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繪本即圖畫書,起源于西方,自引入國內后,迅速受到兒童和家長的喜愛。其以圖文并茂的方式,突出主題,傳達情感。對于兒童而言,繪本是幫助他們認識世界、提高想象力的重要媒介。近年來,隨著我國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國風繪本的數量不斷增加。國風繪本將我國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繪畫創作手法相結合,不僅傳承了中華文化,還創新了繪本的表現形式,讓兒童在欣賞繪本的同時,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本文旨在探討國風繪本的創作特點與發展路徑,以期為國風繪本的相關研究者提供參考。
二、國風繪本的創作概述
(一)理論研究
在國內,很多學者及藝術家關注繪本的研究,既從繪畫藝術的角度分析如何創作繪本,也從理論角度分析繪本對兒童的重要性。圖1展現了在中國知網2013—2023年的文獻中,搜索“繪本”“繪本的民族性”“國風繪本”“國風繪本創作”“國風繪本創作表現手法”等關鍵詞所得出的論文數量。
薛佳慧探討水墨剪紙在兒童繪本中的設計應用,認為將中國畫與剪紙兩大傳統文化元素融入繪本中使繪本畫面呈現一種簡約與靈動之感,展現出鮮明的藝術特色。沈亞威針對繪本《倉頡造字》展開研究,認為在兒童繪本中使用代表生命本真的“拙”繪畫手法能夠為畫面增添率真自然、生動有趣的色彩,從而使繪本更受少兒讀者歡迎;劉晶則從造型、色彩、材質、構圖四大方面論述了民間美術與繪本結合的畫面所產生的形象逼真、對比強烈、樸拙生動等效果,認為民間美術元素能夠為繪本增添生動趣味。
(二)實踐探索
筆者分析搜索結果發現,近年來,國風繪本創作經歷了以下兩個階段:
1.第一階段
第一階段是針對國風繪本創作表現手法進行的初步探索與試驗,此階段的創作者認為將中國傳統藝術元素融入繪本創作中不僅能提升繪本的藝術價值,還可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供新的思路。創作者嘗試采用工筆、白描、寫意等方式創作出飽含濃厚中國特色的繪本作品,其作品在視覺上讓人獲得美的體驗,同時也傳達出中華傳統文化的獨特韻味。
2.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是對國風繪本創作手法作出進一步的研究與嘗試。在這個階段,創作者開始進一步挖掘并研究傳統藝術元素,嘗試把更多樣的元素添加到繪本中,并針對兒童的閱讀心理與審美需求,努力創作出兼具藝術性與教育性的國風繪本作品。因此,國風繪本創作所采用的表現手法呈現出多樣化發展趨向,創作者開始嘗試把傳統哲學思想與現代繪畫技法結合,創作出具有濃厚傳統文化色彩的繪本作品。
三、國風繪本的創作理念
(一)“中國范式”的美學觀念
中國范式的美學觀念強調將傳統美學觀念與現代藝術創作理念相結合,從而形成獨特的視覺表達樣式。在國風繪本創作的過程中,創作者深挖傳統文化元素,賦予繪畫深厚的文化內涵。
在國風繪本中,經常出現古代詩詞、神話傳說、民間故事等文化元素。例如,圖畫書《尾生與金魚》改編自莊子的經典故事《莊子·盜跖》,它以“尾生抱柱”的情節為藍本,描繪了故事中的場景。這一原創繪本把中國傳統水墨肌理與現代繪畫技法融合在一起,色彩明亮,風格淡雅,生動呈現了《莊子》的浪漫特性,豐富了繪本的文化內涵,吸引了大量讀者(見圖2)。
(二)“天人合一”的哲學智慧
“天人合一”是我國古代哲學思想之一,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在國風繪本中,這一哲學智慧被巧妙地融入畫面與故事情節之中。例如,繪本中常常描繪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場景,展現了一種理想化的生態平衡狀態。這種表現方式不僅讓讀者感受到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還引導他們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他們對自然的敬畏和愛護之心。
在原創繪本《安的種子》中,創作者通過繪畫講述了老和尚把三顆千年蓮花種子分給本、靜、安三個小和尚的故事。本急于求成,將種子種在雪地里,結果種子沒有發芽;靜則過分呵護種子,用金罩子罩住,種子因缺少陽光和氧氣而死;而安將種子放在胸前的布袋中,繼續為寺院買東西、做齋飯、挑水,直到春天來臨,他才將種子種在池塘的一角。最終,安的種子在盛夏綻放出了美麗的千年蓮花。繪本展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念,是對“天人合一”哲學智慧的深刻詮釋。讀者沉浸在恬靜美好的畫面氛圍中,不僅能體悟到繪本所展現的古典美感,還能從中懂得順其自然的人生智慧(見圖3)。
(三)“氣韻生動”的藝術追求
我國傳統繪畫講究“氣韻生動”,注重體現畫面的內在活力,依靠筆墨技法,使畫面飽含韻律感。其一,在國風繪本中,變化多樣的線條,以及過渡自然的墨色不僅展現出畫家的藝術素養,還使畫面展現出一種別樣的韻味。其二,在國風繪本的創作中,“留白”技巧被頻繁運用。留白是以“空白”為媒介渲染出富有意境美感的藝術手法,借助畫面空白營造出一種空靈又深遠的意境,這種留白不僅增強了畫面的藝術感,還為讀者留出更多想象與思考的空間。
熊亮的《看不見的馬》巧妙地運用了留白手法。故事中,京劇里看不見的馬是指戲曲借舞蹈形式表現人騎馬前行的程式化表演技巧,這種表演方式在舞臺之上擁有特殊的表現力,其利用鞭子表演騎馬的情景,人于馬上揮動鞭子,通過豐富多樣的舞蹈動作來展現人騎馬的場面。在整套繪本中,讀者看不到馬的形象,每當需要馬出現時,書頁上都留出了大片的空白。這種設計不僅增強了繪本中藝術假定性的表現力,也讓讀者能夠更深入地體會到京劇獨特的魅力。
