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工科人才是推動技術進步的主動力,更是社會發展的核心支撐,而工程師的社會責任感直接影響著技術應用的倫理合理性、可持續性以及社會影響力。通過分析工科研究生社會責任感的內涵及能力要素,結合當前工科研究生社會責任感培養中面臨的困境,研究提出從優化教育體系、深化校企合作、構建社會支持與激勵機制等實施策略,促使工科研究生真正從責任意識到責任行動的轉變,使其具備在復雜社會技術環境中踐行工程倫理、推動科技向善、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關鍵詞:工科;研究生;社會責任感;新工科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5.18.075
國家“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要加快科技自立自強,增強科技創新能力,以高層次工程技術人才支撐國家現代化建設。在教育改革層面,我國正推進“新工科”建設,以適應信息化、智能化、綠色化的科技發展趨勢[1]。新工科不僅強調跨學科融合、工程實踐能力提升,更要求工程教育能夠涵養工程師的社會價值觀、職業倫理和責任擔當。然而,在技術快速變革的過程中,工程決策與技術應用的社會影響、環境倫理、風險治理等問題日益凸顯,對工程師的社會責任感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培養具有系統性倫理思維、可持續發展意識和全球責任擔當的工科研究生,已成為推動科技向善、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任務。
1 工科研究生社會責任感概述
工科研究生社會責任感是指其在工程實踐與技術創新過程中,對社會、環境、倫理等多方面責任的自覺認知和行為體現。其責任感不僅是工程職業倫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工程師群體履行社會契約、促進科技向善、推動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價值觀[2]。在國家戰略轉型、科技倫理挑戰加劇、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推進的背景下,工科研究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已成為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重要議題。工科研究生作為未來的高層次工程技術人才和管理者,其責任感不僅影響個人職業素養的提升,還直接關系到工程實踐的道德合理性和社會影響力[3]。社會責任感的內涵包括技術倫理、環境責任、公共安全、社會公平等多個維度,涵蓋從工程設計到技術應用的全過程,要求工程人才在追求技術突破和工程效益的同時,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平衡技術進步與社會需求之間的關系。
基于社會責任感的能力要素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1)科學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
工科研究生需要具備利用科學技術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包括工程技術在環境治理、公共安全、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應用能力。這一能力的培養需要高校在課程體系中加入社會導向的工程項目,讓學生在實踐中理解技術對社會的價值。
(2)分析問題的能力。
培養工科研究生的社會責任感,需要讓其具備獨立分析社會問題的能力,使其能夠精準識別工程項目可能帶來的社會、環境或倫理挑戰。
(3)驗證問題的能力。
該能力要求工科研究生能通過技術手段對社會問題進行系統性驗證,如通過大數據分析、實驗研究等方式,評估問題的真實影響范圍,以避免工程決策的盲目性。
(4)確定最有效方法的能力。
研究生需要學會運用工程思維,結合社會責任需求,設計合理的解決方案。例如,在新能源開發、城市規劃等工程實踐中,需要綜合考慮社會需求、經濟可行性和環境影響,選擇最優的解決路徑。
(5)制定計劃的能力。
工科研究生不僅要具備技術能力,還需要培養規劃能力,包括如何制定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工程方案,使工程項目能夠兼顧社會責任和技術創新。
(6)執行計劃的能力。
工科研究生需要具備執行計劃的能力,即能夠將技術創新、工程設計和社會責任結合,并在實踐中推動工程項目的實施。這一能力的培養需要通過真實項目實訓、校企合作、社會實踐等多種方式進行。
2 工科研究生社會責任感培養中面臨的困境
2.1 教育體系層面:社會責任導向的課程體系不健全
當前,我國工科研究生教育體系在技術能力培養方面較為成熟,但在社會責任感培養方面仍存在明顯短板。
