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計》:2025屆本科畢業展主題“翼世代”與研究生展“藝無界,創WE來”,均強調“開放”與“融合”。這一主題設定如何反映學院對設計教育未來趨勢的預判?“開放的六月”作為年度活動框架,如何通過走出校園(如姑蘇區藝嘉青年社區、山塘花雕美術館)實現藝術與公眾的深度對話?
王柯:蘇州大學藝術學院2025屆畢業作品展由本科生與研究生作品展兩個部分組成,涵蓋服裝與服飾設計、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設計、產品設計、數字媒體藝術、藝術設計學、美術學等多個專業。本次展覽匯集了逾240名本科畢業生,以及來自設計學、藝術學兩個一級學科和設計、美術與書法兩個專業學位點的120余名研究生。
近年來,在畢業設計主題的選取上,學院持續關注并鼓勵學生探索前瞻議題與創新領域。學院堅信,未來的設計教育將致力于回應社會的前瞻性思考與綜合化需求,并將逐步發展為戰略性、前瞻性、系統性的整合型設計教育模式。這種模式旨在超越傳統的物質性設計范疇,實現物質與非物質協同發展、現實與虛擬的孿生共進,最終從解決單一問題的物質性設計實踐轉向推動社會系統整體更新的綜合性設計實踐。
蘇州大學藝術學院2025屆畢業作品是學院師生在人工智能背景下對高等藝術與設計教育深度思考的集中回應。本次展覽不僅承載著師生對人類從傳統現實世界邁向現實與虛擬深度融合的新型生存空間之設想,更凝聚了對由此衍生的未來生活范式的憧憬與暢想。展覽全面呈現了對傳統與現代、虛擬與現實、藝術與科技之間關系的探索與思考。這不僅是對未來世界的前瞻性洞察,亦是對新技術的積極擁抱。
蘇州大學作為一所以城市命名的學府,正持續深化與蘇州市的“名城名校”融合發展戰略。江蘇省委省政府、蘇州市委市政府等各級黨政機關高度重視蘇州大學的發展質量,密切關注其人文藝術學科在賦能城市經濟文化發展中的作用。蘇州大學藝術學院始終將政產學研合作視為核心發展戰略之一。近期,學院通過與蘇州市委宣傳部、姑蘇區政府等黨政機關及產業協會的一系列緊密合作,積極投身于江南文化國際旅游節等地方文化活動,充分展現出高校力量,并有效塑造了高校品牌。1 學院通過系列合作協議的簽署及多項實質性合作項目的推進,成功將理論與實踐并重、傳統與現代融合、藝術與科技交叉的學科特色優勢,轉化為推動城市更新、遺產保護、產業升級、城市形象塑造的不竭動力。學院深度融入蘇州乃至長三角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并積極服務地方行業產業,從而有力推動“校地融合”,為地方經濟與社會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為藝術與設計的人才培養貢獻了蘇州大學的獨特力量。
學院堅信,藝術是生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而設計則是實現人類美好生活愿景的關鍵途徑。高校學子的藝術作品唯有走出象牙塔,融入社會實踐,方能真正實現其社會價值。蘇州作為一座擁有深厚文化底蘊與澎湃創新活力的城市,坐擁數百家美術館、博物館、展覽館等文化機構,市民對藝術文化展現出強烈需求。同時,地方政府高度重視城市軟實力的提升,積極搭建各類文化平臺,旨在促進社會力量與高校力量的有機結合。
《設計》:本屆展覽中,非遺技藝(如蘇繡、昆曲)與 前沿科技(3D打印、動態光影織紋、AI生成) 的融合成為亮點。學院如何引導學生避免技術喧賓奪主,確保文化內核不被稀釋?
