歷代裝裱經驗基礎上制定出一系列裝裱形制制度。宣和裝的精美裝裱,就體現了宋徽宗對國家文化的自信和自豪,也反映了宋代文人對國家文化的熱愛和對家國情懷的堅守。
3.3 容納開放包容精神的體現
在宋代,社會風氣開放,文化交流頻繁,宋韻文化具有多元包容的特點。宣和裝的出現正是在吸收前代裝裱技藝的基礎上,結合宋代自身的文化特色和審美需求,不斷創新和完善的結果。宣和裝在裝裱過程中能夠適應不同風格、不同題材的書畫作品,展現出其包容性和適應性。無論是山水畫、花鳥畫、人物畫、工筆畫、寫意畫,還是書法,宣和裝都能夠根據作品的特點和需求,選擇與之相匹配的綾絹材質和裝裱形式,讓畫面的意境得以充分展現。通過嚴謹的裝裱工藝和精美的裝飾元素,彰顯作品的細膩與生動。通過相應的調整和變化,使其與書畫作品相得益彰。
3.4 弘揚人文精神的體現
宋韻文化強調人文關懷和精神追求,宣和裝通過對書畫作品的精心裝裱,使作品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內涵得到更好的呈現和傳承,弘揚了宋韻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裝裱師在裝裱過程中,不僅注重技藝的精湛,更注重對書畫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力求通過裝裱使作品的精神內涵得到更好的傳達和體現。同時,宣和裝也承載著裝裱師對藝術的熱愛和對文化的敬仰,體現了他們對人文精神的執著追求和傳承。
4 宣和裝在新時代創造性轉化的途徑
當前宣和裝等傳統書畫裝裱技藝的保護和傳承,一方面,相關的保護政策和措施不夠完善,缺乏系統的傳承和培訓體系;另一方面,在創新方面也存在不足,未能充分挖掘宣和裝技藝的當代價值和應用潛力,導致其在當代的發展受到限制。北宋宣和裝作為一種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書畫裝裱藝術形式,其在新時代的創造性轉化可以通過以下途徑實現。
4.1 文化傳播與推廣
利用數字化展示,運用現代數字技術,如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技術,將宣和裝的裝裱過程和成品效果進行生動呈現,讓觀眾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其藝術魅力。通過VR技術,觀眾可以走進宋代的裝裱工坊,觀看宣和裝的制作流程,了解其用料和工藝細節。利用社交媒體、短視頻平臺等網絡渠道,發布關于宣和裝的相關知識進行網絡宣傳,使公眾了解其歷史背景、藝術特點等內容,提高公眾對其的認知度和興趣。制作一系列關于宣和裝的短視頻,介紹其起源、發展以及與其他裝裱形式的區別,吸引年輕一代的關注。舉辦以宣和裝為主題的文化展覽,展出經過宣和裝裝裱的古代書畫作品,以及現代藝術家創作的以宣和裝為靈感的作品。通過展覽,觀眾可以近距離欣賞宣和裝的獨特美感,同時也能了解其在當代藝術創作中的應用和發展。
4.2 藝術創作與創新
將宣和裝的元素與現代藝術形式相結合,創造出具有時代感的新作品。例如,現代畫家可以在創作中借鑒宣和裝的色彩搭配、圖案設計等,將其融入油畫、水彩畫等現代繪畫作品中,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將宣和裝與其他藝術跨界融合,如與現代繪畫、雕塑、裝置藝術等進行整合,創造出具有獨特藝術風格和文化內涵的作品。同時,探索宣和裝在不同領域的應用,如將其應用于文創產品設計、室內裝飾設計等,拓寬其應用范圍和市場空間。積極探索使用新型材料來替代傳統宣和裝中的某些材料,以適應現代的保存和展示需求。研究使用環保、耐久性更強的紙張和顏料來制作宣和裝的鑲料與印章,使其在保持傳統美感的同時,更符合現代社會的環保理念和收藏要求。在保留宣和裝核心工藝的基礎上,對某些工藝環節進行改良和優化,提高其制作效率和質量。例如,引入現代的裁剪、粘合等技術,使宣和裝的制作過程更加精細和高效,同時也能更好地適應不同尺寸和形式的書畫作品的裝裱需求。
4.3 教育與傳承
在高校和藝術院校的書畫專業課程中,增加關于宣和裝的教學內容,讓學生了解其歷史背景、藝術特點和制作工藝。通過系統的教學,培養一批掌握宣和裝技藝的專業人才,為這一傳統藝術形式的傳承和發展奠定基礎。開展實踐教學,組織學生參與宣和裝的制作實踐,如裝裱書畫作品、制作宣和裝的鑲料等。通過實踐教學,學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宣和裝的技藝,同時也能夠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和動手能力,激發他們對傳統藝術的熱愛和探索熱情。傳承與創新并重,在傳承宣和裝傳統技藝的同時,鼓勵學生進行創新實踐。例如,學生可以在宣和裝的基礎上,嘗試創作出具有個人風格和時代特色的裝裱作品,將傳統藝術與現代審美相結合,推動宣和裝在新時代的創新發展。
4.4 產業發展與應用
開發以宣和裝為主題的文化旅游產品。結合文化旅游產業,制作宣和裝風格的紀念品、工藝品等,如宣和裝的復制品、裝飾畫等,供游客購買和收藏,增加其文化附加值,同時也為宣和裝的傳播和推廣提供新的渠道。與文化創意產業相結合,將宣和裝的元素融入各類文創產品的設計中。例如,設計宣和裝風格的筆記本、書簽、茶具等生活用品,使其在滿足實用性的同時,也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內涵,吸引更多消費者關注和購買。通過舉辦拍賣會、藝術博覽會等活動進行藝術市場拓展,提升宣和裝作品的市場價值和影響力,促進其在藝術收藏和投資領域的應用和發展。
5 結語
宣和裝作為北宋時期獨特的書畫裝裱技藝,其精湛的工藝、豐富的文化內涵,充分展現了宋韻文化的審美理念和精神追求。在當代,通過對宣和裝技藝的創新實踐,讓這傳統技藝更好地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需求,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和藝術魅力,推動其在新時代真正地傳承下去、流動起來。
參考文獻
[1]陳野.試論宋韻文化的認識維度、精神實質和當代價值[J].浙江學刊,2022(1):4-13.
[2]吳天放.北宋“宣和裱”裝潢藝術初探[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21,30(3):23-26.
[3]寧剛.淺談書畫裝裱藝術中的“宋式裱”[J].四川文物,1986(3):75-78.
[4]周良銀.課程思政視閾下傳統書畫裝裱工藝在高校的傳承和創新[J].齊魯師范學院學報,2022,37(2):72-76.
[5]黃瑞雪.“錦囊玉軸”:由“宣和裱”看北宋宮廷書畫裝潢與保護[J].藝術觀察,2022(10):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