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3969/j.issn.1673-0194.2025.16.008
[中圖分類號]F812.42;F273.1;F2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25)16-0025-03
0 引言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實施一批具有戰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增強自主創新能力。2024年7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必須以新發展理念引領改革,立足新發展階段,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完善推動高質量發展激勵約束機制,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1]。由《2022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數據可知,2022年我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esearch and Experimental Development,Ramp;D)經費投人達30782.9億元,首破3萬億大關,連續7年保持兩位數增長,充分體現了政府為加快實現我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出的不懈努力。在此背景下,我國企業已經從“增量”發展向“提質”發展轉變。對于遼寧省而言,制造業企業是遼寧省經濟的“壓艙石”和“晴雨表”。遼寧省制造業企業要率先提高科技創新力,強化自身的發展“內核”。基于此,本文選取遼寧省制造業A股市值排名前五的企業,選取2021—2023年的相關財務指標分析研發費用加計扣除與企業研發投入之間的關系,旨在推動企業加大創新投入力度,實現高質量發展。
1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解讀
我國實施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始于1996年。《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促進企業技術進步有關財務稅收問題的通知》(財工字[1996]41號)首次就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問題進行了明確。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都出臺了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如《財政部稅務總局關于進一步完善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政策的公告》(財政部稅務總局公告2021年第13號)和《國家稅務總局關于進一步落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有關問題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21年第28號)[2]。由于兩個文件距離時間較近,并且有部分政策更新替換,所以將兩個文件針對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的內容合并解讀。根據以往與最新政策,總結的變化如下。
制造業企業開展研發活動時實際發生的研發費用未形成無形資產計入當期損益的,在按規定據實扣除的基礎上,再按照實際發生額的 100% 在稅前加計扣除;形成無形資產的,按照無形資產成本的 200% 在稅前攤銷。這一政策變化減輕了制造業企業的稅負,增強了其創新能力。另外,企業可以在當年10月份預繳稅時就前三季度產生的研發費用選擇是否享受加計扣除的優惠政策,這樣實際上是增加了企業的自主性和能動性,讓企業提前享受稅收優惠,有利于企業資金回流[3] 。
研發費用支出輔助賬樣式從一種增加到三種,增加了2021版研發費用支出輔助賬樣式和企業自行設計的研發支出輔助賬樣式。相比舊版來說,優化后的輔助賬外觀更簡潔,信息的填寫更精確,操作口徑更簡便[4]。除此之外,新政策調整后企業可以合并計算出全部研發項目的限額,最后根據全部研發項目的限額與實際發生額,按照最小數額確定加計扣除額。這一調整減少了財務人員的工作量,減輕了企業稅負,增強了企業的創新活力[5]。
2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對遼寧省制造業企業研發投入的影響
制造業是遼寧省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近年來,遼寧省委、省政府立足新發展階段,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著眼于遼寧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新突破,提出了在“十四五”時期加快構建以沈陽、大連為“雙核”牽引的“一圈一帶兩區”的區域發展新格局。“一圈一帶兩區”的區域發展新格局為遼寧省經濟發展提供了內在支撐。截至2023年年底,遼寧省22個重點產業集群產業規模達2.4萬億元,集聚規上工業企業超3700家,推進工業項目2000余個,總投資8000多億元,已成為推動全省工業發展的重要支撐和堅實脊梁。
截至2023年年底,遼寧共有上市公司96家。其中,A股上市公司86家,港股上市公司10家(其中1家2024年退市)。在A股86家上市公司中,上交所39家(主板31家,科創板8家),深交所42家(主板26家、創業板16家),北交所5家。遼寧省A股上市公司數量在東北地區排名第一。截至2024年2月8日,遼寧省A股上市公司市值合計7314.3億元。本文在遼寧省上市公司96家中選取制造業A股市值前5名的企業,分別是恒力石化、拓荊科技、興齊眼藥、鞍鋼股份、鼎際得(以下稱5家企業)。選取的數據時間跨度為2021年至2023年。為了探討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對制造業企業研發投入的影響,本文選取5家企業財務報告中披露的部分財務數據進行分析,具體分析如下。
2.1企業研發費用現狀
2021—2023年5家企業的研發費用如表1所示。從表1可以看出,恒力石化、拓荊科技、興齊眼藥這3家企業在2021—2023年的研發費用平穩上升。鞍鋼股份和鼎際得兩家企業的研發費用在2021年和2022年上升,在2023年有較大幅度回落。總體來看,本文選取的遼寧省5家制造業企業在《財政部稅務總局關于進一步完善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政策的公告》(財政部稅務總局公告2021年第13號)和《國家稅務總局關于進一步落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有關問題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21年第28號)出臺后,對研發投人愈發重視,在2022年大幅增加研發費用。研發費用的增加從側面可以體現出這5家企業的管理層重視研發投人,旨在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表12021—2023年5家企業研發費用單位:億元