王柯:深厚的藝術教育積淀筑牢了人才培養的文化根基。蘇州大學藝術學院前身為蘇州絲綢工學院紡織藝術分院,其1960年開始招收紡織品美術設計專業。1997年,蘇州絲綢工學院并入蘇州大學并正式成立藝術學院,至今已有65年不間斷的辦學歷史。在辦學歷程中,學院持續凝練辦學理念,強化學科特色,逐步形成了“以藝載道”“術學并重”等核心辦學宗旨,在服裝服飾文化研究與設計、染織紋樣圖案研究與設計、設計史論研究、江南書畫史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研究與蘇作手工藝技藝創新應用等領域形成顯著特色與領先優勢。其中豐碩的研究成果持續轉化為學院的課堂教學理念與基本內容,為高質量人才培養提供有力支撐。
融匯文化基因的理論與實踐課程重構了教學體系。學院在專業基礎課與核心課中,開設了一系列多元融合的課程。這些課程不僅深植于傳統文化,更涵蓋了當代設計前沿、未來設計探索以及設計思維與設計方法論等核心內容。教師團隊始終堅持將江南文化融入創作指導。在畢業設計主題的凝練過程中,指導教師秉持以藝載道、術學并重、守正創新等正確導向;在作品創作過程中,則指導學生著重體現作品的時代感、科技感、文化性與思想性。
學院在教學中強調,技術是實現創作的手段而非目的,“炫技”并非教學的初衷。因此,本屆畢業作品在突出人工智能背景下的“絲綢數字拓印”和“動態光影織紋”等技術手段之時,其創作核心始終圍繞“非遺活化”“國潮煥新”和“科技融合”等支點展開。作品既呈現對傳統工藝的活化創新,更融入虛擬交互等科技元素,深入探索了東方美學在當代的多元表達。這充分體現出本屆畢業作品扎根文化根脈,同時擁抱技術革新的基本創作立場。
長期的文化浸潤,使得蘇州大學藝術學院的學生已將文化基因與文化內核深度融匯于創作全過程。正如獲得中國時裝設計“新人獎”的2025屆畢業生李奕錦所言:“我們身處蘇州這片土地,有責任去傳承蘇州的特色文化。”在本屆作品中,學生將宋錦、蘇羅等傳統絲織物進行創新融合,并運用絨花、蘇繡等傳統工藝,強化了地域文化特色。以江南文化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然成為學生設計創作的根本立場、基本理念與靈感來源。
《設計》:本屆畢業設計作品有哪些亮點引起您的關注或留下深刻印象?設計青年對社會文化、材料創新、前沿科技、設計倫理等議題的關注在近年來呈現怎樣的變化趨勢?學院如何培養學生從“社會痛點”中提煉設計命題的能力?
王柯:正如本次展覽前言所闡述:“藝術不是對世界的復刻,而是重塑世界的語法;青年不是時代的注腳,而是書寫時代的筆鋒。”蘇州大學藝術學院的師生們始終站在時代發展的前沿,以其獨特的視角和創意,描繪著時代發展的新圖景。本屆畢業設計作品呈現出三大顯著亮點,其一為對地域性文化基因的承繼與創新:畢業生王珩的服裝作品《竹墨扇韻》系列,靈感源自傳統非遺王星記黑紙扇。他巧妙地將黑紙扇的形、色、質、藝融入設計實踐,實現了傳統手工技藝與現代服裝時尚的完美結合,展現了對地域文化的深度挖掘與創新轉化。亮點之二為對社會現實問題的深度關注:針對中國社會日益顯著的老齡化現象及由此帶來的中老年群體行動不便問題,產品設計系張欣老師指導學生設計了一系列康復器具與助行產品。這些作品充分彰顯出蘇大學子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感。亮點之三為對人類未來發展的哲思與追問:數字媒體藝術教師陳剛、石玩玩共4 同指導的畢業作品《局外者》,體現出畢業生韓冰逸對當前技術突破邊界的深層思考。作品探討了在技術不斷突破邊界的當下,其推動人類生命科學研究走向極端時,可能引發的生命倫理困境及對生命尊重的迷失。這些作品是創作者對人類未來世界的追問與探尋,表現出師生們卓越的創新性思維。
以上設計創作的思考原點,源于設計青年對當下社會現象的敏銳洞察和對未來趨勢的深入思考,其關注點不斷拓寬:從人類自身延展至環境與自然的變遷;從對即時現實的關注,轉向對未來演進的探索;從傳統文化的繼承,發展為文化與科技的深度融合;最終從日常生活層面,升華為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關切。這充分體現了蘇州大學藝術學院師生深入生活、扎實調研的治學態度。他們密切關注社會現象,善于從社會發展中發現問題,并能從社會演進與產業革新中提煉出富有價值的設計命題。
《設計》:在AI工具爆發的背景下,學院如何引導學生“超越工具層”,強化概念原創性與批判性思維?是否調整了倫理相關課程?
