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作為融合人類智力、審美與技術的方式方法,始終是時代精神的鏡像。但當機器人走上春晚舞臺扭起秧歌,當算法悄然重塑創作的基本流程,當數字孿生將物理現實與虛擬空間融合為新的生活方式,2025年起的設計教育,正立于一個前所未有的歷史節點,迎接一場靜默而深刻的范式轉型。
我們正在進入一個屏幕即畫布、代碼即語言的時代。新一代創作者,不再局限于傳統工具與框架,而是在真實與虛擬的雙重土壤中培育變革。這究竟是一場走向何方的技術路徑?本期專刊所集結的全國設計類高校優秀畢業設計作品,既是對“設計何為”的當代回應,更是對即將到來的設計生態的主動構筑。他們跨越學科固有的邊界,在人文與科技、全球視野與在地智慧之間,孕育出全新的設計物種——我們稱之為“破壁者”。
工業設計正步入一個更技術論、也更富美感的階段。智能輔助工具顯著提高了概念發散與原型構建的效率,但它們并未替代設計中最珍貴的部分——人的判斷與想象,而是已經形成了有效的補充手段。未來的設計師將更傾向于探索系統構建與意義創造,將技術納入協同進化的伙伴關系,更加專注于情感共鳴、文化敘事與可持續命題的深層表達。人機協同創作成為常態,而設計教育的使命,正是培養技術難以復制的洞察力、共情力與倫理意識。
從國際獎項到產業實踐,可降解材料、循環工藝、氣候適應設計、低碳設計等可持續設計理念正在重塑產品的全生命周期。未來的工業設計,不僅關乎形態與功能,更關乎行為引導與系統變革。模塊化、可修復、可升級、韌性的產品架構將推動社會進一步重視循環經濟,而設計師,正是這一轉型的關鍵推動者。
用戶體驗進一步走向沉浸與無界。在智能硬件、車載互聯與家居物聯的背景下,界面不再局限于屏幕,而是延伸為場景化的交互流與情感軌跡。新一代設計師正在融合洞察力與技術力,打造既有邏輯穿透力、又有溫度感的體驗。
邊界的溶解持續激發創新。科技與藝術、設計與商業、工程與人文之間的跨域合作,將催生更多前所未有的產品類型與服務形態。醫療健康、可持續時尚、智慧城市、社會設計……工業設計正以前所未有的廣度與深度,介入人類生活的重大議題。設計師越來越需具備跨學科對話與系統思維的能力,以設計作為整合性語言,回應復雜世界的真實需求。
創新,始終是設計的靈魂。在這一變革的時代,本屆畢設作品清晰呈現出新一代設計師的三大特質:技術力、系統思維與文化表達力。他們從仿生學、機械學和材料學等汲取靈感,以智能制造重構傳統工藝并展開在地化的情感敘事,拓展了工業設計的可能性,也重新定義了設計的社會角色與文化價值。
2025屆的破壁者們用作品表達自我。為真實的世界而設計,在技術重構一切的時代,真實是一種超越性的力量。在文化融合與碰撞的當下,在地性反而成為全球性語言。他們以飛行汽車承載東方紋樣,用聲景算法重現古跡記憶,將代際遺產轉化為當代宣言,類似的植根文化、直面現實、聯結科技的新物種,正以扎實而充滿想象力的姿態,重塑中國設計的文明愿景。
未來已來,破壁者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