資料來源:東方財富網。
2.2企業研發強度現狀
本文以研發強度這一指標衡量企業的研發投入效果。本文研究的研發強度是企業當年的研發費用占當年營業收入的比重。根據東方財富網的相關數據,恒力石化、拓荊科技、興齊眼藥、鞍鋼股份、鼎際得在2021一2023年的營業收人數據如表2所示。
表22021—2023年5家企業營業收入單位:億元

資料來源:東方財富網。
根據表1和表2數據,得出5家企業2021—2023年的研發強度,如表3所示。
表32021—2023年5家企業研發強度單位: %

資料來源:東方財富網。
根據表3可以看出,恒力石化2021—2023年的研發強度逐步增加。拓荊科技、興齊眼藥的研發強度在2021—2023年持續回落。鞍鋼股份和鼎際得的研發強度在2021一2023年整體比較平穩。
從表3的研發強度數據中可以清晰地看出,5家企業中最重視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的當屬拓荊科技,其次是興齊眼藥。主要原因是這兩家企業不屬于重工業行業,其需要不斷迭代,并保持較大的科技創新投入。其他3家企業恒力石化、鞍鋼股份、鼎際得屬于石油石化、鋼鐵行業,研發費用投入占比較少。
3制造業企業落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面臨的問題
3.1業務部門缺乏政策敏感性
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由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出臺。對于制造業企業來說,最先接觸該政策的是財務部門,但是企業管理層想要使政策落地,就一定要把企業各部門作為“一盤棋”通盤部署,尤其是業務部門、職能部門。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面向的“三新(即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費用主要來源于業務部門,如企業的生產部門、研發部門、生產廠站等[6]。但業務部門缺乏政策敏感性,對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的落實配合度不高。
3.2 “三新”項目劃分不明確
對于制造業企業來說,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的覆蓋面較廣,有些技術、工藝、產品在命名時無法體現出“三新”特征,這樣會造成企業在統計“三新”項目時難免會產生遺漏。各部門業務人員在統計“三新”項目時,對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的劃分標準不明確,無法準確、完整地統計本部門的“三新”項目,導致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金額不完整。
3.3傳統制造業企業研發費用投入強度不高
傳統制造業企業的研發費用占營業收入的比重較低,如遼寧省的鞍鋼股份、恒力石化,這兩家企業的研發強度相比拓荊科技、興齊眼藥低了很多,相比鼎際得也略低一些。研發強度這一指標能直觀反映企業管理層對研發費用投人的重視程度。究其原因,可能是鞍鋼股份、恒力石化各項技術已經成熟,或者“三新”項目過多,在統計時會有疏漏。
4制造業企業落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的建議
4.1明確職責分工,建立協同工作機制
當前,大多數制造業企業的業務部門、職能部門對財稅方面的政策缺少敏感性,即使了解政策,也很難明白政策出臺背后的意義。這就要求企業以財務部門為主導,聯合業務部門負責人、骨干成立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小組,定期召開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落實碰頭會。財務部門要動態了解業務部門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落實的情況,指導業務部門落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
4.2 “三新”項目歸口申報
制造業企業可以設立“三新”項目指導小組,由企業層面向財務部門、業務部門、職能部門制定“三新”項目劃分標準,明確“三新”項目名稱和特別要求。這樣不僅可以使企業各部門形成“一盤棋”,不會漏掉企業“三新”項目,還能促使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加快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步代,促進企業高質量發展。
4.3加大研發費用投入力度
從表3數據可以看出,遼寧省制造業企業中具有代表性的5家企業的研發強度并不高。制造業企業要加大研發費用投入力度,特別是對新工藝、新技術方面的研發投入金額要逐年增加,以此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
5 結束語
根據上文的數據分析可以看出,隨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的實施,本文選取的五家案例企業管理層愈發重視企業的“三新”研發費用投人。這不僅有利于提高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還有利于減輕企業稅收負擔,增加企業的現金流。本文選取恒力石化、拓荊科技、興齊眼藥、鞍鋼股份、鼎際得5家遼寧省制造業企業2021一2023年的財務數據,分析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對企業研發投入的影響,并提出制造業企業落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的建議,旨在推動制造業企業科技創新,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助力。
主要參考文獻
[1]曹杰鋒.稅收政策促進科技創新激勵作用優化探究:基于提升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質效優化路徑[J].國家稅務總局稅務干部學院學報,2024(4):5-11.
[2]蔡思懿.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對動力電池企業創新績效影響分析[J].江蘇商論,2025(3):89-91,96.
[3]金健雄,汪黎黎.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研發投入與民營企業:財政政策支持共同富裕研究[J」.商場現代化,2025(2):158-161.
[4]何曉迪.銅陵市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落實情況研究[J」,安徽科技,2024(12):18-20.
[5]劉萍.高新技術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應用研究[J],今日財富,2024(33):65-67.
[6」張曉娟.企業高質量創新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的影響[J].銷售與管理,2024(3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