王柯:AI工具的本質在于其作為概率模型,以數理結構為基礎進行邏輯推理。這類工具顯著提升了工作效率,拓展了創意邊界,并革新了人機協作模式。蘇州大學藝術學院以培養卓越拔尖人才為目標,其核心內涵是培育具備深度思考能力與綜合策劃能力的高層次藝術與設計人才。
以工業產品設計方向為例,該方向旨在培養具備設計思維能力、設計整合能力和設計實現能力的專業人才。學院依然保留了設計構成類、文化構成類、科技構成類、用戶構成類和商業構成類五大課程模塊。面對AI工具的影響,學院一方面強化了基礎理論體系,在用戶體驗設計、設計心理學、藝術美學、藝術設計原理等專業基礎課程中,著力加大設計立場、設計思維、設計范式等原理性、一般性知識體系內容的教學深度;另一方面,學院豐富了工具層面的課程內涵,拓展了計算機初步編程及應用、產品系統設計、產品數字表現、人工智能產品設計與開發等工具層面的教學。例如,在這些課程中融入了部分人文性與藝術性的內容,其目的在于從設計價值觀、設計思維觀、設計方法論層面,全面夯實學生的專業理論素養。
《設計》:請用一句話概括本屆畢業設計的精神內核。您曾呼吁學生“以時代擔當為筆”,本屆畢業生是否體現出這一特質?您希望本屆畢業生以何種姿態進入行業?
王柯:本屆畢業作品的內涵極為豐富,若要凝練為一個詞或一句話,我愿借用本科畢業主題——“以翼為媒·向光而行”來概括。這群充滿家國情懷的青年學子,視野寬廣,在“e時代”中積極“創WE來”。在過去的4年或3年里,他們懷揣藝術夢想,在生活與學習中淬煉品格,并遵循“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的校訓,將人生理想融入藝術實踐,使藝術實踐深植于祖國大地。他們的作品充分展現了對生活的熱愛,例如趙思涵同學的《粒子藤蔓》(指導老師:李飛躍),便是在大自然中探尋個人情緒記憶的體現;他們也關注社會百態,如雙邦逸同學的《交織的欲望》(指導老師:張德勝),通過作品揭示了人類在精神追求與物質需求之間不斷尋求平衡的抉擇過程。
蘇州大學的人才培養目標是:造就具備深厚人文精神、廣博專業知識、強大創新能力、堅毅進取品格和開放包容胸襟格局的卓越人才。蘇州大學藝術學院始終堅持精英式藝術人才培養模式。幾十年來,學院始終保持穩定的招生規模,各專業方向的畢業生數量相對較少,多的有30余位,少的僅十幾人。學院固然關注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但更側重于培養學生的深厚人文素養,尤其是關注學生進入社會后的持續創新力、適應力與領導力。這可能與部分高校的培養理念有所不同,蘇州大學藝術學院并不追求畢業生一進入工作崗位便能迅速上手,而是更看重學生持續、恒久服務產業與行業的能力,并希望學生最終能夠成為行業中的中堅力量乃至領軍式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