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課題選址為如今浙江僅存的一座海鹽手工曬制鹽場——象山縣南端花岙島的花岙鹽場,結合當地民俗文化和在地材料進行鹽文化研究、生物材料實驗和材料的空間應用場景設計。
基于對象山縣海鹽非遺文化的文獻研究和實地調研,在設計學的視角下,作者構想因地制宜的海島生物材料設計系統,并進行貝殼基底材料和鹽晶復合材料的一系列實驗探索。最后通過“鹽室”概念建筑設計,以探索這兩種可持續材料在空間中的運用場景,借此滿足鹽工、游客等不同人群多功能的公共空間使用需求。
本研究旨在借助生物建筑材料帶來的創新體驗,激活失落的鹽文化,使“象山曬鹽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重獲新生,由此借助技術革新來推動生態可持續性和本土文化的復興。
指導老師評語:姚欣怡同學在生物設計的框架下,探究環境設計如何有效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在可持續、資源合理利用、體驗增強、歷史文化傳承等多維度進行了優化創新。聚焦于寧波象山海鹽手工曬制鹽場,姚同學以鹽文化為原點,通過畢業設計展開了一場極具人文溫度的創新實踐。其作品系統地研究了傳統曬鹽技藝與地域生態的共生關系,將環境數據分析與民俗符號學相結合,構建了一個通過材料敘事融合文化記憶和可持續理念的未來環境設計范式。基于潮汐規律與鹽結晶生長的自然節律,設計方案以\"鹵-臣-人-皿\"四維度解構鹽田勞作中的文化密碼,一方面關注當地勞工的隱性需求,另一方面通過地域材料充分體現環境作為文化載體的作用。此外,姚同學也嘗試將鹽的物理特性與精神象征(純凈/永恒)轉化為可體驗的空間序列,使生態可持續、非遺活化與社群記憶有機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