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鮮味,是大海給人類的饋贈。海邊人的餐桌上,魚蝦貝類講述著潮起潮落的故事。在中國廣袤的海洋疆域中,海產不僅是沿海漁業的支柱,更承載著獨特的生態價值與飲食文化。
現在考考你,中國四大海產是哪幾種?
大黃魚在白天呈現銀白色,夜里才會變得金光閃閃,這與其細胞中的黃色色素顆粒有關。這種色素顆粒遇到光照時可在2分鐘內收縮,而經遮光處理后,又可在45分鐘之后擴散。
[大黃魚]
Larimichthys crocea
鱸形目石首魚科黃魚屬大黃魚種,它們通體金黃,成年大黃魚體長可達半米,曾是中國東海、南海的明星物種。
過度捕撈使野生大黃魚資 源瀕臨枯竭

大黃魚的人工繁育工作被正式提上日程。
大黃魚的年產量下降至僅50噸。
20世紀80年代中期
20世紀90年代

1990年
大黃魚全人工批量育苗實現百萬尾規模。
大黃魚擁有獨特的魚和耳石結構。所謂耳石,就是硬骨魚類內耳中高度鈣化的硬組織,主要參與魚類的聽覺、平衡、加速等感覺功能。然而,具有靈敏感覺功能的耳石也讓大黃魚成了敲罟作業的絕佳目標魚種。漁民通過敲擊竹板發出響聲,使大黃魚頭骨中的兩枚耳石產生共振。大黃魚被震暈甚至震死后會漂浮起來。通過敲罟作業,在20世紀70年代,我國大黃魚年平均捕撈量達到12萬噸,最高時一度達到16.81萬噸。
如今
養殖大黃魚的年產量超過了25萬噸,在總產量中占比超過 80% 。
20世紀90年代中期
大黃魚的人工繁育和養殖技術逐漸成熟。
在伏季休漁制度建立及多方面的保護下,大黃魚的野生種群已有所恢復。
[小黃魚]
Larimichthys polyactis
鱸形目石首魚科黃魚屬小黃魚種,它可不是大黃魚的“幼年體”,而是我國另一種體型較小的海產。
傻傻分不清?
除了大小,還可以通過3個特征區分大小黃魚。
① 看鱗片:小黃魚的鱗片大,大黃魚的鱗片小。從背鰭到側線,小黃魚只有5一6行鱗,大黃魚則有8一9行鱗。
② 看嘴唇:小黃魚上下嘴唇幾乎對稱,大黃魚的下嘴唇較為突出,有點“地包天”。
小黃魚的遷徙

小黃魚每年要上演兩場“史詩級”遷徙,分別為春季產卵洄游和秋季越冬遷徙。不同種群的具體洄游時間和地點有所不同,以東海種群為例,越冬場位于浙江外海海域,產卵場在浙江近海洞頭洋至舟山群島附近海域。其洄游的基本趨向是由越冬場東西向沿50一60米等深線往返于產卵場和越冬場之間。交配產卵時,小黃魚的魚能發聲!魚群在繁殖季集體“咯咯\"合唱,密集時如開水沸騰,堪稱\"海底交響樂團”。
③ 看尾柄:小黃魚尾柄短粗(長高比 ≈2:1 ),大黃魚尾柄細長(長高比 ≈3:1 )。
小黃魚食用提示
小黃魚肉質細嫩易消化,肌間刺少,清蒸紅燒兩相宜,但每100克小黃魚含180毫克嘌呤,痛風人士請自覺繞道!
市面上經常有不良商販通過給黃姑魚染色的手段冒充小黃魚,鑒別口訣如下:擦擦不褪色,刮鱗見黃肉,泡水無黃湯。
3 與大黃魚相比,小黃魚的資源量相對穩定,但同樣面臨捕撈壓力。政府、科學家、保護組織等都在為小黃魚的生存貢獻力量,而我們能做到的是拒絕食用非法捕撈幼魚,支持可持續漁業!
[高鰭帶魚]
Trichiurus lepturus
鱸形目帶魚科帶魚屬白帶魚種,身形側扁如銀帶。目前,高鰭帶魚體長最長的世界記錄為2.3米,最重的記錄是3.69公斤,是四大海產中分布最廣的物種。

鋒利的牙齒、敏銳的視力、兇猛的食性令其被稱為“海中狼群\"。帶魚幼魚主要以磷蝦類、小型中上層浮游甲殼類動物和小魚為食,成魚則主要以魚類為食,偶爾也以烏賊和甲殼類動物為食。
直立的\"魚\"生

帶魚一般生活在較深海域環境中,依靠其背鰭和胸鰭的節律在水中筆直游動。就連睡覺時,帶魚都是筆直地懸垂在水中,這樣做可以減少反射面積,避免被天敵和捕魚設備發現。
“世界上最好吃的帶魚”來自哪里

帶魚有著非常高的營養價值

Sepiellamaindroni
在中國四大海產中,曼氏無針烏賊名字中的“無針\"源于其內殼末端無尖銳骨針,與有針烏賊相區別。這種特殊的內殼有助于控制浮力,幫助它們在遇到危險時更加靈活地逃脫。
[曼氏無針烏賊]
曼氏無針烏賊的內殼上沒有其他烏賊普遍具有的尖銳骨針。
曼氏無針烏賊體型短寬,體表密布色素細胞,可隨環境瞬間變幻灰白至棕褐色。其胴部呈盾形,略瘦,胴長約為胴寬的2倍,已知成體最大胴長為19厘米。

