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4日,英國《2025年仲裁法》正式通過皇家批準,標志著英國仲裁制度的現代化進程邁入新階段。英國仲裁法的此次修訂并非對《1996年仲裁法》的全面重構,而是通過針對性調整回應國際商事仲裁實踐需求,鞏固倫敦在全球仲裁領域中的重要地位。
英國《2025年仲裁法》(Arbitration Act 2025)作為對《1996年仲裁法》的首次系統性修訂,以提升仲裁效率、強化法律確定性及鞏固倫敦在全球仲裁領域中的重要地位為核心目標,圍繞仲裁協議法律適用、仲裁員義務、程序效率及司法支持機制等關鍵領域展開改革。
在仲裁協議準據法領域,新法第6A條摒棄了原有的“三階段推定規(guī)則”,明確規(guī)定若當事人未明示約定仲裁協議準據法,則直接適用仲裁地法律。例如,以倫敦為仲裁地的仲裁協議默認適用英國法,除非當事人另行約定。這一規(guī)則簡化了法律適用邏輯,減少了因主合同與仲裁協議法律沖突導致的裁決執(zhí)行障礙,與國際商事仲裁實踐及《紐約公約》精神高度契合。
新法中仲裁員制度的革新體現在披露義務法定化與豁免權擴展兩方面。新法第23A條要求仲裁員披露“任何可能引發(fā)對其公正性產生合理懷疑的情形”,包括已知或應知信息,且該義務貫穿仲裁全過程。此前,英國最高法院已確立類似判例,但此次修法首次通過成文法明確持續(xù)性披露義務,強化了程序透明度。同時根據新法,仲裁員在非惡意情形下辭職或被法院罷免時,無須承擔訴訟費用。這一改革的核心在于保護仲裁員免受不當訴訟的干擾,確保其能夠獨立、公正地履行職責。此前,仲裁員可能因當事人對裁決不滿而面臨費用索賠,甚至被迫應訴。豁免條款減少了仲裁員的職業(yè)風險,鼓勵其基于專業(yè)判斷作出裁決,而非迫于壓力妥協。
程序效率提升機制是本次修訂的另一亮點。新法賦予仲裁庭“簡易程序”權力,允許其對“無實質勝訴可能”的請求或抗辯快速駁回,縮短程序周期。緊急仲裁員制度亦被法定化,允許在正式仲裁庭組成前指定緊急仲裁員,并賦予其命令強制執(zhí)行力;若當事人拒不執(zhí)行緊急命令,可申請法院強制執(zhí)行。此外,法院支持仲裁的權限擴展至第三方,如銀行、證人等,且第三方可直接對法院命令提起上訴,增強了仲裁程序的司法保障。
新法中管轄權異議審查機制的改革進一步限制程序濫用。法院僅允許基于仲裁庭未處理的新證據或司法公正必要情形審查管轄權異議,且不得重復審查已提交的證據。此舉旨在減少拖延戰(zhàn)術,強化仲裁終局性特征。同時,新法明確仲裁庭在費用分擔上的自主裁量權,即使無實體管轄權亦可決定費用分配,避免當事人利用管轄權爭議干擾程序進程。
英國《2025年仲裁法》的修訂通過系統性規(guī)則優(yōu)化,對英國仲裁實踐產生了多維度的深遠影響。
首先,在法律適用層面,新法明確仲裁協議準據法默認適用仲裁地法律(第6A條),顯著提升了法律適用的確定性與可預見性。此前,英國最高法院確立的“三階段推定規(guī)則”因復雜性和不確定性飽受爭議,導致當事人常因仲裁協議法律沖突陷入程序僵局。新規(guī)則直接以仲裁地法為默認準據法,簡化了跨境仲裁條款的審查流程,尤其有利于倫敦作為仲裁地吸引更多國際商事糾紛。
其次,在程序效率層面,修訂通過引入簡易程序與緊急仲裁員制度(第39A、41A條),大幅縮短爭議解決周期。仲裁庭可對“無實質勝訴可能”的請求快速駁回,避免資源浪費。緊急仲裁員作出的臨時命令可直接申請法院強制執(zhí)行,解決了此前緊急措施執(zhí)行力不足的問題。例如,在航運合同糾紛中,若一方主張貨物滅失索賠但證據明顯不足,仲裁庭可迅速駁回該請求,防止惡意拖延。此外,法院對仲裁程序的支持范圍擴展至第三方如銀行、證人,允許直接對第三方發(fā)出命令,進一步強化了仲裁庭的權力邊界。

