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計》:本屆畢設以“交維設界”為核心,如何理解其中“交”(交叉/交融)與“維”(維度/維系)的辯證關系?這一主題是否呼應了設計學科從“解決問題”向“定義系統”的范式轉變?
韓挺: “交維設界”中的“交”體現為交叉融合的設計思維,既指學科間的跨界整合(科技、藝術、人文、用戶和商業的協同),也指向用戶需求與社會系統的交互共生;“維”則強調多維度的系統性視角,涵蓋技術、文化、倫理、生態等層面的深度探索。這一主題呼應了設計學科從“解決問題”向“定義系統”的范式轉變:
(1)“交”:交叉融合的設計思維
“交”體現為設計學科與科技、人文、社會的深度交融。課題“AI精神科輔助問診系統設計”融合人工智能與心理學,通過多模態交互優化診療流程;課題“沙漠綠化儲水滴灌裝置設計”結合生態學與工程學,以可持續技術解決干旱地區的農業困境。這種跨學科協同不僅拓寬了設計的邊界,更推動學生從單一功能優化轉向復雜系統的構建。
(2)“維”:多維度的系統性視角
“維”強調設計對社會、技術、文化等多維度的整合能力。課題“后現代視角下基于VR的生育認知服務設計”通過虛擬現實技術重構健康教育場景,從物理產品延伸至數字服務;課題“提升人寵親密度的實體交互設計研究”則通過交互設計重塑人與動物的情感紐帶,體現設計從個體需求到社會關系的介入。這一維度躍遷標志著設計學科從“工具理性”邁向“價值理性”。
(3)范式轉變的體現
本屆畢設課題普遍呈現“定義系統”的特征:
從局部問題到系統重構:課題“社區智能藥事服務系統交互設計”不僅設計硬件藥盒,更構建藥事管理的服務流程與數據系統。
從產品形態到生態閉環:課題“廢棄電子資源活化研究與設計”通過材料創新與循環經濟理念,推動電子廢棄物的再生利用,形成“設計-生產-消費-回收”的閉環生態。
從技術驅動到社會價值:課題“基于情感化AI Agent將生態焦慮轉化為可持續行為的交互設計研究”通過技術干預公眾行為,體現設計對社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
這一主題呼應了設計學科從“解決問題”到“定義系統”的范式轉變,通過交叉與多維的視角,回應復雜社會系統的深層矛盾,成為“定義系統”的關鍵力量。
《設計》:在學科建設層面(如建筑全球第24位、藝術設計穩居百強),該主題如何體現學院“體用并舉,設計大義”的育人理念?
韓挺:學院“體用并舉,設計大義”的理念在“交維設界”主題中得到全方位貫穿,既夯實理論根基,又強化實踐價值,同時彰顯設計的社會責任。
(1)“體”:理論根基的深化
學院通過“智能設計理論與方法”“體驗與交互設計”等學科方向,培養學生對系統思維、用戶研究、技術整合的掌握。課題“基于多模態模型的設計概念啟發系統設計”結合生成式AI與設計方法論,探索技術如何激發創意;課題“基于肌音傳感器的肌張力智能監測設備設計”則融合生物力學與傳感技術,體現理論與技術的深度融合。
(2)“用”:實踐價值的落地
畢設課題緊扣社會痛點,課題“兒童腸鳴音動態監測設備設計”解決兒科醫療中的非侵入式診斷需求;課題“MCI老人認知訓練游戲化設計研究”通過游戲化交互延緩認知退化。這些作品不僅驗證了設計的實用性,更通過“設計大義”回應弱勢群體的需求,如“面向居家養老場景的智能產品為老服務效能評估和仿真系統設計”直接服務于老齡化社會。
(3)“設計大義”:社會責任的彰顯
學院依托學校優勢學科和學院學科優勢,引導學生超越商業邏輯,關注生態與公平。課題“健康食品接近度對老年人健康行為影響及產品服務體系設計”通過空間設計干預飲食行為,促進健康公平;課題“AI增強的情緒緩解與心理疏導系統研究與設計”結合神經科學與AI技術,為心理健康提供普惠解決方案。
這一理念通過“體用并舉”的課程體系,使學生在理論與實踐的雙重錘煉中成長為兼具專業素養與社會責任的設計師。
《設計》:AI工具(如Midjourney、ChatGPT)是否已成為學生創作的重要輔助?它們如何改變設計流程與思維模式?面對技術濫用風險,學生是否在作品中主動探討設計倫理(如數據隱私、算法偏見)?學院如何引導學生避免技術依賴,保持“以人為本”的設計批判力?