一方面,社會責任導向的課程體系尚未系統化,工程倫理、科技倫理、可持續發展等課程多為選修或附屬課程,未能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部分高校的工科教育仍然以技術導向為主,強調理論研究和工程實踐,而對工程技術的社會影響、倫理考量、環境責任等方面的教學相對薄弱,導致學生在工程決策過程中難以全面考慮社會責任因素[4]。
另一方面,部分高校的工科研究生培養仍然偏向傳統的實驗室研究和技術開發訓練,實踐內容更多集中于企業需求、市場導向,而對社會問題解決的導向較弱。社會責任相關實踐,如社會創新項目、公益性工程設計、綠色工程實踐等,在高校工科研究生培養體系中的占比相對較低,缺乏長效機制。
2.2 工程實踐層面:校企合作責任導向不足
在當前產業環境下,一些企業更注重短期利潤最大化,而忽視可持續發展、社會公平、環境保護等長遠社會責任目標。在該實踐環境中,工科研究生在企業實習或校企合作項目中,往往更多地接受工程技術、商業模式的培訓,而缺乏社會責任實踐的機會。此外,工科研究生參與社會責任工程實踐的機會相對有限。如涉及環境可持續性、社會公益工程、鄉村振興科技創新等領域的工程項目較少,工科研究生難以獲得直接參與社會責任型工程實踐的機會。即使有些企業或政府機構主導的社會責任工程項目,由于管理機制、考核評價體系的不完善,研究生在其中的角色較為邊緣化,難以真正發揮主動性和創造力。
2.3 社會支持層面:政策激勵不足,公眾責任意識薄弱
目前,科研資助、人才培養政策主要關注技術創新、科研成果轉化,而對社會責任導向的工程實踐項目支持力度相對較弱。如綠色工程、社會創新、工程倫理研究等領域的資助資金較少,導致高校和企業缺乏足夠的動力去推進責任型工程教育。而在研究生學術評價體系中,工程倫理、社會責任研究的認可度較低,學生的社會責任實踐難以轉化為學術成果或職業晉升的優勢,進一步削弱了研究生參與社會責任工程的動力。而在社會整體價值觀導向上,工程技術往往被視為純粹的工具,并非社會變革和倫理考量的重要力量,導致工程師群體的社會責任擔當未能得到充分的社會認可[5]。
3 工科研究生社會責任感提升路徑
3.1 優化教育體系,構建社會責任導向的課程與教學模式
為了培養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的工科研究生,教育體系應從課程設計入手,將工程倫理、科技倫理、可持續發展、社會公平等內容納入核心培養體系,形成系統化、層次化的社會責任課程框架[6]。在基礎階段,所有工科研究生應接受工程倫理、科技政策與法律、可持續發展導論等必修課程,使其掌握工程技術與社會責任的基本原理,并具備對社會問題的初步判斷能力。在進階階段,課程內容應結合具體行業背景,開設如綠色能源工程、人工智能倫理、智慧城市治理、工程災害預防等專題課程,使學生能夠在專業方向上深入理解技術應用的倫理風險及社會責任。在此基礎上,應建立跨學科協同培養機制,將社會學、法學、經濟學、環境科學等學科內容融入工科研究生培養體系,幫助學生在工程實踐中綜合考量社會、經濟、環境等多重因素,確保技術發展符合社會可持續性要求。
理論教學應與實際應用緊密結合,避免社會責任課程流于表面化或空洞的概念傳授。高校可以采用案例分析、情境模擬、跨學科研討等教學方式,使學生在具體工程背景下思考社會責任問題。如在智能交通系統課程中,可結合自動駕駛汽車的倫理決策問題,讓學生討論技術優先性與公共安全的平衡;在基礎設施建設相關課程中,可通過模擬城市更新工程中的公平性問題,讓學生理解工程決策對不同社會群體的影響;還要積極引入國內外先進的社會責任課程資源,鼓勵學生通過線上課程、國際合作課程等方式,拓寬全球視野,深入理解國際工程社會責任的發展趨勢,確保工科研究生具備國際化的社會責任認知能力。
高校工科教育長期以來以學術研究型教師為主,缺乏具備豐富工程實踐經驗的師資,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究生對社會責任的現實認知。因此,應建立“行業專家進課堂”和“在職工程師參與教學”的機制,增強課程的工程實踐導向,使研究生能夠通過真實案例理解工程技術的社會責任問題。一方面,高校應聘請企業專家、行業領袖、技術管理人員進入課堂,與學術教師聯合授課,每門專業課程至少安排一名企業專家參與教學,采用“雙導師模式”,結合實際工程案例講解技術應用的倫理影響、企業社會責任實踐、工程倫理沖突與決策等議題。例如,在人工智能課程中,邀請互聯網企業的數據倫理專家解析大數據隱私保護問題;在可再生能源工程課程中,邀請新能源企業的工程師講解風電、光伏項目的社會環境影響,使學生在學習專業技術的同時,增強社會責任感和工程倫理思維能力。另一方面,高校應充分發揮在職工程師研究生的實踐經驗,鼓勵他們參與課堂教學,與全日制研究生分享行業前沿動態、真實工程挑戰及社會責任實踐案例。如在制造工程課程中,在職工程師可以結合自身企業經驗,講解智能制造過程中的碳排放控制。
3.2 深化校企合作,拓展研究生社會責任實踐渠道
高校應與企業、政府機構、行業協會、社會組織等建立緊密合作關系,共同構建社會責任型工程實踐體系,推動工科研究生在項目實踐中增強社會責任意識。
一方面,學校應深化與企業的合作模式,突破傳統的短期企業實習模式,轉向責任導向的工程項目合作。高校可聯合企業圍繞綠色制造、智慧城市、可持續基礎設施、能源轉型、環境修復等關鍵領域,組織研究生參與企業的責任型工程項目。如在智能制造領域,研究生可以直接參與綠色供應鏈優化和節能工藝改進,在可再生能源行業,可以參與碳排放控制與能效優化技術研究。