再次,在仲裁員責任與公信力層面,新法通過法定化披露義務(第23A條)與擴大豁免權,重塑了仲裁員履職生態(tài)。仲裁員需持續(xù)披露可能影響公正性的情形,且不得通過協議免除該義務,這顯著提升了程序透明度。例如,若仲裁員與某一方存在潛在利益關聯,即使未實際影響裁決,也需主動披露以避免質疑。同時,非惡意撤職或辭職的仲裁員無須承擔訴訟費用,降低了其履職風險,吸引更多專業(yè)人士參與仲裁。
最后,在司法審查層面,管轄權異議審查機制的改革(第32、67條)有效遏制了程序濫用。法院僅允許基于仲裁庭未處理的新證據或司法公正必要情形啟動審查,且不得重復質證已提交證據,避免“二次審理”導致的效率損耗。例如,若當事人在仲裁程序中已充分質證管轄權問題,法院后續(xù)僅能基于新發(fā)現的證據進行有限審查,而非全面重審,保障了仲裁終局性。
總體而言,此次修訂通過規(guī)則現代化與程序優(yōu)化,強化了英國仲裁的效率優(yōu)勢與法律確定性。未來,英國仲裁實踐或將進一步向數字化與國際化方向演進,為跨境爭議解決提供更高效的制度框架。
英國《2025年仲裁法》的修訂不僅是其本國仲裁制度的現代化革新,更通過規(guī)則重構與制度輸出,對全球仲裁格局產生深遠影響。在制度競爭上,新法通過明確仲裁協議準據法默認適用仲裁地法律、強化仲裁員披露義務及優(yōu)化程序效率,進一步鞏固倫敦在全球仲裁領域中的地位。此前因法律適用規(guī)則模糊導致的“仲裁地與主合同法律沖突”問題得以解決。這一變革可能引發(fā)“制度示范效應”,促使新加坡等新興仲裁中心加速規(guī)則現代化。
新法通過法定化披露義務與豁免權擴展,重塑了仲裁員履職標準。仲裁員需持續(xù)披露可能影響公正性的情形,這既提升了程序透明度,又降低了專業(yè)人士參與仲裁的履職風險。此類規(guī)則為其他國家保護仲裁員提供了借鑒制度。此外,新法允許法院對第三方,如銀行、證人發(fā)出支持仲裁的命令,并直接對緊急仲裁員命令賦予強制執(zhí)行力,強化了仲裁程序的司法保障,為跨境爭議解決提供了更穩(wěn)定的制度環(huán)境。
在規(guī)則創(chuàng)新上,英國立法首次系統回應數字化挑戰(zhàn),例如區(qū)塊鏈存證技術,雖未直接寫入法律,但英國司法部發(fā)布的《數字仲裁指引》明確承認電子簽名、云端存證的效力,并鼓勵仲裁機構采用分布式賬本技術。不僅展示了英國法治軟實力,也為其他國家提供了“制度輸出”的范本。例如,其立法流程中兩輪公開征求意見及多機構協同機制,成為新興經濟體完善仲裁立法的參考模板。
英國通過立法消除法律適用不確定性,如仲裁協議準據法規(guī)則,提示各國需在仲裁法中細化關鍵條款,減少因法律沖突導致的裁決執(zhí)行障礙。簡易程序、緊急仲裁員制度等創(chuàng)新,在保障效率的同時通過披露義務與豁免權維護公正性,為高效率爭議解決提供了制度保障。英國修法既吸收《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貨物、工程和服務采購示范法》框架,又保留本土特色,啟示各國需在接軌國際標準與回應本土需求間尋求平衡。英國此次仲裁法的修訂標志著國際仲裁制度進入“精細化競爭”階段。
編輯:沈析宇" " 17555627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