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圣陶先生說:“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比绾我龑W生通過深度閱讀,體會優秀作家在文學作品之中表達情感的細膩手法,成為達成閱讀和寫作素養目標關鍵。
一、教育過程
《那個星期天》是單元的第二篇課文,在大單元教學過程中,起著讓學生在經歷和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習得知識和技能,發展解決現實問題能力的作用。
片段一:
師:老師想借著這個單元,我們一起來為這本滿載六年時光的成長紀念冊撰寫回憶往事,成為自己成長紀念冊的記錄員。怎樣寫好這本成長記錄冊呢?你們有沒有什么好方法?
生1:要寫真實發生的,記憶深刻的,能激發我們的情緒的事例。
生2:寫事的時候要詳略得當,對感興趣的,能激起我們回憶的細節要重點寫好、寫詳細。
生3:還可以貼相關事例的照片,讓我們更好地回憶這件事?!ぁ?.
師:在內容的寫作上,我們應該如何更好地表達我們的情感呢?我們在朱自清的散文《匆匆》里能感受到作者是直接表達情感。但是,如果我們的成長紀念冊中事事只會直接表達,你們覺得好不好?
生:當然不好。多乏味。
師:是呀!今天,我們通過史鐵生的《那個星期天》來學習,通過文中的“我”具體細致的敘述中,探尋真實自然地表達內心感受秘訣。
作為情感記錄員的我們,一邊學習,一邊試著能否從以下的要求里找到我們表達內心感受的秘訣?
【環節評析】學生通過問題的思考,驅動要結合自己的真實生活所需,以閱讀為基石,完成撰寫成長紀念冊的實踐任務,該環節既引出本課的學習重點,帶領學生走進文本,為更好地共鳴文章的思想感情做鋪墊。設計評價維度與評價指標,不但有利于落實對《那個星期天》的后教,而且對后面的習作例文與習作學習體現導向性。
片段二:
師:圍繞著“盼”,還有時間推移的,文中的“我”在時間的段落里心情有變化嗎?請瀏覽全文,用橫線畫出每個時間段“我”的心情關鍵詞句,了解“我”心情變化的過程。(過了2分鐘)下面我們合力繪制“我”的心情變化圖,并根據繪制的變化圖,試著說說本文的主要內容。都明白了嗎?時間為5分鐘,開始吧!
師:好的,時間到!老師把舞臺交給這個小組的,請帶好你的研學案和書本出來分享。
生1:我從“起床,刷牙…陽光明媚”感受到早晨時“我”心情的興奮。但從“我看著天看著云彩走,等母親回來,焦急又興奮?!薄拔摇毙那樽兊媒辜?。后來,“我一聲不吭,盼著?!备惺艿较挛鐣r“我”心情的惆悵。最后,“男孩依偎在母親懷里,閉上眼睛不再看太陽,光線正無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涼?!备惺艿健拔摇毙那榈氖?、委屈。所以,我們經過討論后,“我”的心情變化是從早晨的興奮、急切,到上午的焦急,下午的惆悵,最后到黃昏的失望、委屈。
師:其他情感記錄員同意他們的匯報內容嗎?
其他組學生:我們組畫的心情變化圖是柱狀的,我覺得更能顯示他們的起伏性。其余的都一樣。
師:各個小組的繪制心情變化圖各有特色,都能夠展現“我”心情在這一天的起伏。圖表并沒有對錯,我更覺得你們的思考是充滿著智慧。
【環節評析】教師以情感記錄員需要直觀的記錄成果為繪制心情變化圖的實踐任務,驅動學生與文本深度對話,把閱讀收獲可視化。在小組成員合作繪圖時,驅動學生發表自己的閱讀收獲,深化自己的閱讀理解。另外,在繪制心情變化圖時,尊重學生的思維個性,呈現圖表的不一樣,讓表達更富創意。
片段三:
師:剛才各位同學梳理了情感變化。那么,作者是怎樣通過具體的、細致的敘述中,真實自然地表達內心感受的呢?
(出示研學問題,小組合照學習,師生交流)
師:哪位記錄員想和老師分享一下?
生:這一段主要表達的是不好挨?這句話是這段的第一句。
師:圍繞這“不好挨”寫了哪四件事?(老師出示PPT,每展示一件小孩的事情,學生說出事情)
師追問:這四件事的順序可以打亂嗎?為什么?
生:不能。我發現了“我”是從跳到站,后來趴,再到坐,應該是累了。
生:我也覺得不能。因為跳房子會讓我感覺興奮,后來一件件事,感受到他開始心情低落了。
師:對呀!因為這四件事情體現文中的“我”心情是在變化的。
師:無論做了多少件事,終究還是寫了一個人的等待,所以才更感覺“院子很大,空空落落”。
(示意讓學生讀,讀到“空空落落”時放大文字)
師:空空落落,只是指院子嗎?
生:我覺得除了指院子,也是指“我”心情。
師:這就是作者寫作的高明之處,“我”并沒有一直說著焦急,卻事事融入“焦急”。把不可描摹的心情、時間在事情的描述表達出來。這種寫法在交流平臺中提及的,就是“融情于事”。在剛才的閱讀活動中,我們探究了表達秘訣,現在就來初試身手吧!
師:同學們,我們試著用上“融情于事”的方法來說一說。
(學生練說,師生分享評價)
【環節評析】該環節聚焦經典段落,完成深挖“共鳴”技巧的閱讀任務,啟發學生思維,尋找“共鳴”方法。習得作者巧妙的融情于物的寫作手法,并感受到這樣的文章才能更容易與讀者同頻共振。通過任務鏈條,巧妙地引領學生從閱讀理解層面深化到欣賞表達層面,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二、案例分析
(一)實施成效
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體會文章是怎樣表達情感的”,習作要求是“選擇合適的內容寫出真情實感”。如何引導學生通過深度閱讀,體會優秀作家在文學作品之中表達情感的細膩手法,成為達成閱讀和寫作素養目標關鍵。實施過程中運用以下策略,讓學生歷練深度學習。
1.問題領航,梳理思維。對學生而言,在語文的學習中,閱讀與寫作能力素養的形成都是學生的難點。如若將閱讀與寫作分離教學,學生所獲得的往往是閱讀與寫作能力的不同頻。在本節課的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以真實的情境任務分析引入,用問題鏈啟發學生分析任務,梳理解決問題路徑,引導學生聚焦文本閱讀,拉近了學生生活與名家名篇內容的時空距離。
2.親歷實踐,深化理解。在片段二與片段三的教學環節實施時,教師的環節設計、組織與學生的交流點撥,充分體現了教師對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學習任務群的教學思考。學生根據心情變化的關鍵詞為概括全文的扶手杖,以變化的關鍵詞搭建本課知識點的支架,再聚焦經典段落,體味文章不同的表達方式,體驗文章的吸引力,與作家的真實情感產生共鳴。學生始終在閱讀實踐活動中,經歷著與名家名篇的對話。
3.遷移運用,深度融合。在教學實施最后,教師選擇學生在感知史鐵生的焦急心情的方法的精妙之處后,整合交流平臺的內容,點明這種手法就是“融情于人、融情于事”,并在作業設計的提示中,引導學生運用所學方法,書寫成長記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事情與心情。從課內讀寫實踐到課后作業的任務延伸,始終通過任務鏈條驅動學生達成學習目標。
(二)實施反思
在課堂實施過程中,教師雖然有重視學生的主體性和培養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但在片段三的教學語言引導學生思考感受、品讀句子上,教學的評價、互動語言需要優化,更有針對的指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