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八〇年在巴黎,清朝公使曾紀澤受到一位法國學者的拜訪,第二天的回拜也是法國主人對中國使節的一次宴請":
光緒六年正月廿四日,晴。飯后,博士羅尼來,一談。其人講中國訓詁之學,然不能華語,彼此以英語相問答也。
光緒六年正月廿五日,戌初,偕春卿、湘浦至羅尼家赴宴,亥正二刻乃散。(《出使英法俄國日記》)
曾紀澤把羅尼的學術專長看作是“講中國訓詁之學”,大概是著眼于他編制了字典。其實,羅尼主要是一個日本學家,一八六八年起擔任東方語言學院的日本語教席。在本行中、日、朝三國的歷史文化語言等主要領域之外,他對北歐芬蘭、南美瑪雅及北美也有廣泛的涉獵。《基督教源于佛教考》(Lesnbsp;Origines bouddhiques du christianisme)是一個驚人的題目。他的漢學著作有《中國古人聞見的東方人群》《道家哲學":道德經譯注》《孔子與儒家經典孝經》《中國宗教哲學中的上帝觀念》等,譯作有《五帝本紀》英譯(與阿和珀[Herbert"J. Allen] 合作)、《山海經》節譯。
研究漢學史的學者已經注意到了這位著述宏富之人,但把他的名字重新譯成“羅斯尼”“羅斯奈”,錯過了在前引史料中把他辨識出來的機會。羅尼其人(一八三七至一九一四),本名Léon"de Rosny。旅法中國人士丁敦齡為他的著作抄寫過漢字,其中有一部書,“羅尼輯著《和漢字洋譯》”,其時他的自用漢名已經明確,曾紀澤對他們會見的記述是再次確認。這類直接認識的外國人的中國名字記錄屬于一手知識,應予重視、沿用,再次制造譯名,實同杜撰,而且就此也把一位老熟人弄成了陌生人。
法語姓氏"Rosny 里的"s 是不發音的(可參考日語音譯:レオン·ド·ロニー)。從事中譯,應注意遵從不同語言的發音規則,不可把拉丁字母書寫的一切語言都當成“英語”做一刀切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