趨光性
作為夜行性獵手,白天曼氏無針烏賊大多棲息于中下層水域,夜晚則到中上層覓食。它們傾向于弱光環境,表現出趨向弱光區的行為模式。這不僅影響了它們的捕食策略,也對繁殖有著重要意義。而這一特性也給了漁民利用燈光誘捕它們的機會。
腕與觸腕
曼氏無針烏賊具有4對長度相近的腕,這些腕上有4行吸盤。它還有1對觸腕,觸腕專門用來捕捉食物。

噴墨大法
觸腕
曼氏無針烏賊體內有一個柔軟且富有彈性的墨囊,當受到威脅時,墨囊會迅速擠壓,爆發性地釋放出墨汁。它們通過噴出墨汁自衛,給天敵釋放“煙霧彈”,從而掩蓋自己的行蹤,成功逃離現場。

曼氏無針烏賊雌雄異體,雌雄個體頭部相接觸,以腕相互緊抱,雄性用莖化的生殖腕交配,受精卵由漏斗口一個個排出,并被纏卵腺粘液粘著呈葡萄狀粘附在柳珊瑚和鼠尾藻上。
近日,我國科研團隊捷報傳來:實驗室成功培育出柳珊瑚。柳珊瑚的消失是曼氏無針烏賊衰退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實驗室成功培育出柳珊瑚,意味著曼氏無針烏賊的保育工作邁出巨大的一步
精神食糧:
海錯圖
早在西漢,中國人就開始用“海錯”來指代海洋生物,“海錯”的“錯不是錯誤,而是種類繁多、錯雜的意思。海錯了嗎?海沒錯!來看看關于大海的科普作品,體會與海為伴、生生不息的海洋精神。
書籍
《海錯圖筆記》

清代畫家聶璜繪制的《海錯圖》成書于康熙年間,描繪了300多種海洋生物及濱海植物,畫風清奇,還配有文字介紹和小贊。但受時代所限,書中有很多真假混雜的記錄。科普達人張辰亮從生物學、博物學等角度,對《海錯圖》中的生物進行科學考證和解讀。《海錯圖筆記》中不僅包含了海洋生物的科普,還融入了漁業民俗、海鮮飲食文化等內容,貫穿著海洋生態和生物保護的理念。

《洞頭海洋動物故事》
為什么黃魚金燦燦、帶魚銀閃閃?為什么舌鰨魚是歪嘴的,龍頭魚是軟骨的?200年來,以大海為生的洞頭漁民在勞作之余,為魚蝦蟹貝等海洋動物賦予了豐富的想象,有了《黃魚為什么穿金袍》《海蜇靠蝦子當眼睛》《鯧魚的身子怎會是扁的》等妙趣橫生的故事。這些故事既是對海洋動物習性、特點的解釋,更是人間生活的投射。如今,洞頭海洋動物故事已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仍在被不斷講述、創新,它們像大海一樣擁有了某種永恒的生命力。
《我們身邊的海洋》
如果你好奇深海中的光芒是如何點亮黑夜的,或是想知道潮汐何以牽動地球的心跳,《我們身邊的海洋》將為你揭開謎底。作為著名海洋生物學家與環保運動先驅,來自美國的蕾切爾·卡遜用科學家的眼光考察海洋,又以詩人的筆觸寫下對海洋的表白。這本書從海洋的誕生講起,探討了海洋對自然環境和人類社會的重大意義。更可貴的是,這部誕生于20世紀的作品早已預料到人類與海洋關系的危機。合上書本時,它是一聲溫柔而堅定的警鐘,不僅教會我們認識海洋,更教會我們以謙卑之心凝視這片大海。

紀錄片

《藍色星球》
可愛的海豹面臨著怎樣的生存危機?深海之中有哪些奇異生物?BBC這部海底大片為觀眾呈現了壯麗的藍色史詩!從北極冰蓋到熱帶珊瑚礁,從幽暗深海到多邊海岸線,攝像機就像安裝了魚鰓,帶你 360° 圍觀海洋生物的大型生活現場一一企鵝們要在滔天巨浪中爬上冰川等待繁衍,黑眉信天翁會在廣闊的海域終年飛行流浪,連深海的烏賊、水母都在用發光的身體跳熒光迪斯科!旁白爺爺的聲音像有魔法一般,把海洋的傳奇故事娓娓道來。

《蔚藍之境》
這是一部由央視團隊耗時4年打造的海洋日記。紀錄片著眼于中國近海,鏡頭帶著你穿梭在中國漫長遼闊的海岸線上,看見生命的誕生與隕落。一起去問候僅存數千只的“海中大熊貓”中華白海豚,探索退潮后的灘涂中螃蟹組成的熱鬧江湖,了解遼寧的斑海豹寶寶在媽媽陪伴下的成長旅程,見證廣東大亞灣的抹香鯨在洄游過程中抵達生命的終點。我們在體驗海洋神奇壯美的同時,也共情于生物的脆弱。或許看完后,你會更深刻地感念大自然生命的奇跡。
《南太平洋》
歡迎來到地球最野的“班級”!與世隔絕的海島上有最令人驚奇的生存強者,比如可以撕扯椰子的大蟹,把獵物釘在匕首般的爪子上的食肉毛蟲。而海洋火山則在爆發時創造了令人難以忘懷的景象,熔巖流在海浪下面爆炸,數百萬年的歷程仿佛被濃縮在1小時中。南太平洋升起的陸地上還誕生了很多獨特的生命,比如吸血蟲、珊瑚礁和依靠火山泉孵蛋的塚雉。看完這部紀錄片,或許你會對那片素未謀面的海域燃起興趣。南太平洋是一個脆弱的天堂,人類的捕魚船如同暗影般降臨,如何維護海洋生態平衡依舊值得我們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