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音樂短片《千秋正風華》

2024年10月1日,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一部由聯合央視網推出的AI音樂短片《千秋正風華》驚艷全網—刻有“宅茲中國\"的西周何尊、繡有\"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的漢代織錦、鏤刻有飛天夢圖騰的\"太陽神鳥\"金飾出現在屏幕里。當數字技術遇上五千年文明,那些沉睡在博物館里的文物仿佛被賦予了躍動的靈魂。這部完全由AI生成的短片,不僅讓觀眾感受到科技與藝術碰撞的魅力,更揭開了AIGC(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的神秘面紗。
與光同塵,一家致力于技術創新和行業發展的企業,曾在廣告行業深耕多年,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而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從2023年底開始,早在OpenAI發布人工智能視頻大模型Sora前,與光同塵就敏銳地察覺到了AI的巨大潛力,并積極投身于AI在商業制作和教育領域的探索,不僅參與制作了CCTV-1首部AI結合實拍MV《雅韻翩然——青銅編鐘秀演》,與浙江衛視聯合推出《芒種》《白露》等節氣AI視頻,在電商領域推出AI與真人結合的廣告,還在2024年底發布了全球首部純AI連載動畫《果果星球》,用行動詮釋了AI如何成為創作者的新質生產力。
AI解決工具的問題,但不解決人的問題
為什么要用AI制作視頻?沒有人味的視頻有意義嗎?都靠AI生成視頻了,那視頻制作團隊還有競爭力嗎?當外界還在對“用AI制作視頻\"議論紛紛時,與光同塵已經在一個個項目的實踐中找到了問題的答案。艾逸軒負責與光同塵的AIGC板塊,在他看來,AI確實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平權”。
AI平權,平的是在視頻領域創造素材的權利。以前,廣告商、導演或者攝影師為了獲取一段視頻素材需要越過一道道坎,常常受到空間、時間、技術等限制,有時為了拍攝一段素材,要跨越多個城市,在連綿的雨天里等待一個晴天,通過復雜的3D建模去創作一個奇幻的世界…在沒有AI作為工具的情況下,這些都增加了視頻制作的難度。艾逸軒提到他們曾為攜程制作了一條\"埃及法老雙十一全球‘躺'平\"的旅游廣告,如果采用傳統方式制作,這支視頻可能需要用大量的時間去建模,再和實景相結合。而使用AI制作,僅僅兩三天,視頻就能制作完成并上線。
“AI解決了工具的問題,但不解決人的問題。”在給對AIGC領域感興趣的學員進行教學時,艾逸軒總會提到這句話。首先,人工智能無法解決項目對接時的交流問題,機器永遠替代不了協作環節的工作。而更為重要的是,人有機器難以學習的“編輯思路”,在視頻領域也叫作“導演思維”。這體現在如何\"訓練AI\"—引導AI生成正確的符合場景的畫面,以及如何“選擇畫面”—在千萬幅AI生成的畫面里選擇最適合的那一張或那一幀。比如同樣是利用AI制作動畫,有多種方法,既可以用純文字進行描述,也可以用“文字 + 圖片”的形式進行描述,還可以用導演手繪或創意框架圖與AI結合。當使用者與AI真正實現“人劍合一\"時,AI不僅是一個工具,還是一個創造力的放大器,它放大的是AI使用者的能力。
從AI使用者到創造AI的人
很難想象,在關于AIGC的話題上侃侃而談的艾逸軒并非計算機、編導或美術出身,大學主修音樂的他,畢業后因為喜歡視頻制作,曾做過短視頻制作、視頻調色等工作,兜兜轉轉在AIGC領域找到了自己熱愛的事業。AI幫助他打破了壁壘和舒適圈,讓他有機會挑戰實拍、CG、三維等各種類型的視頻。但與AI模型的磨合,并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
艾逸軒(右)與同事正在用AI制作視頻

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讓市場上的AI模型幾乎每周都在迭代,不同的模型在功能上各有優劣,比如國外的MidJourney模型,雖然在生成一些常規圖像時效果不錯,但在處理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時卻像\"對牛彈琴”。當艾逸軒輸入“鼎\"字時,由于英文翻譯和訓練數據的問題,它的理解是“有著兩個圓環、兩個圓形手柄和三只腳或四只腳的一口鍋”,如此理解而生成的圖像自然不盡如人意。而國產模型如可靈、即夢在生成傳統文化相關內容方面則表現更為出色。這就要求使用者深入了解每個模型的特點,根據不同的需求選擇合適的工具。更為迫切要做的事情是,訓練AI模型,通過一次次的制作、練習、編輯、調試,讓AI更精確地理解和生成所需的畫面。昔日的廣告從業者干著AI訓練師的活,甚至還干起了AI工程師的活。
“我們能不能自己做一個AI創作軟件?\"這是靈光一現的沖動,也是蓄謀已久的想法。面對市場上功能各異的AI模型,與光同塵在制作一支視頻時,往往要使用十幾個不同的軟件去組成完整的工作流。從去年下半年開始,與光同塵集結了一批海內外的算法工程師,歷時大半年,研發出了專屬于他們的AI軟件—“與光AI”。與其他軟件最大的不同是,“與光AI”是從真實制作場景中反推出需求,將更多創作者的審美、想法和落地需求輸進智能模型,由此提供更智能的創意靈感和素材建議,這是一個針對真實問題和需求而誕生的軟件。
“和其光,同其塵。\"正如名字一般,與光同塵正在“和合AI的光彩,也吸納它們帶來的塵埃”。他們相信:AI不是消滅創造力的洪水猛獸,而是照見和放大人類潛能的明鏡。當算法可以輕松復刻技法,那份對未知的好奇、對美好的向往、對文明傳承的敬畏,才是真正屬于人類的璀璨星光。
(采寫:錢夢佳 葉依琳)
來自中學生的提問
Q="盧睿言
A= 艾逸軒
作為AI的使用者,我們站在時代的前沿應當具有怎樣的能力呢?
首先,審美能力是至關重要的。一個具有高審美能力的使用者,能夠更好地引導AI生成符合美學標準、富有藝術感的作品。比如,在制作一段宣傳視頻時,懂得色彩搭配、畫面構圖等美學知識的人往往能讓AI生成的視頻更具視覺沖擊力。其次,邏輯思維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在向AI輸入指令時,需要清晰、準確地表達自己的需求,這就需要運用邏輯思維來構建思路和組織語言。
如果我希望未來能更好地使用AI,現在要做些什么呢?
不妨把AI當作一個有趣的愛好去探索。首先,在使用AI的過程中,要多思考什么樣的文字、圖片或者視頻是自己滿意的,以及如何準確地描述需求才能得到滿意的結果,這是在鍛煉你的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其次,要注重審美能力的積累。審美不僅僅是看一些藝術作品,生活中處處都有美的存在。同時,可以適當了解一些藝術史、繪畫技巧等,這可以為你今后使用AI進行創作積淀更深厚的底蘊。中學生正處于對世界充滿好奇、渴望學習的階段,要盡可能地在這一時期拓寬自己的知識面。雖然AI強大,但它無法替代你認識這個世界。你對世界的認知越豐富,在使用AI時就會有越多的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