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藝術,右手科技。當天平的兩端不斷相遇,正在成長中的藝術家們是如何看待、取舍或者使用AI的呢?來聽聽他們說的吧。
Q:你利用AI創作過嗎?你覺得AI在哪些方面給你帶來過幫助?
朱大鳳(插畫師):我沒有直接用AI創作過,但是會用AI工具提供一些思路和靈感。
郭旭峰(平面設計師、教師):我現在幾乎每天都會與AI打交道。比如前幾天學校搞活動需要一張與密室逃脫有關的解密海報,在沒有AI的情況下,我可能要花很多時間來畫素材或者建模,但有了AI的幫助,效率大大提升,而且我可以在它創造的多種場景里進行挑選,以達到更好的效果。在我看來,設計本身就是一種使用工具和方法進行的思維活動,現在有個更好的工具放在我面前,為什么不去使用呢?
Q:你覺得AI會對藝術創作產生怎樣的影響?會沖擊傳統藝術門類嗎?
朱大鳳:據我了解,AI的確會產出很多“以假亂真”的藝術作品,但是經不起細看,比如會出現人物一只手有六根手指的問題,而且構圖比較單一,與傳統藝術相比,缺少真實感和生活感。
周致遠(中國美術學院藝術與科技專業學生):人工智能對傳統藝術創作范式帶來的解構性變革已然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在技術流程層面,傳統創作中引以為傲的手工技藝與經驗積累,正被機器學習模型的數據解析能力重新定義。這種技術平權運動使得藝術生產的專業壁壘逐漸坍塌,創作者與觀眾的身份邊界開始模
農業革命中,人類學會了馴化;工業革命中,人類學會了駕馭。那么在數字革命的今天,人與機器又會形成怎樣的關系呢?不妨讓我們用一個小故事來闡釋這一問題。
當普羅米修斯將火種帶給人類后,有一位老人拒絕接受火的禮物。一天晚上,寒冷難耐,他在窘境下不得不使用了鄰居給他的火炬。當他感受到火的溫暖和光明后,才驚訝地發現這個新事物如此神奇,而他卻因為墨守成規錯過了這么久。
夜幕降臨,我們圍坐在篝火旁。火舌躍動,光影搖電,看似簡單的場景里卻暗含著無數數據的運行一溫度梯度使冷風降落,氧氣濃度決定燃燒速率,光線強度隨距離平方衰減。那位怕冷的老者向火堆靠近了些,測量儀器會告訴你他獲得了額外2.4攝氏度的溫暖;需要閱讀的少年挪動位置,尋找最佳的光照區域,光度計會精確記錄他獲得 27% 的亮度提升。而當講故事的老者聲音哽咽,火光映照著孫輩們專注的眼神時,沒有任何算法能計算出這一刻的情感厚度。
隨著人工智能的出現,在這看似藝術民主化的今天,人類開始重新審視自糊。設計師或許不再是使用工具做設計的人,而有可能成為設計工具的人;藝術家也不再是使用畫筆搞創作的人,而是成為創造“畫筆”的人。
吳佳虹(中國美術學院數字交互藝術專業研究生):我認為,AI可能會給普通人進人藝術殿堂提供方便,創作不再局限于小范圍的人能做的事。AI也許會對傳統藝術產生一些沖擊,就像珍妮紡紗機問世時一樣,但平穩之后,人類審美、手工藝與凝聚的時間會讓作品更加珍貴。
Q:在AI等智能工具的影響下,會產生新的藝術審美標準嗎?
周致遠:AI技術的介入正在觸發更為深層身的“不完美”所帶來的獨特藝術性。一只美麗的茶碗被不小心摔碎了,在日本,人們不會把它扔掉,而是用閃亮的金子把碎片黏合起來,這就是“宅寂”美學一它告訴我們,傷痕不是需要隱藏的秘密,而是值得用黃金裝飾的故事。
當AI能在幾秒內創作出超級完美的畫作時,我們手繪中的那些小失誤反而變得珍貴起來:筆觸輕微的顫抖,顏料意外的混合,甚至畫到一半時改變主意留下的痕跡。這些“不完美”就像臉上的雀斑或傷疤,記錄著真實的情感和生活。
某網站上對智能體(Agent)的解釋是“能夠感知環境并采取行動以實現特定目標的代理體”。這個定義精確而冷靜,描述了當今AI系統的審美范式革命。這種變革不僅體現在形式語言的創新上,更是從根本上動搖了藝術評價的哲學根基。生成藝術中算法自主性帶來的“失控美感”,打破了傳統藝術對精確控制的崇拜;數據可視化呈現的“參數化美學”,將抽象數理關系轉化為可感知的視覺韻律;強化學習系統在交互裝置中創造的“涌現性敘事”,重新定義了藝術作品的時空存在方式。
郭旭崢:有可能會,而且我非常期待新的審美標準的誕生。就像攝影出現以后,繪畫產生了新的審美標準,不只是單純的記錄功能,而是有了更純粹的藝術表達和創意表現。或許我們可以期待,在AI的影響下,藝術會回歸藝術。
的基本功能。然而,在“感知”與“行動”之間,似乎缺失了人類體驗中最為珍貴的部分。當我們觀察一位母親安撫哭泣的孩子、一位醫生握住病人顫抖的手或朋友間一個無須言語的眼神交流,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對環境的感知和對目標的執行,還有那份難以量化的情感共鳴與關懷。
或許,數字革命帶給我們的不是馴化或駕馭的關系,而是一種協作與共生的關系。在這個新時代,我們既接納科技帶來的精確與效率,也守護著人類獨有的情感、創造力與不完美的美學。就像如今我們已不需要通過火炬取暖,但仍保留著在篝火旁聚會的傳統一樣,我們需要在科技的浪潮中,尋找人與機器和諧共存的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