韓挺:AI工具已成為學生創作的核心輔助,顯著改變了設計流程與思維模式,但也引發倫理挑戰。
(1)效率與創新的提升
AI工具通過快速生成視覺元素、輔助需求分析、優化工作流,使學生聚焦策略與創意。課題“基于ComfyUi的風格化工作流構建”利用AI生成風格化圖像,加速設計迭代;課題“AI大模型輔助的用戶需求管理交互系統設計”通過自然語言處理精準分類用戶需求,提升設計效率。
(2)思維模式的轉變
AI的“涌現性”激發學生探索非線性設計路徑。課題“基于RAG的智能產品服務體系設計知識AI智能體設計”通過算法生成跨領域靈感,突破傳統設計邏輯的局限;課題“基于自然隱喻的交互動效設計研究”借助AI生成自然動態效果,拓展設計表現力。
(3)倫理風險與學院引導
面對技術濫用風險,學生在作品中主動探討倫理議題:
數據隱私:課題“基于肌音傳感器的肌張力智能監測設備設計”通過本地化數據處理,減少隱私泄露風險。
算法偏見:課題“AI精神科輔助問診系統設計”通過多模態數據校準,降低算法對特定群體的誤判率。
學院通過課程設置和項目實踐(課題“健康食品接近度對老年人健康行為影響”),培養學生在技術應用中保持“以人為本”的批判視角。課題“AI增強的情緒緩解與心理疏導系統”中,學生需通過倫理審查確保算法透明性,避免技術依賴。
《設計》:本屆畢業設計作品有哪些亮點引起您的關注或留下深刻印象?設計青年對社會文化、材料創新、前沿科技、設計倫理等議題的關注在近年呈現怎樣的變化趨勢?學院如何培養學生從“社會痛點”中提煉設計命題的能力?
韓挺:本屆畢設在社會文化、材料創新、前沿科技與設計倫理等領域呈現顯著亮點。
(1)社會痛點的深度回應
老齡化關懷:課題“面向居家養老群體的智能藥盒設計”通過語音交互與提醒功能,解決老年人服藥依從性問題;課題“MCI老人認知訓練游戲化設計研究”以游戲化機制延緩認知退化。
心理健康支持:課題“基于城市聲景的碎片化冥想輔助系統設計”結合環境聲景與AI情緒識別,為都市人群提供即時放松方案;課題“AI增強的情緒緩解與心理疏導系統”通過多模態交互實現心理干預的普惠化。
(2)前沿科技的融合創新
AI與物聯網:課題“基于matter協議包的智能物聯產品交互設計”構建跨平臺互聯生態;課題“基于強化學習的虛擬Agent控制的自走棋游戲設計”通過算法優化游戲策略。
生物傳感與醫療:課題“兒童腸鳴音動態監測設備設計”結合聲學傳感與機器學習,實現非侵入式腸道健康監測;課題“便攜式核磁共振設備設計”通過微型化技術推動醫療設備普及。
(3)設計倫理與可持續性
生態責任:課題“廢棄電子資源活化研究與設計”通過材料再生與模塊化設計,推動循環經濟;課題“基于情感化AI Agent將生態焦慮轉化為可持續行為的交互設計”通過技術干預公眾行為。
文化傳承:課題“AIGC和AR互動影像技術聯合驅動的藏地傳統桌游數字化重構”通過數字技術活化非遺文化,探索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化路徑。
社會議題趨勢:近年來,學生對社會文化、材料創新的關注度顯著提升。從2022屆的“非遺手作傳承沉浸式記錄設備”到2024屆的“生態焦慮行為干預系統”,設計議題從文化傳承轉向心理健康與生態責任。學院通過“社會創新工作坊”“跨學科課題組”等機制,培養學生從社會現象中提煉設計命題的能力,課題“健康食品接近度對老年人健康行為影響”課題即源于對飲食文化的田野調查。
《設計》:請用一句話概括本屆畢業設計展的精神內核。您希望本屆畢業生以何種姿態進入行業?他們對“設計”的理解是否呈現出代際差異?
韓挺:本屆畢業設計展的精神內核:以交叉融合為方法,以系統思維為工具,以人文關懷為核心,推動設計從“工具”升華為“社會變革的杠桿”。
希望畢業生以“批判性創新者”身份進入行業——既擁抱技術變革,又堅守設計倫理,避免淪為技術的附庸。課題“基于多模態模型的設計概念啟發系統設計”表明,年輕設計師傾向于通過技術賦能創意,而非單純滿足商業需求。
新一代設計師更關注技術倫理與社會公平,其“設計”理解已從“美化產品”轉向“塑造價值”。課題“基于情感化AI Agent將生態焦慮轉化為可持續行為的交互設計”通過技術干預公眾行為,體現設計對社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這一代設計師正以更開放、更批判的姿態,重新定義“設計”的邊界與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