(四)“傳承創新”的形式
“傳承創新”是國風繪本在形式上的重要特征,它既體現了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又展現出創作者對傳統文化進行現代詮釋與創新表達的方式。在國風繪本創作中,傳統元素與現代設計相互結合,造就了獨一無二的視覺風格。
《尾生與金魚》中的“魚”是中國傳統繪畫中常見的物象。“魚”在傳統文化里具有豐富的象征意義,與“余”諧音,一般代表吉慶有余、年年有余等美好的祝福;“魚”也有家族人丁興旺、多子多福之意;“魚”與“玉”發音相近,在傳統文化中還有“吉祥如意”之意。除魚之外,龍、鳳、牡丹、竹子等彰顯傳統文化特色的符號,也常被巧妙地融入國風繪本,能有效呈現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與精神內核。
國風繪本在形式上進行了大膽的創新,采用現代設計理念和創作方式,如立體書、互動書等樣式與數字繪畫等形式。國風繪本沖破了傳統繪本的邊界,帶給讀者全新的閱讀體驗,在傳承創新的過程中,國風繪本不只是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一種載體,也是促進文化交流及創新的重要力量,同時為當代讀者帶來豐富的審美體驗。
四、國風繪本的發展路徑
國風繪本在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呈現中國美學觀念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其發展過程中也存在不足,創作者應積極尋求應對的方法。
(一)深挖傳統文化內涵
如今的國風繪本創作水平良莠不齊,某些繪本過于追求形式美感,造成傳統元素的堆砌,忽視了對傳統文化內涵的深度挖掘與有效呈現。在國風繪本的創作中應避免堆疊傳統文化元素,而應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內涵,理解并傳承其精神特質。同時,創作者應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質和藝術修養,將傳統文化精髓融入繪本創作中,使作品凸顯思想內涵。
(二)提升創新能力
創作者還應注重創新,在傳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尋求突破,將傳統與現代相結合,打造出具有獨特風格的國風繪本作品。通過創新性的表現手法和敘事方式,賦予傳統故事新的生命力,使其更符合當代讀者的閱讀習慣和審美需求。例如,可以運用現代插畫技法融合傳統元素,創造出新穎獨特的視覺效果;或者在故事情節上融入現代元素,使傳統故事煥發新的活力。這樣的創新不僅能夠吸引更多年輕讀者的關注,還能推動國風繪本在更廣泛的領域內傳播和發展。
(三)加強宣傳推廣
近年來,國風繪本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然而,其受眾規模仍比較有限,如何擴大國風繪本的讀者規模、提高其影響力是現階段應解決的問題。某些高質量的國風繪本由于宣傳工作不到位、銷售渠道不暢,難以獲得廣闊的市場。對此,可以借助新媒體平臺進行宣傳推廣,讓繪本“活”起來。可以將繪本中的故事改編成3~5分鐘的動畫或進行真人演繹,打造“繪本微劇場”系列短視頻,發布在抖音、快手、B站等新媒體平臺,吸引讀者閱讀完整故事。
國風繪本在弘揚中華文化、展現中國美學風采方面有著重要意義,只有持續挖掘、傳承中華文化的精髓,不斷創新和試驗新的藝術形式及表現方式,同時加強推廣與普及工作,才能讓國風繪本獲得廣泛關注和喜愛。
五、結語
國風繪本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成為連接傳統與現代的橋梁,是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國風繪本創作應重視對傳統文化的深入挖掘與現代詮釋,以及對藝術表現形式的創新探索,為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參考文獻:
[1]吳斐.圖畫書的藝術表現形式研究[D].廣東工業大學,2013.
[2]丁志娟.“中國風”原創兒童繪本出版研究[D].河南大學,2022.
[3]林立,林娜娜.非物質文化賦能原創繪本的實踐策略研究[J].參花,2024(33):29-31.
[4]王婷.基于非遺視角的立體繪本設計研究[J].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25,43(02):77-81.
[5]趙希崗,鄭妍.新剪紙藝術在兒童繪本中的應用[J].中國美術,2025(02):114-117.
[6]丁金妤.神話故事在兒童繪本中的藝術表現形式探究[J].新楚文化,2025(10):52-54.
[7]馮雅嵐.民族文化符號在繪本創作中的應用研究——以出版的壯族文化繪本為例[J].美與時代(下),2025(03):58-61.
[8]張娟娟.中國原創繪本的不足與改進策略探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5,16(02):168-171.
[9]程珊.兒童繪本中民族元素的運用研究[J].名作欣賞,2025(21):86-88.
(作者簡介:菅學瑩,女,碩士研究生在讀,山東藝術學院傳媒學院,研究方向:動畫藝術)
(責任編輯 王瑞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