另一方面,學校應推動跨領域的工程實踐合作模式。如在智能交通建設過程中,工科研究生不僅要關注技術實現,還需聯合社會科學、法律、經濟等領域的專家共同探討數據隱私保護、城市公平性、社會可接受度等社會問題。此外,學校應積極引導研究生關注社會責任型行業標準,如綠色建筑認證、可持續發展目標、工程實踐準則、清潔生產政策等,使學生在工程實踐中自覺遵循國際社會責任標準,提高其在未來職業發展中的社會責任競爭力。同時,企業也應將企業社會責任理念貫穿于校企合作過程中,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強化社會責任考核,如要求研究生在工程實習或聯合研發過程中提交社會影響評估報告,或針對其研究的技術方案進行環境影響、社會公平性、倫理合法性等方面的評估,確保工程實踐不僅追求技術進步和商業價值,同時符合社會責任要求。
3.3 構建社會支持與激勵機制,提升社會責任行動力
提升工科研究生的社會責任行動力,需要從制度層面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確保社會責任感不僅成為個人的道德選擇,更成為高校培養目標、學術評價體系、職業發展規劃的一部分。高校應在培養方案中設立“社會責任課程學分”,要求工科研究生在學術研究之外,至少完成一定學時的社會責任型課程,如科技倫理、綠色工程、社會創新與責任工程等,以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認知。學校還可設立“社會責任實踐學分”,要求研究生參與至少一次社會責任型工程項目,如鄉村振興基礎設施建設、智能醫療設備公益研發、清潔能源推廣、無障礙交通工程優化等,并對其實踐成果進行考核,確保社會責任行動成為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外,學校可在研究生評優、獎學金評定、學位授予等方面引入社會責任評價指標,如將研究生社會責任工程貢獻、公益服務經歷、可持續發展技術創新等納入學術評估體系,使社會責任成為衡量人才質量的重要標準,從而激勵更多工科研究生主動參與社會責任實踐。
培養工程師的社會責任,還要使其積極參與社會公益工程。學校可鼓勵工科研究生將自身的專業技能與社會公益相結合,推動其深入參與公益工程項目,以實際行動踐行社會責任。例如,資助研究生在貧困地區、農村社區或城市低收入群體中開展工程技術公益項目,如提供太陽能微電網解決方案、開發可負擔的住房建造技術、優化鄉村醫療基礎設施、搭建智能教育系統等。高校還可與非政府組織、社會企業、公益機構合作,組織研究生定期參與公益工程服務。如在農村可再生能源建設項目中,研究生可以協助安裝太陽能供電系統,在災后重建中提供結構安全評估技術支持,或在殘障人士無障礙設施改造工程中進行設計優化。此外,公益工程的社會效應被廣泛宣傳,以引導工科研究生群體形成責任導向的職業價值觀。如高校可表彰在社會責任工程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的研究生,并通過校園媒體、社會媒體等渠道推廣其公益項目,激勵更多研究生主動投身社會責任工程。在此期間,學校還應聯合政府和企業,共同探索“社會責任型工程師人才培養計劃”,鼓勵企業在招聘過程中優先錄用具有公益工程實踐經驗的研究生,將社會責任實踐與未來職業發展相結合,從而在全社會范圍內形成責任導向的人才培養生態。
4 結語
工科研究生不僅要成為技術創新的引領者,更要成為社會責任的踐行者,能在工程實踐中兼顧技術進步與社會需求、平衡經濟效益與倫理價值、推動科技發展與環境保護協同共進。只有通過教育、產業、社會的多層次聯動,才能培養出兼具技術實力、倫理責任與全球視野的高層次工程人才,真正實現科技服務社會、工程造福人類,為我國乃至全球的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主要參考文獻
[1]李歡.大學生志愿服務育人功能的實現路徑探索[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5,41(01):7981.
[2]周生龍,幸梓蕓,張革.以家國情懷為視角的思政教育在促進研究生創新創業中的作用及實踐[J].江西科技師范大學學報,2024,(06):112115.
[3]黃乘君,徐晶.新時代青年社會責任感培育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23,44(23):156158.
[4]孫蘭,葛晶,韓笑,等.青年社會責任感現狀調查研究——以南通理工學院大學生為例[J].現代商貿工業,2023,44(19):112114.
[5]王海燕.新時代高職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的路徑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23,44(03):201203.
[6]王福全,王海虹,陳奕霏,等.理工科研究生黨員社會責任感的提升路徑[J].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2(05):100103.